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根據本國的歷史和國情,探索和建設符合本國社會發展要求的民主制度,是許多國家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伴隨著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探索,民主政治是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由于中國歷史與國情的特殊性,中國的民主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隨著中國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模式日益引起世界的關注,系統地總結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經驗,既是繼續發展和完善中國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對于外部關注中國民主政治的一種回應。
一
西方宣揚民主是“普世價值”,刻意回避各國民主政治實踐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各國的民主制度都是與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緊密結合的,各國走上民主政治道路的原因是具體的,有差別的,民主政治在各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英國民主政治最早起源于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斗爭。因此,“權利保護”成為英國民主的起點和重點。法國民主政治起源于法國社會內部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發端于下層階級反抗上層階級的斗爭之中。因此,爭取自由成為法國民主長久的主題與特色。美國民主誕生于獨立戰爭,由于歷史和地理條件等特殊因素,美國獨立建國時較之歐洲國家有更大的制度選擇和建構空間,使得許多源于歐洲的民主觀念與政治原則在新大陸上表現更為突出。
中國民主政治的起點是外來殖民主義侵略引發的民族生存危機,救亡圖存是中國近現代包括民主在內的一切政治建設的歷史起點和邏輯原點。在挽救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產生了民主政治的訴求,出現了最初的民主實踐。新中國建立后,尋求國家的快速工業化,建立富強的新國家成為新的歷史任務,民主政治成為調動人民建設國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政治機制,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題從救亡圖存轉變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民主政治是人民的選擇,但選擇不是任意的,人們只能在歷史任務和國情條件等客觀因素設定的可能性空間中進行選擇。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地影響和決定著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當代中國面臨的根本任務仍然是快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中國的基本國情要求在工業化、現代化階段的政治制度與體制,必須能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國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又能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有效調配資源,保衛國家安全和保障社會安定團結。對于當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來說,只有滿足國家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這兩方面基本需求,才是一個可供選擇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個真正為中國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個真正民主的制度。
二
經過長期奮斗和探索,中國人民已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初步掌握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律,這就是把堅持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當前,中國共產黨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一活動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增強了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動實踐。在中國,離開了共產黨的領導,民主政治就失去了主心骨,人民當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長期探索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取得了一些豐富而重要的經驗。
第一,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把保障人民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統一起來。權利保障是中國民主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充分的經濟、社會自由,權利的開放和保障,激發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資源稟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條件下,由于人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中國經濟出現了歷史性的飛躍。中國民主建設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權力的集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根本途徑和實現形式。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即“共產黨領導”是國家權力集中的制度體現。權力的集中,保證了中國實現更具效率的集約化發展。
第二,在工業化階段,選擇協商民主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內容。協商民主是中國民主的重要形式。工業化階段是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和轉型的時期,社會矛盾大量存在,易于發生沖突和動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諸多經驗證明,在工業化階段實行競爭性的選舉,開放社會參與的權力通道,可能會導致階級與群體斗爭的加劇,引發社會沖突和動蕩。
在工業化階段重點發展協商民主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經驗。重點發展協商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選舉民主給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增加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可能性,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擴大社會共識;有利于提高民主質量,避免片面性,把“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統一起來;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
第三,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循序漸進擴大和發展人民權利。保障人民的權利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人民權利的實現和擴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民主政治之路充滿了坎坷和曲折,甚至遭遇“民主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權利的急遽擴大超過了政治制度和體制的最大承載能力,形成了權利超速現象。
馬克思主義的權利觀認為,權利不是觀念的產物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它是伴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和增長的,并非與生俱來,也不是單純靠政治斗爭爭取來的。權利在本質上是歷史的、相對的。人們只有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享有相應的權利。因此,中國發展人民權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權利的發展創造條件,帶動人民權利的擴大和發展。這是中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權利意識不斷上升的復雜社會環境中依然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經驗之一。
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中,采取問題推動和試點推進的策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稱為“摸著石頭過河”,即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而不是從觀念出發,盡可能地通過實驗、試點,逐步推廣。這是中國改革和民主建設一項成功策略。政治體制改革和推進民主政治責任重大,也具有高度的風險。改革一旦失誤,后果嚴重,甚至難以補救,各國歷史上這樣的教訓不少。改革過程中存在一些失誤是難免的,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則可以承受,失誤或失敗還可以加深我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有利于找出更加科學、正確的方法。
三
回溯歷史,觀察現實,無論在西方還是發展中國家,探索和建立適合自己國情的民主形式都不會一帆風順,而要受到諸多歷史與現實條件的制約。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之路也是如此。對于中國民主的未來發展,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又要客觀冷靜,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以往經驗,實現積極穩妥的發展。在今后一個時期,考慮到工業化發展的階段性等諸多歷史與現實條件制約,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總體策略應該是積極穩妥地擴大和推進有序政治參與和民主協商,建立、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
第一,分層次擴大有序政治參與。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政治參與的主要途徑是政策性參與,即通過民意征詢系統,把國家的法律與政策建立在征詢和反映人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之上,通過征詢人民群眾的意愿,使黨的執政方略和各級政權的政策法規能夠準確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實行分層次的政治參與是保證政治參與有序性的關鍵。民主政治需要有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但信息不對稱、經驗不對稱和利益局限性在客觀上限制了人民群眾進行政治參與的范圍和能力。分層次政治參與方式是克服和超越群眾參與局限性的根本方法,它以利益相關性、信息充分性和責任連帶性為標準設計和確定政治參與的主體、對象和方式。通過區分不同的政治事務,以利益相關程度、信息掌握程度和責任連帶程度為尺度,引導相關性強的群體及代表進行分層次的政治參與。這既從總體上保證了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又可防止參與的無效與混亂。
第二,推進協商民主,提高協商民主質量。黨的十八大首次確認協商民主概念,提出完善協商民主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推進協商民主的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未來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發展協商民主,需要進一步擴大協商民主范圍,推進協商民主的體制化、制度化建設,提升協商民主的質量。在未來發展中國式協商民主的進程中,社情民意的客觀、準確、全面的發現和反映機制是一項重要相關制度,應納入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議事日程,加速建設中國的社情民意調查系統。
第三,建設和加強權力制約和民主監督體系。權力制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或相似的權力主體間的相互監督和制約,而民主監督的基本原理是授權者或被代表的主體對于委托者或代理人的監督和制約。權力制衡和民主監督是兩個性質不同、功能相近的制約與監督政治權力的管理機制,在未來的民主建設中需要進一步加強。
歷史和現實經驗一再昭示,推進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根據自身實踐經驗而不是根據“本本”或西方的價值理念,這是建設和發展中國民主政治的根本之道。經過長期反復的實踐探索,中國已經形成適應當前發展階段、符合未來發展要求的比較系統的民主政治制度體系。我們堅信,只要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繼續探索前進,中國的未來將是光明的,大有希望的。
(作者: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