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對中國的意義以及和華僑的關系
葉德民 2011年7月6日
毛澤東指出孫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可見他的思想和實踐,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首先他提出振興中華,反帝反封建,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第二、他提出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第三、國家必須統一,這就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精髓所在。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慶,一個多世紀前,一批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復興的民族主義革命者,前仆后繼,發動了無數次的武裝起義,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孫中山先生并沒有氣餒,繼續進行革命活動。其中 湖北省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滲入湖北新軍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農歷辛亥),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此役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終于推翻了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滿清王朝,徹底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以儒家道德為基礎的封建專制統治。
辛亥革命影響中國的近代史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此中國先進分子繼續探索救國救民、追求民族復興的道路,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后,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以燎原之勢席卷古老的神州大地,緊接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以及孫中山先生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為中國的革命增添了動力。毛澤東、瞿秋白、董必武.....等中國共產黨人還參加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不少人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還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孫中山先生主張必須要有自己的軍隊,倡導在廣州創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育了不少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優秀將領,并共同北伐統一中國,為復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可惜孫中山先生英年早逝,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須努力。但蔣介石、汪精衛及其一伙奪取了國民政府的最高權力,背叛孫中山先生的政策,進行清黨殘殺共產黨人,發動內戰企圖消滅年幼的中國共產黨。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侵占中國東北的戰爭,由于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思維,下令不準抗拒日本侵略軍,并令東北軍統帥張學良率軍退回關內剿共打內戰。蔣介石倒行逆施的反革命行為,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氣焰,引起國民政府愛國將領的極度不滿,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 蔣介石被迫與共產黨合作組成廣泛的統一戰線聯合抗日,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戰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而辛亥革命干將汪精衛等一伙,郄投靠日寇走上漢奸的不歸路,成為民族罪人遺臭萬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可惜蔣介石依然不忘要消滅共產黨,不顧億萬人民反對,再度發動第二次內戰,然而中國革命的洪流滾滾向前勢不可擋,在億萬人民的支持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血戰4年,殲滅了數百萬美式裝備的蔣家軍隊,蔣介石潰敗臺灣。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聯合其他各民主黨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美帝聯同西方列強在朝鮮戰場上越過38線打到中國的鴨綠江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共和國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經過3年的血戰,將美帝及西方列強的軍隊擊退到38線以南,并簽下停戰協議。從此中國國威大振,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板立足于世界。
蔣介石敗退臺灣,帶走了所有的國庫黃金,以及幾乎所有的故宮文物,留下一個爛攤子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西方列強除了軍事圍堵,還實施物質禁運封鎖新中國。到了五十年代末,毛主席領導的共和國不同意與蘇聯組成聯合艦隊和出讓軍港,也遭受了“社會主義”蘇聯的封鎖。在如此惡劣的國際環境下,共產黨領導的年青共和國,沒有依賴外國,完全依靠人民的力量,來建設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共和國很快就獨立自主地擁有核武器、導彈和人造衛星,強而有力地保衛祖國的疆土和經濟建設。當年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被人認為是浪漫、空想和脫離現實的構思,今天62周歲的共和國早已一一將之實現,并超越之。共和國由北到南的深水港的吞吐量皆位列世界前茅,全國鐵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早已通到西藏的拉薩,而時速近400公里的高速鐵路則領先世界,三峽大霸也已投入運作,還有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十余年,共和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切可以說是符合孫中山先生的理念,甚至是孫中山先生所想象不到的,而共產黨領導其他民主黨派執政的共和國郄完全做到了,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健步邁前。縱然今天共和國依然受到西方列強的圍堵,加上國內仍然有這樣、那樣的腐敗和貪瀆以及其他的缺陷,還有國內外西方列強的馬前走卒配合西方強權帝國,企圖以西方的政治價值強加給共和國,使共和國變色喪失獨立自主,淪為西方霸權的附庸,簡直是癡心妄想。共和國在61年前能夠在朝鮮戰場打退美軍,并克服重重困難,從無到有走到今天。今天也一定能依靠全國人民,完全有能力對付西方的軍事挑釁,并一一克服今后的任何困難。
值得慶幸的是2005年4月29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舉行會談,并發表新聞公報,反對“臺獨”,謀求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系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是兩黨的共同主張,同時共同發揚中華文化,增進互信,累積共識。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利益,更是符合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髓和遺訓,中國必須要統一。從此國、共兩黨一笑泯恩仇,攜手為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辛亥革命與南洋華僑
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際,除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偉大革命精神,還要銘記當年海外華僑的巨大奉獻精神和卓越貢獻。當年被西方列強欺凌,野蠻瓜分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積弱不振,使華僑成了海外的可憐孤兒。當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奔走流亡海外,號召和動員華僑積極參與革命,受盡凌辱和欺壓海外僑胞,無不一呼百應,熱烈響應,捐集巨款支持革命。在新加坡華僑張永福(抗日時期,跟隨汪精衛淪為漢奸)的大力支持下,1906年,孫中山先生在新加坡“晚晴園”成立“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為辛亥革命在南洋的重要基地。
1910年,孫中山先生將原本設在新加坡的南洋總機關部轉移到檳榔嶼,當年追隨和支持孫中山先生革命而傾家蕩產者為數不少,其中著名的就有“檳城三杰”,吳世榮、黃金慶和陳新政。同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革命黨人的會議,籌備和策劃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這次起義失敗,犧牲了近百名革命烈士,其中近30名新馬華僑的忠骨就長眠在黃花崗的黃土下。同年12月20日孫中山、陳新政和莊銀安在檳榔嶼創辦《光華日報》,號召海內外華人團結一致,推翻當時統治中國的滿清政府,今天《光華日報》依然健在。
當年孫中山先生贊揚華僑是革命之母,恰好精辟地說明了華僑對辛亥革命的巨大付出和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