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有兩場:前一場——也是真正可以稱之為太平洋的戰爭的那場——是1879-1884年發生在智利,秘魯,巴拉圭之間,背后有美英資本支持的為了爭奪阿塔卡瑪硝石礦的戰爭;而后一場所謂“太平洋戰爭”就是二戰中美日以太平洋為主戰場的 那次,這個名稱實際上是一個以美國為中心視角的戰爭觀,即“太平洋戰爭史觀”。正因此,美國人計算“戰爭”的起點與中國不同。對中國而言,日本對華戰爭的開始至少可以追溯到9.18事變,甚至早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而對美國人來說,對日戰爭的起點也就是1941年的珍珠港而已。“太平洋戰爭史觀”把戰爭限定為美日之間的事,從而基本上忽視其他被日本侵略地區的人民,為擊敗日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這也是美國對靖國神社等問題不太關心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美國是“成熟的大國”,特別豁達,而是神社里的那些“英靈”犯的血債主要不是以美國人為主的。美國占領日本后,對日本進行了“再教育”,灌輸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太平洋戰爭史觀”,強調日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迷信精神力量,不知好歹地挑戰具有巨大物質力量的美國,今后要在美國的指導下,夾起尾巴重新做人(潛臺詞就是太平洋還是老子的),而對亞洲的殖民侵略則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太平洋戰爭史觀”把日帝從明治維新以來的殖民侵略邏輯割斷,只留下了短短四年的戰爭故事,戰后日本左右翼中的一些人都不同程度接受了這一史觀:如竹內好認為“太平洋戰爭”之前的戰爭是侵略戰爭,而之后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石原慎太郎則稱1941年后是“兩個流氓之間的戰爭”云云。日本戰后的二戰電影也幾乎都是以珍珠港事件后的戰役和海軍為主角,好萊塢也是一樣。少數涉及中國戰場的,比如斯匹爾博格以日本占領上海為背景的電影《太陽帝國》,里面的日本人似乎也比中國人更可愛,而《虎!虎!虎!》一類合拍片更是帶有“英雄相惜”的味道。我很贊成以中國人的立場重寫這場戰爭的歷史,尤其用影視這種深入人心的方式。前提是必須破除“太平洋戰爭”這一狹隘的定義,建立起整體并且自主的歷史觀,少一些自作多情,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盡管讓人難以相信——在對待那場戰爭的態度上,比起中國人,美國人恐怕更能和日本人達成一致,這不僅關系之前的歷史,也糾結在之后直到現在的歷史中。
其實中國現在最應該拍的是關于抗美援朝的史詩!因為這是一場扭轉國運的偉大戰爭,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中華民族能真正在精神上站起來嗎?別忘了,就在這場戰爭的五十年前,八個所謂的“列強”(有的根本就不怎么強)把中國打得鼻青臉腫,太后皇上望風西竄,而五十年后,挾二戰之勝績,驕狂不可一世的美國及其領導的十六國軍(正好比義和團之役多一倍),卻折戟沉沙,老帥卸甲,真是滄海桑田,一言難盡。
現在幾乎所有關于近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都圍著日本人折騰個沒完,因為那是一種保險敘事:那時美國是咱的“偉大盟友”,“大日本帝國”也早就是歷史遺跡;抗美援朝就不然了,昔日對手如今是與咱共享“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的友邦,你要拍當年怎么揍他的片子,我外交缺鈣部能不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嗎?于是便產生了一種“特別是”時代的特別現象。一般而言,世界上任何國家對于自己的戰爭史,即使是敗仗,也往往要修飾演義得悲壯決絕,雖敗猶容,而現在我們的精英對于自己的輝煌勝利,竟然噤若寒蟬,避之唯恐不及,豈非這個盛世的又一奇觀?
恢復對于這場偉大戰爭的應有尊重,恢復對于這場偉大戰爭的應有紀念,才能對得起那些埋骨異域的忠魂,才能重新在精神上站起來!很快就要迎來這場偉大戰爭的六十周年,我們且冷眼拭目觀一觀廟堂的動靜,就恐怕那些仍健在的老兵以及無數長眠于地下的烈士們的聲音,最終將湮沒在世博會一類新的盛世狂歡的喧囂中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