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資本》未遵循《資本論》研究邏輯
作者:劉珍英
原題:名不正則言不順:《21世紀的資本》未遵循《資本論》研究邏輯
單從其立足于勞動與資本的對立而言,皮克提無非是從當代西方主流的庸俗經濟學立場回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而已。
托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的資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譯本尚未出版,關于這本書,在網絡上已經炒得沸沸揚揚了。但有人在評論中把書名譯成《21世紀資本論》,這恐怕不妥,希望中譯本正式出版時譯者不會犯這一錯誤。聽說有不止一位譯者在翻譯這本書,因此現在就來討論譯名似乎有些過慮,但一來現在盛行“版權買斷”,能否出版多個譯本尚且難說;二來即使多個譯本會帶來類似爭鳴的效果,但如果書名出現誤譯,哪怕只是其中的一本出現誤譯,其誤導作用也會留下后患。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對中譯本的譯名展開討論。
《21世紀的資本》與《資本論》政治傾向不同
《21世紀的資本》的政治傾向在西方可以歸入左翼。它主張對資本回報征收年0.1%—10%不等的累進稅,或對超過50萬美元以上的收入征收80%的懲罰性資本保有稅。正是由于這一點,美國右翼稱皮克提為“馬克思主義者”。但實際上,皮克提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這一點,單從他并不主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就可以看出來。難怪保羅·克魯格曼諷刺美國右翼不是在論戰,而是在貼標簽。
當然,《21世紀的資本》研究資本回報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用經驗材料說明前者高于后者,這隱含著資本收益與勞動收入對立的分析框架,因為在資本回報率高于經濟增長率的情況下,增加的部分一定來自工人勞動收入的減少,這一點與《資本論》立足于勞動與資本的對立,即立足于雇傭勞動,是相同的。但由此斷言皮克提是馬克思主義者,至少證據不足,因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如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同樣立足于勞動與資本的對立。
實際上,關于勞動與資本對立的觀點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像亨利·喬治這樣從自耕農立場出發,主張收取地租稅,通過“漲價歸公”政策實行土地公有制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曾經在他的名著《進步與貧困》中專門把勞動與資本的對立當作一種“流行觀點”加以批判。因此,單從其立足于勞動與資本的對立而言,皮克提無非是從當代西方主流的庸俗經濟學立場回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而已。他并沒有像《資本論》那樣,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我矛盾中得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資本公有制的結論。
皮克提自己也說過,他是因為對主流經濟學不滿,才回到古典經濟學的立場。這當然是一種進步。反對他的經濟學家只能重復過時的論調,提不出新的論據,說明皮克提的立場對付庸俗經濟學確實已綽綽有余。但從古典經濟學到馬克思經濟學,還需要很大的跨越。皮克提幻想不解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而去解決這種矛盾帶來的問題,說明他并沒有實現這個跨越。這一點,不僅從評論者指責他是“烏托邦”可以看出,他自己在《21世紀的資本》中也指出,資產階級寧愿看到資本主義崩潰,也不會采納他的征稅建議。
《21世紀的資本》與《資本論》研究方法不同
盡管人們對《21世紀的資本》的經驗論方法給予高度評價,但與《資本論》比較,這卻是它的主要缺陷所在。筆者之所以主張《21世紀的資本》不能譯成《21世紀資本論》,不僅是由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與《21世紀的資本》不同,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研究方法迥然有別,因而必然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1世紀的資本》只是用數據說明“兩極分化”這一人們早已感知到的事實,從而有力反駁了歪曲這一事實的理論。換言之,《21世紀的資本》的主要貢獻在于,它不是從作者的感覺出發下結論,而是讓材料自己說話。這也是《21世紀的資本》的力量所在。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但是《21世紀的資本》用公認的事實說話,這讓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資產階級偽科學面目暴露無遺。
迄今為止,所有主流經濟學家提不出任何實質性的反駁意見,而只是反復強調《21世紀的資本》得出的結論與他們的感覺不符,就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經驗主義的方法只能說明事實,不能說明價值,只能說明“是”,不能說明“應當”,因此,“是”與“應當”、“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休謨兩歧,就成為經驗主義方法論的阿基里斯之踵。不管皮克提說得多么有道理,資產階級是決不會承認它正確,更不會接受它的政策主張??唆敻衤盟说脑捳f,當一個人的飯碗要由他不明白某件事來保證的時候,他是不可能弄明白這件事的。
皮克提的政策主張,不僅在歷史上曾經采用過,而且至今在某些國家(如北歐國家)還在實施,但是這些政策的采用與否,并不取決于統治階級是否明白資本回報率必須與經濟增長率相符的道理,而取決于他們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的設定就是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因此你決不可能指望作為“資本人格化”的資產階級從全人類的立場出發,而不是單純從他們本階級的利益出發。路易十四曾經說過: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牢牢掌握住政權的資產階級會說:如果拯救全人類需要犧牲我們的利益,那就讓全人類滅亡好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啊,“不允許改變現狀”啊。
因此,問題不在于試圖說服資產階級變得明事理,而是對資產階級不抱幻想,這才是《資本論》高明于一切想超越《資本論》的努力的地方。只有《資本論》的理論與實踐統一的邏輯,才超越了休謨兩歧。
這并不是說《資本論》作為一部19世紀的著作,能夠解釋21世紀的一切現象。雖然曼德爾認為,《資本論》實際上更適用于20世紀的世界,但在筆者看來,不管人們對《資本論》的正面意義如何理解,從資本的內在否定性來說,21世紀的世界才是《資本論》邏輯的歷史性完成。
馬克思研究了虛擬資本,但他那個時代沒有虛擬經濟;馬克思看到了資本自我否定的結果必然是走向社會主義,但他沒有看到處于同資本主義同一生產力水平、甚至低于發達國家生產力水平的社會主義。如果要寫作《21世紀的資本論》,就應該遵循《資本論》的邏輯,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六冊研究計劃,不僅像萊博維奇建議的那樣,在“資本篇”之后,完成“土地所有制”篇和“雇傭勞動”篇,而且把西歐的福利國家、美國的虛擬經濟包容到“新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完成“國家”篇、“對外貿易”篇和“世界市場”篇。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第一分校)
用《資本論》方法解讀《21世紀的資本》
作者:丁為民
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克提的《21世紀的資本》出版后,在經濟學界引起重大反響。最近,英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大衛·哈維在其網站發表評論,對該書在揭露資本主義矛盾和新自由主義危害方面的貢獻予以充分肯定,同時也指出該書的主要缺陷。其基本思想是,要用《資本論》的方法解讀《21世紀的資本》。
兩極分化趨勢缺少原因分析
哈維指出,該書揭露了資本主義“令人恐懼”的財富和收入不平等。皮克提把最富的1%人口不斷增長的財富積累,歸因于資本回報率(r)總是超過收入增長率(g),認為這是資本的“核心矛盾”。
哈維認為,皮克提對收入和財富之間的差異做出的解釋是有說服力的。但并未對是什么力量產生和支撐這一矛盾做出回答。而馬克思顯然把這樣一個規律,歸因于勞資之間力量的失衡,直到現在,這一解釋仍有效。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民收入中勞動份額穩步下降,源自勞工政治和經濟力量的下降,這是資本動用技術、失業、離岸外包和反勞工政治鎮壓的結果。正如撒切爾的經濟顧問艾倫·巴德無意中承認的,20世紀80年代的反通脹政策,竟是“增加失業的一個絕妙方法,不斷增加的失業在削弱工人階級力量方面的作用是極其令人滿意的……用馬克思的術語,這里起操控作用的,是資本主義的危機再造了一個勞動后備軍,允許資本家獲得高額利潤直至今日”。
因此,皮克提對那個數學定律的公式化,更多地是掩飾而不是揭示它所涉及的階級政治。巴菲特已注意到:“肯定有階級斗爭,富人構成我這個階級,我們正在獲勝。”哈維進一步舉例:1970年,普通員工和首席執行官之間的薪酬比大約為30∶1,而現在則遠高于300∶1。他認為,資本家階級勝利的一個關鍵性標志,是處于頂層的1%人口的收入和財富,與其他人相比,差距不斷擴大。
哈維指出,皮克提的統計資料表明,資本在其整個歷史上產生的不平等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對許多人而言,這并不是新聞,實際上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理論結論。
兩極分化后果缺乏系統分析
哈維認為,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已指出,資本驅動工資下降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場吸收資本產出的能力,這是形成危機的一個直接原因。許多人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基礎。這啟發了二戰后凱恩斯主義的擴張性政策,并在強烈需求引致的增長中使收入不平等有所減少。皮克提也提出,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有賴于勞動者的相對自主權和通過累進稅資助而建設的“社會國家”。
但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資本已意識到,須壓制勞工坐大的權力。凱恩斯最終從受人尊敬的經濟學家的萬神殿降級,切換到弗里德曼對供給方面的考慮——如果不減少稅收,解構社會國家,規范勞動大軍,就難以實現穩定。1980年后,最高稅率下降和資本收益在美國以更低的稅率被征稅,極大增加了最富的1%人口的財富流。如皮克提指出,其實這對增長的作用微不足道。利益從富人到窮人的“涓滴”并沒有實現。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就國家方面說,缺乏任何重大的再分配干預,產生反民主的寡頭政治。哈維指出,皮克提顛覆人們廣泛持有的觀點: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使財富得以擴散,又是捍衛個人解放和自由的巨大堡壘。
哈維指出,皮克提系統地忽略在這一背景下需求在哪里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信貸尤其是次貸大幅擴張,產生注定會破滅的資產泡沫。然而,利潤率和私人財富的進一步集中,在2009年以后恢復得非??欤F在的企業利潤率可與美國歷史上的高位相媲美。企業擁有大量現金,卻因市場不景氣而拒絕花錢。但該書并沒有告訴我們,為何2008年的崩潰會發生;為何如此眾多的民眾從長期失業和喪失房屋抵押品贖回權的雙重負擔下解脫出來,耗費如此長的時間。它不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何目前美國的增長如此緩慢,為何歐洲被鎖定在政治緊縮和經濟停滯中。盡管該書提出,將遺產稅、累進稅和全球財富稅,作為解決財富和權力進一步集中的解毒劑,但幾乎可以肯定,這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
核心問題在于錯誤理解資本
哈維認為,皮克提論證存在一個核心困難——依賴于資本的一個錯誤定義。他指出,資本是一個循環過程而不是物,貨幣被經常性地——不只限于剝削勞動力——用于賺取更多貨幣。皮克提把資本定義為私人、企業和政府持有的能夠在市場上交易的所有資產的存量,不管這些資產是否用于賺錢。它包括土地、不動產和知識產權,以及藝術和珠寶收藏。為計算一個有意義的收益率(r),需以某些方法評估初始資本。這離不開它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價值,或者它在市場上能賣多少錢,來對它進行估價。
整個新古典經濟思想(皮克提思維的基礎)是建立在同義反復之上的。資本收益率主要取決于增長率,因為資本是通過它生產了什么進行估價的,還要受投機環境影響,被“非理性繁榮”嚴重扭曲。哈維指出,如果我們從皮克提的資本定義中減去住房和不動產,那么,他對財富和收入不斷增加的差距的解釋就是徹底失敗的,盡管他所描述的過去和現在的不平等狀態仍存在。
總之,哈維認為,皮克提的數據集很有價值。但對于為何會出現不平等和寡頭政治,其解釋有嚴重缺陷。他的建議,作為不平等的補救措施,如果不是天真的,就是空想的。他沒有提出一種21世紀資本的運作模式。為此,我們仍需要馬克思或《資本論》現代版的“等價物”。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21世紀的資本》是《資本論》續篇——兼論譯名問題
作者:邰鵬峰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克提的《21世紀的資本》盡管原著書名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但到網上搜索 “21世紀資本論”,點開這些網頁,你會發現,無一例外指的都是皮克提這本書,這是否意味著《21世紀的資本》是《資本論》的續篇呢?
向《資本論》致敬的著作
很多人認為,皮克提的《21世紀的資本》是一部向《資本論》致敬的著作,中國人或許覺得,這是對皮克提的正面肯定。但在美國卻相反。當美國右翼指責皮克提為“馬克思主義者”時,為《21世紀的資本》辯護的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毫不客氣地反駁說:這是貼標簽。在他看來,皮克提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與主題無關。
皮克提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是另外一個問題,但《21世紀的資本》與《資本論》存在聯系,是確鑿無疑的。
西方人談論馬克思主義,一般使用兩個詞:一個是“Marxian”,即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狹義用法;另一個是“Marxist”,即受到馬克思影響的那些人的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廣義用法。這種區分的最大好處,是避免了“唯我獨馬”的學術話語霸權,因為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在于它的實踐性——它是一種開放的學說。在這一意義上,只要馬克思的事業在前進,那么,凡是以他的理論為依據發展這種事業的學說都可以稱為“馬克思主義”,不能排斥其中的一派,打壓另外一派或幾派。以往的學術爭議往往容易陷入宗派主義,從學理上說,原因就在于沒有處理好狹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廣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按照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標準,列寧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因為他發展了而不是固守了馬克思的學說。但是這樣一來,就等于站到教條主義立場上,排斥“實踐性”這一狹義“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換言之,狹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差異統一的關系,用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話說,種子發芽,當然不再是種子;長成植株,開花結果,當然不再是芽,但種子中蘊含著一切,因此所有這一切都是同一事物的展開,是差異中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活力正在這里。
《21世紀的資本》具有馬克思主義性質
按照《資本論》的理念,“資本”本身就是一粒種子。它從“商品”這一細胞發展而來,又蘊含著資本主義的全部秘密。但在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19世紀,資本主義的生長發育尚未完成。當時,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只有英國存在,因此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明確說,他在理論闡述上主要以英國為例證,而英國向德國等落后國家顯現的,不過是這些國家未來的景象。到20世紀,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展,《共產黨宣言》中描繪的資本全球化情景終于變為現實,因此曼德爾說《資本論》主要是一部20世紀的著作。皮克提的書名不是《21世紀的資本論》而是《21世紀的資本》,這一點應當明確,就此而言,我同意某些學者把中譯名翻譯為《21世紀的資本》而不是《21世紀的資本論》,因為就“馬克思主義”的狹義來說,把皮克提的著作同《資本論》相等同畢竟不妥;但既然“資本”是“資本主義”的種子,其中蘊含著資本主義的全部生命過程,那么,如何看待《21世紀的資本》與21世紀的《資本論》的關系,就必定與前者有沒有成功地揭示這一過程相關。
筆者的看法是:如果成功揭示了這一過程,那么,從精神實質上看,稱為《21世紀的資本論》也無妨。因為它雖然可能不屬于“Marxian”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但毫無疑問屬于“Marxist”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
那么,《21世紀的資本》有沒有成功地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過程呢?
從揭示“不平等”的發展過程來說,毫無疑問,它做到了。
只要讀一下原著就可以發現,《21世紀的資本》講的是能找到事實依據的整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而不是像某些人憑空想象的那樣,僅限于“21世紀”。因此,同《資本論》一樣,它有著宏大的歷史視野。單從稅收數據一項來看,《21世紀的資本》把歷史追溯到18世紀晚期的法國,更不要說1909年的不列顛和1913年的美國。皮克提用這些數據,要說明的只是:兩極分化并不是什么新事物,21世紀的資本主義不過是歷史資本主義的一個必然環節。
《21世紀的資本》還不僅在于找到無可辯駁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它讓事實“開口說話”,而不是根據感覺下結論。這一點,恰恰是《資本論》方法論的根本要求。
因此,從“馬克思主義”的廣義來看,作為一部經濟學著作,《21世紀的資本》的“馬克思主義”性質是毫無疑問的。畢竟,“21世紀資本論”是一個復數名詞,而不是單數名詞?!?1世紀的資本》可能不符合某些人心目中的“馬克思主義”形象,但不等于它不符合所有人心目中的“馬克思主義”形象。它完全可以作為眾多的《資本論》續篇之一。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