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與階級價值
——普遍性與特殊性
康新貴
摘要:普世價值與階級價值觀,是一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普世價值屬于人類價值觀念的普遍性,是共性;階級、民族、地域的價值觀念屬于人類價值觀念的特殊性,是個性。二者都不能被否定,否定普世價值,等于否定人類發展的共同規律、否定人類天性的共同性;否定階級價值觀,等于否定社會上存在不同的階級、否定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的特殊性。文明、先進的普世價值是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應當予以承認和學習。
關鍵詞:普世價值 階級價值 普遍性 特殊性
一、普世價值與階級價值是一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
普世價值,是指人類共同認同的一些價值觀念的集合。如自由、民主、平等、富裕、愛、真、善、美、誠信等等,是現代人類所共同追求或擁有的價值觀念,盡管不同的人對此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可能有所不同。
王占陽 教授把普世價值分為三類:一個是基于人的天性的應然的普世價值,一個是基于對于應然的普世價值的認識的觀念的普世價值,一個是在一定的后天條件下獲得實現的實然的普世價值。他舉例說:因為人人都要自由,所以自由首先就是一個應然的普世價值。人們認識到這種應然的普世價值后,就會形成人人都應獲得自由的普世價值觀。如果這種普世價值觀逐步被全人類所接受,它就又會在"普遍公認"的意義上進一步地成為普世價值觀,而不再只是少數人、少數民族的普世價值觀。但要求自由并不等于就獲得了自由,所以自由要成為實然的普世價值就還需要人們的努力和奮斗。①
人類有沒有普世價值?從哲學上說,是一個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一方面,普遍性是同類事物中許許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質和特點,它是從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來的,因此,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因為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這類事物的一般規律,總是包含著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所謂個性中有共性,沒有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
普世價值與其他價值觀,如民族的、地域(政治)的、階級的等價值觀念的關系,是人類的價值觀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為什么會存在普世價值觀念?因為世界上的人都是人,都屬于人類。既然是同類就必然存在相同的東西。例如基于人的天性,人都是向往自由、平等的,不喜歡被奴役沒有自由,如果他“愿意”當奴隸不要自由,那是一種在外部環境壓迫下扭曲了的人性,不是出自于人性本能的價值觀念。在奴隸社會里,奴隸可能沒有思考較多的自由平等問題,那是因為奴隸制度的殘酷,使奴隸失去了對自由平等的思考和追求。
基于人的天性,人類應當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如自由、民主、平等、富裕、愛、真、善、美、誠信等等,這些價值觀念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東西,是人類的共性。但社會生活是現實而千差萬別的,人類可利用和擁有的資源(包括政治權力、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等)總是稀缺和有限的,人和人在爭奪這些有限資源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社會地位的不同群體。強勢集團占有了更多的稀缺資源并因此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依此優勢地位把自己的利益用社會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并運用國家權力的強制性進行維護,他們變的更容易獲得稀缺資源,弱勢群體則始終處于不利的社會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以及對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這是因為人類對應然的普世價值——本該如此的價值觀念的不斷追求的結果,并使其成為實然——現實的價值觀念。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普世價值存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從基于人的天性的應然的普世價值,演變為“普遍公認”的價值觀念,再發展成為已被實現的實然的價值觀念,是一個不斷發展、擴張和實踐的過程。基于人的天性的應然的普世價值,是人類共同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是一種理想狀態的價值觀念,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些理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一些理想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基于這個人性的天然,人類就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對價值的追求。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即在政治、經濟、文化處于某種具體存在的狀況下,對這種應然的普世價值,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或者說具有不同社會地位或具有不同價值追求目標的人具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換句話說,在社會分層的階級社會里,不同的階級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因其自身的需求的不同,對社會的期望也就不同,這屬于階級的特殊性,由于這種特殊性,導致了價值觀念的特殊性。如此,基于人的天性的應然的價值觀念在演變為“普遍公認”的價值觀念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打上了階級的烙印。當然,一些自身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也可能因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的不同,他們的價值觀念也有可能不同于自身所處的社會集團而與社會底層的價值觀念更為接近。
二、普世價值與階級價值同時存在
普世價值屬于人類價值觀念的普遍性,是共性;階級、民族、地域的價值觀念屬于人類價值觀念的特殊性,是個性。否定人類的共同性,等于自絕于人類;否定特殊性,則意味著否定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群體的個性。在階級社會里,一些價值觀念具有較強的階級屬性,一些價值觀念的階級性則不突出,更多的表現為共性。例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海之壯闊、泰山之雄壯、峨眉山之清秀以及“燕瘦環肥”等等大約與階級價值觀無關。再如誠信,也是現代人類所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念,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單位,在行為中都應當講誠信,事實上,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比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未必更加講誠信,在這個價值觀念上,人類的共性更為突出。而孔夫子所主張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不同階級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但在具體的不同的社會實踐的實施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現了階級的特殊性。例如對民主的具體實踐態度,民主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東西,尤其是作為應然的價值觀念。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條件下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階級的特殊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現階段還沒有實現完全平等、公正的民主。一般的說,強勢集團總是利用他們所具有的優勢的社會地位,充分的享受本階級的民主和向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的集團爭取民主,對于社會底層的民主則視為可輕可重,可有可無,具體要看底層的民主是否對本階級有利或對本階級的損害程度有多大,一旦底層民主將嚴重危害他們的既得利益,則他們的民主就僅限于本階級內部以及和其他強勢集團之間,底層的民主就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壓制。如此,對他們不民主則意味著沒有天理,要強烈反對;對社會底層是否要民主,則另當別論,要具體區別對待。如此,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謂“民主”,在階級社會里,就或多或少的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尤其在階級關系較為緊張的社會里,更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歐、北歐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主的范圍和程度在不斷的擴張,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階層基本認同的價值觀念,這種認同屬于共性,也是值得發展中國家需要學習的。再如平等、自由、公正等等,由于社會資源總是稀缺而有限的,不可能實現“平等”的分配,這些價值觀念就成為既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東西,也難免存在階級的特殊性,我們不應當過分的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尤其是作為應然的價值觀念——本當如此的價值觀念,應成為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
三、非常態與常態下價值觀念形成的不同機制。
非常態,指非常規狀況,一般是指一些特殊的、緊急狀態,這種狀態持續存在的時間較短。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地震后的災區在一段時間內就處于非常態。地震發生后,不僅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立即向災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一些外國政府、組織、個人也紛紛伸出了友愛之手。這是人類天性向善的使然,不分種族、不分政治派別和意識形態、不分階級社會地位,它是人道主義的友愛、善良、同情并幫助受難者的天性的具體表現,在救援中,表現出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而階級的特殊性在這種非常態下的表現若有若無。但這種非常態下的價值觀念,不可能長久的持續存在下去,隨著非常態的結束,一切恢復常規狀態,非常態下的價值觀念也就被常態下的價值觀念所取代。需要注意的是,為什么非常態下的階級意識被弱化?其中原因之一是在緊急狀態下,人們來不及進行階級識別以及形成階級的特殊意識,一旦有充足的時間,人們就有可能進行區別不同的社會地位。例如泰坦尼克號事件。
1912年4月15日 清晨,泰坦尼克號客輪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沒。這艘巨輪大約在三個小時內才完全沉沒。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夠。人們后來非常重視這樣一個事實:盡管很多人遇難,但是泰坦尼克號上的乘客注意遵守“優先救助婦女兒童”的社會規范。婦女和兒童確實更有可能幸免于泰坦尼克號沉沒之災,乘客中69%的婦女和兒童話了下來,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還。然而,社會學家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這個案例中事情并不完全如此。輪船的頭等艙主要由有錢人住著,二等艙乘客大部分是中產階級職員和商人,三等艙(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國的貧窮移民乘坐。如果泰坦尼克號上乘客生還率按照性別和社會階級計算比較的話,發現三等艙中的乘客只有26%生還,與此相應的是,二等艙中乘客生還率是44%,頭等艙是60%。頭等艙中的男乘客生還率比三等艙中兒童的生還率還要稍高一點。因此在泰坦尼克號上實踐的社會規范也許這樣表述可能更準確一些:“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和兒童優先。”②
泰坦尼克號事件當然屬于非常態事件,但在事件的發生過程中,人們一旦有時間去辨別人的社會地位并且這種辨別對社會地位高的人有用的時候,階級意識、階級價值觀念的特殊性就頑強的突現出來。“優先救助婦女兒童”,在不同階級內部均適用,這是價值觀念的普遍性;在不同的階級之間,就不一定適用,“頭等艙中的男乘客生還率比三等艙中兒童的生還率還要稍高一點”的結果表明了階級特殊性的存在。
廣州于2006年年底先后禁止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在市內道路上行駛,這是一個常態下的事件。其理由是擁擠的道路不能容納如此多的車輛,需要減少道路上的車輛。為什么不是同等的減少小轎車和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而是單獨禁止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就單個的車輛體積而言,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明顯的小于小轎車,減少小轎車解決交通擁擠問題更為有利。但實際做法只能是單獨禁止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行駛,因為一般的說,擁有小轎車的人比擁有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的人的社會地位高,當資源稀缺而有限的時候,制度的制定只能向地位高的人群傾斜,因為他們及其同盟對制度制定的影響力大,制定的制度當然有利于他們自己。
四、文明、先進的普世價值是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
當今社會的本質特征是多元化。多元化社會要求各階層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這就要求各階層必須對一些基本原則、基本價值觀念達成基本共識,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社會獲得平穩發展的機會。這是形成共同價值觀念的社會基礎。這種共同價值觀念的形成,將必然推動多元化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諸如在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方面,世界各國普遍都承認公民的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這屬于普遍性。這些價值觀念既被資本主義國家所承認,也被寫進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中。而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比社會主義國家做的差。如游行示威,當美國攻打伊拉克、侵犯越南時,美國國內的反戰游行是公開進行的,而如果類似的行為出現在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甚至根本就不可能發生這樣的行為。對于這種在西方國家實然的價值觀念,應當被世界認可而成為普世價值。再如西方國家的普選制度,只有經過普選的政府才是合法的,而經過普選產生的政府一般也被各階層所認可,這是西方國家的普世價值。
總而言之,普世價值和階級價值、地域價值、民族價值的關系是人類價值觀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二者都不能被否定,否定普世價值,等于否定人類發展的共同規律、否定人類天性的共同性;否定階級價值觀,等于否定社會上存在不同的階級、否定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的特殊性。對于一個勇于進取和開放的社會,對于文明、先進的普世價值,應當予以承認和學習,使自己不至于長期的落后于整個世界。這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占陽 《社會主義價值就是普世價值》 在創建中國新文化(北京)論壇第七次會議上的部分發言 2008年8月;
2、曹嘯 《城市居民的社會分層與生活品位的關系探討》 社會學概論 2008年5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