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為了回答劉少奇關于人性、是非、善惡等問題的求教,毛澤東就相關問題作出了批示,批語的主要部分就形成了《關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一文。在文章中,毛澤東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闡發了他對人的一般屬性、精神特性以及社會特性的認識,并分析了人的屬性在層次上的差異,指出社會性是人的基本特性。同時強調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出發才能正確地判斷是非善惡、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廓清了當時在人的屬性及其評價問題上的混亂局面。認真解讀這篇著作,對于今天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形成唯物主義歷史觀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人的屬性具有多層次性
人在社會活動過程中必然要與自然、他人和整個社會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處于各種關系之中的人就是一個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在活動中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性質、特性、特點,這就是人的屬性。毛澤東在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事物的歷史是無窮的,事物與事物的相互關系是無窮的,因而其屬性是無窮的。”既然在這里要闡述的是對人的基本特性的看法,那么“事實”指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承認事物“屬性的無窮性”,也就承認了人的屬性的豐富多彩性。人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其他動物具有某種共同的屬性,這就是自然屬性,比如人和動物一樣有食欲、性欲等等;但人又是一種與自然界其他動物不同的存在物,具有與動物性不同的精神性(意識性),主要指人的知、情、意,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性,即人的精神屬性。同時,人必須在社會中產生、在社會中成長、在社會中發展,必須在動態的社會實踐中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即人還具有社會性。這就說明,人的屬性具有多層次性,是自然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既然人的屬性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那么必須把人的屬性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才能確定人的基本特性。“人是機器”、“人是理性的動物”這些看法就是孤立地抓住人的屬性的某一方面,正如毛澤東所批評的“所謂`全面暴露',實只其有限的一些部分、一些片斷”。這樣得出的結論就必然是非科學的。
二、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屬性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毛澤東堅持這一唯物主義立場,在文章中指出人由動物分化產生,即他說的人是“從猴子變來”的,“人是物質發展的一個高級形態”。就決定了人不可能超越自然,人的力量再大也永遠無法改變自然界的優先性、基礎性。人作為生命有機體要維持其生存必須具備必要的自然基礎,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來滿足其作為自然存在物的肉體需要,如空氣、水、糧食、衣服這些東西。是人,總要吃飯;人們從事的社會活動方式有異,活動的目的有別,但是吃飽了以后才能從事活動這一點卻是相同的。毛澤東在文中強調,人既然是由猴子變來的,那么,“人是動物,不是植物、礦物,這是無疑的、無問題的”。人不是植物、不是礦物,而是作為有生命的存在物,有肉體,跟動物一樣也要吃、喝、繁衍后代等等,這就規定了他與自身之外的自然的關系。具有自然賦予他自身的自然力和生命力,這些力量作為稟賦和能力,需要從外部得到滿足。然而,維持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都取自于自然界,也就說明人不僅產生于自然而且還要受制于自然。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這就說明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屬性,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人也必須受制于自然,一刻也離不開自然??隙ㄈ撕妥匀坏囊恢隆⑷伺c動物的聯系,承認人的自然性和動物性是毛澤東確定人的基本特性的出發點。
三、高級精神現象不是人的基本特性
人的精神屬性就是人的“主觀世界”,它指人有意識、有理性、有思維、有情感等等,即我們平常所說的知、情、意。人的知、情、意產生了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了人的活動不同于動物活動的“自覺能動性”。動物固然也有心理活動,但這種活動由于不能和自身在環境中的活動建立密切聯系而永遠無法超出本能的范圍,也就永遠不可能形成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更不可能支配肉體的活動去改造環境。人的精神活動的實質不在于一般的心理而在于抽象的理論思維。憑借抽象思維,人才能把自己所處的世界區分開來,形成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能夠由世界的表象深入到世界的內部,形成關于對象的表象意識和本質意識。毛澤東說:“一切動物都有精神現象,高等動物有感情、記憶,還有推理能力,人不過有高級精神現象。”就說明人的精神現象和動物的精神現象是有區別的,高級精神現象能夠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
但是在歷史上,有的思想家把理性、情感、意志等精神現象作為人的基本屬性,看作人的存在的本身。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贊成,但并不因此否認人有精神現象,也不否認人的精神現象也是人區別于動物和人之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馬克思就說過“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誠然,把理性、意識、思想這些高級精神現象當作人的基本特性,當然能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但它不能產生出人的各種屬性并使之得到逐步發展,即不能從根本上使人成為人。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人具有精神現象的思想,把理性、精神、思維看作人的屬性,但對這一屬性的理解如同他對人的自然屬性的理解一樣,是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的。他不僅僅是從理性本身說明人與動物的不同,而是更進一步,從人與自身活動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把握人與人的區別。毛澤東強調:“人首先是社會的動物,資產階級總是強調人的理性(精神),我們不應如此。”人“不是因有較猴子高明的思想才與它們區別開來,這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
四、社會性是人的基本特性
社會勞動使人和動物相分離。毛澤東繼承了恩格斯勞動創造人本身的思想,認為正是在古猿本能的勞動形式的發展中,制造工具的活動逐漸經?;?、固定化,而成為一種必然的普遍現象,“自從人能制造石槍、木棒以從事生產,人才第一次與猴子及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從此,“人猿揖別”、猿變為人,猿群轉變為人類社會。人的社會實踐最初是從制造和使用工具開始的,制造工具的勞動就成為人的一個根本標志,并由此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因此,“原始人與猴子的區別只在能否制造工具一點上”。動物的活動是被動適應環境的一種盲目的本能活動,動物只是消極地依賴自然界,它們本能的無目的的活動,僅僅把自身的天然器官作為手段,并以自身的變化來適應自然環境,從自然界攝取現成的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而人的勞動,則是在一定的主觀目的即某種價值觀念的策動下進行的自覺活動,是主體自覺支配和改造客體的能動的創造性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好了。”通過勞動,人從對象中獲取信息、知識、能量等,從而又豐富、充實和發展了人自身。勞動既創造了一個有利于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還改造了人自身,提高了人的素質。毛澤東在文中指出:“人最初是不能將自己同外界區別的,是一個統一的宇宙觀。隨著人能制造較進步工具而有較進步生產,人才能逐漸使自己區別于自然界。”人之所以與動物有本質的區別,正是因為人和自然界發生的關系是靠一定的人與社會的關系來實現的,是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基礎上達成的,這就使人和自然界的關系高于動物與自然界的關系。所以毛澤東說“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
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毛澤東雖然承認人是從猴子變來的,有自然性、動物性,但并不認為自然性、動物性是人的基本特性。因為如果只是孤立地看人的自然性,只能看到人是動物,不是礦物、植物,還不能說明人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于是“人是什么一種動物,這就成為問題,幾十萬年直至資產階級的費爾巴哈還解答得不正確,只待馬克思才正確地答復了這個問題”。這是因為,人和自然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從更深刻的層次上反映了人與社會的關系。每一個人的存在和發展不僅以自然為前提,更以社會為基礎,個人不能不受他所屬的社會的制約。人和自然界發生的關系,必須依靠一定的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實現。馬克思曾說過: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就像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人類社會是每個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它規定著人的現實的存在及其本質和屬性,離開人類社會就無法理解現實的活動著的人。也就是說,任何人類個體,實際上都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人的自然存在以人自身的自然和人之外的自然為關系對象,而人的社會存在則以他人以及社會關系為對象,離開社會的純粹抽象的個人,是從來就不存在的。所以,毛澤東指出:“當作人的特點、特性、特征,只是一個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的動物,自然性、動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
人的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性。自從人通過打磨第一塊石頭起,人就和猴子相“揖別”了,就始終處在社會之中。這時的人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社會存在物。即“自從人脫離猴子那一天起,一切都是社會的,體質、聰明、本能一概是社會的”,一切都具有社會性了。就是說,在幾十萬年的勞動調教下,人的腦、手、五官、本能這些原來屬于人的自然存在的器官或屬性,就社會化了。“拿體質說,現在人的腦、手、五官,完全是在幾十萬年的勞動中改造過來了,帶上社會性了,人的聰明與動物的聰明,人的本能和動物的本能,也完全兩樣了。”人作為有生命的存在物,有肉體,跟動物一樣也要吃、喝、繁衍后代等等,但是人的這些自然屬性已經不同于動物的屬性,人的吃穿住行和生育繁殖等生理活動,與動物的同類活動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在人的自然屬性中滲透著社會性,體現著人們的理性。正如馬克思所說:“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饑餓不同于用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饑餓。”這便是說,人的自然屬性———饑餓,是具有了社會性的饑餓,它不同于動物的饑餓之自然性:雖同是自然屬性,但人的自然屬性是具有鮮明的理性和社會性的自然性。如果只看到人的自然屬性和動物屬性的一致性,而忽視人的自然屬性中滲透的社會性,就看不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人的一切遺傳都是社會的,是在幾十萬年社會生產的結果,不指明這點就要墮入唯心論。”毛澤東再次強調社會性是人的基本特性。人和自然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從更深刻的層次上反映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在社會中產生、在社會中成長、在社會中發展,正是由于人的社會屬性的影響和作用,自然屬性才成為人的屬性。
人的社會特性會打上階級的烙印(一定歷史時期)。既然人是社會的人,就具有社會屬性,這是必然的。但是在社會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個人,有著不同的物質利益,具有不同的要求、思想和感情,每個人的社會屬性的具體內容和表現方式,也就有所不同。不僅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人的社會屬性有著不同的表現,就是在同一歷史時代、同一社會形態中,個人的社會屬性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在人群分化為階級的社會里,人的歸屬主要是個人對階級的歸屬,社會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人的社會性突出表現為階級性,在許多方面都打上階級的烙印。所以,毛澤東在此強調“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人是階級斗爭的動物(一定歷史時期)”。從人的社會特性出發分析處于階級社會的人,就會看到人的社會屬性中包含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人的階級性是社會性集中而突出的表現。具有對抗性質的生產關系就會表現為互相對立的階級關系,而作為這種關系承擔的人們,便具有階級對立的性質,因而他們的社會性就表現為階級性。用超階級的、超歷史的抽象的觀點,去說明人的社會性、解釋社會歷史,是唯心主義的。
五、人的社會性是判斷是非善惡、評價歷史人物的理論基石
把握道德評價的尺度,理解道德行為的合理性,必須和它的歷史性、社會性結合起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從根本上看,人們確立和調整道德體系,進行道德評價,最終是以對人性的理解和對社會生活的利益要求為基礎的。對人的屬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對社會利益關系“應當怎樣”的把握,是構成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形形色色道德要求的直接原因。“所謂是非善惡是歷史地發生與發展的,歷史地發展的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統一,不同階級的不同真理觀,這就是我們的是非論。道德是人們經濟生活與其他社會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這就是我們的善惡論。”毛澤東在此強調,人們總是根據對人性的理解,根據一定群體的利益愿望,來構造確定善惡的尺度、是非的標準,把那些符合自己人性觀念、有利于一定階級或群體的現象視為善或是,反之,則視為惡或非。不從人的社會性出發,脫離人的活動的社會歷史條件來考察善惡是非,力圖尋找到一種對一切時代、一切階級都適用的永恒普遍的道德尺度,最終只能導致道德評價的不合理性。
任何歷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活動,并且都要受到當時社會條件的制約。我們對歷史人物尤其屬階級社會的歷史人物的分析,不僅要看歷史人物所屬的階級在當時所處的歷史地位,而且要看歷史人物的活動代表了他的階級的那種傾向;不僅要對歷史人物的階級歸屬做出一般的分析,而且要通過特定階段的階級關系對歷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的影響做出具體的說明。所以,毛澤東指:“剝削階級當著還能代表群眾的時候,能夠說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蘇格拉底、資產階級,這樣看法才是歷史的看法。”評價歷史人物除了注重階級分析外,還要注意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發展,強調過去、現在、將來的有機聯系。那么,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就必須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不能憑空想象,不能以今天的觀點去理解以前的歷史。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具體社會背景中去分析,既不能把歷史人物理想化而任意拔高,也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歷史人物。所以,毛澤東說“王陽明也有一些真理。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只有從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去評價歷史人物,才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楊金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一脈相承——讀毛澤東的《關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第1期).
本文115網盤禮包http://115.com/lb/5lbaornw4j0b#?
《關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115網盤禮包http://115.com/lb/5lbdrupvioz7#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