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 許丕新 2014/04/25
由加拿大歷史學家格蘭?彼德遜(Glan Peterson)用十年的時間,經過艱苦的調查研究,對中國歸僑的歷史和現狀及相關問題作了科學和重點的論述。這是我見過的海外學者,特別是非華裔學者撰寫的第一本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群體的專題史論,是一本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學術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的歸僑歷史作了一次比較綜合系統的梳理和論述,填補了海內外僑史研究的一段空白,這是十分罕見的。就我所見,不要說外國人,就是中國學者到目前為止,我也只看過一本由北京學者黃小堅教授于2005年5月出版的<歸國華僑的歷史與現狀>一書。可見這一課題研究的稀缺和艱難,實在難能可貴!
下面談一點個人讀后感:
首先,我是從本書最后的注釋和參考書目(157p—207p) 共50p約占正文1/4的篇幅開始讀起來的。其中內文的注釋部分占32頁615條,參考書目占18p合檔案源8處、報紙和期刊44種,書籍文章文件等約共276種/篇。通過瀏覽這一部分的目彔內容再回去讀正文,我腦子里逐步對本書所描述的有關中國歸僑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的史實有一種扎實、信任的感覺。全書是以大量公開或不公開的史料和數據,口述采集和詳細的調查研究寫就的。這是這本書最大的一個亮點。
其次,初讀完本書給我印象很深而且我感覺通篇七大章寫的最精彩的當數第一章 “前言” 和第五章:華僑華人愛國者、難民、商賈巨頭和學生1950年代投奔中國 。第一章幾乎可以看成是全書的縮寫版或稱精簡版。精練且重點突出。第五章恰好描述的是我們這一代歸僑當年經歷的 “激情燃燒的歲月” ,猶如重返當年身臨其境十分親切。我們不難看出在作者筆下,他十分簡練和極富邏輯地向我們描述了海內外中國人移民和遷移的歷史,向我們剖析了中國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對待華僑歸僑的矛盾認知和時左時右的方針政策。為我們考察和了解中國歸僑群體的形成,發展,特點和各種矛盾的思想的沖突、轉變的歷史經歷等等,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依據。一晃就是半個多世紀的歸僑人生啊,本書像一把歷史的鑰匙,幫助我們打開了心中記憶的閘門!像 “過電影” 似的再次演譯了我們歸僑人生當年的艱難起伏,令人心動,好幾次讀著讀著淚水不期然地流下。
我們看到:要了解和認識華僑歸僑問題,離不開他們所生存的大時代背景的影響和制約。近百年來對海外華僑和歸僑的影響和震撼,最重大的歷史事件莫過于新中國的誕生。它直接、間接影響和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改變了我們人生道路的選舉和人生成長的軌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歸僑群體的命運,興衰成敗從一開始就十分緊密地同新中國的命運和政府的 “僑務政策” 聯系在一起了。而“僑務政策” 是依據不斷的政治運動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修改的,時松時緊。許多老歸僑戲言我們歸僑的 “心跳” 自然就隨之 “時起時落”了。
本書詳盡地向我們揭示了從建國初期海外華僑出現回國潮,為爭取外匯,打破美國和西方封鎖,吸引華僑投資發展經濟建設等而相應改變調整土改有關華僑地主成份和不剝奪華僑土地房產的一系列特殊的優惠政策。包括實行對華僑歸僑子弟回國讀書及生活上 “一視同仁,適當照顧” 的方針等。及后,經歷三反五反,肅反,三大改造,農業合作化,57年反右,58年三面紅旗,59到61年三年困難時期,62年實行糾錯的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和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再發展到1966--1976年十年文革,周、朱、毛相繼去世,四人幫倒臺直至改革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的命運在近60年間呈現出多樣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在本書的不同章節中都可以得到印證和部分實例。在中共左傾思潮和路線當道時期,僑務政策以淡化和否定 “僑”的 “海外關系” 為焦點,逐步疏遠、凍結或結束了被外界稱之為中共同華僑歸僑的 “密月期” 。
從七十年代開始,逐步放寬歸僑出國探親和繼承財產的限制,開始形成了一波波人數眾多的出國潮。全國各地的眾多歸僑,以探親,扶養老人和繼承家族生意和財產等為由紛紛申請出國。到上世紀80年代形成高潮。對許多人而言,申請出國在思想感情上都經歷或多或少的痛苦煎熬。不少人在重新踏上羅湖橋時都不由自主的含淚回望那片曾經給過自己甜酸苦辣人生的、深情的祖國大地。一些僑史學者在分析和思考這一群原本那樣愛國回來的歸僑出現的一股股出國潮流時評論說:這實際上是對大陸建國以來僑務政策在以 “階級斗爭為綱” 路線下不斷左傾化的一種反動。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
當眾多的歸僑們重新走出國門,來到陌生的世界,深藏在他們內心中的愛國情懷和流淌在自己血脈中的愛國基因再次迸發了。這些 “天生的愛國者” ,收起個人心中的怨與恨,把他們對祖國的愛,再次為我們演譯了擁護和支特祖國 “改革開放” 的大戲!在改革開放階段,中國放棄毛時代 “以階級斗爭為綱” 改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內涵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的政治路線,建立 “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全面改革開放了中國市場。很顯然,以 “海外關系” 占優的 “僑” ,再次被國家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提到戰略位階上,圍繞這一 “中心”恢復和調整之后的 “僑務政策” ,出臺了首部<歸僑權益保護法>,國家再次擁抱和充分肯定海內外 “僑”的 “海外關系” ,近一億的海內外的華僑華人和歸僑,圍繞支持祖國改革開放的偉業,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 “投資潮” 。
格蘭?彼德遜(Glan Peterson) 在本書向我們揭示了新中國在中共領導下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沖突、矛盾和適應的復雜經歷,特別還深入揭示了在認知、對待和處理華僑、歸僑問題上黨和國家僑務政策左右思想的斗爭。集中體現在究竟如何看待 “僑” 的 “海外關系” ,人們看到一個帶有規律性現象:當人們真正擁抱 “海外關系” 時,僑務政策必然走上軌道,廣大歸僑的基本權益和利益就得到保障,人人心情舒暢,反之,當人們開始厭棄或批判“海外關系” 時,僑務政策必然開始左傾,廣大歸僑的基本權益和利益就開始不斷受到侵犯和剝奪,廣大歸僑的心就涼了。
如果我們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上去找問題,我們或許可以發現,中共在處理中國革命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犯了左傾盲動的錯誤。急于進入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直接影響到黨內外階級關系的變化,涉及廣大歸僑關系最直接的當然是僑務政策不斷左傾化,作為帶有資本和外匯優勢的華僑和歸僑,在爭取到你的外匯之后,在政治思想上自然把你作為 “外來人” 甚至是 “不可信任”或 “不可重用”的人 ,而你身上 “海外關系” 的標簽只好保持終身。
另一個深層的原因我們還可以看到,就是歷史上歷屆中國政府的統治者如何看待華僑和歸僑?一般而言,中國當代的統治者都把華僑和歸僑看成是 “商品” 或按 “需要”當作可以利用的某種 “工具” 。這種岐視性實用主義觀點和陰暗意識甚至流傳到中共特別是那一小撮極左分子中。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對某些政府官員的這種潛意識自覺或不自覺地常常流露 “高人一等” 、 “需要時就用你,不需要就走人”的論調,表示反感的原因。
第三,作者在本書談到30年前他回到中國旅游中,偶遇一些在1966--1976年文革時受到 “沖擊” ,本身有 “海外關系” 的 “歸國華僑” 的經歷。作者寫到:” 我開始想了解是何種強大的動機和氛圍,推動這批年輕人情愿放棄一切而永久 “回歸” 到他們中許多人從來就沒有放在眼里的祖先的土地?為什么1950年代的中國能激發起如此勇敢的行動?為什么他們在曾經張開雙臂歡迎他們的 “祖國” 遭受諸多的苦難?” 我在此還想再加一條:為什么當他們遭遇苦難走出國門后依舊是這樣眷戀和深愛自己的祖國?
回答上述幾個為什么除了從主、客觀的環境給予說明外,更重要是要從傳承我們世世代代形成的一種僑文化精神找出內因。昨天的經歷就是今天的歷史,歷史凝煉出一種精神,是由文化體現的。數百年來一代代走出國門走遍世界的中國人,他們比他們在國內的同胞更早地經歷了世界各地的資本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更早更多地見識過比國內同胞見識過的人類社會的文明,他們經歷過比國內同胞更復雜和艱苦得多的苦難的歲月,他們將祖國的中華文化和優良的民族傳統帶到全世界和他們居住國的文化相融合,創造出比原先單一文化更加豐富多彩華族文化,促使這一特殊的華族群體逐漸成為更為先進、文明、包容、和諧的偉大族群。他們如此豐富多元的社會實踐必將產生更先進的文化,如今這一文化同時融進到正在極速演變形成的多元的華人社會的群體中,一代一代相傳和繼承。這是深埋每個歸僑心中的精神文化力量,這正是這一特殊群體生生不息的源泉。
最后,我想為本書作者提一點建議。在書寫 <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這樣重要選題時,請不要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今天己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管轄的港、澳特別行政區超過數十個國家地區百萬之眾的歸僑。他們實際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的一部分,這是一群經歷過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歸僑,他們是最早擁護改革開放掀起投資潮的急先鋒,他們又是架構中國和他們原居留國的友誼和貿易的橋梁,今天又成為愛港愛國的中堅力量。但是,自從香港九七回歸中國以來,實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在這一點上完全繼承港英殖民地制度下不承認有 “僑” 的法律身份存在。而中國的僑務部門相當關注香港僑界的動態,在實際上經常保持同香港幾家重要僑社聯系。但只要一提到香港 “一國兩制”下的<僑務政策>究竟是什么?他們總是三搖其頭或不予回答,一晃時間己過去近十年仍不得而知。這是十分令人遺憾和惋惜的。由于沒有 “政策” 許多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僑心難以凝聚,僑力就難以發揮。中國一再強調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港澳臺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僑務政策依據不同的對象應有不同的重點。這當中既有仍然保留中國公民身份的國外華僑和國內的歸僑(含港澳特區的歸僑) ,也有己經是外國公民身份的各國的華人,即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權益和利益。這恰恰是挑戰在新形勢下中國僑務政策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誠如作者在本書結尾所說的:我們的故事遠未結束。 “所有的評價應等待有朝一日有其完整的歷史紀彔出現?;蛟S其他覆蓋二十世紀中國發展全部歷史的史學家可以給出它的各個方面。果真如此,則華僑的具體命運可以雋刻在總體的歷史畫卷里。” 這是作者對百多年來華僑和歸僑們用生命書寫的歷史賦予了崇高的歷史評價。僑友們,借今天這樣難得的機會,我想請大家起立,用熱烈的掌聲向尊敬的作者格蘭?彼德遜教授表示致敬和感謝!
看完本書,我最后想說,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歸僑,我們沒有遺憾了,因為,我們和祖國人民一道正在創造歷史!
謝謝。
(4200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