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軍隊意識形態問題的一部理論著作
——評原海南省軍區政委劉鼎新人學專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東西》
郝貴生
最近一段時期,黨中央加大了反腐敗的力度,特別是對軍隊內部腐敗現象的揭露和批判。十八大前,已經揭露出原總參謀部情報部部長姬勝德、原北海艦隊航空兵副司令員孫晉美、原海軍副司令員王守業、原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廖伯年、原空軍指揮學院院長劉廣智、原總后勤部軍械部部長劉連昆、原38集團軍政委邵松高、原蘭州軍區副政委肖懷樞等。十八大后,又揭露出原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徐才厚,原總后勤部副部長谷俊山,原成都軍區副司令員楊金山,原解放軍309醫院政委、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副政委兼紀委書記高小燕,原南京政治學院副院長兼上海分院院長戴維民。上述人物都是少將以上的人物,且多人擔任過做政治工作的“政委”職務。人們都在思考,我們黨歷史上政治工作做得最好的軍隊系統為什么也出現如此大面積的腐敗現象?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發現了這些現象的嚴重性,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放棄了我們黨以政治統帥軍隊的關榮傳統。因此,今年10月30 日在福建古田鎮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即新古田會議。習近平重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核心思想“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并深刻剖析了軍隊思想政治和作風方面存在的10個突出問題。近日,媒體就《遼寧日報》一封信又引發了整個社會特別是高校意識形態問題的大討論。由此使我想起2010年10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海南省軍區政委劉鼎新同志專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東西》一書以及我寫的對該書的批評文章。現在重新認識這本書的實質就是中國當今意識形態問題在軍隊內部的反映,也反映和揭示了軍隊內部大面積腐敗的深刻的思想根源。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2011年12月,我參加了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中國第二屆哲學大會(全國十幾個哲學專業的學術團體共計400多人)。第一天上午大會發言中有海南省軍區政委劉鼎章。他發言中簡要談到他寫的一本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人學專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東西》,副書名是“淺談人的思想構成及其工作對策”。然后播放一個約20分鐘的簡短電視片,主要介紹其書主要內容和社會評價。但筆者認真聽了其內容后,第一感覺就是其中許多觀點不大正確,參會其他一些同志也有類似感覺。當時我想回津后,設法買一本該書研究研究。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大會為我們每位參會者發了這本專著,且附有兩個材料。專著封面作者自稱這是“人類第一部對自己做出系統解讀的理論專著”,同時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國防大學副校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國防科技大學政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主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殘聯主席等人極其之高的評語。第一個材料是四頁內容的類此廣告的東西,其中有該書的寫作立意、內容簡介、書評和新聞報道集錦、社會回音(筆者已拍成照片,見本文附錄1)。《新聞報道集錦》報道了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學習時報、湖南日報、海南日報及多家雜志的大量無限拔高、吹捧性的評論。什么“一部解讀人的思想奧秘的力作”、“尋找破譯‘心靈密碼’的鑰匙”、“一部繼承達爾文發展進化論的理論專著”、“一部引領人們走出思想困局的理論專著”等等。第二個材料是一本小冊子《書情介紹·專訪集錦》,內容主要是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總政治部青年局局長韓曉東與基層政治工作雜志社吳勇社長對作者的采訪報道《重新審視世界和自我的啟示》(刊載在《基層政治工作研究雜志》2011年第10、11期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社副總編諸克艱率采訪組采訪作者的報道《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貴的探索者》(刊登在該雜志2011年第11期上)、《中國青年》雜志社社長王躍春和總編室主任佟加林采訪作者一周,寫出報道《人,世界上最特殊的物質》,并于2011年3月專門為劉鼎新這本專著出版一期專刊。小冊子《后記》中提到,除以上三個專題采訪外,新華社、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新華社海南分社等新聞組織領導也先后采訪作者,因篇幅所限,報道未刊入本小冊。當時我粗翻了書中的內容后,更感到書中內容的荒謬性。在哲學大會分組討論會上,我就簡要批評了該書的錯誤觀點。
我回津后又認真閱讀了該書,久久不能平靜。一是沒有想到堂堂的省軍區政委寫出如此低劣的著作,且大言不慚地自我吹噓。二是沒有想到培養高級領導干部的中共中央黨校的出版社竟然出這類著作。三是沒有想到那么多高職務的領導和理論學者對此書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無原則性的吹捧。但又一想,這些年來,思想理論界這類的出版物太多了,且“黨校反黨”現象早已存在。似乎當時自己也有些見怪不怪了。但作為一名普通馬克思主義學者和共產黨員的責任感要求自己對如此荒謬絕倫的著作總不能袖手旁觀。于是我決定給劉鼎新同志寫一封信,以一個普通讀者和學者的口氣批評其書中的錯誤觀點。于是我寫了約近萬字的長信寄出。盡管我也預測到,可能得不到回信,果然石沉大海。后我將該信修改為一篇論文《一本錯誤百出的人學著作—評劉鼎新一書》,并帶該文參加2012年中國人學研究會年會,會上做了發言。原人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陳志尚(今年12月6日參加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等主辦的研討會談哲學教學《馬哲系的種種怪現象》)也參加了海南會議,知道該書的問題,對我的發言給予充分肯定。后該文收集在當年年會論文集(《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第十四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但題目被修改顯中性特征即《關于人性的哲學探索—與劉鼎新同志商榷》 。因我也知道,現公開發表文章,編輯不喜歡火藥味濃的標題和文章。后我又將該文發給重慶市委黨校學報《探索》雜志。為發表把握大些,我自己將題目改為《人的本質、本性究竟是什么?—兼與劉鼎新同志商榷》,文字和語句也稍做修改。后發表于該雜志2013年第2期。現將我發表前未修改的原文《一本錯誤百出的人學專著—評劉鼎新同志一書》作為本文附錄2附后。發表后我認為,既然我也寫信了,我的觀點在全國學術會上也講了,在正式刊物上也發表了,也就盡到責任了。后就不再提此事。近些日子,大家都在討論意識形態問題,且腐敗特別是軍隊腐敗如此嚴重,必然思考其根源,又使我想到這本書的內容及出版和社會的評價。正如本文標題,這是一部反映軍隊意識形態嚴重問題的理論專著,其宣揚的錯誤思想也是社會腐敗特別是軍隊內部腐敗的深刻的思想根源。
一、該書的要害是公開為“自私心”辯護
筆者當時寫的文中指出該書有五大錯誤即:一是其書名有媚俗傾向,二是把人的本質單純歸結為精神是錯誤的,三是把人的精神概括我“七心”即“上進心、正義心、責任心、自尊心、虛榮心、嫉妒心、自私心” 是簡單、片面、膚淺化的結論。四是把“自私心”看作人類永恒的精神現象和混同于個人利益是錯誤的,五是全書的論證方法是唯心主義的方法。并對其進行了批判。但當時是從商榷的角度寫的,因而某些地方很不深刻。這五點其中第三點和第四點是最主要的。第五點是批判其論證三、四點的哲學思維方法。由于作者把人的本質、本性單純歸結為精神,且又以音樂的七個符號和自然界的七種顏色為由,把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共同人性歸結為七種基本之心即“上進心、正義心、責任心、自尊心、虛榮心、嫉妒心、自私心”。這七個心,也稱七種意識,“這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遺傳”。整個全書就是圍繞這“七心”展開的。這種認識是作者本書最引以自豪的,也是許多大人物竭力吹捧的所謂“創新”成果。筆者文中說:“固然人的精神因素包含了人的這‘七心’,但全部或主要歸結為這‘七心’就既不科學,也不全面,更不深刻。說其不科學,就是把人的自私心看作人類永恒的意識現象。這絕對是錯誤的。自私心是人類社會產生私有制以后出現的精神現象,而且隨著私有制的徹底消滅,私有觀念也將徹底消滅。說其不全面,現實中的人的有些精神就沒有概括進去。如同情心、興趣心、愛心、恨心、意志、情感等。說其不深刻,這‘七心’實際上是人們實踐活動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意識分類,它只屬于社會心理部分,而社會意識形式如自然科學、邏輯學和各種社會科學等就沒有包含進去,更沒有闡述這‘七心’與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關系。如果按照作者對思想的這種分類方法,孔子學說、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這些理性因素究竟屬于那一種心呢?其實它根本不在這“七心”之列,但卻與“七心”有密切的聯系。但離開科學的理論,特別是離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就不可能對‘七心’做出科學的解釋。不同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理論基礎和思維方法的人對上述‘七心’也必然做出不同的解釋。同時,作者借助于音樂有七個音符和圖畫中的七種顏色簡單推論出人的思想構成也必有‘七個心’或七個意識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書中最大的錯誤要害就是公開為“自私心”辯護,且把這一點看作本書的最大創新。作者說,他要 “為自私心說句公道話”。他認為,自私心是人類的永恒現象,在常態情況下,其屬性是良性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是壞的。作者要糾正多年來對“自私心是世界萬惡之源”的各種偏見。而且從對待“自私心”的不同態度揭示了人類以往不同社會的特征:原始社會是“不管只用”,奴隸社會是“強管強用”,封建社會是“分管分用”,資本主義社會是“小管縱用”,社會主義社會是“只管不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大管慎用”。筆者認為:一是把自私看作人類的永恒現象是錯誤的。原始社會是原始公有制,根本不存在私有觀念,談何“不管只用”?二是作者把人們的個人利益與自私觀念混為一談。馬克思說過,人們的任何活動都同人們的利益有關。人有個體與群體之分,人們的利益也有群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分。同時個人利益也有正當利益與不正當利益之分。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有時統一,有時是矛盾的、對立的。階級對立社會必然會出現有些人把個人利益擺在他人和社會利益之上甚至用損害和犧牲他人、社會利益來實現個人利益。所謂“自私心”或私有觀念就是后者這種情況。原始社會中沒有私有制,也根本談不上存在私有觀念。只有產生私有制和階級社會之后,人類才存在“自私心”,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私心。只是不正當的個人利益才是自私心。“自私心”是階級社會剝削階級、統治階級的本質。農民等勞動者雖有自私觀念,但不能說農民的本質、本性是自私的。作者的這種所謂“創新”實質是把剝削階級的 “人的本質自私論”改頭換面,否定共產黨人的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思想。他攻擊毛澤東時代對私有觀念的批判是“只管不用”,今天強調共產黨人的所謂思想政治工作是對自私心“大管慎用”、“管住用好”。書中說,100多年來,人們都喜歡爭論主義好壞,比制度優劣,大了幾十年口水仗都沒講清楚。作者認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有一個標準:“凡是能‘管住’和‘用好’自私心的主義都是好主義;凡是能‘管住’和‘用好’自私心的社會制度都是好制度。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努力創造一個這樣的好制度、好主義,它能‘管住’自私心,又能‘用好’自私心。人類只有在這種制度促進下,才能逐步進化到更高境界。”這不顯然為現實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所謂合理的“自私心”做理論上的辯護嗎?這不顯然否定共產黨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嗎?這不顯然與《共產黨宣言》的“消滅私有制”和“兩個決裂”思想唱對臺戲嗎?這不典型地反對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嗎?現實生活中的那些腐敗分子不都是從所謂“自私心”的合理性開始走上腐敗之路嗎?作者所以做出如此錯誤的觀點,從哲學角度就是運用唯心史觀。筆者在批判其第五點時做了分析。現在看來,作者這些觀點就是受西方“普適價值”的嚴重影響的結果。
二、該書徹底扭曲了共產黨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質。
筆者所寫一文側重批駁該書對“人性”的錯誤認識,而沒有批判其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錯誤。其實,作者的“人性”內容正是為其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方法提供理論依據的。作者在總政治部青年局韓曉東局長的采訪錄中回答了這一問題。作者認為,部隊思想政治工作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革命戰爭年代,主要抓的是以啟發階級覺悟為基本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階段是全國解放后,主要是抓的是預防階級復辟為基本內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后,以配合各種具體管理工作為基本內容的思想政治工作。第四階段是2009年以來,在全軍深入開展以培養軍人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工作。作者說:“培養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對軍人這種具有特殊職業要求的人的教育,是對軍人這種純自然人的教育,而不是對某個階級的人的教育,是在階級不再存在,急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基本結束之后,社會大環境有革命狀態向常態狀態下的人的教育。那么人的常態下的人的思想狀態是什么樣?新的歷史時代需要我們作出回答。在社會恢復常態,人的階級屬性淡化以后,純自然狀態下的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到底是什么樣?我們黨要在處于這種狀態的新時期的人和中國人社會實施科學管理和有效服務,迫切需要對人到底是什么東西作出科學解釋和系統回答。”作者接著說,本書,“正是順應這個時代的大轉折,深入研究和系統回答了處于社會常態下的人到底是什么東西這個時代大課題,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
作者的這段回答,可概括幾點內容:一是革命和建國前三十年,部隊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階級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因為那是階級斗爭時代。二是改革開放后,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了,思想政治工作轉入具體的管理工作。三是認為階級斗爭和革命是人類的非常態。今天的社會是人類的常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就是研究人類常態下的思想狀況。四是常態下的軍人已經不是階級的人,而是“純自然人”;軍隊已經不是階級的軍隊,而是常態社會狀態下的“純自然人”的無任何階級屬性的軍隊。這不顯然是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嗎?
作者概括我軍前兩個階段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主要內容是對的。第三個階段指出其基本內容是配合管理的所謂“思想政治”工作,實質是已經放棄了思想政治工作。作者本身的職務就是專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委”,于是開始研究所謂“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軍人和軍隊也不再具有階級屬性”下的所謂社會“常態”下究竟如何做“思想政治工作”。于是他就“創新”出社會常態下的人的本性是“七心”,同時特別強調“自私心”也是人的永恒的本性,共產黨人不能消滅“自私心”,應該既要管住、制約,又要最大程度利用、用好。“管住”、“用好”自私心就成為衡量社會制度進步和主義優劣的唯一標準。由此推論,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或主要內容就是緊密圍繞“管住”、“用好”自私心。這就是劉鼎新同志新形式下提出的共產黨人領導的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點和新內容,也是對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傳統的最大“創新”。這究竟是創新,還是扭曲、倒退?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還是背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呢?
在筆者看來,這種對中國共產黨人“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核心思想的所謂“創新”絕對不是創新,而是徹頭徹尾的扭曲、倒退,是變相推銷剝削階級的腐朽觀念,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偏離和背叛。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以“階級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內容今天究竟是否過時?
建國以后,思想政治工作所進行的“階級教育”實質是強調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的階級屬性、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毛澤東1949年提出的“兩個務必”和“不當李自成”思想就是這種階級教育的具體化,無論建國以后國際國內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只要國際上帝國主義沒有消滅,共產主義沒有最終實現,共產黨的無產階級的階級屬性、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階級屬性就永遠不能改變,共產黨人“消滅私有制”和實現“兩個決裂”的歷史任務不能改變。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軍人的無產階級屬性永遠也不會轉換為“純自然人”的屬性,軍隊也不會轉換為脫離任何階級的“純粹”的社會軍隊。以“階級教育”為核心的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內容永遠不能改變。十八大后,習近平臺同志來到西柏坡,再次強調“兩個務必”思想對共產黨人防止“變質變色”的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毛澤東去世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又強調毛澤東“不當李自成”思想。難道習近平所講的毛澤東思想的這些內容對軍隊思想政治工作來說過時了,沒有指導意義了嗎?
第二,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現象是人類社會的“常態”還是“非常態”?
作者“創新”實現政治工作的含義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認為,革命戰爭和存在階級的社會是人類的社會的“非常態”,不存在階級和革命的社會是人類的“常態”社會。我們黨和軍隊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態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今天改革開放的年代是人類“常態”狀態下的社會,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和進行變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典型的歪曲。大家指導,人類原始社會沒有私有制和階級。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導致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這是社會按客觀規律發展的結果。無階級的原始社會是人類的常態,有階級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也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人類最終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也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是社會的“常態”。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階段,其存在的任何社會現象都是“常態”。無產階級革命是“常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要鞏固政權,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堅持繼續革命,要政治統帥一切工作也都是“常態”。今天共產黨人的具體任務、工作特色、形式確實與建國前后發生了極其大的變化,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歷史任務、根本宗旨和階級屬性都沒有改變,都是歷史的“常態”。因此,怎么能夠根據今天共產黨人的某些具體任務的改變而把共產黨的歷史區分為“非常態”和“常態”兩個歷史階段呢?即使按照1981年《歷史決議》的觀點,也還承認今天一定條件下存在階級斗爭,有時還很激烈。怎么能夠按照作者的劃分,把建國前后與今天的社會作為兩種根本對立的所謂“非常態”與“常態”社會的區分呢?由此推論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式發生根本改變能夠是正確的嗎?
第三,“管住”、“用好”自私心的實質究竟是什么?
作者由于把人的“自私心”作為人類社會“常態”下永恒的自然本性,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但又承認一定條件下的“自私心”的負作用。因此如何制約、管住、利用、用好“自私心”就成為衡量社會進步和主義優劣的唯一標準。從這一思想出發,作者認為,毛澤東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對自私心“只管不用”在三個特殊條件下起極大作用,這三個條件是建國初期人民群眾較高的階級覺悟、毛主席的崇高威望、群眾的感恩思想。但三個條件以后“慢慢弱化和逐步消失”之后,“社會就寸步難行”,“社會由于缺乏對自私心的刺激,人們干工作開始出現動力危機。”“人民沒有利益驅動力之后,最初的表現是干工作沒有干勁”,且導致“物質匱乏,生活貧窮。”原蘇聯、東歐國家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對自私心管得過緊而管倒的”。鄧小平的偉大功績就是“大膽利用人們追求生存發展的自私心”,但前提是“管住”,是“大管慎用”。因此,作者認為,不僅地方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具體內容都是如何“管住”、“用好”自私心、“大管慎用”自私心。
筆者認為,作者這里有三個錯誤。一是作者根本不懂他所說的毛澤東時代沒有用“自私心”的三個特殊條件恰恰是我們黨長期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結果,而三個條件的喪失也恰恰是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導致各種私有觀念肆意泛濫的結果。作者把文革后期和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出現的“人們干勁不足”的所謂負面現象歸結為“不用自私心”的結果,這是典型的因果顛倒。事實恰恰相反,這是“自私心”泛濫的結果。蘇聯、東歐國家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也是放縱私有觀念的結果。二是作者把人們正當個人利益與“自私心”混為一談。共產黨人在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個人貢獻結合起來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與對“自私心”的利用、“用好”完全是根本不同的問題。三是“‘管住、用好’、‘大管慎用’自私心”思想實際是說,共產黨人要允許“自私心”的存在,要保護好“自私心”,要創造一切條件最大程度發揮“自私心”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但實際生活中“管住、大管”自私心是假,“用好”自私心是真。試想,那些所謂要“管住”、“大管”自私心的人本身還要積極“用好”自私心。在這種情況下,他能“管住”別人的自私心嗎?能“管住”自己的自私心嗎?這種所謂“用好”自私心實質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思想的翻版,而“看不見的手”思想實質是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在經濟學方面的表述。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的這個思想實質是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以思想政治工作為名,變相推銷資產階級思想家的“人本性自私論”,是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性內容“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改頭換面,罩上一層漂亮、華麗的外衣偽裝販賣之,是歪曲和閹割共產黨人及其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思想和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根本和靈魂,也是中國當今意識形態領域在軍隊中的突出和典型表現。社會那些貪官包括軍隊那些貪官的所作所為恰恰就是踐行作者所說的“用好”自私心的楷模和典范。改革開放以來、私有化、市場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政策、方法也是“用好”自私心的產物。
三、該書及有關評論和媒體報道反映了部分領導干部和學者知識、理論素養不足和世界觀的嚴重問題。
首先表現在作者本人身上。人的本質、人性問題是思想理論界極其重要又難度極大的一個課題。作者作為一個非專業者敢于挑戰這個課題,勇氣值得嘉獎。但作者應該盡可能多地涉獵些古今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吧!可是作者在本書“參考書目”中僅僅列出了十多篇書目。馬克思主義以前的中外思想家的成果一本都沒有。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只列出來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哲學的終結》一書。列寧、毛澤東的著作一本也沒有列出。后面列出了劉少奇的《論黨》一書,《鄧小平文選》二、三卷、李鐵映的《論民主》及幾本普通的刊物雜志等。以這樣的知識閱讀范圍和貧乏的知識結構能夠寫出一本真正“創新”的人學專著嗎?作者號稱本書是對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且毫無羞恥地稱之為“人類第一部對自己作出系統解讀的理論著作”。如此自吹自擂,完全是一種“井蛙觀天”、“螞蟻緣槐夸大國”的態度和方法。作者不僅一般社會科學知識貧乏,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更為欠缺。全書只有一處引用馬克思主義原著的話,而且還引用錯了。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哲學的終結》一書中借用歐洲一句諺語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諷刺庸俗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概念理解為追求吃喝玩樂的庸俗行為。而本書引用時卻把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當作恩格斯的原話(78頁)可見作者根本就沒有認真閱讀恩格斯的原著,更不會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認識問題。一個堂堂的少將級的省軍區政委如此低劣的素質和水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次,表現在高度評價該書的某些大人物身上。如果說,由于種種原因,作者寫出了如此低水平的著作,那么作為其他領導和學者,特別是國家級的學府和研究機構的領導怎么就不能分辨出來呢?且給予近似肉麻性的吹捧呢?據筆者所知,近幾十年來學界有一個很不好的風氣:著作者為出版和發行,總要請有較高知名度的領導或學者作序或寫評論文章。而有些領導或學者本人基本不看原書或簡單粗翻一下,多由該書作者本人起草初稿,由自己簽名而已。同時也存在個別作者行賄送禮請高人寫序或評論等現象。寫序或評論者未必都真心同意或贊同書中的基本觀點。但也存在某些領導或學者真心贊同和自愿者。筆者相信,給該書寫序或高度贊揚的人不可能完全一樣。但筆者認為,無論什么情況,一是這些人最起碼的喪失了作為一個學者應有的社會責任心。如果自己沒有認真閱讀或不是真心贊同該書觀點,怎么能夠隨便答應寫序或寫吹捧性評論文章呢?該書如果有其錯誤且造成社會負面影響,寫序或評論贊揚者是否也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呢?二是如果真心肯定并自愿評論者,那么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水平哪里去了呢?識別、分辨能力哪里去了呢?自身的素質或水平是否貨真價實呢?
再次,表現在出版社和媒體人身上。如果說寫序或評論者有可能沒有認真閱讀該書,違心寫之,那么出版社編輯甚至主編就不可能沒有認真閱讀該書。書中錯誤如此之多,特別是其主要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怎么就絲毫沒有發現呢?且作者本人已經在中央黨校學習進修過,其該書初稿黨校也多次審查過。筆者所看到的該書實際是第二版。該書出版后,中央主要媒體《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學習時報》以及地方一些報刊、《中國青年》雜志刊登吹捧之聲一個高于一個的評論文章,又是為什么呢?《中國青年》雜志不僅刊載對作者的采訪錄,而且出版專刊。我們編輯的基本理論素質和水平究竟哪里去了呢?
筆者猜測,盡管十八大后習近平提出毛澤東的七屆二中全會講話精神,今年初又提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最近又強調意識形態問題和強化軍隊政治是軍隊的生命線等思想,王偉光《紅旗文稿》發表的文章中強調國際國內的階級斗爭問題。但作者本人、高調贊揚其書的部分領導、學者、中央黨校領導、編輯以及主流媒體的編輯至今也未必都認識到該書的錯誤要害問題。筆者認為,無論是作者本人以及涉及該書的其他所有人,之所以做出如此之多的錯誤觀點和錯誤的評價,最根本的理論根源就是丟失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觀點,放棄了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認識社會主義、政黨、國家、軍隊等問題,背叛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思想。如果認識到不應該放棄和背叛這些觀點,就可能認識到該書的錯誤以及錯誤的評論、報道。反之,就不可能認識到。我想多數人還可能沉浸在理論“創新”的自豪和喜慶之中,說明這些人的世界觀已經被西方“普適價值”的荒謬理論侵蝕到何種嚴重程度。雖然這些人目前還掛著各種共產黨人的招牌、穿著共產黨人的外衣,其實已經自覺不自覺地用資產階級世界改造我們的黨、改造我們的軍隊了,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西方國家“第五縱隊”的角色。中國當代腐敗特別是軍隊腐敗如此嚴重,所謂“‘管住’、‘用好’自私心”的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荒謬理論功不可沒。
附錄1:關于本書的廣告四頁內容:
附錄2:筆者2012年初寫的文章
一部錯誤百出的人學著作
——評劉鼎新同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東西》一書
郝貴生
內容摘要:劉鼎新同志的人學專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東西》是一本錯誤百出的著作。主要錯誤一是其書名有媚俗傾向,二是把人的本質單純歸結為精神是錯誤的,三是把人的精神概括我“七心”即“上進心、正義心、責任心、自尊心、虛榮心、嫉妒心、自私心” 是簡單、片面、膚淺化的結論。四是把“自私心”看作人類永恒的精神現象和混同于個人利益是錯誤的,五是全書的論證方法是唯心主義的方法。全書反映了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社會科學知識的貧乏和膚淺性。
關鍵詞:人的本質、精神、自私心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了劉鼎新同志的人學專著《人呀人你到底是是什么東西》。該書出版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海南日報、湖南日報、學習時報等報刊雜志相繼發表了評論文章。稱這本書是“一部解讀人類奧妙的力作”、“人類科學認識和把握自我的一次飛躍”、“一部引領人們走出思想困局的理論專著”、“他破解了一個困擾人類數千年的認識難題”,是“心靈的朋友”、“一部繼承達爾文發展進化論的理論專著”等極高度的評價。筆者讀完這本書后,首先是敬佩之心。作者作為一個非專業理論工作者,敢于探討和研究人的本質、本性這樣一個難度頗大的課題,其勇氣是可嘉的,而且作者力圖用通俗的語言把深刻的理論、道理講出來,看得出來,作者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和精力的。但恕筆者直言,書中的許多觀點特別是其主要觀點是錯誤的。上述一些評論吹捧性語言太多,嚴重缺乏實事求是之意。筆者就書中的主要觀點略談一些個人見解,與劉鼎新同志商榷,也歡迎劉鼎新同志反批評和其他學者的批評指正。
第一,“人到底是是什么東西”的書名有媚俗傾向
本書中心是要回答“人是什么”的問題。但看到書名之后,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有媚俗的傾向。 “東西”這個詞在漢語言中就是指人之外的物品。當用“東西”一詞指稱人時,就是對人的人格的侮辱和褻瀆。無論說“某人不是東西”也好,“是東西”也好,都是一種貶義的含義。但作者在研究如此重大而嚴肅的人的問題上,竟然使用“人到底是什么東西”這樣的語句。這樣一下子,其研究成果的價值和分量就會減少許多。也許作者認為,用這個“標題”可以勾起人們的眼球,而且客觀地說,也確實可能會引起某些人的欲望。但它只會引起低俗者的欲望,而不會因此引發追求真理者的欲望。作者的這種做法,是迎合整個社會人們的浮躁等心態引發的低俗、粗俗、媚俗、庸俗的表現。如同趙本山、小沈陽的舞臺表演,以及某些人把《水滸傳》改名為“三個女人和105個男人的故事”一樣。作者的書名在筆者看來,完全可以用《人是什么?》、《人究竟是什么?》、《人的奧秘到底是什么?》等非常直觀明了的題目。
第二,對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的回答不是創新,而是倒退
書中第一章“人的思想和思想構成”部分第4自然段中說:“人,作為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人可以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而動物只有物質這一個部分。人類研究人體已經細化到基因,那只是研究了人的物質部分,或者說只研究了人的動物部分。而對人的精神部分,頂多還只是有一點感性認識。” [1](P3)這段話有三大錯誤:
一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并不是人可以區分為物質和精神,而是人的勞動實踐活動,以及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結成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6年所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明確指出:“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者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的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 [2](P67)哲學家、思想家早就認識到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比以往哲學家高明的地方,就是發現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那就是物質生產勞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也把人與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但人的勞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結合在一定的關系中進行,首先是經濟關系,然后是思想、政治等其他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馬克思1845年所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說,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P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人是什么”的最經典的回答,也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深刻的科學的回答。盡管現代西方哲學在對人的微觀方面有許多新的認識,但是再沒有超出馬克思恩格斯的結論。人類之所以區分為物質和精神兩種基本因素,是因為人類有物質實踐活動,人在物質實踐活動中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別開來,才有了物質與精神兩大現象的對立。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揭示了人類自身的最大奧秘。我們只能在他們認識基礎上繼續深化,而不能拋棄和否定他們的成果。
二是人的物質因素絕不只是人的生理器官和自然屬性,而是包含人的社會屬性。
這段話中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既是物質,也是精神。而動物只是物質。人作為物質的因素已經研究到基因。這也是錯誤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確實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但人作為物質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吃、喝、性行為等自然屬性,但最主要的物質因素就是人是處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許多著作中,都把人看作“現實的人”。而“現實的人”的含義也就是“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年版,第71頁)把人的物質生產條件和社會關系排除在人的物質因素之外,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作者認為,人的物質因素就是人的生理和自然屬性,那么實際上就是說,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是人有精神。這豈不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觀點嗎?
三是認為人類對自身的精神因素的認識停留在“一點感性認識”階段是錯誤的。
書中簡單認為,人類對自身的物質因素已經非常深刻了,而對自身的精神因素“頂多還只是有一點感性認識”。這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因為人的物質因素主要包括人的物質生產條件和社會關系,因此不能把人類對自身生理因素認識的深刻程度代替對人的物質因素認識的深刻程度。同時哲學一產生,就始終在研究物質與精神的對立。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對人類的精神現象有許多精彩而深刻的論述,特別是作為哲學思想集大成者黑格爾更是進行了多方面的解剖和分析(詳見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一書)固然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思想家在對精神問題的研究方面有其根本的錯誤,那就是離開人們的物質實踐活動解釋精神現象。但絕不能說,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馬克思主義提出和闡發科學的實踐觀后,也就真正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唯物史觀中所講到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社會存在的觀點。同時,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意識的構成也進行了比黑格爾更加深入的研究。如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中所講的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的區分、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式的區分、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即社會意識形態與非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的區分、社會意識形態又區分為哲學、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倫理道德、藝術等具體形式。這些認識難道只是對人類精神現象的“感性認識”嗎?即使作者所使用的“感性認識”概念也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毛澤東的《實踐論》中所闡發的。這怎么能說人類以往全部對精神現象的認識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呢?作者做出這樣的判斷,無非是想說明作者對“人到底是什么東西”認識的創新。但作者對此前的人類對人本身及其精神現象認識的成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成果沒有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而且為了突出自己的所謂“創新”,就竭力貶低前人的認識成果,甚至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成果也拋之九霄云外。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嗎?
第三,把人類的全部精神概括為“七心”是簡單、片面、膚淺化的結論。
作者書中在回答人的本質是精神、思想的這一結論后,就對精神、思想的構成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剖和分析。作者認為,所有的歌曲都是由“1、2、3、4、5、6、7”七個音符組合而成,所有的圖畫都是由“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繪制而成。因此“人的各種不同思想的構成與各種歌曲、圖畫的構成基本相似”,人的復雜思想也可區分為七種基本之心即“上進心、正義心、責任心、自尊心、虛榮心、嫉妒心、自私心”。這七個心,也稱七種意識,“這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遺傳”。整個全書就是圍繞這“七心”展開的。這種認識是作者本書最引以自豪的,也是許多大人物竭力吹捧的所謂“創新”成果。應該說,分別提出這“七心”的內容,并不是的獨創。作者所謂的“創新”就是把人類的全部思想概括為就只有或主要有這“七心”以及“七心”之間的相互聯系。問題在于,這種概括是否科學?全面?深刻?我認為,固然人的精神因素包含了人的這“七心”,但全部或主要歸結為這“七心”就既不科學,也不全面,更不深刻。說其不科學,就是把人的自私心看作人類永恒的意識現象。這絕對是錯誤的。自私心是人類社會產生私有制以后出現的精神現象,而且隨著私有制的徹底消滅,私有觀念也將徹底消滅。說其不全面,現實中的人的有些精神就沒有概括進去。如同情心、興趣心、愛心、恨心、意志、情感等。說其不深刻,這“七心”實際上是人們實踐活動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意識分類,它只屬于社會心理部分,而社會意識形式如自然科學、邏輯學和各種社會科學等就沒有包含進去,更沒有闡述這“七心”與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關系。如果按照作者對思想的這種分類方法,孔子學說、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這些理性因素究竟屬于那一種心呢?其實它根本不在這“七心”之列,但卻與“七心”有密切的聯系。但離開科學的理論,特別是離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就不可能對“七心”做出科學的解釋。不同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理論基礎和思維方法的人對上述“七心”也必然做出不同的解釋。同時,作者借助于音樂有七個音符和圖畫中的七種顏色簡單推論出人的思想構成也必有“七個心”或七個意識的方法也是錯誤的
第四,把“自私心”看作人類永恒的精神現象和混同于個人利益是錯誤的。
作者認為書中引以自豪的也是 “創新”的又一重要之點就是“為自私心說句公道話”。作者認為,自私心是人類的永恒現象,在常態情況下,其屬性是良性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是壞的。作者要糾正多年來對“自私心是世界萬惡之源”的各種偏見。而且從對待“自私心”的不同態度揭示了人類以往不同社會的特征。作者說:原始社會是“不管只用”,奴隸社會是“強管強用”,封建社會是“分管分用”,資本主義社會是“小管縱用”,社會主義社會是“只管不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大管慎用”。作者的這種認識和概括也是錯誤的。一是把自私看作人類的永恒現象是錯誤的。原始社會是原始公有制,根本不存在私有觀念,談何“不管只用”?作者甚至說,原始社會的“不管只用”導致“自私心無限發展,人類社會一片混亂”。由此說明作者的歷史知識多么貧乏。二是作者把人們的個人利益與自私觀念混為一談。馬克思說過,人們的任何活動都同人們的利益有關。人有個體與群體之分,人們的利益也有群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分。同時個人利益也有正當利益與不正當利益之分。任何從事活動的人在考慮個人利益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必然或者說不同程度地要考慮他人、群體或社會利益。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有時是統一的,也有時是矛盾的、對立的。這就必然會出現有些人把個人利益擺在他人和社會利益之上甚至用損害和犧牲他人、社會利益來實現個人利益。所謂“自私心”或私有觀念就是后者這種情況。原始社會中沒有私有制,也跟談不上存在私有觀念。只有產生私有制和階級社會之后,人類才存在“自私心”,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私心。只是不正當的個人利益才是自私心。市場經濟行為中,商品生產者與他人進行平等的物物交換,不都是自私心在起作用,而是正當的個人利益起作用。只有在交換過程中,設法多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才是自私心,如目前市場經濟行為中的欺詐、坑蒙拐騙消費者行為等。一個大學教師希望當教授,他通過自己的勤奮教學和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達到其目的,我們也不能稱之為自私心,只能說是正當的個人利益。但一個大學教師如果認為教學和科研只是為了當教授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忘記了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最高使命,甚至為了達到個人的目的,不惜弄虛作假,那就是自私心。作者所說的自私心在常態情況下屬性是良性的,實際是指正當的個人利益,而非自私心。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兩個決裂”思想其中之一就是同私有觀念決裂。如果按照作者的觀點,自私心是永恒的社會現象,不同社會所區別之處就在于利用程度不同而已,那豈不是說,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也存在私有觀念,馬克思恩格斯的結論就是錯誤的嗎?
第五,全書的論證方法是唯心主義的方法。
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區別之點確實是人有意識、精神、思想。作者從思想的角度研究人本身沒有錯誤。但如果只研究人的思想,而且只從人的思想出發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那就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唯心主義。書中解釋什么是精神、意識時說:“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所特有的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第33頁)這段話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歪曲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遺漏掉了。目前我國出版的所有哲學教材談到意識的起源和本質時,都要講四句話。但作者只講了三句話,而且把最重要的一句話漏掉了。表明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觀的理解是模糊的、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作者講的什么是意識的三句話是舊唯物主義的觀點。舊唯物主義不懂得意識是社會的產物,也就是實踐的產物,導致舊唯物主義哲學家在解釋說明社會歷史問題時全部陷入歷史唯心主義。“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意識觀的最重要觀點,也就是歷史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它包括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同時又承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相對獨立性觀點。如狼孩的故事,剛出生的嬰兒被狼叼去在狼群中長大,多年后又被人救回。但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離開了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雖然再回到社會中,但他的大腦始終沒再具有人的意識功能,也不可能具有作者所說的人的“七心”,且早早死亡,說明離開人的社會關系,就不可能產生真正人的意識。作者由于不懂得社會意識根源于社會存在,因此在說明和解釋“七心”問題時,就把“七心”看作人類的永恒現象,單純從自然界的長期發展論證人的“七心”存在的必然性。同時,馬克思主義者在回答“人是什么”這一問題時,這里的“人”是指古今中外所有的人,是全稱判斷。但馬克思主義強調是人是勞動實踐的人以及在實踐中結成一點的社會關系,其方法論意義就是要把人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去考察,人的具體思想、意識也要放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去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在研究人時,除研究的人的最一般的本質特征之外,更多的是以此為指導,考察具體歷史的社會關系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理論,最終是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具體的現實的人,這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種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不是從人的一般概念出發,指出他們共同有什么上進心、責任心、自私心等,而是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放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去考察。恩格斯1845年發表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就是具體考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處在不同的經濟關系中,導致其思想、道德、情感、意識等觀念的根本區別,指出他們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人。資產階級根本不把工人當作人看待,只有英國的工人階級才是真正符合“人”這個字的含義的人。但是在作者的書中,看不到這種從具體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歷史條件、社會經濟關系出發解釋“七心”現象。所以作者在論證“七心”內容時,大多是從自然界的屬性、動物的屬性論證“七心”的歷史普遍性,而不是從人的實踐活動,從具體的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論證其內容。對“自私心”的論證典型地表現了其唯心主義的思維方法。再如作者對“上進心”的分析,也是如此。但問題在于,“現實的人”的“上進心”都一樣嗎,不同歷史時代的人追求的“上進”的內容一樣嗎?同一時代不同階級、不同社會地位的人追求的內容一樣嗎?顯然是不同的。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由此推論,人的發展也是硬道理。但我們今天研究人的發展不是研究原始人的發展,不是研究美國人的發展,而是研究當代中國人的發展,但也不是研究全體中國人的發展,是研究青年人的發展,是研究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的發展,同時這種發展也不是金錢的發展、地位的發展,而是研究人的具體素質的發展、具體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說,中國當代人特別是青年人究竟應該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人。這恰恰是中國當代社會思想最混亂的地方。這就是要結合今天的時代特征,結合今天現實生活中不同的做人模式,研究今天人的“上進心”的具體內容,而不是抽象地談論“上進心”本身。今天中國社會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文化內容,封建文化的“上進心”主要表現為對“權力”地位的追逐,資本主義文化的“上進心”表現為對“金錢”地位的追逐,二者的共同點又都是表現為對個人的物質生活享受的追逐,甚至用犧牲、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實現個人的“上進心”。社會主義文化倡導的“上進心”的做人標準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是為社會奉獻的人,是為大多數人的利益奮斗終身的人。社會主義文化和以往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對立的根本內容是為什么人的問題,也是無產階級世界觀與剝削階級世界觀對立的核心問題。這才是唯物史觀研究人的方法。作者的參考書目中提到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哲學的終結》一書,其實恩格斯恰恰在這本書中對費爾巴哈抽象的愛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費爾巴哈正是從人的自然屬性,特別是從男女之間的性愛出發,抽象出人類愛的本性,然后竭力夸大愛的社會作用,鼓吹什么“愛吧,愛吧,愛是什么奇跡都能夠創造出來的”。恩格斯批判說,費爾巴哈的這種“愛”的倫理原則是為一切社會、一切時代、一切民族、一切階級設計出來的,“也正因為如此,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適用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版,第240頁)實際上,各個階級都有各個階級的道德。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就是戰爭、爭吵和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壓迫。同時恩格斯還揭露費爾巴哈為什么從自然觀的唯物主義陷入到歷史觀的唯心主義的根源,就是他把人只是看作自然意義的人,“他緊緊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話。無論關于自然界或關于現實的人,他都不能對我們說出任何確定的東西。”(同上,第240頁)恩格斯緊接著說:“要從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轉到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須把這些人作為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考察”,(同上,第241頁)也就是要把人看作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勞動實踐的人。恩格斯這段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非常適合對這本書思維方法的批判。書中最大的要害問題就是沒有抓住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沒有把人看作具體的歷史的社會關系、環境中勞動實踐的人,由此導致整本書中的許多觀點的錯誤。
該書出版后,不僅是一些大人物吹捧這本書,而且作者的自我評價也非常之高,稱“人類第一部對自己作出系統解讀的理論專著”。說明了作者本人及某些大人物的思想史的知識非常貧乏。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許多人道主義哲學家、思想家都從不同視角系統揭示了人自身的許多特征,如筆者前邊提到的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系統闡發唯物史觀理論的同時,實際上也系統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觀點。馬恩之后的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的《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書也是系統闡發人自身的一部專著。其上篇題目就是“人是什么”,下篇是“人與文化”。作者怎么能夠稱自己的書是“人類第一部對自己作出系統解讀的理論專著”呢?同時,作者研究“人究竟是什么”這樣一個宏觀方面的大課題,需要閱讀和參考相當多的書籍。有關“人的本質、人性”問題,不僅思想史上有許多研究成果,馬克思恩格斯也有相當多的精彩而深刻的論述。近些年來,我國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也出版了較多有關書籍和研究成果。但是非常遺憾地看到,作者在本書“參考書目”中僅僅列出了十多篇書目。馬克思主義以前的中外思想家的成果一本都沒有。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只列出來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哲學的終結》一書。同時,本書只有一處引用所謂一句恩格斯的話,而且還引用錯了(恩格斯書中借用歐洲一句諺語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諷刺庸俗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概念理解為追求吃喝玩樂的庸俗行為。而劉的書中卻歪曲為‘恩格斯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見78頁)可見作者根本就沒有認真閱讀恩格斯的原著。列寧、毛澤東的著作一本也沒有列出。后面列出了劉少其的《論黨》一書,《鄧小平文選》二、三卷、李鐵映的《論民主》及幾本普通的刊物雜志等。以這樣的知識閱讀范圍能夠寫出一本真正“創新”的人學專著嗎?牛頓談到他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的話,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最大限度地繼承前人已經取得的優秀成果。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說,任何新的學說,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就是一個標榜自己的著作是“創新”的著作。恩格斯通過對其具體內容的具體的分析中,指出,杜林的所謂“創新”其實是倒退,是對前人成果的歪曲。本書作者的這種“創新”思維方法在中國目前的學術理論和思想界帶有一點普遍性。我們應該從對本書內容的剖析中,汲取一定的教訓: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創新?
【參考文獻】:
[1] 劉鼎新.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東西[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