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電影與文學的情欲大戰——評李安影片《色·戒》

陳曉明 · 2007-11-29 · 來源:左岸
《色·戒》批判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電影與文學的情欲大戰

——評李安影片《色·戒》

□陳曉明

  2007-11-29 2:46:31 【文化批評】
 
 

--------------------------------------------------------------------------------
    
  最近李安的《色戒》在大陸不溫不火地上演,這與在臺灣和香港首映時的熱烈還是有所失色。盡管票房相當不錯,看二遍的觀眾還不在少數。但風頭卻不夠不強勁,也許氣勢已在港臺耗去不少,或許也因為在大陸造勢過于提前,真正出場反倒過了那個興奮勁。想想前一個月的中秋節晚上,香港臺北都在上映李安新上市的電影《色·戒》,二地都創下了票房紀錄,更是刷新了李安本人在二地的首映票房紀錄。在這個傳統中國人團圓的節日,人們對一部電影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情。香港的熱鬧自是不必說,臺灣就有不少花邊傳出來,據說馬英九看得淚如泉涌,而謝長梃則于談笑風生中看得無動于衷。這也難說是二人都是真性情,還是政治做秀。總之,一部電影首映如此調動情緒和話題,也是令人稱奇。雖說李安是華人文化的驕傲,他的電影代表了亞洲電影所達到的一種高度。《色·戒》剛剛在威尼斯拿了金獅獎,趁著熱乎勁,在臺港首映立即制造轟動效應。這次的動靜如此之大,恐怕還不只是因為李安導演,可能與這部片子的情色傳聞脫不了干系。王佳芝(康唯)的七分鐘全裸出鏡的高潮戲,當是觀眾期盼的一個看點。而這七分鐘偏偏又被大陸審片部門剪去,這就更顯出原汁原味的七分鐘之寶貴。這七分鐘就是一個磁場,所有人的目光都會為它吸引,沒有了這七分鐘,磁場就被屏蔽,那里有什么東西被遮蔽了?
  這七分鐘有那么重要嗎?可能吧。我寧可認為李安是一個真下功夫做電影的人,他對張愛玲的理解準確或獨到嗎?才有這七分鐘的身體無限的動作。當然,作為一個大導演,李安是否準確理解原作并不重要,反其意而用之也未嘗不可。不過,《色·戒》可謂是張愛玲極為出色的作品,李安從中獲得的啟示一定不少,要去辨析影片與原作的差異無疑難度極大,二位極端出色的藝術家都有各自的微妙處,就是這微妙處是各自藝術所達到的某種極限。在這微妙處的差異中,隱含著的可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藝術本質問題。在我看來,電影與小說就存在著微妙的差異,它意味著的是當今時代不可避免的電影與文學的一場生死搏斗,而搏斗的要害處就落到了情欲上。我們不妨說,李安對張愛玲小說的改編,隱含著電影與文學展開的一場情欲大戰。
  為什么要有這七分鐘?李安并不是巴塔耶式的情色藝術家,他靦腆且傳統,儒雅而平和。我們會說這不過是人的外表,與藝術家的心靈世界相去甚遠。但李安做電影之認真虔誠當是眾口一詞的事,他不習慣也不必要玩弄什么花招。如果這一切前提都可靠的話,我們就可以回到影片本身來看看這七分鐘有沒有必要。
  我們當然會問這部影片到底在講什么?主題之類的話題肯定是老套了,21世紀的電影還談什么主題?其實無論如何主題都是逃不脫的,不管你是荒誕派,還是表現主義,或者解構主義,都會最終落下主題的痕跡。只是當代電影的主題越來越難以概括,越來越不那么簡單明確。不說主題,就說故事;不說故事,就說一點情節。否則我們無法更深入一些闡釋這部影片。李安這部電影故事情節還是很清晰的:漂亮的女大學生王佳芝只身一個逃到香港,在那里她結識了鄺志明等愛國青年,他們一起演出熱血話劇,暢談人生。為了表達抗日愛國的決心,他們策劃一起暗殺汪偽政權的漢奸特務易先生的行動。這是一個美人計,通過年輕貌美的王佳芝來實施,王佳芝騙取易太太的信任,接近易先生并制造機會行刺。王佳芝按照計劃接近了易太太并贏得了易先生的好感,但在暗殺計劃即將實施的前夜,易先生卻突然返回上海,讓他們的計劃落空。三年后,王佳芝重新回上海,寄宿在舅媽家過著落魄的生活。遇到當年彼此暗戀的鄺志明后,她重新加入未完成的刺殺計劃。重新見面后,易先生尋找機會和王佳芝在隱秘住所見面,瘋狂發泄般地和佳芝發生肉體關系。多次性愛讓兩人都越陷越深。在一次安排周密的刺殺行動中的最后關鍵時刻,王佳芝幾經內心劇烈矛盾沖突,終于提醒易先生逃跑。結果軍警封鎖了大街小巷,王佳芝和伙伴們相繼落網,易先生親自批令,王佳芝被槍殺身亡。易先生坐在王佳芝住過的床邊,心情惆悵而失落。
  影片的故事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情節方面幾乎沒有什么的改動,而張受玲的小說也有原型,這是1939年的“丁默村遇刺案”。主角就是當年滬上有名的美女鄭萍如。張愛玲在1950年寫《色·戒》初稿,完稿卻并沒有拿去發表,居然在抽屜里放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直到1978年4月11日,臺北出版的《中國時報》副刊《人間》才發表了張愛玲這篇《色·戒》。張愛玲在卷首語寫道:“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30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說一篇小說要經歷30年的反復斟酌修改有些讓人難以置信,張愛玲并不是那種磨蹭的作家,她歷來出手很快。這篇小說當然有隱情,要說出的與背后的東西顯然有相當復雜的關系。這篇小說原型故事的主人公丁默村,汪精衛重用的特務頭目,與胡蘭成雖然不是一路,但也有相近之外。胡蘭成做漢奸的歲月,也是過著刀口舐血的日子,與周佛海等人明爭暗斗,背后的刀光劍影時時透著殺機,當時與胡蘭成打得火熱的張愛玲不是不知道。鄭萍如的原型故事,張愛玲顯然是聯想起自己和老胡的舊事。很明顯張愛玲這回投入了自己對男女情愛的切身感受,那是她用青春生命和聲譽才得到的體會。才會有“無所謂值得不值得”的自慰,才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感嘆。但鄭萍如是英雄烈士,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情事,放在文學史中可能還算是才子佳人浪漫風浪;放在歷史中則是上不了臺面的爛事了。張愛玲動筆寫作此小說時30歲,顯然也不會昏聵到要把自己與鄭萍如比試一番。她只是想為自己做點開脫,即使是英雄烈士,還會愛上漢奸呢,何況她一個文學女子呢?這樣來看文學都太狹隘了,拋開張愛玲的經歷身世,張愛玲想表達的也就不過是女人對愛情最根本的要害是什么?
  這里我們不去管故事原型,我們只管李安的電影到底要說什么?怎么說了這個故事。這個美人刺客的故事不算新穎,關于二戰的影片和小說不少都寫有這類故事。我們要抓住的李安的電影敘事的二個要點上:刺殺未遂與情愛。在影片中,這二點好像沒有什么關系。刺殺未遂是因為王佳芝最后被那枚六克拉重的鉆戒所打動,男人用了重禮表達了對她的愛,她動心了,在最后一刻,放了易一條生路,結果把自己的命搭上了。在小說中,刺殺未遂是因為動情,二個人最終有了情。王佳芝放易生路,結果卻被易所殺,殺了王的易卻還有一大段心理活動,那真是透到人性的骨子里去了:
  想想實在不能不感到驚異,這美人局兩年前在香港已經發動了,布置得這樣周密,卻被美人臨時變計放走了他。她還是真愛他的,是他生平第一個紅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還有這番遇合。
  他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鐘統統槍斃了。
  她臨終一定恨他。不過“無毒不丈夫”。不是這樣的男子漢,她也不會愛他。
  他對戰局并不樂觀。知道他將來怎樣?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雖然她恨他,她最后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占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如果認為張愛玲在這里是在描寫易先生心中真愛王佳芝,那就錯了,這是極致的反諷,一個男人殺了放他生路的女人,還要在靈魂中占有他,還要指望她至死還愛他。這是張愛玲對男人靈魂最有力的暴露了,沒有什么比這個男人對女人的“愛情”更為卑劣的了,也沒有什么靈魂比這個靈魂更為丑惡的了!
  張愛玲要寫出的是男女愛情的錯覺,女人試圖拋開歷史、敵意、責任的愛情只能是悲劇性的結果!其實那句話也是反諷:“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通過陰道才會給女人留下銘心刻骨的心靈印記,但又如何呢?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但張愛玲還要用“愛情沒有什么值得不值得”來開脫。她留下的其實是迷惘,結果是理性的,而開脫則只是情感的執拗。如果不這樣開脫,張愛玲本人的愛情就如王佳芝一樣,其可悲那還用得著說嗎?
  但影片花了那么重的筆墨描寫他們的性愛情景,那就仿佛真就是通過“陰道”的愛情起了作用,王佳芝愛上了易先生,結果放易生路,自己和其他五個同伴丟掉性命。在張愛玲的小說中,王佳芝的愛情依然是不確定的,一個女子卷入這場暗殺,這本身就是個人沖動和歷史荒謬相混合的事件,即使是身體的奉獻,王佳芝也是不由自主地卷入,既是任務,也是男女情境使然,她始終并不完全認同這樣的關系。她與易交往的那些場景,半真半假,似真如夢,只是在那個購買大鉆石的現場,她才猛然間意識到自己可能愛上了易,王佳芝看著易先生,小說寫道:“他的側影迎著臺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同時意識到愛情的發生,而且要做出對一個人的生或者死的決斷,這對于一個女子無疑是過于艱難了。在這樣的場景中,愛情是真也沒有意義,因為,如果離開這個場景這個時刻,理性有可能重新回到王佳芝的意識中,她會作出更為恰當的判斷。但問題在于,就在這樣的時刻,她要做出殺人的決斷。張愛玲的令人驚異之處在于,王佳芝是在這樣的時刻意識到“易可能真的愛她”,就在她參與的暗殺要行動的時刻,她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就是巨大的悲劇性的反諷了。他們的愛情只能是一個錯覺,當然也是一個錯誤。
  小說中所有這種關于男女情愛的復雜性都無法復現了,李安抓住的或許就是那句話“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這才下足功夫要用那七分鐘來做底,給予王佳芝愛情一個理由,也是給她放走易一個理由。
  對于李安來說,就靠這七分鐘了,電影圖像就靠這視覺沖擊心靈了。
  說這七分鐘重要嗎?也重要;說沒有什么了不起,剪去也不影響劇情,也未嘗不可。說這七分鐘是追求視覺刺激也有可能,這是當今視覺文化的大潮所致,消費社會就是追求感官解放,這股解放的潮流洶涌而至。現在講男女情愛的電影,沒有強烈的感官效果那是對觀眾交待不過去的。僅僅靠思想深厚看來是不夠了。感性解放潮流的現代源頭可追自尼采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那是狂放不羈的身體哲學。巴塔耶顯然是真正實踐和發揮了尼采哲學的這一方向,他才會極端沉醉于感官的寫作,而且把最具肉體情色的書寫與宗教神靈結合在一起。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人馬爾庫塞把感性解放理解為藝術的任務,并且是人類精神解放的最生動的體現。這些哲學方面的解放思想,最終的結果要由大眾傳媒文化來實現,特別是影視和音樂,也是圖像藝術和聲響藝術,借助后現代電子工業,把后現代時代的感性解放推到極限。李安之“縱情聲色”,實在是這種后現代文化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的某種體現,也是華人影視文化對西方感性解放潮流的回應。盡管說李安做的電影完全是西方化,但用于表現華人的歷史和人性,那總是打上了某種中國文化印記,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質,這種特質過去總是以比較含蓄的方式表現出來,特別是在關于身體敘事方面克制有加。現在,發展到今天,中國文化的含蓄的限度也有所開啟,也要匯入感性解放這一潮流。
  情色在這部電影中還并不是噱頭,也并不是表面化地呼應感性解放的潮流。情色在這里用于探究女性的心理、意識以及命運與“性愛”到底有多深的關系。王佳芝為一時的豪情沖動以女子之身獻于民族大義,為了取得與男人交合的經驗,她獻身于同黨男子梁潤生。在小說中,王佳芝因此遭到同伙們的冷落,一個女子的勇敢與選擇,并未獲得尊重,這是重要的細節,王佳芝后來與易的性愛能在她身上留下烙印,與此有關。但影片卻沒有表現。女子的命運如此,都因與“性”相關。然而,不與“性”相關,女子的行動又如何神奇呢?王佳芝終究與易先生搭上關系,二人的性愛扭曲變形,那是承擔著歷史謬誤的性愛,也是人性難以解脫的掙扎。歷史、政治、人性在那樣的時刻奇怪交織在一起。但身體卻是最實在的,李安的影片試圖解釋:女人也只有在那樣的時刻,超出了歷史和政治。
  張愛玲才能在她的這部小說里說出那么精辟而極端的話: “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過胃。”, “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 雖說借用的是諺語或是什么學者的話,王佳芝未必明白,張愛玲也未必全然贊成,但張愛玲肯定是想過這樣的問題,她至少有一些同意這種說法。如果不是張愛玲,一般女子,打死了連想都不會想這樣的問題,當然更不可能明著說出來,半信半疑地讓人去琢磨(當然也沒有男人敢這樣放言)。或許如此極端的言論才點出事物的真相?或許這就是那篇小說的文眼?李安的電影就是要抓住這個文眼?那七分鐘,露骨的情色性愛,才會在女人身體和心靈上烙下印記,以至于在那個關鍵的時刻,不愿意讓那個穿過自己的身體的男人死去。女人的性愛在如此特殊的年代被投入歷史/政治,又試圖以自身的力量超出政治/歷史。這是性愛的勝利嗎?是女人的勝利嗎?王佳芝終于為此付出了代價,她獻身出了年輕美麗的生命。“性”最終成為女人對自身的嘲諷。但是,這里依然有抗議之聲溢出:為什么女人只有身體,而且女人獻出身體還是無濟于事?女人不屬于歷史,也不屬于政治,但歷史和政治充滿了現代中國歷史,支配了每一個人的命運,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載責任、任務、和獻身,這就是現代中國歷史中的個人之悲劇的癥結。
  如此說來,那七分鐘卻是相當要緊的了。那是一個年輕女子試圖駕馭現代歷史/政治的一個英雄主義的時刻,又是女性現代悲劇史的全部緣由。這是身體的政治學,中國現代歷史的悲劇性意義的全面概括。李安就這樣把一個文學文本中未定的復雜意味,簡化為身體的激烈行動,讓身體決定大腦及其行動。
  張愛玲的小說和李安的這部電影讓人想起70年代的一部英國小說《針眼》(the eye of needle),作者肯·福萊特(Ken Follett )因為這部小說風云一時。《針眼》一俟出版就博得好評如潮。被認為是一部“最好的寫二戰的間諜故事”(《出版家周刊》),《時代》周刊、《紐約時報書評》對其贊揚有加,短時間內被譯成30多種文字,銷售量達1000萬冊以上。1981年被Richard Marquand 搬上銀幕,同樣讓觀眾癡迷不已。這個故事講述二戰期間,受希特勒賞識的德國間諜費伯(代號“針眼”)發現了二戰中最大的秘密。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真相被費伯識破,他要設法把情報送到德國情報部門。費報送情報途中遭遇天氣變故,流落到露西居住的荒島上。露西這個美麗的女人同樣紅顏薄命。他的丈夫戴維即將成為飛行員,卻在新婚那天車禍中失去了雙腿。他和妻子露西避到荒涼的“風暴島”上居住。戴維始終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與露西的感情難免常常摩擦,內心的隱痛使他們漸漸淡漠。直到某天,送情報途中歷經艱難的費伯帶著滿身傷痕出現在露西門前,這兩人干柴烈焰,迅速墜入情網。然而,戴維發現了費伯的秘密,并試圖殺死費伯,卻反遭費伯殺害。關鍵的時候,費伯卻沒有殺害露西,結果死于露西槍口之下。一段異國男女情緣,在戰爭年代演繹為生死之敵,老牌的間諜死于情人之手,而露西捍衛了國家利益,卻失去了她的愛人。她的撕心裂肺般的痛哭,也無濟于事。他們的愛被置入歷史政治中,它不得不是一個錯誤,一個錯誤的愛只能有一個錯誤的結果。
  張愛玲當然不可能受到福萊特的影響,但這部電影相信李安是知道的。《色戒》的故事與《針眼》也相去甚遠,只是戰爭年代男女之愛卷入敵對是非這一點二者有共通之處,且《色戒》是女人心軟,《針眼》是男人手下留情。結果都死于對手。在張愛玲的描寫中,她要表達出女人之愛如何曖昧不清,一旦被外在的歷史政治、責任任務裹脅,它就變了質。張愛玲也試圖表明,女人的愛欲具有身體性質,它與個體的生命本能融為一體,它也有可能超出責任和利益,但這一切只是在一個緊迫的情境中女人的體驗,而且也是女人的困境,女人最終無力承擔這些。在《針眼》里,費伯或許是男人的品性使他下不了手殺害一個給過自己以愛的女人。王佳芝的心理要復雜得多,她在易先生這里獲得的是一種什么樣感情?電影有相當細膩的刻畫,易先生的那種壓抑怪戾的情欲,其實也投合了她內心的情欲焦慮。她身處于那樣的困境,心理和肉體都遭受著奇怪的分裂,她們的愛欲陷入了政治的溝壑,她們在里面掙扎,她們幾乎就是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僅僅在情欲的本質意義上),她們都從頗為變態的情欲中找到一個壓抑的宣泄機制,在王佳芝那里,那是年輕的沖動、歷史的重負、國家的責任加諸在她身上的壓力,這種壓力隨著任務的臨近,變得愈來愈大,使她幾乎就是身處險境。在這樣的時刻,決斷就是性命攸關的事。這樣的時刻決斷是不可能的,這是不可能的決斷。當然,張愛玲的小說描寫的那種曖昧與復雜,在電影里就變為強烈的視覺刺激,變成身體劇烈的變態的動作了。電影要靠王佳芝那幾個眼神,那么細微的表情要傳導內心活動幾乎不可能,李安的電影要在這樣的時刻作出重大的決斷,只有靠過去的床戲的鋪墊了。那就是另一種情愛,那就只能是鐫刻在身體上的情愛了。在那樣的時刻,她左右搖擺,那是使命與身體直覺在搏斗。只是那一時刻,直覺和女人的本能占了上風——那是通過女人肉體深處的情欲記憶,情欲通過身體銘記在女人的心靈上,也銘記在本能中,它促使王佳芝用“身體”作出決斷。這是超出理性,超出利益和責任的決斷,當然也是超出歷史和政治的決斷。在這里,情欲戰勝了責任,也篡改了文學。
  它當然只能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的決斷,對于王佳芝如此,對于李安也是如此,電影告訴公眾的,就是如此簡單而草率的真相。
  當然,在這樣的時代,我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敘述。對于李安來說,情欲的情節在這部電影中就顯得頗為要緊,那些身體扭曲就成為他們心理、精神和命運扭曲的隱喻和外部顯現,沒有這些扭動身體,沒有身體的狂歌亂舞,那種始終壓抑的內在悲劇性就不能爆發出來。就不能在身體和心靈上重新鐫刻絕望的印記。電影藝術的力量現在就總是產生在這樣不可思議的時刻,這里已經不能在敵意、在可計算的利益的層面來思考,也不能在我們業已確認的那些宏大概念的框架中來理解,而是在超出所有被規劃的概念的界線之外,去體驗人性的極限,去體驗生命之不可承受的失誤,去感受命運深淵般的失落。在這樣的意義上,不管對于女人還是男人,情欲就是毀滅,就是復活,《色戒》就這樣復活了人性最深處的本質,人性甚至野心勃勃要戰勝歷史的是非。
  2007-11-18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7.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8.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9.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10.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