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的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布爾什維克革命時期在列寧寫的小冊子中得到闡述。這部作品得到廣泛傳播,被引用和熱情地提出異議,它影響了幾代戰士和研究人員。這部作品持久的影響導致人們忘記了列寧寫作這部作品的環境。
戰爭的準備
20世紀開始出現經濟的巨大推動。在宗主國的經濟中繁榮、技術革新和大企業管理的改革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的這種增長刺激了對海外的征服,帝國主義變成了一個統治的觀念。由于法國波拿巴特的專制主義舊的聯合失去了份量,由于在勝利的時代英國的優勢對它的認可而贏得了地盤。
英國在1882年占領埃及和1899-1902年使南非屈從它的統治以后,形成了一個帝國的聯盟,大國之間在領土上的對抗提前展開。法國的后退與德國的進展形成對比,后者的賭注上升,歐洲舊的平衡被打破。在美洲大陸1898年美國對西班牙的勝利表明阻斷了另一個競爭者,在遠東日本展示了一種相似的主角的作用。
英國在海洋的沒落埋葬了數十年地緣穩定,當舊殖民主義的挑戰者們開始在領土范圍內擴大它們的生產的推動力的時候,爭奪加劇了。爭奪是為了分配古老的奧托曼地盤,奧地利-匈牙利與俄羅斯之間作為貪婪的爭奪者加劇了緊張的關系。
日本對中國的打壓,美國向太平洋擴張,德國變成世界上第二個海上強國,在聯盟的變化和迅速重新結盟的框架內,為普遍的(戰爭)爆發做了準備。英國試圖通過加強對南非礦業的控制和在印度強制性的開采,支撐它的帝國。它企圖擴大對商品和外國資本的封堵,但是沒有能夠阻止它的對手的進展。
列寧研究的帝國主義正處在孕育著帝國之間劇烈對抗的時代。形容詞“經典”對準確說明1880-1914年期間的特點是很有用處的。這個階段提前發生了戰爭之間血腥的屠殺,準備了一個災難的時代的環境。
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分析的時代成為后拿破倫時期(1830-1880)之前發生沖突和軍事平衡階段對立的時代。所有的大國都不得不更新它們在戰場上的做法。軍國主義者的激情,種族主義者的侵略成性和沙文主義的不容忍導致死者、被肢解的人和破壞的大量發生,這充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所有屠殺的目的都是宗主國列強渴望的一種殖民主義的戰利品,它們破壞了外圍國家,擴大了兩個地區之間的差距。帝國的擴張被歸因于不同的殖民主義的辯護,其基礎是歐洲優越的神話。
在道德上號召擴展文明的響聲成倍增加,宗教號召向原始的人民宣講福音教義,在教育上呼吁取締無知。在生物學上不乏考慮改善種族的天經地義,在經濟上提出援助欠發達國家的建議。
但是,血腥的殖民主義在宗主國的中心也招致強烈的指責。自由派批評在海外的揮霍首先震撼了英國,之后擴展到美國。這兩個中心對被征服的國家的拒斥都是巨大的沖擊。
在要求民族獨立的人民中間這種抗議也是很強有力的,在衰落的老的帝國(俄羅斯、奧地利和土耳其)的邊界地區尤甚。在有長期革命傳統的國家(法國)和工人階級曾經進行過起義的國家(德國)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很有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列寧的分析。他所有的特點集中在那個時代對歐洲社會主義激烈辯論的問題上。
與社會民主黨的決裂
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領導著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左翼,它同時參加第二國際。他積極參加第二國際的討論,它的中心在德國。德國社會黨是一個群眾性的工人組織,在工會中有巨大的威望,在議會中是力量很強的主角。
關于帝國主義的討論引發了內部激烈的爭論,當時政府向社會黨人施加壓力,為的是通過戰爭貸款,為了對殖民行動提供資金這是必要的。受伯恩斯坦影響的右派潮流接受這項要求,理由是面對外部的侵略國家應當保衛自己,認為和平來自一種“力量的地位”。此外,他們為帝國的擴張辯解,認為歐洲應當對最落后的人民的文明做出貢獻。
以考茨基為首的中間派反對戰爭貸款提案。揭露殖民主義的罪惡,提醒一種規模的戰爭將帶來可怕的后果。同時指出,德國試圖以沒有節制的軍事行動抵銷它在瓜分世界中的遲到。但是面對官方的壓力的增加,這種批評并沒有阻止態度的改變,社會黨的議員們仍然站在“愛國事業”的一邊。
為了避免緊迫的流血,考茨基建議將統治階級拖向一種和平的前景。他認為戰爭是一項金融家和武器供應商的專門計劃,被多數資本家厭倦地拒絕或是接受。他認為軍事開支是官僚的一項特權,是資產階級的一項職責。他認為帝國主義不是資本主義一種經濟上的需要,而僅只是這個制度一種卑鄙的流程,可能由于企業家的競爭而被扭轉。
考茨基強調這一點,號召通過主要大國之間達成一項國際裁軍協議避免戰爭。他期待通過國際會議、法庭仲裁和政府間的談判制止軍事的規模。他將賭注下在英國—德國領導人身上,這兩個國家可能得到工業部門(對生意的繁榮有興趣的)的支持,他們與(靠戰爭發財的)資本家是對立的。許多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家認同這些特點。
考茨基在多次搖擺之后,贊成通過戰爭信貸。這項決定導致與黨的左派提前徹底決裂。列寧支持這一譴責,支持與這個階層一起建設一個新的反對社會民主黨的投降的國際。重新揭露殖民主義,要求積極支持被侵略的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抵抗。
這個新的團體具有一種革命的性質。它指責通過裁軍減緩國際沖突的幻想,強調大國之間達成的協議的短暫的特點。指出殖民主義的欲望導致軍事的對立,表達了資本主義的需要(和沒有選擇)。
持這種立場的在德國以盧森堡為首,強調不可能凍結在海外的擴張。闡明競爭的活力如何導致系統地違反交戰國之間達成的協議。特別質疑通過道德上的呼吁或是號召尊重國際法來瓦解戰爭準備的前景。
盧森堡質疑建立在獲利的野心的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的對外政策,這種對外政策損害所有國際協議的穩定。她對考茨基的幻想持有異議,號召為爭取社會主義而斗爭,以此作為阻止對付人民的方式。這種視角完全與列寧所強調的內容相協調。
軍國主義的動機
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正視反對考茨基的一場更為面對面的爭論。他認為在某個積累的階段,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他認為資本家一旦完全實現國內市場的發展,必然投身于對海外的征服。這種強制行為導致爭奪市場和供應來源的沖突。
按照列寧的看法,這些爭奪的暴力性質歸因于殖民主義擴張的耗竭,在舊的大國之間已經瓜分完畢。這種分配減少了任何談判的余地。新興的帝國主義在它們的上升被封鎖以后,不得不爭奪領土。積累的強度和所渴望的地區的狹窄意味著戰爭的結局。
在這些沖突中博弈的是為每個宗主國工業的發展操縱必要的原料。所有為了避免沖突試驗過的意圖都失敗了,因為不可能對分配提供原料的地區達成協議。
列寧強調所有的大國對穩定承諾的解決辦法沒有興趣。它們對社會民主黨人面對官方的虛偽所表現的失去理智感到憤怒。認為這種說法普遍散布掩飾戰爭的準備的幻想,會麻痹人民的覺悟。他還認為經濟上的對立將轉變到軍事領域,他既質疑烏托邦式的裁軍的前景,也質疑對工業家們的合作的號召。
出于同樣的理由,他對將軍國主義的出現作為統治階級一個簡單的選擇的行動也表示質疑。他理解軍備與資本主義和隨之而來的大國之間的對立是不可分的。認為把帝國主義說成是“資本偏愛的一種政治”是荒謬的,認為這個方針是壓迫者整體的一種需要。根據這個特點,列寧強調想說服任何富人的企圖是沒有用的。他認為這些階層在談判桌上進行討論,他們解決的事情在戰壕里。由于這個原因,一個時期的協議在以后的階段變成了對抗。他質疑天真地相信第一種手段的優先地位,對和平主義虛假的前景發出警告。
列寧不接受將戰爭作為精英們一種愚蠢的決定的提法。他認為戰爭的進程符合資本的客觀的趨勢,這種趨勢來自于為了利潤的競爭。他認為真正的和平的唯一道路是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證實了列寧所說的特點,表明考茨基和平主義賭注的所有錯誤。
這種觀念上的差別來自于政治上的立場和因素。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發現了資本主義在它的時代的主要矛盾,保持一種革命的態度。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把他們的愿望放在考慮現實的趨勢的特殊地位,對強國的要求表現了一種巨大的可滲透性。
這種不對稱性也表現在將革命的政治家和那個時期的改良主義者分開的距離。分歧點就是譴責或是屈從于一場帝國主義內部的戰爭。列寧領導了對戰爭的抵抗,推動了國際主義。他的帝國主義的理論是建立在這種政治戰略的基礎上的。
爭論的意義
關于在帝國的行動中進行博弈的利益的討論使那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清楚地形成分裂。盡管列寧承認戰爭為金融家和武器的生產商賺錢的特性,但他強調資本主義在結構上軍事化的力量。他認為戰爭是強國用來排除它主要的對手的工具。此外,這些對抗還調解關系,重新開展經濟的擴張。戰爭履行一種凈化過時的資本職能。
盧森堡對同樣的判斷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她解釋帝國主義如何為推銷在宗主國賣不掉的剩余產品服務。出售這些產品的困難(和確保隨之而來的實現剩余價值)促使在外圍尋找補充的市場。奪取這些地區就為逃脫由于居民消費能力的超級積累的速度創造的被拆散提供了一個閥門。
其他的相一致的解釋將中心放在國際化造成的矛盾上。考茨基認為,在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已經一個世界的范圍,越出了生產力發展的有效的框架。國家的經濟的密切促成對外擴張的連續性,結果發生了武裝沖突。
所有這些重點都共同強調戰爭的客觀原因。指責社會民主黨人將問題縮小為銀行和軍事工業的一種陰謀。強調這種簡單化忽視了堅持帝國行動的統治階級的主要階層普遍性的承諾。
列寧是這些立場主要的發言人,他的作品總結了左派面對戰爭在所有領域的計劃。他的文章強調軍事的沖突表明了矛盾,資本主義不能調節。由于這個原因,他對裁軍的建議持不同看法,指出和平應當是爭取來的,與同時發生的民眾的斗爭一起是為了根除剝削。
這種視角批評考茨基推動的在大國之間尋求達成一致和平衡,強調資本主義的強制性。他回憶起資產階級需要陸軍、海軍和大炮,以便將自由貿易的條約強加于人,強制收取債務,保障外國投資的利潤。
列寧試圖介紹爭斗中的力量完整的政治特性。不僅是將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兩個集團區別開來,他們分為資本家和勞動者兩個集團。他也要求關注國家壓迫的不同形式,這在外圍引起帝國主義的好戰。他反對考茨基提出的在這些地區走向逐步緩和的進展的前景,建議擴大在整個殖民地的范圍內的抵抗戰爭。
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強調存在舊的受害者與帝國新的受害者戲劇性的會談。德國已經不再進行反對俄羅斯擴張主義的防御性戰爭,而是作為占領鄰近地區的大國在行動。這些變化的出現對于反駁對德國好戰以虛假的主權闡述進行辯解是至關重要的。
列寧在一種犧牲民眾為利潤服務的場景下寫了他的小冊子。文章猛烈的語調反映了那種被屠殺所刺激的震動。重要的是記住戰爭無處不在的情況,以便理解這本書的政治功能,在這個框架內提出有關的理論問題。
合作或是對立?
考茨基將他的裁軍建議理解為一項資本主義和平發展的部分。認為這個進程是可行的,如果主要國家的資本家的集團對一種“超帝國主義的”合作達成一致的話。
他認為有可能消除戰爭的威脅,組成一個多國的企業網,在特別的領域共同采取行動??即幕鶑娬{資產階級許多派別對進行聯合交易的興趣,它們會克服舊的對立。他認為帝國主義內部的戰爭封鎖了這種匯合,通過軍備競賽的中立化保護取締這種障礙。
這位社會民主黨領導人推斷出由大公司實現的優越的可能性。如果避免了戰爭,新的聯盟網絡將導致組成政治的聯邦,將鞏固一種新的國際的容忍和與之聯系的交易的圖景。
列寧堅決譴責這種論調。認為“超級帝國主義”的理論是一種“超級胡說八道”,是建立在不同國家的資本家之間持久的聯盟的虛假前景的基礎上的。對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來說是一種粗俗的虛構。這種想像從抽象的推理出發,假設不可行的經濟狀況。
列寧對這種模式提出的主要的異議是資本主義沖突的本性。對俄國的領導人來說,有效的生產方式從屬于一種不平等的發展,使不平等成倍增加,使矛盾加劇。他認為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而積累的緊張關系阻止實現企業的穩定。超級帝國的協議是非常行不通的,如同是軍事競爭的放蕩不羈。
但是列寧不是以普通的方式闡述這一理由。他指的是20世紀初占主導地位的戰爭的征兆。對軍事沖突的壓力非常強烈,使建立跨國的公司變得不可能。
列寧闡述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地緣政治的趨勢,在他所有的政治行動中采取現實主義。他清楚地深究在到此之前的階段中占優勢的聯盟的時期已經耗盡。注意到在新的世紀競爭將使承諾窒息,面對戰爭的燃眉之急超帝國的計劃屈服了。考茨基已經失去了掌握這種情況的基本的洞察力。
列寧的分析專門指的這個時機。他并非不承認也不持異議的是存在著不同的資本家集團之間聯合的傾向。他甚至提出一種理論,強調主要的金融家和工業家集團之間達成一致、君子協議、聯合、和秘密協議的緊密度。
這些承諾被清楚地承認是一種統治的傾向。但是列寧將其可行性限制在同一個國度的公司和銀行。這些特點建立在仔細閱讀時代的數據的基礎之上。達成的一致是無數的,但是只包括美國、德國、法國或英國的資本家之間的協議。沒有擴大到跨國的相互交織。
對列寧來說,這些國家間協議的結合和國際的爭奪是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一個特點。他認為20世紀初經濟的國際化沒有擴大到對這一進程全球的管理,兩種傾向之間的沖突導致戰爭。他和布哈林一樣強調穿越國界和國家的資本制造的斷裂,它們逃避走向封閉的管理,以便保護領土、市場和原料。全球的擴張與這種限制相沖突造成帝國內部為了瓜分世界的戰斗。
這種解釋承認資本家聯合的重力增加,但是在本國范圍內限制了它的價值??即幕鶑娬{的國際化傾向在某些受到限制的領域(移民、資本的流動)被接受,但是作為資本主義占優勢的流程被排除。
這樣強調重新標明在所有的生產、財政和商業的中心活動中國有化的壓力的重要性。全球的推動被鼓勵部署本國的機構和組成競爭性的集團的力量所抵銷。這種閉關自守封鎖了國際化,使軍事開支成為可能,引起戰爭。
列寧對考茨基的超級帝國主義的批判因此啟發了對那個時期的資本主義的具體分析。通過那個時期的明顯的記錄,強調關于國際聯合的對立的統治地位。在戰爭的機遇中看到對沖突的傾向的形成,對達成一致的壓力的衰落。
列寧利用這個同樣的道理重新標明,在長期的戰爭之間的開始時期,危機對繁榮的優先地位。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沒有對經濟的后退賦予絕對的性質,如同他在與民粹主義者圍繞著俄羅斯資本主義的發展的爭論所證明的那樣。
列寧反對納羅尼克斯的理論家們――他們排除了這種發展的可能性――仔細分析了在落后的俄國經濟中資本主義可能擴張的所有的領域。他所有的判斷不可改變地提到形勢、環境和特別的時期。
反對超級帝國主義的爭論受到當時那種情況的制約。它的目標是指責一種非現實主義的判斷和一種被驚嚇的理由的可怕的政治后果,首先是否定戰爭的緊迫性,然后不承認那種屠殺的后果。
經濟上的解釋
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分析的特點表現在四個領域,這一視角由社會民主黨的經濟學家希弗德丁做了闡述。首先重新確定存在著向保護主義的普遍轉向,這從英國開始,這是為了抵消它的參與者的威脅。
這個老的海洋大國通過在它統治的地域提高減稅進行自衛。通過限制貿易為其設墻,以便限制因它的工業的衰落而造成的損失。英國人首先組成了一個殖民地的聯邦(印度、非洲),然后建立一個附屬國的聯合體(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
這項政策立即引起它所的有對手的反應,在它們的勢力范圍(法國)內建立類似的封鎖,加速建立受到保護的地區(德國)。列寧認為這種變化成為從自由貿易走向保護主義,將為了出口的領導地位而標明的爭奪變成強硬的爭奪者之間的貿易戰(以海關作為防衛陣地)。
希弗德丁指出的第二個特點是銀行家們在其他資本家階層的衰落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列寧認為金融家們已經將他們中介的作用放到腦后,以便讓他們的貿易和工業同伙處于服從的境地。
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強調出現了一種金融寡頭,它通過發行證券、房地產投機、控制股東的措施獲得巨額利潤。認為面對屈從的債務國的集結體,這種優勢地位加強了帝國國家食利――高利貸的性質。因為這個原因他將帝國主義定義為金融資本的時代。
希弗德丁對德國資本主義的特殊情況闡明了這種特性。他自己的研究中描述了銀行家如何控制工業,為交易提供資金,監督貿易的進程。講述了金融家們在所有的積累的流程中通過信貸、操縱股份公司和對交易所有管理,取得了優勢地位。
列寧還從豪普森對英國經濟闡述的分析中受到啟發。這項研究強調通過接受在海外創造的紅利,由巨額財政實現的新的優越地位。這種控制造就了一種財閥統治,它壟斷著帝國運作的所有的措施。
第三,列寧將帝國主義好戰的傾向歸因于由壟斷達到的統治的重要地位。認為這種優越地位構成那個時期的新鮮事,是企業規模日益增加、集中程度提高和資本集中的結果。這種統治地位加強了聯盟的影響,能夠通過大的集團之間的協議對操縱價格達成一致。
這種特點是直接從希弗德丁的研究中提出來的,他研究了德國生產的壟斷組織。與銀行有聯系和受國家指導的一小撮公司控制著價格的制定和管理的進程。
列寧對這項研究發表了一些批評性的評論,特別對關于資金的性質的某些理論的預算持有異議。但是這些看法沒有改變他接受希弗德丁提出的壟斷的論點。
布爾什維克領導人重新確定的第四個特點是在國外據為已有的工具。這里他強調資本出口的優越地位,它成為吸收在外圍地區獲得的超額利潤的方式。他闡明了收取海外利潤(鐵路、礦山、灌溉)的方法,仔細說明大企業的利潤如何成倍增加。
這個特點從希弗德丁為了對資本主義歷史的演變的分期而闡述的分類中受到啟發。從開始是一個重商主義的殖民主義的時代(為歐洲的工業化提供了便利)跳向大國制造業的一種(圍繞國內市場的)擴張。這種發展現在已經被新的資本出口的階段所超越。。
列寧與希弗德丁所闡述的保護主義的圖景、金融霸權、壟斷和外部投資也擴大到危機的理論。俄國領導人從來沒有對這個問題有特殊的說法,一般來說他加入這伴德國分析人士的解釋。這位思想家將(資本主義)制度定期的動亂與不同的經濟部門之間不成比例的加劇相聯系。隨著積累的累進,這種不平等就走到表面,表現為商品的生產過?;蛸Y本的過分積累更深刻的不平衡。
列寧有興趣表明這種經濟上的混亂如何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他分析了新的時代每個生產的、貿易的或金融的特性以何種方式在焰火之下增加已經調解的爭奪。
但是,這種結論的一個問題是與希弗德丁所采取的政治立場不相容,后者采取支持“社會的愛國主義”的立場。他不僅支持德國參加戰爭,而且對黷武主義采取堅定的承諾的態度。
重要的是記住這位德國的經濟學家同時影響了列寧和他的反對者考茨基。他的看法將對現行的制度的批評的因素與接受將“有組織的資本主義”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方法結合在一起。特別強調在大公司的統治下走向達成一致的計劃的方式的演變。
此外,這位德國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情況要求還原保護主義的政策、自由貿易論和鞏固一個長期的安定。希弗德丁預測國家范圍內的計劃將與考茨基提出的超級帝國的平衡的判斷相匯合。
因此,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包括他經濟上受到啟發的強烈的緊張關系。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的論點作為參考表現在他的論文的對拓部分。列寧強調危機和不平衡,對這種理論的根據持有異議。在政治領域,這種不一致就更加突出。
理論與政策
列寧與希弗德丁的分裂成為他與盧森堡碰撞的對立物。波蘭-德國革命提出的帝國主義的理論在俄國領導人闡述的不同的經濟基礎中受到啟發。但是這些分歧沒有阻止面對社會民主黨的和平主義在共同的戰略上的政治匯合。
盧森堡提出的方法與列寧的處理辦法有本質的區別。他試圖推斷馬克思的作品中的帝國主義的理論,尋求根據《資本論》概念的模式一種直接的連續性。出于這個原因,他從這部作品的第二卷廣泛的再生產的模式出發,在新的帝國主義時代去評估什么是在國際范圍內(資本主義)制度的運行所面臨的障礙。
這種意圖沒有達到好的境地,因為它包含著一種基本的混淆:馬克思的圖解被接受作為一種抽象的調解,以便說清楚資本一般的流通情況。這是具體研究制度的活力之前的一步。盧森堡錯誤地以經驗論的方式使用這些推理,以便尋找在那個時代使資本主義窒息的節點,他從錯誤的方面調查了這個問題,將用于看清制度的運行的圖解變成為一個這種生產方式的危機的模式。
但是,這種沒有效果的意圖是更多地忠實于已被列寧檢驗過的馬克思的提法。它尋求連續性的節點,帝國主義時代與先前的時期的決裂,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相反,布爾什維克的理論家利用大量的以經驗為根據的材料直接研究了新階段的特點。但是他沒有確定這些來源以什么方式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闡述是相容的。
盧森堡提到被列寧強調的特點,但是沒有對保護主義、金融的優勢地位和壟斷賦予同樣突出的地位。他把這些變革放在相對的地伴,尋求保留馬克思發展傳導的思路。
在其他的領域,盧森堡與列寧的分歧就更大。他沒有用資本的出口來確界定帝國主義,把這個時期與為在宗主國賣不出去的商品需要找到國外的市場相結合。
這位德國的革命者認為,為了實現資本主義的再生產所需要的剩余價值,殖民地的范疇是必不可少的。她想到對資本在中心國家受到的局限來說,落后的經濟是(資本)抽逃的一個閥門。她把帝國主義看作是一個世界市場擴大的進程,它抵消了在它的生產的領域出售產品的困難。這種障礙歸因于購買力的狹窄,它造成連續的低工資、高失業率、貧困化日益增加。
這種觀念認為,資本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是為了彌補消費的不足,造成剝削的增加。這種視角與考茨基提出的危機的理論有共同點,非常接近霍普森強調的內容。這位作者認為,所有的帝國主義的特性到最后都歸因于出口剩余的資本的需要,這些剩余的資本是在宗主國因社會的分化而形成的。
列寧拒絕這種次消費主義的解說,不僅是因為他維護危機的另一種建立在部門的不成比例和產品(與資本)剩余基礎上的理論。在一個長時期中他曾經和俄國民粹主義反對派爭論過,后者強調限制消費。他對這種論點在觀念上持有不同的看法,指責強調認為在俄羅斯資本主義不可能發展的政治后果。
因此,列寧與盧森堡的革命匯合沒有表明在經濟領域的近似。但是反映了關于帝國主義特點的一致看法,如同是一個重大危機和動亂的階段。另一方面,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與希弗德丁政治上的正面對立沒有取消他們在評估資本主義的中心特點時理論上的匯合。
為了消除圍繞革命者和改良主義者兩個同類的集團在分析帝國主義時的一致性的形象,重要的是注意到這些結合的變化。這種劃分有效地決定了兩個陣營對戰爭的態度。但是沒有擴展到對現象的觀念上的解說。帝國主義的理論包括一個復雜的和變化的加工相交叉的領域。
開放的主題
列寧提出的帝國主義經濟上的特點是以一種比他的政治結論較少爭論的語調提出的。對于保護主義、金融霸權、壟斷或外國投資的觀察沒有提出相當于戰爭問題的爭議。這種差別確認了他的理論最敏感的核心部分在哪里,也指出在評估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時處在博弈中有巨大差異的立場。
對這些特點的保護主義的分析造成某種一致性。在這里列寧與霍普森、希弗德丁以及考茨基看法一致,他們都強調存在普遍的向閉關自守的轉變。面對這種變革在政治態度上出現了分歧。左派在揭露減稅封閉時對自由交換沒有任何贊揚,改良主義者傾向于將這個階段理想化。
在分析金融霸權時存在更多的不同意見。面對考茨基指出不同的統治階層的聯合占主導地位時,銀行家的優越地位沒有必要,列寧強調堅持這個理論。他認為帝國轉向主要的推動者是工業家,他們需要征服農村地區,以便確保原料的供應。由于制造業的活動以比農村更高的速度在增加(引入更多的技術進步),只有殖民主義的統治才有助于減輕原材料的漲價。
這個視角得到其他經濟學家如帕爾布斯的贊同,他們強調在銀行家和工業之間存在多方面的聯盟。突出這些協議為對付國際范圍內競爭的戰斗的重要性。
一些很有影響力的理論家如鮑爾公開與帝國主義的展示進行爭論,認為這是一個從工業的統治走向金融的優勢的過程。他們指責這種視角單方面的特性指出這是無視大工業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戰略重要性。
引起爭論的另一個問題是壟斷的不同形式的新的作用。列寧對這個進程賦予的重要性沒有被其他的作者認同。這個特點在德國的經濟中確實有份量,面對大公司放棄了小企業。但是霍普森對英國經濟的研究對這種公司的集中沒有確定同樣的突出的地位。在那個時代馬克思主義的辯論中沒有對法國帝國主義進行相關的研究,很少的學者考慮美國或日本的資本主義的。
最后,在對資本出口的研究中,面對反對派強調的相關問題,列寧與考茨基看法一致。兩位更為對立的作者在那個階段的辯論中共同強調外國投資的重要性。
對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來說,這個特點在國際范圍內注明了金融和壟斷的優先地位。對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來說,這個特點表明了在宗主國的經濟中沒有得到有利可圖的多余的資本所施加的壓力。
這種看法不僅受到盧森堡的反駁,他把帝國主義解說為多余的瘦骨嶙峋的損耗。其他的思想家如鮑爾強調存在先前的殖民時期的連續性。他們強調舊的掠奪和破壞資源的方式的持久存在,以便確保原材料的供應。因此,關于古典的帝國主義經濟上的辯論包括問題的廣泛的層面,沒有清楚的解決辦法。
但是,不應當看不到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的理論產生在一個為了占有殖民地戰利品的大規模戰爭的時期,為革命者拒絕戰爭提供了一個政治的基礎。它適應于一個缺乏跨國公司的資本主義交織和優先爭奪領土的時期。這種場景的變化造成需要提出新的解釋。
總結
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產生于為了占有殖民地戰利品大規模戰爭的時期。是在反對為軍國主義辯解和避免戰爭的和平主義前景的政治斗爭中創建的。
列寧在他和考茨基的爭論中總結了這些強調的內容。指出了戰爭力量的原因,推動一個革命者譴責戰爭的立場。盧森堡、布哈林和托洛茨基在戰爭無所不在的環境中,對于同樣的提法提供了其他的根據。必須區分辯論中的理論問題的政治規模。
對超帝國聯合的論點質疑的基礎是缺乏跨國公司的資本主義的交織和優先爭奪領土。20世紀初,國家的集中和國際的沖突占優勢。列寧從希弗德丁的保護主義、金融霸權、壟斷和外國投資的理論受到啟發,這也刺激了考茨蒝超帝國主義的觀念。
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譴責盧森堡次消費主義的解說,但是對她的帝國主義的特性將其看作一個大動蕩的階段的看法一致。革命者的改良主義者之間的政治上的分歧沒有擴大到對帝國主義觀念上的分析。這些特點包括了交叉提出的復雜的領域。因此,關于那個時代的經濟規模的爭論沒有提出與對戰爭的分歧同樣的爭論的語調。在這個領域仍存在許多有待清楚解決的問題。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04期,摘譯自西班牙《起義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