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問題是戰略問題
田松[1]
垃圾問題不是枝節問題和技術問題,它內在于工業文明,不可能通過垃圾處理技術的進步得到徹底的解決。未來的國際競爭,將在垃圾的容納空間上激烈展開,垃圾問題會迅速超過糧食問題、能源問題,成為未來社會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家必須在戰略層面上考慮垃圾問題,并從宏觀上調整戰略布局。
垃圾問題是工業文明內在的問題
垃圾問題與污染問題、環境問題有所交叉,但不可相互替代。
垃圾問題以往被視為枝節問題,技術問題——是可以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得到解決的問題。但是,工業化以來,人類的技術水平在飛速提高,垃圾問題反而更加嚴重了。
2009年是中國的“垃圾年”。在這一年里,中國的垃圾問題全面爆發。垃圾圍城;垃圾處理場超負荷運轉、提前退役;垃圾填埋場的空氣和地下水污染;垃圾焚燒場廠址糾紛……,各種與垃圾相關的事件在全國范圍內此起彼伏。單是圍繞垃圾焚燒廠,就有北京六里屯和阿蘇衛、上海江橋、南京天井洼、廣州番禺和李坑等地的群眾性事件發生。如果把與液態垃圾和氣態垃圾相關的事件考慮進去,事態更加嚴重。從這一年開始,關于垃圾的報道一天多于一天地占據著報紙的版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垃圾危機”其實是過去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消耗水平不斷增強、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
任何經濟鏈條,歸根結底都是物質和能量的轉化鏈條。工業社會、城市文明的一切物質產品,小到手機、電腦,大到樓房、街區,追溯其根源,都來自于森林、礦藏、天然水體,等到其退役之后,就會變成各種形態的垃圾。
追求經濟增長,開動經濟運轉的鏈條,同時也是在運轉從大自然到垃圾的物質能量轉化鏈條。比如手機,從最初只能打電話,到發短信、照相,到今天作為網絡終端,每一輪更新,都會激發經濟增長,與此同時,都需要開礦、消耗能源、清水,并使上一代手機提前成為垃圾。手機的更新是被整個社會鼓勵的。廠商是高科技企業,國家給予各種優惠政策;發明者如喬布斯會得到國家層面的獎勵,受到媒體的贊美,成為青少年的榜樣。這種受到社會全方位鼓勵的經濟行為無處不在,它就是當下社會存在的方式。
所以說,垃圾問題是內在于工業文明的。
垃圾處理技術不能徹底解決垃圾問題
過去,垃圾問題被認為是技術問題,可以隨著技術進步而解決,所以一討論垃圾問題,就自然想到垃圾處理技術。甚至很多人樂觀地相信,“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期待未來有某種神奇的技術被發明出來,不僅未來的垃圾都變成資源,連現在的垃圾堆都能變廢為寶。
然而,嚴格來說,垃圾不可能被處理,只能被轉移——從一種形態轉移到另一種形態,從一個空間轉移到另一個空間。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1.物理學的角度。從熱力學定律來理解,垃圾可以定義為系統每運行一個周期之后必然被排出系統之外的高熵狀態的物質和能量,包括固態垃圾(通常所說的垃圾),液態垃圾(廢水),氣態垃圾(廢氣)與耗散熱。人們普遍相信物質不滅,可以相互轉化,總量不變,所以可以循環利用,這是熱力學第一定律。而如果考慮到第二定律,則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是有方向的,即從可用的轉向不可用的[2]。
所謂垃圾處理,以固態垃圾為例,常規程序是分類、回收、焚燒、填埋。分類是回收、焚燒和填埋的前提。無論怎樣,總有一部分需要填埋。首先,不存在絕對安全的填埋;其次,填埋需要占地,即使絕對安全,國土的面積是有限的。
因此,垃圾處理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程度上減少垃圾,在更大的程度上,只是垃圾轉移。焚燒是把固態垃圾轉移成氣態垃圾;填埋是把垃圾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至于氣態垃圾和液態垃圾的排放,更是直接的轉移。從能看到的地方,轉移到看不到的地方;從話語權強的人能看到的地方,轉移到話語權弱的人能看到的地方。
至于物質回收與再生,效果也非常有限。有兩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
其一,紙張是可以回收、再生的,但是,一,再生紙的質量比原來差,幾輪再生之后,便無法再生;二,在紙的再生過程中,要耗費電,耗費清水。
其二,面包可以直接吃,聚集在一起的面包屑也可以直接吃,雖然相對麻煩一點兒,面包屑撒在地上,物質不滅,應該也是可以吃的。但是,從地上撿拾面包屑是需要付出能量的。當面包屑所提供的能量小于撿拾面包屑所付出的能量,這些面包屑實際上就不可吃了——沒有回收價值了!
當下人類垃圾堆的絕大部分物質,都是高度離散的狀態,都是無法再利用的。
2.歷史的角度。西方社會最近100年來,中國最近30年來,技術飛速進步,但是垃圾問題日趨嚴重。即總體上技術的進步與垃圾問題的嚴重是成正比的。某種具體的技術可能會對某種特定的垃圾進行相對有效的處理,但是社會整體的技術進步只會使總體的垃圾問題更加嚴重,更加復雜。
這是因為,一方面,以往遺留的垃圾會在足夠長的時間存在;另一個方面,人類還在不斷生產更多種類、更大數量的垃圾。更嚴重的是,現代社會的垃圾不僅在量上比傳統社會高出千萬倍,在質上也有不同。構成傳統社會垃圾的物質幾乎都是天然材料,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演化中形成的,相對而言容易降解?,F代垃圾大多是人工材料,如塑料,未曾參與大自然的物質轉化,沒有對應的微生物分解它們,故難以降解。相對于人類的歷史長度,這些垃圾是永恒的。越是高科技材料,與天然材料距離越遠,所導致的問題更加嚴重。冶煉、化工、生化、轉基因、納米,這些技術所創造的新材料,都會使垃圾的具體形態更加復雜,會導致更嚴重的生態災難。
新能源技術無助于垃圾問題的解決
當下社會普遍重視物質和能量轉化鏈條的前半截,關心能源問題和資源問題。而對于物質和能量轉化鏈條的后半截,垃圾問題,則不大關注。潛意識里有著對能源的崇拜:只要有足夠的能源,人類就可以為所欲為。
能源問題或許可以解決,一旦氫的冷核聚變得以實現,人類理論上將擁有無窮的能源。但是,無窮的能源導致工業文明的馬達運轉得無窮快,它需要無窮多的原料,也將產生無窮多的垃圾。
當下意識形態的一個重大誤區是:一旦有無窮多的能源,就可以把垃圾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但是,這是直接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另外,任何能源的使用,其最終形態都是熱能。無窮多的能源一旦使用,地球將面臨嚴重的“散熱問題”——加劇全球變暖。
當下具有很高意識形態地位的清潔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等,本質上都是在工業文明框架內部存在的,是當下社會框架的一部分,不僅不可能解決垃圾問題,反而會使垃圾問題更加復雜,更加嚴重。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們只是資本增殖的新手段,是新資本戰勝老資本的工具,也是垃圾轉移的工具。以光伏太陽能技術為例,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過程會造成巨大的污染;退役之后,會成為難以降解的垃圾。所謂清潔,只是對于使用太陽能的人而言。把整個物質和能量轉化的鏈條都考慮進來,則是不清潔的。
長此下去,可以預見,人類文明將不會毀滅于能源短缺,而將毀于垃圾過剩。
現代化和全球化是一個食物鏈
一個人需要新陳代謝,攝入糧食、清水,排出糞便。把廢物排出體外,是人的生物體保持有序的必要條件,零排放是不可能的。迄今為止,大自然自身的造物是物質與能量轉化效率最高的,任何人造機械都無法與生物體相比。生物體都不能實現零排放,人造裝置更加不能。
一個城市也需要新陳代謝。每天要有清水、電、糧食、天然氣等低熵狀態的物質和能量進入城市,同時,各種形態的垃圾——高熵狀態的物質和能量必須要排出到城市之外,如果只有攝入,沒有排放,一座城市很快就會陷入混沌。
進而言之,一切現代化地區,其現代化都是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的:一,從非現代化和次現代化地區獲得能源和資源,二,把垃圾排放或轉嫁到那些地方去。
現代化是個食物鏈,全球化使其在全球范圍展開。處于上游的地區不但優先享用下游的能源和資源,還要把垃圾輸送到下游去,這不僅是上游存在的方式,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除了直接的垃圾輸送外,還有隱形的垃圾轉嫁,即上游把高污染的生產轉移到下游,直接享用下游生產的最終產品。作為非現代化和次現代化地區,要加入這個鏈條,只能從下游進入,這意味著要為上游提供能源和資源,并接受其垃圾。
廣東貴嶼是一個赤裸裸的案例。這個小鎮自從1980年代開始,接受來自美國加州、歐洲、日本、韓國的電子垃圾,很多人因此致富,地方政府睜一眼閉一眼,也間接獲益。代價是空氣、河流、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在當地居住和工作的人普遍患有各種疾病。
從戰略角度考慮垃圾問題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有限的不僅僅是能源和資源,還有地球容納垃圾的能力。未來的戰爭將不會是去搶東西,而是“送東西”;未來的國際競爭,將在垃圾的容納空間上激烈展開。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談判,實質上是關于全球氣態垃圾的協商。
因此,垃圾問題不是枝節問題,而是戰略問題;它會迅速超過糧食問題,能源問題,成為未來社會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
垃圾問題不可能在工業文明內部通過新技術得到徹底解決,人類文明必須實現總體轉向,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才有可能在根本上解決垃圾問題。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家必須在戰略層面上考慮垃圾問題,并從宏觀上調整戰略布局。比如:國家宏觀產業布局,應該將垃圾處理放到與能源、糧食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加以考慮;全面完善從社區到垃圾處理場的分類回收機制,簡單地考慮,如果填埋量比現在減少一半,就相當于國土的面積增加一倍;對于新材料,要求研制者同時提出該材料的降解方案,對于新產品,要求開發者同時提供該產品的回收方案,或者課以重稅,預留作為其產品回收,及填埋的費用;在產業布局上,向垃圾回收、廢水處理、廢電池處理等物質與能量轉換鏈條后半截的技術傾斜,予以政策支持;在中小學教育中,加入有關垃圾問題的內容,并把參觀本地的垃圾場垃圾堆作為必修課項目;進行全國性的垃圾勘察,了解當下已有的垃圾總量,同時,像統計全國耕地面積一樣,統計全國可埋垃圾的土地面積,作為有限固體垃圾容量的參考……。
幾年前,某市在新農村建設中,曾經投入七八十個億為每個縣安裝太陽能路燈。路燈是可見的政績,太陽能有著清潔能源的好標簽,政府為之買單可以作為政績。每燈成本7000~12000元,從成本合算的角度,按照該市的電費,如果每盞路燈每天亮8小時,每盞燈的成本要一兩百年才能收回來。但是,只過了幾年,就已經有很大百分比的路燈不亮了。如果考慮整體的戰略布局,這七八十個億,應該全部或者至少一半,投入到與諸如電池回收及處理等與垃圾問題相關的技術上去。
中國的垃圾問題和環境問題,無論把它說得多么嚴重多么急迫,都不會高估。因為現實的嚴重性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2013年4月24日
延安 棗園
[1] 田松,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 詳見拙文,田松,工業文明的痼疾:垃圾問題的熱力學闡釋及其推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第6期,pp45-55。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3期,pp30-3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