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按照黨的十八大部署,中央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在開展這一活動中,全黨同志學習和重溫黨的群眾路線,深刻認識和把握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并身體力行地去貫徹執行,顯得十分重要。
一、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領導經驗的深刻總結,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從一誕生起,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之中。黨是人民中的一部分,黨的生存、發展和壯大離不開人民。早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毛澤東、周恩來、李立三等人在總結中國革命斗爭的經驗中,就使用了群眾路線的概念。后來,在一系列的文章中,毛澤東反復闡述和強調了深入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相信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關心群眾的重要性。1943年6月,他在為中共中央起草《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時,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闡述。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強調了依靠群眾的重要性。5月,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上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時,專門講了黨的群眾路線問題。他在闡述黨的群眾路線時,提出和增加了黨要堅持的群眾觀點。1956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上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時,再次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兩個方面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重申和強調。他對群眾路線的闡述,與1943年毛澤東和1945年劉少奇的闡述完全相同,還對群眾觀點進行了提煉,使之更加突出和集中。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至今一直在使用的黨對群眾路線的權威規范表述。這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兩個一切”是群眾觀點,“一來一去”是群眾路線(狹義),二者構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1990年3月,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提出了六個要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教育的群眾觀點,即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2010年中央又提出和增加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觀點,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兩個一切”根本觀點的拓延和展開,是對黨的群眾觀點的繼承和發展。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第十六屆、第十七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及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都對黨的群眾路線有新的闡發和論述,都為黨的群眾路線的豐富和發展,增添了新思想、新觀點、新內容。
二、群眾路線最核心的問題是“為了誰”
一切為了群眾,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我們黨是工人階級政黨,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反復教育全黨:“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新中國成立后,針對黨員干部隊伍中存在的問題,他強調指出:“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他要求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在我們黨執政后,要端正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態度。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反復強調:共產黨員如何對待群眾,是一個根本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利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黨正是一切為了人民,確定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后,60多年來盡管經歷過這樣那樣的曲折,但我們黨堅持自己的宗旨不變,與人民同甘共苦,克服困難,糾正失誤,繼續前進,一直走到了今天。現在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三、群眾路線最本質的問題是“依靠誰”
一切依靠群眾,是由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毛澤東曾說過一段經典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革命戰爭年代,他經常強調:“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人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仍然強調:“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以將群眾組織起來,向一切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革命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黨特別指出:我們的改革和建設,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相信和依靠群眾,才能獲得成功。
依靠群眾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如何看待人民群眾,如何處理好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我們黨來自人民群眾,始終以人民群眾為靠山。回顧黨的歷史,每當黨的事業面臨重大挑戰,每當中國的前途命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關頭,我們黨總是用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歷史車輪前進。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這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黨對這一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形成了許多生動和形象化的比喻。如魚水關系、血肉關系、瓜秧關系、舟水關系、樹干樹根關系、土地種子關系、主人公仆關系、先生學生關系、父母兒女關系、大地與安泰關系、工具與工具使用者關系等等。這些深刻認識闡述了黨與人民的不可分離性。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血肉密不可分。樹不能斷根,安泰不能脫離大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種子撒進土地才能生根、開花。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精神父母。先做群眾的學生,后做群眾的先生。我們黨正是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更是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當年,陳毅就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鄧小平也曾自豪地說:三年解放戰爭打勝了,不是靠別的,正是靠長期的群眾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實現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人民群眾是我們黨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四、群眾路線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實行”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群眾路線“如何實行”?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而我們黨實行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民主集中制,就是群眾路線在黨內生活中的體現和應用。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認識的過程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實踐,認識的正確與否也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如何堅持這個路線?1964年9月,毛澤東對黨的領導干部提出要求:“下決心長期下去蹲點,就能聽到群眾的呼聲,就能從實踐中逐步地認識客觀真理,變為主觀真理,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則必須重新向群眾的實踐請教。這樣就可以解決框框問題,即教條主義問題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黨反復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群眾的實踐,正確的決策只有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去發展我們的事業。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去體察民情,體驗民生,體會民意,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想問題、作決策的主要依據。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經濟特區,實施沿海開放戰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等等,都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結果。群眾路線蘊含著黨攻堅克難、克敵制勝的全部秘密。
五、群眾路線貫徹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做”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執行得好,黨群關系密切,我們的事業就勝利發展;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執行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我們的事業就遭受挫折。從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看,其主題主線是黨群關系密切,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執行得好。但也有個別時期和個別方面貫徹執行得不好。從當前黨的現狀看,黨的隊伍的總的狀況也是好的,絕大多數黨員和領導干部是能夠密切聯系群眾的,也是能夠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但是,毋庸諱言,由于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于黨的隊伍特別是干部隊伍的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內因外因的相互交織并發生作用,使執政條件下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執行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當前,在少數黨組織和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中存在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問題。其具體的表現是:這些人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精神懈怠,養尊處優;不講效率,推諉扯皮;嘩眾取寵,好大喜功;鋪張浪費,大吃大喝;虛報浮夸,弄虛作假;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講排場,圖形式,擺花架子等等,更有甚者貪污腐化,消極腐敗,跌進了違法犯罪的深淵,由人民的公仆變成人民的罪人,走上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對立面。這些現象嚴重地侵蝕著黨的肌體,敗壞著黨的作風,破壞著黨的形象,影響著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由于我們黨長期執政,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人民群眾對于人民群眾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新形勢下,我們黨正在經受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我們黨面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1949年3月,毛澤東把黨中央遷移北平比喻為“進京趕考”。實際上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各種各樣的大考、中考、小考,從來都沒有中斷過。我們黨走到了今天,過去考試合格。那么,今后,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要考試合格。否則,我們的目標就難以實現。這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怎樣去做”的問題。這次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提出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這是時代的呼喚,是人民的要求,是黨心民心之所向。為民,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問題,更是新的歷史方位對黨進行的深刻檢驗。務實,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本質特征,更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進作風的緊迫任務。清廉,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更是在新的考驗面前黨要解決的嚴峻課題。為民,才能體現黨的政治本色。務實,才能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清廉,才能“打鐵還需自身硬”,取信于民,贏得人心。而要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對我們每個黨員領導干部來講,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注重解決好認識問題、感情問題、能力問題、作風問題、機制問題。堅持群眾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觀和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敬畏人民群眾;深刻認識人民群眾是我們衣食父母、精神父母,感恩人民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鍛煉品質,凈化心靈,親近人民群眾;刻苦學習,增強黨性,提高本領,干好工作,報答人民群眾。建立制度,完善機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服務人民群眾。
(作者: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