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一個熱詞。有領導為了論證“城鎮化”的必要性,引用了一位農村老太太的話:做夢都想過上城里人那樣的生活。
其實,這句話有兩種解讀和兩種解決的辦法。
一種解讀是農村老太太想搬到城里去住。解決的辦法是將老太太接到城市里去,直接就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這樣做的條件是老太太進城以后要有房子住,有錢消費,能生活下去,而且政府能提供各種社會保障。否則,農村老太太只能形式上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實際上不一定過得幸福。
另一種解讀是農村老太太想在農村也能過上城里人那樣的生活。解決的辦法是將農村建設好,讓農村城鎮化。讓農村的各種設施和社會保障都跟城里人一樣,這樣農村的老太太雖然仍住在農村,實質上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這兩種解決辦法,都涉及到錢的問題。
進城過上城里人的生活是需要錢的。首先進城的人,必須有現在或在將來,租或買得起房,供得起子女上學,看得起病,養得起老,……這樣的經濟來源或基礎。目前哪些人具備了這樣的經濟基礎和經濟來源呢?
1、已經很有錢的人。進城能買或租得起房的、能供得起子女上學的、看得起病的、養得起老的、……這種人只能是農村先富起來的少數“土豪”。
2、進城后有能力找得到工作、且能賺到大錢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在城里有可能租或買得起房,供得起子女上學,看得起病,養得起老,……如農村戶口的大學生、有專門技能的工匠、年輕力壯的勞動者等等。
至于沒有資本、沒有多少積蓄、沒有任何技能、年齡偏大的農民,以及老、弱、病、殘者,要想進城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就有難度,只有靠子女和政府來掏錢了。
將農民請進城市過城里人的生活,政府要掏錢。要給進城農民提供跟城里人一樣的各種社會福利保障。因為政府不能撒手不管,讓進城農民自生自滅。從長遠看,政府要掏出的這筆錢可不是個小數目。政府考慮過沒有,能掏得起嗎!如果掏不起,在城市里就會增添更多的貧民窟,增加更多的游民,出現更多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將農民請進城的辦法,值得三思。
城鎮化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建設幸福鄉村,將農村城鎮化。將農民組織起來,發展工農業生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幫助農民通過共同的辛勤勞動,過上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甚至過上比城里人更幸福的生活。網上經常介紹的南街村、華西村、大寨村等等鄉村,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最近“建設幸福鄉村” 的理念在各地興起。通過報紙,我知道了廣東省中山市的崖口村,也是一個堅持集體經濟至今、農民生活幸福的村子。于是,我通過“百度”在網上搜集了崖口村的一些訊息。現復制如下:
崖口村
崖口村位于廣東省中山市東南部,這個海邊村莊聲名遠播,是因為村里至今仍實行人民公社制度,獨樹一幟地生活在珠三角繁喧的市場經濟里。……
崖口村是中山市南朗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村,有八個村民小組。……
……
全村原有土地四十多平方公里,約六萬市畝,除了山林果木、宅基地和道路、河涌外,可耕可種土地有四萬多畝,全村主要經營農業種養,有三仟畝水稻耕地,全部機械化生產;有三仟多畝淡水養殖魚塘;其余大部分為利用圍墾土地開發的咸淡水養殖場,根據珠江口水文、生態條件,養殖蝦、蟹等高檔水產品。
3經濟形式
崖口村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一九五二年進行土地改革,一九五四年進行互助合作成立高級社,其后經歷了人民公社、大小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在歷史上各個時期,上級黨委都很關心、支持村莊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一九七八年三中全會后,崖口村沒有大包干到戶。當年,國家上調任務重,平均勞動力每年負擔上調糧食任務一仟二佰多斤,還有生豬三鳥蛋品和油料等各項任務。
崖口村臨近港澳,村中很多人有港、澳關系。在開放改革初期,很多人去了香港、澳門做工,有部分去做生意、開工廠。強者離開村莊,獨自創業,留在村莊的大部分人,都是弱勢群體。這些沒有優裕社會關系的農民,他們家底薄、學歷低,又無技術,長期跟共產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已習慣了集體的的生產、生存、生活模式,一但把責任田和社會各種任務攤分到他們負擔,讓他們分散各自謀生,他們既承擔不了這么重的社會任務,不知如何是好,歧路彷徨,確是一件難事。
我們是地方的黨組織,不忍心把所有的責任田、各項任務強制分給他們,丟下他們不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時(一九七九年)提出了全方位開放,實行一村兩制,讓村民自由選擇,可以走市場經濟道路……,也可以留下來,繼續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這樣,我們把留下在村莊中的弱勢農民組織起來,繼續搞集體生產,采取的辦法是保護弱者,按勞分配。
我們繼續堅持走集體化道路,得到了各級黨委的支持。當時,中山縣委謝明仁書記說:中山不搞一刀切,村民喜歡這種辦法,隨其選擇。南朗鎮黨委書記歐慶甫也表示支持崖口村這種模式。黨支部帶領這些留下村中的農民,延續這種體制到現在。
我們為維系集體經濟發展,能持之以恒,在經濟上也用了兩種辦法,一種是集體經濟,這本是低效率的,單靠集體經濟,是不能維持持久發展。因而我們實施另一種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兩種經濟并軌實施,利用市場經濟賺取財富,支持集體經濟的發展,補貼農民的農業收入,進行農田水利、道路建設,平整土地,引進農業機械,替代了傳統農業的落后耕作模式,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縮短勞動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完善各種農業基礎設施,從植保、品種、耕作方法等各個方面,實行科學管理,
為處理兩種體制利益分配關系,我們在二00二年完成了土地開墾工程后,將其中二萬畝圍墾土地,實行了股份制。凡是崖口村的農業戶(在中國二元分治情況下,農民只能依靠土地生存),按農業人口,一次分給他們每人五畝五分,并為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崖口村民土地股份基金會。由這個組織統一經營、收取租金,每年分紅到各股民名下。沒有參加集體生產、自己創業的村民,也能從村莊經濟中分到一份。在二00八年,大多數股民同意一次賣給中山市土地儲備中心壹萬壹仟柒佰多畝土地,賣得伍億肆仟多萬元,全村買了社保、醫保后,每位股民還能分到壹拾肆萬貳仟元。
二00六年,我們根據上級政府部署,實行了第二次股份制。這次搞股份制,我們只作了一次界定,不量化。它的功能是:一、維系村莊繼續實施一級管理;二、安置農民就業;三、承擔村莊各項建設;四、承擔社會管理費用;五、承擔社會福利;六、承擔不可預測的重大自然災害和其他開支。
實施兩種股份制,其功能不同,我們的考慮是調和社會矛盾。崖口村建村有七佰年歷史,在各個時期,村莊中年青人都喜歡離開村莊到海內外、國內外謀生創業。按中國傳統理念,這些人到了晚年都會尋宗問祖,葉落歸根,以安享晚年。
這些資源和土地,也有他們祖祖輩輩的創業積聚,如果被留在村莊中這代人吃掉了全部資源,外出謀生者沒有份,不是很公平的。外出謀生者將來萬一遇到戰爭,或者政治變故,連故土也沒有了,就造成社會不安和不穩定,成了政治問題。而且,我們也不忍心提前奪取后代人的福來這代人享受了。因而我們第二次股份制,只一次界定,不量化到人。
我們以共同體的形式走了五十多年,特別是開放改革三十年,我們覺得有幾方面是成功的:
一、崖口村沒有出現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問題。村莊中土地、資源、資產掌握在集體中,不會給村中所謂能人、強者掠取、占有,形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我們把留下在村中的農民組織起來繼續走集體道路,用共同勞動、按勞取酬的辦法,安置弱勢農民就業,使農民能通過勞動致富,卻也沒有傷害強者的利益。
二、我們解決了傳統農業的出路問題。我們把過去的原始耕作,逐步過渡到全農業機械耕作,從分散經營過渡到集約經營,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協調發展。我們完善了水利、農網道路、圍堤、水閘的建設,因地制宜調整植保,實行科學種田,最大程度地避免自然威脅,做到旱澇保收。
三、我們積累了很豐厚的財富和資源。三十年來,我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購置農業機械,整治村容村貌。我們還開墾了三萬多畝土地,平均每年增加一仟多畝土地。
四、我們從七十年代就很注意保護生存環境。村莊成立一支近四十人的清潔隊伍,保持村容整潔。我們對工業發展有所選擇,凡是有污染工業,即使利潤很高,我們也不接受。我們辦工業很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已辦有機械工業;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三年內引進了十間外資廠,進行來料加工,有二仟多工人。在經營工業過程中,我們發覺,資本、設備、技術都在外,商人利用我們廉價的土地、勞動力、能源,在這里搞生產,加工成品后運出國際市場,賺取財富也屬于外商,我們除了償還商人設備投資外,剩下的加工費已很微薄。更可怕的是,工業垃圾、工業廢水、廢氣以及密集的生產工人生活垃圾嚴重污染村莊中環境,污染了地下水,造成當地某些原有物種漸漸消失,草木凋零,影響生活、生存環境。因此,我們在八十年代中期,放棄了工業的發展,寧可損失部分利益,也要保護好資源和生活環境。
五、為了能夠持續、良性發展,我們摸索到一套民主管理村莊的辦法——實行代表議會制。根據每個村民小組人口,按比例選出村民代表,議政參政,重大決策交由代表文字審議。我們管理民主,財務、分配透明運作,使村民福利共享,得到制度保障。
但是,我們還有憂慮存在,我們經過數十年的創業,積累了大量資源和財富,內外勢力都想占有和掠取,這就成了我們守業的艱難和風險。
4
發展現狀
簡介
近年來,崖口村吸引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不是因為這里美麗的風景,而是村里堅守至今的大集體道路。正因為此,崖口村被外界稱為是珠三角唯一的“人民公社”。
與珠三角其他的村莊相比,崖口村的獨特之處在于,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該村的種糧土地一直沒有實行分田到戶、搞家庭承包,至今仍是由生產隊負責耕作。此外,近幾十年來,村里通過圍海造田形成的土地和養殖場,絕大多數也是由村集體負責對外出租經營。
……
“……崖口村的現行體制是村民自愿選擇的結果,村民參加集體勞動均屬自愿,來去自由,……”
但盡管如此,外界對于崖口村“人民公社”的解讀一直沒有停過。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外界把“人民公社”這頂帽子加到了崖口村頭上呢?
近日,記者來到村莊采訪,希望還原一個真實的崖口村。
在外界的觀察中,最能體現出崖口村“公社”色彩的是村里3000畝水稻田,在珠三角大量糧田消失,早已變身廠房的時候,崖口村卻固執地將大片糧田堅守至今。“這些水稻田是村里原本就有的,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分田到戶,還是由生產隊集體負責耕作。參與勞作的村民計工分,按勞取酬。”譚順寧說。
譚順寧是一名崖口村人,他上過大學,如今成為崖口村的法律顧問。
“目前參加村里生產隊糧食集體生產的有600多名社員。這些都是一些不愿意出去打工,或是出去后很難找到工作的村民。”譚順寧說。
據崖口村委會2007年1月份對外提供的一份書面材料中稱,崖口村有村民928戶,共3131人。“一老一少不算勞動力,600多名社員幾乎占到了村里勞動力的一半,除此之外的村勞動力多是在外打工或是做生意。”
……
陸漢滿是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的黨支部書記。……
幾十年來,陸漢滿領導崖口村民固執地走大集體的道路,村里的糧田至今沒有分田到戶,仍是由生產隊負責安排糧食生產,社員計工分、算報酬。崖口村也因此被稱為是珠三角現存唯一的“人民公社”。
近日,隨著湖北省十堰市李家崗村的“人民公社”由于土地被征而面臨消亡的消息傳出,不少人將目光再次聚集到了仍然運轉良好的崖口村。人們期待知道,崖口村的“人民公社”還能堅持多久。
近日,記者深入崖口村調查發現,這個一再被外界稱為“人民公社”的村莊其實早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公社了。在還原真實后的崖口村,村民雖然保留著“社員”的稱號,但實質上都已成為村里的“股民”。村民既計工分算報酬,同時也享受著股份分紅。而且在壓力下,崖口村也開始賣地了。
在崖口村的“公社”外衣逐漸剝去的背后,是崖口村集體經濟面對市場和資本誘惑下的現實選擇。但無論如何,崖口村獨特的發展模式仍帶給了中國農村另一種思考。
崖口村成“幸福鄉村”范本
2014-10-24 06:04:00 來源: 廣州日報(廣州)
國中調調研集體經濟模式下的鄉村建設
本報訊
(記者黃庭輝、張翔宇 通訊員國中調)近年來,建設“幸福鄉村”的理念在各地興起,在中山有一個堅持以集體經濟為導向的崖口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崖口村在集體經濟模式下逐步發展了一種獨特的鄉村治理和建設方式,成為建設“幸福鄉村”的范本。近期,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對崖口村開展了深入細致的調研,探尋崖口村在集體經濟模式下,建設“幸福鄉村”的做法、經驗及成效,探索集體經濟模式對建設“幸福鄉村”的借鑒意義。
村民對村建設滿意度較高
崖口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至今仍實施集體勞作的村子,堅持不分田到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崖口村形成了“一村兩制”的集體經濟模式。其中3000畝水稻田生產是集體制度的核心體現,實行工分制以及自由擇業制,而外圍市場機制主要指將開墾出來的灘涂出租出去,利用市場化的經營方式來收取租金收入。
其集體收入主要應用于兩大方面:一是對常年虧本生產隊進行補貼,以維持集體經濟的運行,貫徹“保護弱者,共同富裕”的理念;二是面向全體村民,主要包括租金分紅、社會養老保險購買和公共設施建設等方面。
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在對10戶村民訪談的過程中,大部分村民對本村的經濟發展模式、基層民主建設、生存環境、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表現出了較高的滿意度;對村干部的治村理念和行動表現出了積極的信任感;對本村今后的發展表現出了充足的自信。這種心態主要源于崖口集體經濟模式下對村民的各項保障,源于崖口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發展狀態。
國中調:
建設“幸福鄉村”要因地制宜
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認為,崖口對鄉村治理的理念和經驗,對于建設“幸福鄉村”具有非同尋常的參考價值。
國中調認為,崖口人充分依托本村特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發展出一條符合本村整體利益、符合村民長遠利益的道路,這種創新精神值得提倡。各地農村在建設 “幸福鄉村”的過程中,既要積極融入市場經濟發展,創新發展思路,也要充分尊重既成傳統,將兩者充分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適合本村特色的發展道路。
同時,崖口村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弘揚“和諧發展、保護弱者”的人文精神,強調對農村基層文體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教育等方面的建設,有效填補了農村的精神文化短板,值得借鑒。
……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了解真相,在老伴和女兒的陪伴下,筆者實地到崖口村逛了半天。我們沒有去詢問什么,只是走走看看,邊走邊用我簡陋的相機、不精的技術,隨意拍了幾張照片。我們一行三人,看到了崖口村村民整齊排列的兩、三層的“農舍”,看到了整潔的水泥路面,看到了崖口社區衛生服務站,看到了崖口村托寬道路的施工通告,看到了崖口社區綜合服務大廳,看到了陽光下金燦燦的滿坪稻谷,看到了金黃一片的稻田,看到了廣闊的菜地,看到了已經深耕了的大片農田,看到了農民在農田里勞動的身影,……(附照片如后)
我們邊走邊看邊議論,一致認為農村能建設成這個樣子,應該說已經是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了。比廣州市內的城中村強多了,比廣州市內干凈多了,比廣州的一般市民幸福多了,……如果能讓全中國的農民都過上崖口村村民一樣的生活,這又是一個世界奇跡,應該成為中國夢的內容。
“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共產黨人要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為此而努力奮斗。
2014年11月25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