有網友可能要問:既然沒看《毛岸英》,有何資格評論?本網友答:時代不同了,無知無畏是時尚。
壞蛋先生昨天轉了一貼,那位原作者其實壓根就不懂“轉基因”、“雜交”與“進化”究竟是啥意思,不知道“輻射能量”與“輻射功率”的區別,不是照樣就敢胡亂開牙么?
專業問題都可以這樣,《毛岸英》不過是一部電視劇,沒看過就不能評論么?而且,本網友雖然沒看《毛岸英》,但還是看了別的網友的評論的嘛。
就從本網友看到的評論說起。
看到有網友評論說,演年輕時的毛岸英的演員演得不大對,把毛岸英演得太張揚的,毛岸英不應該是這樣的張揚性格。當然,也有網友說,并不算張揚的。
本網友認為,如果這部電視劇的導演希望當代青年們看了之后能夠理解毛岸英的言行,那么就應該讓演員把毛岸英演得特別張揚,這樣才行。
為什么這么說呢?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要向人們介紹一種東西,這種東西不能由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幾樣東西組合得到,你希望人們能夠理解它的主要屬性,那么就必須放棄這種東西的某些次要屬性,使得人們能夠理解和接受它的主要屬性。
毛岸英最主要的行為,就是作為當時的高級領導人毛澤東的兒子,從紅軍時期到解放后,連續三次主動申請到前線,最后死在前線。
這個行為,是毛岸英最主要的屬性,也應該是導演希望觀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行為。
為了讓觀眾能夠理解毛岸英的這個行為,必須使這個行為變得合乎觀眾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常理”,而不是直接把主動申請上前線這個行為簡單地端出來宣傳。
當然,主動申請上前線這個行為,在毛岸英所處的時代,是合乎那個時代的常理的:
1)主動申請上前線是光榮的,不敢申請是被鄙視的;2)領導干部的子女不能搞特殊化,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搞特殊化是被鄙視的。
然而,大家不得不承認:
1)這個行為在當今時代,是不符合“常理”的;
2)這個電視劇的觀眾,除了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老年人,還有大批在當今時代成長起來、接受當今“常理”熏陶的年輕人。
如果導演簡單地把毛岸英設計為平時與普通青年的表現完全一樣,非常低調,然后把多次主動申請上前線這個行為端出來,那是很難被當代年輕人接受的。
他們會問:他是領導人毛澤東的兒子,在與普通青年相處的時候怎么可能如此低調,如此地不張揚?怎么可能又多次主動申請到前線去受苦?
導演如果把毛岸英塑造成為一個性格張揚、情緒容易激動的人,那么,毛岸英主動申請到前線的行為就很容易被當代年輕人理解了:
1)喜歡出風頭;2)做重大決定的時候比較情緒化,沒有理性地分析個人的得失。
類似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其實都是屬于“代溝”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例如,改開之后不久,就有很多人認為:改開以前的電影,主角形象太“高大全”了。當然,文學藝術來自生活而有所拔高,這本來是可以接受的。
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主角不也“高大全”么?而很多國人就認為美國電影的高大全可以接受,改開之前的電影里的這種“高大全”則是虛假的。
本網友認為,導致這種看法泛濫的原因也是“代溝”:改開之前,“高大全”雖然也不多,但是每個單位里好歹還能碰上百分之幾,改開之后就徹底沒有了。
而這些電影已成歷史,又不能徹底清除掉或者重新拍攝,這就使得改開之后的年輕人們認定:“高大全”從未有過,都是那時候的導演編劇們依照“政治任務”編造出來的。
如果現在打算重新拍攝《雷鋒》,本網友建議,導演們一定要深入到當今的年輕人當中,認真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然后據此對劇情進行較大的改造,增加一些必要的鋪墊。
例如,雷鋒看見老太太跌倒了,為什么就敢悍然上前扶起來?他為啥就不怕法院判賠償?電影一共就兩個小時,不可能增加畫外音來解釋這個事情。
怎么辦呢?本網友認為,必須增加必要的鋪墊。當然,這種鋪墊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例如,可以增加一個外國人角色,不妨就叫“馬克”,這個人是雷鋒的好友,特別有錢,能幫雷鋒搞定此類訴訟。
或者,雷鋒的父親雷剛是公安局副局長,家里有五十套房產,就算老太太敢告,法院也判了要賠償,也不過拿出一部分房租來就能搞定。
于是,雷鋒就毫無后顧之憂,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為人民做好事的事業中去了。年輕人們也就知道了:1)雷鋒的事跡是可信的;2)做好事必須要有過硬的后臺支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