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毓海(資料照片)
電視劇《毛岸英》劇照(資料圖片)
訪電視劇《毛岸英》編劇之一韓毓海
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頒獎典禮剛剛落下帷幕,曾經轟動一時的《毛岸英》再度贏得肯定,榮獲長篇電視劇一等獎。這部電視劇的魅力和價值到底在哪里?《毛岸英》的編劇之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毛岸英身上的樸素美德,賦予了這部電視劇以生命和價值。
記者:韓教授,我想知道是怎樣的一個機緣讓您參與到了電視劇《毛岸英》的編劇工作?
韓毓海:2006年8月,我到延安學習了一個月。在王家坪的一棵大樹下,我再次聆聽了解說員講述毛岸英的故事。因為就是在這里,毛主席跟剛回國不久的毛岸英談話,讓他去上“勞動大學”。毛岸英犧牲了,可那棵參天大樹依然枝葉婆娑。給我們解說的是個小姑娘,她一邊哽咽著,一邊講解著,讓我懂得了為什么說“人民群眾是水,革命者是魚”,什么叫“公者千古,私者一時”。“湘水之岸,英木蒼蒼,身在異域,魂歸故鄉”,當時涌入腦海中的感動,成為了日后《毛岸英》主題歌的開頭。
三年后,劉思齊阿姨把創作《毛岸英》的重托交付給了劉毅然導演和我,因為她喜歡我們創作的《我親愛的祖國》和《星火》。是她的信任、是她刻骨銘心的記憶和講述,成就了這部電視劇。
記者:在編劇過程中,您遇到哪些難題和挑戰?怎樣克服的?
韓毓海:我個人認為,當前的文藝創作需要克服的根本問題,并不是技巧、技術、資金的問題,而是“為了誰”的問題。對一個文藝創作者而言,這才是難以克服的難題和挑戰。
記者:這就涉及到創作的立場問題了。
韓毓海:一個人,生在中國,但卻對中國沒有感情,整日以“孤獨”、“苦悶”自我標榜,這是很渺小的,對人無益,對己則有害。因此,我特別希望借此機會,從延安說起,從毛岸英說起,談談什么叫做“文藝為人民服務”,談談我自己是怎樣逐步克服當前文藝創作的最大難題的。
在歷史上,延安寶塔山的存在,是與“黃金鎖骨菩薩”的故事聯系在一起的。《續玄怪錄》和《太平廣記》都記載了鎖骨菩薩蕩氣回腸的神奇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賈平凹在《商州》、《高興》等作品中,也謳歌了延州婦人“慈悲喜舍,世俗之欲,無不徇焉”的情懷。這種情懷到底是什么?我認為,這就是指承認并滿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欲望、保障普通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條件。
記者:也就是“為人民服務”。
韓毓海:是的。滿足普通老百姓的生存欲望和需求,就是天下為公,就是為人民服務。
有人說,共產黨不講人情,革命的文藝、進步的文學缺乏人性,甚至否定人的欲望,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樣講的人不懂得,共產黨人、革命者講的欲望,是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生存欲望,是普通老百姓的感天動地的情懷。基層的普通勞動者有生存的權力與尊嚴,而要反對的,是把個人的欲望捧到天上、對絕大多數普通勞動者則麻木不仁的士大夫階級的私欲膨脹。
只有具備這樣的情懷,才能懂得毛岸英在寫給舅舅的信中所說的那些話:共產黨人對自己的親人懷著深厚的感情,但是,當這種感情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抵觸時,我們則必須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個人感情之上。
記者:通過這次編劇工作,您對毛岸英的印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身上的哪些品質令你感到震撼?
韓毓海:一方水土一方人。毛主席和毛岸英都是湖南人。有句話這樣形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而毛岸英高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不怕吃苦,更熱愛天下受苦人。毛岸英的一生,是吃苦的一生,更是為天下受苦人舍命奮斗的一生,這也是電視劇全力表現的重點,我和其他幾位編劇同仁就此達成了共識。
所謂“文藝為人民服務”,就是倡導文藝家對于“眾生苦”的覺悟,倡導他們去正視“全世界受苦的人”兩手空空走向黑暗的事實,倡導真正的文藝家,有出息、有覺悟的文藝工作者,去體會“頓覺眼前生意滿,回首人間苦人多”的大悲哀和大歡喜。
記者:您認為電視劇《毛岸英》對于當前社會有哪些啟示?通過這部作品,毛岸英成為了新的青春偶像。您覺得毛岸英身上的品質與這個時代有哪些契合之處?
韓毓海:今天,我們生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但不能忘記,今天的和平發展,是前人流血犧牲、千辛萬苦換來的。我們要記住: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美德,就是吃苦耐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一個方面,就是艱苦奮斗。
如今一部分所謂的“精英”,學問不大,脾氣不小;成天夸夸其談,浮在天上。對他們而言,最難過的關,就是吃苦關、基層關和百姓關,主要表現就是不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不愿吃苦跑路,乃至畏談天下興亡、民生疾苦,成天關在小圈子里自命不凡、搞“私人寫作”。
如果說毛岸英當年的抱負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那么,今天的某些人則是視億萬蒼生、萬里江山如無物,而夢寐以求神交“諾貝爾”。
記者:您曾經說過,樸素是毛岸英身上最大的美德。
韓毓海:毛岸英雖然是個熟練掌握多國語言的留學生,但他依然保持著樸素的美德。樸素,當然不等于貧窮;自然樸素,絕不等于貧困落后,而奢侈浪費,更不等于文明先進,正是當今世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正是當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樸素的,才是文明的。
“文明”,絕非表面的文飾,“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真正的文明起源于不言不語,偉大的文明,就是埋藏在行動中的樸素精神。電視劇《毛岸英》通過塑造毛岸英這個形象,重塑了樸素的文明和艱苦奮斗的價值。
記者:您認為毛岸英的精神和品格,今天會以怎樣的形式在這個時代存在,并為人們所追隨?
韓毓海:首先,好的東西一直活著,活在人民的生活與口碑中,活在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偉大實踐中。
山西臨縣郝家坡村,是當年毛岸英土改蹲點的地方,他在那里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與人民群眾一起尋找改變貧困面貌的辦法。而臨縣的北面就是右玉縣。60多年來,右玉的18任縣委書記甫一上任,都要準備一把镢頭,帶領百姓改山改水,治理荒漠。今天,昔日飛沙走石的右玉已是山清水秀。
“為政何不解民憂,當官堪消百姓愁。十八書記抒壯志,六十春秋揮鋤鉤。終見‘善無’變善有,已將沙州換綠州。年年立業是公仆,久久為功尚風流。”這里講的,是什么叫民生、什么叫群眾路線,什么叫真正的民主、什么才是“人間風流”。
在紛紜復雜的信息面前,如果忘了“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那么,文化的自覺、體制的自信就會下降。比如說,今天大家喜歡談民主,但往往忘記了我們的人民民主、群眾路線乃是世界上最深刻、最具創新性的民主實踐。
西方民主的最高境界叫“參與型民主”,就是指決策者打開門來,允許少數人民的代表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來;而我們的民主卻是要求決策者走下去,走到最基層、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去,和他們促膝相談,幫他們推碾種谷,與他們在田間地頭共話春華秋實,共同決策國計民生——而這就是世界上最深刻的民主,我們稱之為人民民主、群眾路線。
當年毛岸英這樣問毛澤東:怎樣做您才滿意呢?毛澤東的回答是:“一刻也不脫離人民群眾。”而今天的問題則是:怎樣做才算一個合格的共產黨人、才算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干部呢?回答同樣是:“一刻也不脫離人民群眾。”
離開了民生的民主是假民主,離開了基層最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改善的政績是假政績,離開了政府推動、群眾參與、市場運作,離開了群策群力發展中國、改善絕大多數基層群眾的民生,也就不會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么是偉大的中國道路。同樣的,也只有在這樣的民主實踐中,只有在中國道路上,我們才能寄希望有新的趙樹理、新的魯迅出現,才能希望真正有中國氣派的、原創的優秀之作產生。
(本報記者 王國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