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馬克思主義城市觀與中國城鎮化觀察--中國城鎮化過程的怪象不容忽視

壽思華 · 2015-01-2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摘要]城鎮化是個世界趨勢,也是個發展規律,人們必須善于把握。馬克思主義認為:城市是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城市要服務于鄉村,要與鄉村發展結合融合;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文章提出,馬克思主義關于城市建設的理論,應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指出,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某些不容人們忽視的怪現象:①不以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前提和基礎;②損毀歷史文化;③城市是高高在上的孤島,成為鄉村的主宰和掠奪者;④公共設施不姓“公”;⑤美麗的外在面貌與不健康的內涵;⑥對城市病漫延視而不見,等等,這樣的城鎮化,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不符合人民群眾對發展的基本要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堅持:①以十八大的精神指導和推進城鎮化;②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③城市要真正成為領導和強有力動力;④要有健康的機體和豐富的內涵;⑤管理好城市。

  城鎮化,盡管在世界范圍內的稱謂有所區別,但其內涵實質是相通、相似、相同的。城鎮化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形象趨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是人類發展的客觀,它不容人為去阻擋,人為阻擋只能是螳臂當車,是要吃苦頭的;它也不由人們去拔苗助長,拔苗助長同樣會要吃苦頭,為人們自己設置陷阱。城鎮化是個世界趨勢,是人類發展的歷史必然,是個發展規律,人們必須善于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的城市觀

  城市的產生、興起、發展是個客觀事物,也是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

  (一) 城市是生產力發展的成果

  沒有生產力的發展,是不會有城市產生的,城市和鄉村不可能分離。原始時期,人類靠打獵、摘野果維持生活,延長生命。這時由于生產力發展狀況只是簡單形態,人類狩獵、打果只能勉強度日,沒有剩余的物質,甚至還處于物質緊缺狀態。這時的人類社會,雖然是公有制社會,但這種公有制并不是建立在生產力發達,物質豐富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共同命運,即分享僅有的物質,以求生存的基礎上。無論如何,沒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區別,沒有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區別,更沒有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年)。也就是說,有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城市就產生了。沒有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可能有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的。而“隨著城市的出現也就需要有行政機關、警察、賦稅等等,一句話,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機構,也就是說需要一般政治。在這里居民第一次劃分為兩大階級,這種劃分直接以分工和生產工具為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是考察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才得出這樣結論的。對這一結論,可以從現實中得到證實。隨著城市擴大,城市一般政治機構,比如行政機關、警察、財政稅務等部門都在不斷擴大,用人數量也不斷增多,他們主要是從事精神勞動,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的分工更具體更細致了。城市與鄉村的差別更明顯了。如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在鄉村里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年)。城市建造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而這一進步,是生產力發展推動的。

  (二)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

  城市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成果,它對于生產力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經濟的和政治的作用,必然也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列寧曾經這樣肯定城市:“在現代各個國家甚至在俄國,城市的發展要比鄉村迅速得多,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列寧:《關于德國各政黨的最新材料》,1913年7月),“城市必然要領導農村。農村必然要跟城市走”(列寧:《立憲會議選舉和無產階級專政》,1919年12月)。斯大林也說:“大家知道城市比農村發達,城市是農村的領導者,所以任何社會主義事業都應當從城市開始”(斯大林:《土地問題》1906年3月)。事實就是這樣。自從城市產生,人口、生產工具、資本、政治機構、賦稅..等等都向城市集中,從而形成生產力發展的中心,而這種中心的發展及其數目的增加,從而對人口、對生產資料產生著愈來愈大的吸引力,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大更快發展,當然同時也對整個農村結構產生極深遠的影響。正是城市的發展和繁榮,不僅促進商業服務業革命和發展,同時也把農業從簡陋狀態中解脫出來,向商品化和現代化邁進。離開了城市的主導,脫離了為城市服務,無論是農業農村還是商業服務業,都將要回歸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狀態,社會要得到大發展、快發展,還有可能嗎。而城市集中了大量的政治機構、生產資源、生產要素,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資本,如果城市不發揮中流砥柱的、領導的作用,它怎么讓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怎么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呢。退一步說,即使靠集中人口、資本、要素、資源,只是單單讓城市極大地發展起來,而不去領導農村一起前進,不僅是造成極大的浪費,甚至會是到頭來城市本身也要走進發展的死胡同。中國革命具有特殊性,是在鄉村聚集力量,通過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最終建立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同樣也要走城市領導農村的道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指出:“從現在起,開始了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949年3月5日)。由鄉村到城市,并不僅是一種形式或狀態的轉變,而且是內容和實質的轉變,是要發揮城市的應用的和客觀的作用,要讓城市真正地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最大限度發揮好千百年來發展進步所集聚在城市里的能量,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更好更大更快發展及社會更大更好的進步。

  (三) 城市要服務于鄉村,要與鄉村結合融合

  城鄉分離才產生城市。然而分離不是分別,不是老死不相往來。隨著城市的發展,首先必要的當然不是一般人口的增長,而是純粹的工業商業服務業人口的增長,而商業服務業決定于工業的增長。這必然地導致直接從事食物的生產、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在農業生產力一定的條件下,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意味著會減少食物、工業原料的供應。而要保持供應量不變,就必須提高農業效率,就必須在改良品種、改良生產工具,改變生產方式等方面有所作為。這顯然需要城市幫助農村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現實中,城市通過科學實驗和工業生產,給鄉村提供的良種、農業機械、化肥等生資料,就表明了城市為鄉村服務。城市建立起來了,發展了,不是光為城市本身,不能忘記了鄉村和農民。要真心實意地與鄉村結合融合起來。“城市工人要把城市里創造的一切好東西如宮殿、房屋、文化等讓農村享用,因為他們知道,不同農業工人建立鞏固的聯盟,城市工人的政權就不能鞏固”(列寧:《彼得格勒省農業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1919年3月)。“農民需要城市工業,沒有城市工業,農民是不能生活的,而城市工業是在我們手里。如果我們正確地進行工作,農民就會感謝我們從城市里供給他們工業品、農具和文化。把這些東西帶給他們的不是剝削者,不是地主,而是與他們一樣的勞動同志,他們會非常重視這些同志,但他們是從實際上重視,只重視這些同志的實際幫助,卻拒絕(這樣做完全是對的)命令和自上而下的‘訓令’”(列寧:《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1919年3—4月)。城鄉分離,農村農民同樣為城市生產和供應食品和原料,繼續忠實地為城市服務。也只有農村能夠提供糧食和原料,能夠忠實地為城市服務,城市才能夠存在和發展。既然如此,城市能夠不為鄉村農民服務嗎?當然不行。不僅要提供服務,而且必須與鄉村結合融合。回想多年來,那種給農村農民提供的假冒偽劣工業產品,為他們提供假化肥、假種子、假農藥等生產資料的現象,該是給鄉村農民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城鄉關系、工農關系會有何種發展結果?中央一再提出的城鄉統籌,城鄉一體,正是城市和鄉村結合融合的需要。

  (四) 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

  城市中心論有不同的涵義,非馬克思主義的城市中心論,核心和要害在城市主宰,鄉村只是在服從的、服務于、從屬的地位,是沒有平等與和諧協調的。而馬克思主義城市中心論,其涵義在城市的義務、責任和作用。馬克思主義雖然強調城市領導農村,但是這種“領導”是建立在平等、協調的基礎上的,要求城市與鄉村實現合作與融合。我們知道,城市本身不僅是集中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更為重要的是集中了人才、財富、資源,集中了社會大生產,集中了大量的主要的高層次的政治機構,相對于孤立和分散的鄉村,城市理所當然的、天然客觀的就成為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為整個社會前進的動力,成為領導者。在現代社會,孤立和分散,規模很小的鄉村,它們不可能成為商品、那怕是農產品的集散地,而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就有這個條件和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像巴黎這樣一個首都,不僅有良好的商業組織可隨時供應糧食,而且是廣大地區的農產品的主要市場和集散地”(恩格斯:《戰爭短評(十九)》,1870年9月)。“在曼徹斯特的中心有一個相當廣闊的長寬各為半英里的商業區,幾乎全區都是營業所和貨棧(Warehouses)”(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3月》。人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在人口、生產工具、資本集中的城市,能夠形成商品的集散地嗎?能夠建立起眾多的營業所和貨棧嗎?能夠建立起良好的商業組織,組織起順暢的商品供銷以滿足人民的需求嗎?“城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東西。這種大規模的集中,250萬人這樣聚集在一個地方,使這250萬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3月)。其實,在實際上,人口、資本、生產工具等的大規模集中,形成的巨大能量,不僅能夠產生巨大的作用,而且它又進一步形成吸引力,吸引人口(尤其是人才)、資本(尤其是大規模質地優良的跨國大資本)、生產工具(先進的科技及其成果)的進一步集中,形成更大的能量和動力。事實就是這樣。在中國,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成都、武漢等城市都實現了這種客觀規律性。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城市的作用,不能發揮它們的中心和領導的作用,不把它們當成前進的動力,我們就要在實際上吃大虧。但是,怎樣使城市與鄉村的發展融合協調起來,采取怎樣的形式和辦法促進城市與鄉村的合作、融合、協調和和諧。我們一定要提高認識:城市,它們是文化最發達的中心,它們不僅是大工業的中心,而且是農產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業部門強大發展的中心,它們還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中心,城市作用的極大發揮,將促進全國文化的繁榮,也將使城市和鄉村有同等的發展條件和生活條件。這,便是馬克思主義的城市觀。

  二、城鎮化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怪相

  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出發,去考察分析多年來的城鎮化過程(我們把之作為“過程”,而不是“進程”,是基于我們對一些地方城鎮化的過于躍進與不科學的事實的認識),發現給人們留下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因素。城鎮化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無論是概念還是形象,對大多數人來講,都已不難認識和區別了,尤其對高層管理人員和專家,更宜如此。然而相當長時期以來,城鎮化推進中卻不斷出現一些怪現象,而且這些怪相似乎還在不斷地被固化,被堅持,就讓人有點迷惑不解了。

  (一) 不以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前提和基礎

  就本質而言,城市是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尤其到近、現代社會,城市就是隨著現代生產力,即核心是工業生產力的發展而建立、形成、發展起來的。這樣一個規律,在理論上尚未被打破。誠如1845年3月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所說的那樣:“大工業企業需要許多工人在一個建筑物里面共同勞動;這些工人必須住在近處,甚至在不大的工廠近旁,他們也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村鎮。他們都有一定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還須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業者、裁縫、鞋匠、面包師、泥瓦匠、木匠都搬到這里來了。……新的廠主搬到這個地方來。于是村鎮就變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變成大城市。……工業日益集中的趨勢仍然全力繼續下去,而在農村中建立的每一個新工廠都會有工廠城市的萌芽。假若工業中的這種瘋狂競賽還能這樣繼續一百年,那末,英國的每一個工業區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工廠城市。”恩格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推斷,英國發展的歷史證明是對的。世界上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過程證明它是對的。而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過程也毫無疑問在證明其論斷的準確性。理論歸理論,事實另外談,這種“兩張皮”的現象下,于是使我們的城鎮化出現了讓人不可理解的情況。其一,城市發展第三產業(商業服務業),把工業企業(不管什么類型)都遷出城。本來城市就是由于工廠的興建和發展而成為城市,發展成為大中城市。城市發展起來了,就要把企業驅趕了,似乎城市不屬于企業,不能與企業相融。甚至在某個時段,在驅趕工業企業時,不問出路,倒閉、破產、毀滅了事。殊不知,工業企業能搬遷到新地方,也同樣脫離不了恩格斯所講的規律,要形成新的城區。須知,服務業是需要服務對象的,沒有工業產業作為服務對象,服務業必然會死亡,現實中有時可能會出現服務業的超正常發展,但那是屬于補償式的,并非永恒的、必要的。其二,城鎮化以城市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為中心??梢哉f,相當一段時間,我們城鎮化過程中發展最迅速的產業之一,當屬房地產業、建筑業。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直至目前,我們的社會創造了大量的“睡城”、“休閑城”、“死城”。農民脫鞋下田,洗腳進城,遠方勞作,城里唱歌,車輪滾滾,兩地奔波。這里雖不完全,但當是時下鄉村、城里居民工作、生活、文娛活動的真實寫照。時下最忙的恐怕要數交通,閑置最多的要數城里樓房。城市因樓宇建設多了而擴大,樓房因建多無人居住使用而閑著,城里房子因價高工薪階層尤其是農民工缺錢而無法購買,城市擴張欲大而不斷征用土地搞建設,城市財政困難而不斷拓展土地財政的思路,城市就在無暇顧及生產力發展,而又歪解“××就是生產力”的非良性循環與眾多矛盾的交織中發展。其三,城市的功能區劃分及基礎設施布局,不利于生產力發展。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和提升,本來是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為目標的,如果只是單純的照顧一個方面,應當說是不全面的。然而多年來,城市功能建設著重于生活、商務(業)流通,較少的考慮生產服務。比如城市公共交通,居民點建設較為集中在某一個劃定的功能區內,大量居民集中在一起,勢必造成出行困難,形成交通擁擠、堵塞的狀況,居民遠出從業,疲于奔波,身心俱疲,顯然不利發展生產。促進生產發展的運作成本,包括企業、流通、居民付出成本都在增大。某些大城市一環再一環的建設,實際在不斷地給自己的發展套上枷鎖,設置桎梏,制造約束。

  (二) 損毀歷史文化

  文化是世間上最具生命力、滲透力、同化力的東西。本來,文化決定城市發展的后勁??墒窃谖覀兡承┑胤降某擎偦^程中,歷史文化成為最無力、最無奈的東西。而在這對立面,資本又是最瘋狂、最具力量、最殘酷、最讓人羨慕和崇拜的尤物。表現最為突出的:其一,群眾性文化體育運動少見、不見了?;赝幌挛覀兊某鞘校丛谏鲜兰o七、八十年代時,到處是舞臺影院(不管是室內還是露天)、球臺操場的文化體育景像已基本蕩然無存。過去企業常見的各類球賽、文藝演出,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圖書閱覽室也是難得一見。工人成了打工者,在工作場所與住宿地兩點一線來回奔波忙碌,那里還有精力和場所開展活動。取而代之先前眾多而簡陋的文體設施是遠在寬闊場所的高檔、豪華的體育場館、劇院,不用講一般居民難以消費,即可能消費,也難以前往觀瞻,更不用講參與了。其二,書店成了百貨店、服裝店、食品店、飲食店。如果我們客觀地看現實,承認現實,也許新的讀書無用論,始于此。文化是個長效機制,讀書當然也是慢效長效的。寫書(有真用場的)不得幾個錢,賣書也賺不了幾個錢,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高聲大喊中,書店不關閉才是不正常的。急功近利、愈來愈浮躁的社風中還能有幾人靜下心來讀幾本書。相當時間來,建“娛樂至死”的豪華歌廳、游戲機(網)吧、夜總會等人們可以常見,但人們能見幾個真正的新的、在居民區中便于居民購書讀書的大書店或小舞臺!其三,文化古跡(建筑)、名人故居一個又一個消失。隨著城市擴展、改造和城鎮化推進,在開發的口號下,有多少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遺址、多少名人故居被資本的鏟車平掉,實在不可知。管你群眾呼聲、專家諍言,文物保護單位呼吁、過問,都無濟于事。千百年來人民創造和積累的歷史文化,在城市管理者的鐵拳與資本的大鏟下,都得消失于無形。而在這同時又是無休止地花大錢復古、造古。這確實是對現代社會的一種諷刺,是文化淺薄的詮釋。至今,我們真的不知道包括古村落在內,有多少歷史文化遣存被毀滅了!其四,建筑風格的崇洋媚外和庸俗化。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史是國際公認的,然而在我們國內卻曾起鄙視之聲。歷史以來,中國留下的包括地面建筑在內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中華民族為突出的特征,是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勞動結晶,它們不但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且為外邦所稱道。可是多年來,我們卻出現了“言必稱希臘”的怪狀,認為西方建筑才是科學,西方建筑設計的理念才是科學的理念。于是群起而效之。你看各城市的地標性建筑,還有幾個具有中華遺風。這實在是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其五,更有甚者,是有的地方在開發口號下,將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烈士陵園都徹底毀掉。這可是革命文化啊,是我們不該忘掉的歷史啊!這就不講了,講了讓人心酸。

  (三) 城市是高高在上的孤島,成為鄉村的主宰和掠奪者

  列寧在1903年3月撰寫的《給農村貧民》一文中指出:“富裕的城市在發展,豪華的商店和房屋在建筑,鐵路在修造,不管在工業中還是在農業中都在采用各種機器和改進技術,——可是千百萬人民大眾卻仍舊在過苦日子,仍舊在為了養活一家老小勞碌一輩子。而且失業的人愈來愈多了。不管在農村或者在城里,愈來愈多的人什么工作都找不到,在農村里他們餓肚子,在城市里他們落入了流氓無產者的圈子,象野獸那樣擠在城外的地窖里,或者擠在象莫斯科希特羅夫市場中那樣糟透的貧民窟和地下室里”。在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現代社會,在中國,不可能、也不會重演一百多年前俄國的現狀。然而現實就折射出這些現象的現代版:就業困難,農民工進城居無定所,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社會,農民外出打工養家糊口,農村家中無人照顧,小孩進城讀書困難,進城農民工分幫立派斗毆,等等。相當時期以來,隨著城鎮化推進,城市不斷擴張,迅速蠶食原來作為城郊,甚至是遠郊的良好耕地,使原來賴以土地生存的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拿到不多的所謂“補償”。然而失了地的農民并沒有真正地成為市民,不能融入城市,他們只能游離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社會可曾想過,這些失地農民,一旦在若干年后把“補償金”花光,他們將如何生存?他們的子孫后代又將如何生存、繁衍?推進城鎮化,社會何以如此看待農民,此不解之一。不解之二:大力開發礦藏資源,這是城鎮化推進同時的產業發展重大行為。然而在大力開發資源,發展經濟的旗幟下,大量征取農村土地,變更土地使用性質。農民不得已拿了不多的補償離開土地。資源開發,礦物挖掘,富了企業主,有的資源甚至成為外國他地的財富根源,污染卻留給當地,生態遭受破壞的窘境由鄉村去感受,似乎這一切都與城市無關。不解之三,長期以來,城市的生活垃圾統統拉到郊外弄個地方填埋就算是無害化處理,殊不知填埋場未滿時露天的臭氣熏天,填埋后的滲漏污染土地和水源,似乎這一切也與城市無關。更甚的是工廠垃圾、化工垃圾、衛生垃圾也時有傾倒在山區和鄉村,污染土地和環境。不解之四,隨著城鎮化推進,產業大發展,一些不良企業,甚至是大型企業,其生產過程中的大量不達標的廢水往江河渠道直排,或排向鄉村農田灌渠,進入田地。使大量江河水變質、發黑、發臭,使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至今,還有多少江河水是達標的難以得知,又有多少土地遭受重金屬及化工毒素污染,根本難以計數。尤其甚者,一些不良廠商將廢水直排地下,流入暗河,人們至今難以清楚所制造的污染深入到地下有多深多廣。似乎這也與城市無關。良好的水資源要靠鄉村(包括山區)保護,土地資源天生就屬于鄉村,礦藏資源就在鄉村所在地方,但是這一切都成為城市掠奪的東西,城市只看到自己,只顧及自己的繁榮、豪華、歡樂。鄉村對城市的作為只能是無奈,只能是屈服。這樣的城鎮化不正是馬克思主義要拒絕的嗎?

  (四) 公共設施不姓“公”

  顧名思義,城市的公共設施是為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服務的,是為全體居民,也包括鄉村居民(只不過鄉村居民是只有在進城時方能受直接服務,否則只能受到間接的小服務),故名曰“公共”,表明它姓“公”,重要的是它的公益性。然而我們很多的公共設施并不真正姓“公”。其一,拆街道擴路,變豪華街道為停車長廊。真正隨著發展要擴大街道,把街道搞得更寬一點,豪華一點本無可厚非(這一點也存在不同意見,存在質疑)。然而政府花了大錢,拆了民房,拓寬了街道,美化了街景,卻把寬闊的城市街道又變成了停車長廊,甚至讓有關監管部門利用手中權力劃上了停車位線,專門設立為停車的服務站點,使之合法化,這不是把公共設施姓“公”改為姓“私”了嗎?其二,街道攤點的占地經營,亂擺亂賣。沿街店鋪,超出店鋪,超出店鋪面積占用公用道(地)經營現象比較普遍,有的人行道都走不過去,盲道也被封占了。這當然是政府管理者的責任。群眾不能用的公共設施還姓公嗎?其三,在遠離居民區的地方建圖書館、閱覽室、博物館、文化藝術館、體育館、展覽館、群眾活動中心。這些都是花巨款建設起來的公共設施。然而遠離群眾,孤零零建在正開發、待開發地方,它們真的可以能為誰服務。但這確實是一種發展趨勢。這樣的公共設施真正是在為誰服務,它們還真姓“公”嗎?難道在居民集中區真的就騰不出建設公共服務館、室的丁點空間嗎?值得深思。其四,混亂的昂貴的農貿市場和居民菜市。這是公益事業,是直接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服務的場所。自古以來,這些作為公共設施都是由政府建設,也是由政府管理(或派出機構、派出人員、委托人員管理),應當說,它屬于政府“門面”。然而長期以來,在“一包就靈”之下任由承包者為所欲為,攤位租金輪番上漲,管理卻硬是不到位。讓人看不不懂公益事業的面目和內容。

  (五) 美麗的外在面貌與不健康的內涵

  一個健康美麗和諧的城市,應當是開發與效果的統一,生產與生活和統一,發展與進步的統一,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外貌與內涵的統一。沒有這幾個方面的統一,這個城市是不完善的,稱不上是一個健康、美麗、和諧的城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一些城市建設卻是美麗的外在面貌與不健康的內涵同時存在。而奇怪的是管理者都渾然不覺,不聞不問,開發商又是自顧自地一味大力推進屬于他自己的事業,不顧后果。其一,好大喜空。相比許多大國,如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中國是人多地不廣,尤其耕地、好耕地更少。理應在推進城鎮化中盡可能地節約、集約用地。然而多年來,各城市都是喜建豪華場所,爭先恐后建地標式建筑物。占地多,使用少的樓堂館所比比皆是。行政部門建的辦公樓一處又一處且不說,更是寬敞明亮,大間、套間、層級不一而足,住房也是別墅,樓中樓、大套房。“好大喜空”,成為城鎮房屋建設的一大“亮點”。其二,揮霍浪費。擠占公園綠地、江河岸邊、填湖填池塘建別墅、樓房、辦公場所。使大量的公園,生態地域、公用地變相成了個人或小集團所有的領地。便有甚者,利用大量耕地、林地建高爾夫球場為富豪、腐官服務。這是對土地的最大的揮霍浪費。其三,弊端盡露。城市里熱島效應和內澇現象同在,街道“剖腹開膛”的現象常現。天氣炎熱時城市的熱島效應異常明顯,街道如燒熱的鐵板,蒸氣騰騰,讓人喘不過氣來,而頭頂上又絕無遮蓋,任由太陽暴曬。而一旦下雨,就是街道成河,內澇成災,小雨小澇,大雨大澇,甚至無雨也澇(排水道不暢污水積存)。街道“剖腹開膛”,今天放這,明天換那。這實際是城市的規劃、開發、建設、各方利益搏弈,等環節出了問題。然而多年來城市管理者又多是熟視無睹,只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沒有從根本上去調查研究解決。其四,亂排污,對治污也總是淺嘗輒止。對企業的污水直排、偷排、亂排自不待說,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缺乏章法。至今,還不知有那些城市在思考人糞尿的排泄變污為寶的問題,這可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極好資源啊。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城市的地下水的抽用,有的甚至一邊抽用,一邊用污水填補。這要潛伏多大的災害啊!其五,“娛樂至死”、賭博、傳銷、吸販毒、買淫嫖娼。這些都是多年來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真真實實的問題,在群眾和官員中已是不講自明的。只是被人們捂著、蓋著,也許是恥于談及,也許是講也無用而大家都不明言罷。對這些存在的活生生的事,處理就是搞運動,一陣風,過后又復燃、泛濫,似乎人們對它們總是無奈的。其六,搶劫偷盜猖獗,流氓叫化者處處可見。每每破案,總是無業流民者犯事居多,社會該如何管理、教育、避免,都沒有從根本上去思考,相反的是要求人民群眾人人都成為防盜防搶的專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已是歷史的事,同現代化毫無關系。其七,造假售假,壟斷經營。不僅日常用品有假,食品也有假,甚至有毒。為什么,利益(利潤)至上惹的禍,在利潤至上又涌現了壟斷經營,人民群眾對城鎮中存在的這些大量的現象真的很無奈。

  (六) 對城市病漫延視而不見

  城市病是世界性城市化過程中的通病,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解決它,治好它需要認識,需要謀劃,需要辦法,需要經濟基礎,需要制度和體制機制支撐,需要一些特殊的思考,需要花時費時。城市病具體表現的特征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貧困失業、犯罪疾病,健康危害、住房緊張、城市災害、安全弱化。這些城市病在發達國家爆發過,在新興工業化國家爆發過,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是仍未根治。目前城市病正在發展中國家流行,中國也難逃此惡侵。如何不是未雨綢繆,及早謀化良策,我國也將迎來“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期。而且“城市病”必然毫無顧忌地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傳導、漫延。我們這里不分析研究城市病的由來、因果與路線。但僅就對“城市病”如何預防、減輕、治理,人們就會有一種恐懼感和無奈之舉。這種恐懼感和無奈之舉,反過來會增加“城市病”的病態,潛伏更多的危機,促使“城市病”漫延和加重,更加大治理的難度。本來,中國是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是后發展大國,具有防止“城市病”發生和漫延的優勢和條件。凡事都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前邊有人走錯了路,你都知道他是錯的,是有危險的,你還走?就是堅持還要走,你就不應該想想如何避險走好的招數。“別人就是那樣,我們也不可避免”的論調是錯誤的,錯就錯在我們不能借鑒別人成功經驗,吸取失誤的教訓,不能實事求是,同自己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防止和治理“城市病”,是需要有一定智慧的,這其中就包括政治智慧。這種智慧包括如何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主線的智慧。

  三、我們需要的是健康可持續的城鎮化

  現代社會,城鎮化不可逆轉,城鎮化也會帶來經濟更大的發展和社會更大進步。然而城鎮化發展也可能帶來“城市病”,給社會、給人類帶來的不一定都是福音。但我們不可能悖逆城鎮化這一客觀發展規律,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害怕“城市病”而人為去阻檔甚至扼殺城鎮化。我們要堅信我們國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能夠推進中國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生態、宜居、和諧的新型城鎮化。

  (一)以十八大的精神指導和推進城鎮化

  一百六十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曾預言:“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指出:“把農業同工業結合起來,促進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步消滅”(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7——1848年)。認為“消滅城鄉對立并不是空想”(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3年1月)。正是社會主義把這些變成為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在努力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和農村的分離的條件”,(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1778年)和“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發生密切的內部聯系,并使交通工具隨著由此產生的需要擴充起來——當然是以廢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前提”(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3年1月)。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現代化進程中,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求到2020年,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就是生態、宜居、和諧的路子。怎樣才能達到生態、宜居、和諧。十八大同樣提出了具體的行動部署,那就是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做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大統籌城鄉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真正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建立起和諧社會。

  (二)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

  統籌即通盤籌劃。一體即一樣。改革開放以來,在效率優先之下,無論是考慮發展,還是考慮發揮作用,都把城市放在優先的第一的位置上。尤其是制定、執行的某些優惠照顧的政策。在某個時期,在“包產到戶”的大背景下,幾乎都把農村農業農民忘掉了。農民成了“三無”對象:無責任義務、無組織管理、無支持幫助。人們完全忽視了農村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現實性:傳統農業效率怎可與城市工商業效率相比。因而,經過幾十年的競爭發展,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差距越來越大,隔閡越來越深,矛盾越來越多。一邊是豪華的現代化城市,一邊是殘破無序的傳統農村。豪華城市里燈紅酒綠,肉腐酒臭,像.一塊大磁鐵、吸引著人的聚集。農村中面朝黃土背朝天,溫飽致富難以為繼,再也沒有了吸引力,人們紛紛逃離農村,使農村中只有老、少、婦留守,有的甚至中青年婦女也外出,農村的效率變得愈來愈低。加之鄉村的公共設施缺乏。城鄉發展差距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發展方式,是造成城鄉對立、且對立愈益明顯和嚴重的本源。城鄉差別,工農差別源于此,長于斯。當然,大機器工業吸引農民,使成千上萬農民往城市遷徙,改變了城鄉的經濟社會關系這是個大進步,然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是富裕的城市在發展,豪華的商店和房屋在建筑,高速公路、高鐵在修造,可是農民、甚至工人仍舊過苦日子,造成城鄉的對立必然破壞工農業間必要的適應和相互依存的關系。城市是“領導”,但不能將農村變成從屬的、落后的、無助的、閉塞的。在我國,目前城市及工業的建設發展,已經遠遠地走在農村、農業前面了。要在實際上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安排,工業反哺農業,城市要支持鄉村。我們不能只講空話。因此,當前重要的問題是要城鄉建設發展實行“通盤籌劃”,真正拿出行動來,切實做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建立起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逐步消除城鄉對立,縮小城鄉差距,使城市和鄉村實現一樣的發展,一樣的富裕,一樣的美麗,讓整個社會和諧起來。

  (三)城市要真正成為領導和強有力動力

  進入現代社會,人們不可否定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人口集中在城市內,隨著人口集中,當然就是需求的集中,需求的集中帶來的就是市場和商業組織的集中,而又必然是生產力的集中,這種規模性集中,帶來的就是效率的提高。從而形成了一種“集中——效率提高——引發進一步集中(擴張)——效率再提高”的循環。這樣的結果,當然就是城市注定要成為發展的示范和領導,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的人口集中,引起的經濟集中,從而引發政治集中,使“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列寧:《關于德國各政黨的最新材料》,1913年7月)。既然城市具有如此重大的功能和作用,城市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來說,就顯得舉足輕重了。換句話說,城市必須充分發揮好它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領導和推動的作用。不然,城市就是失職失責,就是沒有擔當起發揮它應有的義務和作用。光有城市自顧自的發展,光有城市的繁榮和豪華,不能同時帶動鄉村的繁榮和富裕,當然就是不行的、不完全的。更不用說城市去盤剝和掠奪鄉村。人們必須承認,現實上確實存在城市沒有發揮好作為領導和推動力作用的實際。正是由于這種現實的存在,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立場出發,城市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好“領導”和“動力”的積極作用,帶領鄉村向前邁進。也正是基于這一點,中央才反復強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構建和諧社會,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新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四)要有健康的機體和豐富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國推進城鎮化的既定戰略目標。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市化不同,它不僅是在城市數量的增加,規模擴大,人口增多,建筑物高大豪華,街道寬敞華麗方面的追求,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質量的內涵。因此,十八大強調“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其實質就是要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我們的城鎮化一定要有健康的機體和豐富的內涵。在形式上,不追求表面上的高大、豪華、完全,規劃起點更高,個性特征要明顯,人本氣氛要濃。在內容上,不追求所謂轟轟烈烈、國際影響、國內(或地方)第一,建設發展途徑要多元,建設指導思想和建設過程要堅持節約集約,聚集效益要佳,輻射能力要強。在效果上,不追求“樣板示范”、“創造奇跡”、“闖出新路”的空話、套話,要真正實現城鎮聯動緊密,城鄉互補良好,生態環境優良,產業發展協調,經濟社會和諧。要體現出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連動,工農協調、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及其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基本特征。決不能以效率優先為晃子,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城鎮化不能單純著眼于市鎮建設,也要著眼農民,涵蓋農村,要致力于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

  (五) 管理好城市

  城市在一天天擴大,城鎮化在不斷向前推進。農村,以至整個社會,無論在物質,還是在文化,或是在政治方面,都是跟著城市走的,而且是不可逆轉地一定是跟著城市走。原因我們不必多說,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城市一個義不容辭的份內任務,就是走正路,走對路,走順天理人心的道路。有些明顯是逆天意悖人心的東西就不要再堅持了。比如建設賭城,設立“紅燈區”,為了工業企業取得最大利潤而不惜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為了獲取高利率不惜造假售假甚至制毒販毒,搞獨大、搞壟斷、高房價、低就業,違規建設,胡亂開發..等等,這些不僅農村不可跟著走,即使城市本身也是難以為繼、不可持續的。因此,要讓城市走正路、走對路,走好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就是管理好城市。城市不同于鄉村,鄉村經濟是散漫、無組織的。對于散漫、無組織的鄉村經濟,也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通過互助合作,組織起來,推進工業化,用工業化理念,用辦工業的理念、方法推動農村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是要通過集中管理,改變鄉村經濟散漫、無組織狀態,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無疑,這是需要城市給予幫助的。作為“中心”,作為“領導”,作為發展“動力”的城市,更需要通過科學管理,提升城市的組合力、凝聚力、暴發力,從而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擔當起中心、領導、動力的責任和義務來。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是為達到某種目標而對共同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和控制的過程。管理的實質就是協調。新型城鎮化要往哪里走,目標已經明確,每一個城鎮也都要弄清楚自己的發展目標。目標清楚,當然剩下來的就是管理城市各方面的行動了。因而,我們一定要堅信,重要在于管理。只要我們的科學管理提升一大步,城市共同活動的協調也就進了一大步,效率提高也會進一大步,離目標也就愈來愈近了。

  (原文為中國第五次人的發展經濟學研討會參會論文)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