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是第五縱隊
新自由主義在80年代曾對一些主要西方國家的政府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的里根政府和英國的撒切爾政府、中國80年代后期的趙紫陽以及90年代前期蘇聯及俄羅斯的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改革,所實施的都是具有新自由主義特征的經濟政策。
這種政策的共同取向集中在兩點上:(1)讓政府功能最小化,(2)讓經濟體制趨向私有化和自由化。
新自由主義的根本目標是削弱國家在經濟中的導向作用:
1、反增長,自然增長,依賴私人投資,使發展中國家資金分散,不能集中國力發展壟斷的競爭性產業,
2、反政府導向,可以抑制后進國家的工業化運動。因為只有政府積極導向才能發展重工和國防部門,
3、全球經濟自由化(李斯特論點),有利資本雄厚的西方商品的自由輸出,
4、反價格控制政策,因為價格政策是無形稅收、間接稅,是一種直接作用于消費者的高稅率,有助發展中國家積累工業化資金。價格放開后,消費者得到好處,國家財政收入銳減,于是轉嫁到企業頭上,會導致國有企業競爭力下降。 但是,新自由主義這一套在中國并沒能全部得逞,中國沒有陷入停滯,是由于涌現大量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利用源源不斷的低工資的農民,填補了國有企業所讓出的市場空間。
5、資金市場自由放任和國際化,有利于西方金融資本主宰全球金融空間。
6、所有制改革,主要目標是打擊中國的國有經濟的骨干企業,包括重工和國防工業。
7、數學陷阱。新自由主義賣弄使用特定的數學語言,使局外人難以理解經濟理論的社會及政策的涵義。
8、反壟斷導向,目標是打碎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控制體制。實際上,如果真正反壟斷,那么美國就不應該讓中國幫助它保護知識產權。因為所謂知識產權本身就是一種絕對壟斷,而且是最赤裸裸的知識技術壟斷。(例如微軟。)
在中國,新自由主義祖師科斯以提出所謂"產權明晰"、"交易成本"而知名。由于其理論論證了私有化的經濟合理性,為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私有化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導致這些國家的市場改革和經濟癱瘓,而于1990年被西方授予諾貝爾經濟獎。在80年代中后期以香港作為意識形態基地而滲入了中國。
90年代中期以后,引導中國經濟改革理念的市場經濟設計中,一些重要的政策影響來自新自由主義,特別是新制度主義傳播的"產權明晰及產權革命"觀點。 因而許多經濟改革措施都被引向于瓦解國有經濟和推行私有化。例如:以嚴厲的金融監管和高額稅收政策,扼殺國企的融資手段和營利空間,以"反壟斷"和新的不公正競爭規則,困閉國有企業的市場空間。以"股份制改革"分解、蠶食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產權,讓銀行過剩的金融資本流入房地產業和股市炒作套利,造成泡沫經濟,形成虛幻增長的表象。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直接以縱容性的政策,鼓勵賤價變賣國有企業和地產的私有化運動。其結果是導致了國有企業的大范圍破產,同時造成了大規模失業問題。這種政策,實際都是根據于新自由主義理論所設計的空想性自由市場模型而發生的。
9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這種滲透,伴隨著對傳統馬克思學派政治經濟學的否定,以及對國有制經濟、中央計劃經濟以及國內市場保護主義的全盤否定同時發生。
為了渲染一種新的正統性,這種新自由主義極力將自己包裝成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中性"的"經濟科學",冒充為具有現代"產權觀念"的"現代經濟學",因此盅惑了不少幼稚和輕信的人。然而,我認為,新自由主義根本不是科學而只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我認為,經濟學距離成為一門具有實踐意義的真正科學這一目標還非常遙遠。(這一點實際上也是西方多數公正的經濟學者所公認的。)
據我長期觀察和思考,我認為,確實存在一個來自美國背景,而通過受其操縱影響的中國學者以及部分官員來鼓吹和施行,以系統化地摧垮中國國有經濟為目標的陰謀計劃(經濟學者楊斌所謂"軟戰爭")。科斯的弟子張五常,這位從來不讀別人書的博士于80年代初來到香港,一來即就任香港大學經濟系主任,這確實是經過英國人和美國人精心選擇和安排的,而且確實是承擔著一種重大的意識形態使命的。這也是美國、英國利用經濟意識形態試圖操控中國改革的一個具體的實例。
這個計劃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輸入,其具體步驟隨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并有所調整。大體分階段如下:
(1)以取消價格補貼及限制為契機,建議實施"休克"療法,即激進的"一步到位","長痛不如短痛"地向市場體制快速轉軌方案。(1987-1989)建議實施財稅體制改革,把間接稅變為直接稅,使政府財源由國企、企業(上繳利潤)轉到向民間企業直接征納。民間稅源監控困難(易導致資本流失,有利私有化)。同時稅源直接化導致國家與納稅人的直接關系,易引生抗稅活動。誘發社會矛盾。
(2) 鼓吹以"入關"作為與國際接軌的重大步驟,鼓吹"全球化",鼓吹"民族工業"概念已過時,代之以所謂國際化的現代企業制度",破壞中國國有企業存在的理論根基,消解中國經濟的獨立自主性。(1993-1995)試圖搞垮解散大型國有企業,以之融合、兼并到西方跨國企業中。
(3)以國有銀行和投資體制的改變給國企斷血。在原體制下,民間儲蓄進入銀行,企業收入上繳財政。國家以銀行資金和財政收入從事投資。易于宏觀控制。在新體制下,民資直接進入股市,被內外炒家和銀行資本大肆炒作,形成股市泡沫經濟。國家財政靠公債及赤字和稅收。國家對國民經濟控制力遂大大減弱。
(4) 鼓吹推進"產權革命",從金融政策上阻斷國企的供血渠道。以所謂"破除壟斷"、"公平競爭"剝奪國企對市場的主導能力,進而以"股份制改革方案"--不叫私有化的私有化政策,瓦解及解散國企。由于國企陷入金融及市場困境,造成許多企業癱瘓、破產,成千萬人陷入大規模失業。(1996-1998)
(5) 對糧食流通體制實施行政控制,放棄農產品的價格支持政策,在財政上長期忽視農村和農業問題,導致近年農業經濟的嚴重困厄,使農民再度陷入生存困境。
(6)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美國及IMF建議人民幣繼續維持高匯率,導致1998年出口大幅度下滑。
(7) 鼓吹加速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提早實施人民幣自由兌換,準備對國際炒家(金融大鱷)全面開放中國證券市場。
(8)針對中國來之不易的1600億外匯儲備,現在又有人提出欲使之全部投放到無保護的美國金融證券市場參與炒作游戲以套利的妙計。一旦美元發生匯率暴跌和危機(這種情況在近年內極可能發生),中國國家外匯資源將被困鎖和貶值大跳水,未來中國政府勢必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以至由于外債、還債而不得不俯仰依賴西方金融勢力,從而陷入類似于當今"俄羅斯"式的債務及財政危機,使中國最終喪失在經濟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地位。
九十年代后期,新領導關于經濟問題的某些“新思路”,從政企分開到產權改革,主張砸“三鐵”、消滅養“懶漢”機制。特別是提出“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后來承諾在三年內解決國企問題等。某些新政策的背后是新自由主義的改革思路。后來的所謂“新政”,其主要大端有四項。一是實現“產權革命”,使多數國企私有化了。二是改革了原來由中央統管的財政稅收體制,建立了分灶吃飯的“分稅制”。三是實現了入關即加入“ WTO ”。四是改革全民教育和全民醫療衛生系統,將其市場化了。還有一項,就是原準備全面改革金融、會計及匯率制度,使其與“國際全面接軌”。但 1997 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后來未能改下去。
結果,2000 年以后,各地政府大規模地快速推進了產權私有化。通過這種改革,國有經濟轉變為私有經濟,國民經濟中的若干部門,日益演變為被權貴資本家所主導的私有化經濟。
問題是,如果真的能出現一個繁榮的私有化經濟取代原有不景氣的國有經濟,能夠大規模地吸納社會上的失業人員,那么這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辦法。可惜現在問題并非如此。只是在短短幾年之內,許多國有企業被賣光、分光、搶
光、偷光!國企體系解體,導致嚴重的社會失業,眾多被“買斷工齡”的下崗人
員淪為失業者。而他們面對的并不是新的出路,而只是絕望。
過去,“改革者”們指責公有制是“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懶漢溫床,說國有企業中存在嚴重的隱蔽失業。現在倒好了,是桶崩水泄,連水井都給填掉了。再也不是“隱蔽失業”,而是公開失業。千百萬人失去生計,失去基本生活保障
。還有不計其數的新生人口正在進入這個人群。許多人沒有了飯碗,一家人沒有機會,沒有前途,沒有未來。而導致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引導下的一系列錯誤的經濟政策。
新國家主義的經濟原則
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是兩條:(1)徹底實現資本的私有化,(2)建立不存在任何國家干預的絕對自由市場。
新國家主義的核心原則也是兩點:
(1)經濟制度是建立混合所有制,而以大型國有制企業居于經濟龍頭和主導地位的市場經濟。但是,必須肯定國有制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和主導地位。就中國來說,不能放棄建國50年十幾億人血汗積累的龐大國有資產,使之逐漸分解、淪失、消融而被蠶食,以至被巧取豪奪地落入一小撮以各種名義面目出現的內外蠹蟲手中。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種局面不應讓其在中國發生。其次,肯定國有資產在國民經濟中居主體和主導地位,這首先是質上的主體和主導地位。我認為,全面私有制絕不應被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方向和目標。
(2)國家應是國民經濟體制及運行的引領者、策劃者、規范者、協調者和保護者。
新國家主義,就是要重新強調國家政權的經濟職能,強調國家對于國民經濟應當承擔決定性的主導責任。堅決反對讓“看不見的手”去操縱經濟,反對讓國民經濟放任自流,反對國家從經濟生活中全面退出。尤其要求國家在社會分配問題上,必須抑強扶弱,替天行道!
國家尤其不能退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命脈,特別是金融、交通、通訊、能源、國防等產業。
在民需產品上,雖然可以以利潤和市場為導向,讓多種所有制自由競爭。但在基礎產業、高科技產業、國防軍工產業上,國家決不能以利潤為至上目標,不能搞“利潤掛帥”,而要不惜補貼(全世界都是這樣做),謀求使國家強大的長期目標、遠期戰略目標。以其他獲利產業之利來補戰略產業之虧;不能因這些產業短期無利而拱手讓外人來搞。
這些重要經濟領域必須由國家作主導,有計劃、有目標地發展。無政府化的自由經濟(世界上從來沒有這種經濟狀態),絕不應是我國市場改革的發展目標和方向。
我認為,在中國式的市場經濟中,國家的職能不能減弱,反而應當隨中國經濟的擴張而不斷深化和強化。這也包括運用國民經濟計劃的手段,規劃和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新國家主義經濟與舊的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有什么不同呢?有兩點不同。在舊式的公有制經濟實際是一種統制(統一管制)經濟。這種體制中不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地位,或認為私有民營經濟只能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全部資源由中央計劃和國家官僚組織嚴密控制。
新國家主義仍然只是“新式的資本主義”。我認為兼容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的西歐“混合經濟”體制,其實正是國家資本主義的現代形態,是現代資本主義體制下比較成熟的積累和分配模式,可以作為中國的借鑒。
在這種混合經濟體制中,國家應牢牢保持對于國民經濟運動進行控制的主導權。這是國家強大、社會安定的根本性基石。
在其他經濟活動領域中,國家也應逐步重建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以經濟手段和政策手段加強對于民營、私有及外資企業的管理,限制資本世襲傳遞,決不允許經濟中形成世襲階級種姓制度。
有人認為這一主張是對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逆轉和倒退。我認為把計劃體制當作一種過時的落后的體制,似乎只有自由市場體制比計劃體制優越,這本身就是一種誤導。在什么情況下要用市場體制,在什么情況下要采用計劃調節,這要根據實際情況,并不存在一個先天優越的體制,背離它就叫倒退。
此外,國家從政治上應當高度重視當前中國社會中階級分化已經客觀形成的現實。國家應當高度重視近年來社會階級矛盾(通過官民矛盾和勞資矛盾的形式),愈演愈烈日趨激化的形勢。毛澤東說,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史,此話其實也正是對統治者的一種歷史告誡:在全部人類歷史中,至今尚沒有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機器可以無視民心民意,可以單純用暴力機器長期壓制社會內激烈的階級斗爭,使國家機器只為少數人服務,只為經濟強勢階級服務,而最終能夠不被推翻!前蘇聯政治體制垮臺的更深層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其統治者,官僚集團,早已成為脫離多數民眾不被人民所支持的特權階級。
有鑒于此,明智的國家政權應當作為國內階級關系的調和者與仲裁者,而不是單一的暴力壓制者。國家應當尋求積極公正的社會政策,調節階級關系,緩和階級矛盾,促進階級合作,抑制階級斗爭。
當前應當立即停止極其不得民心的“國企改制”。應當立案審查改制中出現并已引起公憤和民變的那些重大腐敗案件,關注改制中的嚴重國產流失問題。
國家應謀求逐步重建國有體制在重要經濟領域中的主導地位。
國家應牢牢把握對于金融、財政的控制權。國家應進一步改革目前的財稅體制,使之適合中國國情,達到既有利于括充國家財源,有利于國家集中財力,又有利于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的目標。
應當設法把已分散的財政力量,重新集中掌控到國家手中,也就是說,重建中央的大財政,積極調節地方財稅收入,改革現行稅制中的那些弊端。由國家掌控大的財權,以主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國家應當著手制訂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發展計劃,包括就業安排計劃,農業現代化計劃,能源戰略的長期計劃,以至國家內外有事的應急經濟計劃和周邊有事時的轉入戰時體制計劃。
中國有近十億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貧苦者這一國情,決定了中國絕不可能實施放任自由主義的發展方針。否則,中國必將頻繁發生激烈的社會沖突直到最終陷入內亂。
但在我看來,這其實正是那些極力地向中國輸入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國家的真正目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