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cnx007:R 特里爾的《毛澤東傳》里的毛澤東真實么?(全文)

cnx007 · 2011-06-04 · 來源:烏有之鄉
毛澤東歷史真相 收藏( 評論() 字體: / /

R 特里爾的《毛澤東傳》里的毛澤東真實么?
——評特里爾的《毛澤東傳》
作為一個外國人,寫毛澤東的傳記,離不開美國的教育方式和思維方式。
從一個外國人的立場看,有客觀的部分,也有偏頗的部分,甚至是很多的顯而易見的錯誤。
比如文中說“《三國演義》是戰國時期發生過的”
比如將毛澤東在秋收起義發動過程中的被捕記載成了起義以后,并將去瀏陽的路上,說成了衡陽。
比如將毛澤東送給袁文才、王佐等人的槍,記載成了土匪送給毛澤東槍和人。
比如說朱毛紅軍徒勞地占領江西省府24小時。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比如將劉伯承與之歃血為盟的彝人首領小葉丹說成是女性。
等等
這些明顯的錯誤,反應了作者對于那段歷史及中國地理和歷史的不了解。
通讀全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的那個英雄輩出的中國時只有了了數人。
從毛澤東的父親、母親開始算起,毛澤東弟兄三人、還有一個堂妹,還有毛澤東的私塾先生一個,毛澤東的同學蕭三、蕭子升,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毛澤東的三位妻子。
后面的李大釗、陳獨秀、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蔡和森、劉少奇、鄧小平、李立三、高崗、林彪、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張國燾、蔣介石等等
上面的這些人物,沒有任何特點,有的甚至一言蔽之。
通篇文章,并沒有人物傳記應該有的細節描述,更多的是從各方搜集而來的評論和自己的臆測,所以此文毋寧說是一本傳記,更合適的是一本評論集錦。
從這些評論可以看出,作者只是一個搜集者而思維的水平并不高。作者的思維高度,達不到評論一國元首的地步。在西方人寫的傳記中,比如《富蘭克林傳》《馬克思傳》《愛因斯坦傳》等等都顯示出西方人思維的客觀和高度。但這篇傳記卻是偏激的語言非常多,如果不是翻譯的問題的話。
通篇,作者提到政治人物都是粗暴、低三下四,失眠、清除、假裝等等。即使提到尼克松,作者也是用同樣的言辭。
說明了作者對于政客沒有好感。而對于毛澤東尤其沒有好感,毛澤東的言行在作者的筆下最多的是令人震驚和失眠,至此還不行,最后作者又用了他認為毛澤東的手法:扣上了數頂大帽子:皇帝和政教合一的宗教領袖。這怎么看不像是外國人寫的中國人的傳記,更像是一個怨婦在咒罵自己的老爹沒有給自己留下太多的嫁妝。

下面細評特里爾的《毛澤東傳》,章節還是按照特里爾的章節
  第一章:少年時代(1893—1910)
  這一章節里,沒有細數毛澤東在外婆家度過的無憂無慮的童年。一開章,就到了毛澤東回家看護秧苗的年齡。
  也沒有敘述毛澤東的老爹是怎么從困窘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其中有老丈人家的功勞,更有婚后當兵賺錢軍餉的艱辛,從而練就了毛老爹的物質主義。
  在這一章里,描述了最多的是毛澤東和他老爹、私塾先生的沖突。
  在描述了田里看秧,燈下看水滸的場景后。就進入了兒童的毛和毛老爹的斗爭場景。
  第一場景:毛老爹當著客人的面罵小毛懶而無用,導致毛澤東反抗,最后在一個池塘邊對峙。
  第二場景:私塾先生要求毛澤東站起來背書,毛搬著凳子走到老師面前,然后坐下。先生發怒開始拉扯毛澤東。毛澤東掙脫。一走就三天。
  第三場景:毛老爹看到毛澤東在讀書時大發雷霆。
  第四場景:14歲的毛澤東拒絕和毛老爹給他找的新婚妻子圓方。
  第五場景:毛澤東贊成哥老會成員和挨餓的人們襲擊他家。
  第六場景:16歲的毛澤東為了多讀書支付毛老爹雇傭長工的費用。
  這樣的場景充斥了整個毛澤東少年,至少在特里爾的描述中是這樣的。
  這一章里提到的人物,一共有6人,這六人是毛老爹、毛夫人、私塾先生、毛澤東、毛澤東的三弟、張國燾。這里毛澤東的三弟只是順帶說了一句,是這么描述的:1905年,第三個兒子的出世使毛老爹的脾氣有了一點變化。父親對比澤東小12歲的澤覃比對長子更好。張國燾也是順帶一句。還有幾個群眾演員,比如乞丐、長工,毛的同學、哥老會成員、饑民、毛澤東的新婚妻子等。毛夫人也沒有入場,只是用字面打出了她的性格。毛澤東的二弟毛澤民連字幕也沒有而是直接被落過,直到犧牲以后因為毛澤民的子女才被提起。
  有戲份的只有毛老爹、毛澤東、私塾先生。
  在特里爾眼里他們上演的都是對手戲,沒有嚴父孝子、嚴師高徒之間的知心交流。從特里爾的描述中,我們只能看到:
  在毛老爹、私塾先生的眼里,毛澤東懶惰無用,不尊師道,倔強,大逆不道。
  在毛澤東眼里,毛老爹吝嗇、不值得同情。而對儒學則是厭惡。
  由此作者推導出:少年毛澤東學會了恨毛老爹。
作者進一步推論:在澤東憎恨父親的背后,父子間存在一種未認識到的同一性,在一個更廣大的范圍內,他成了和父親一樣的權利主義者。
這是特里爾對毛父子的共同評價,也是對毛澤東的一生的評價。
暫且不談這個評價是否公允,這個后面慢慢談。
我們回頭看看,這樣的篇幅,基本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少年斗爭史。這樣的開篇寫一個少年殺人犯,更合適一些。
但少年毛澤東顯然不是這樣的,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勤快、好學、講理的。
特里爾用了極有限的字眼,做了正面的評價:他的學習還是不錯的;毛澤東一下午擔了十幾筐糞;他能引經據典地與父親辯論了;并且16歲的毛澤東為了繼續讀書能夠想辦法借錢來支付毛老爹雇傭長工的錢。
他絕不是一個蠻橫不講理,偷懶不成故意撒潑的少年。
大家可能見識過調皮小孩,偷雞摸狗,翻墻爬樹,打架斗毆,欺壓弱小的少年。但毛澤東顯然不是這一類,他反對的是父權,一種給別人帶來不公的權利,他反對私塾先生,反對的是威權,一種恃強凌弱的威權。這兩種權利都是莫名其妙的,都給別人帶來不公,尤其對后輩來說。
即使這樣,毛澤東的反抗機會還是很少的,他不總是和父親唱反調,也不總是對抗私塾先生。
所以,從整個篇幅上看,特里爾的開章就偏頗了很多。
這樣失去公正的的開張,特里爾顯然是為了后面闡述毛澤東的后半生做鋪墊。
但是,這樣的鋪墊有意義么?
從人的角度看,意義不大。小時候和成年后的人雖然肌體上是一個,但變化是顯著的。而把一個小時候的經歷當做成年以后的作證,這是不充分的。
在第一章里,特里爾記錄的最有意義的一句話是毛澤東說的:活我照常干,書也要照常讀。這是毛老爹在看到兒子看書時大發雷霆后,毛澤東的辯白。
這句話其實道出了毛澤東一生做事的標準:既要**,也要**。
在以后的歲月里,毛澤東既有反蔣的信心,也有勝利的道路;
既要看到光明,還要看到曲折
既要軍事,還要政治
既要將多,還要兵多,兵多將廣才能打天下
既要文也要武,文武雙全才能做大事
既要游擊戰,還要根據地
既要根據地,還要誘敵深入,
既要民主,還要集中
既要正規部隊,還要地方武裝,
既要打勝仗,還要少損失
既要以弱勝強,還要擴軍擴地盤
既要聯蔣抗日,還要抗日反蔣
等等,
這也是特里爾根本不懂的地方,特里爾在后面的評論中對毛澤東的思想批判最多的就是這些地方。后面會慢慢提到。
由此可知,特里爾根本不理解毛澤東的境界。
而蔣介石只會攘外必先安內,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特里爾的筆法,目前中國的南方周末更嫻熟。
  記得去年看過一篇南方周末記載重慶打黑中一個黑老大的人生歷程。
  讀完了以后,我分明感到這不是黑老大,而是義薄云天的大哥。
  是的,評價同一個人,如果摘取其優點,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完人,如果摘取其缺點,那么這個人就是個惡魔。
     評價毛澤東也是一樣,評價毛澤東的少年也是。
     把少年毛澤東描述成一個整天和老子與老師搞斗爭的形象,顯然是作者自己的頭腦問題。反叛父母的可能幾乎發生在每個少年的身上,而不單單是毛澤東。
     而少年毛澤東與其他少年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對讀書的熱情。其他的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我遍尋古今中外的歷史,也找不到一個16歲的少年,為了繼續讀書而支付自己親生父親雇傭長工的費用的第二個真實案例。
      促使16歲的毛澤東作出這個舉動的真實理由是什么:是真的像特里爾說的和父親水火不容,還是讀書的追求。據記載,毛老爹以后還要給讀書的兒子定期寄費用,我認為是少年毛澤東對讀書的渴望超出一切。即使父子之間有所矛盾,也是毛老爹不讓兒子讀書的矛盾,而不是兒子生性好斗挑戰老爹不成負氣離家。 
      在父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中,特里爾用的是爭吵、雷霆之怒、罵他懶而無用、頂撞、毆打、抱怨、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心狠的父親、澤東耍了父親一下,打斷老頭的憤怒、澤東瞧不起自己的父親等等
最后特里爾下了結論:毛澤東以后革命的成功和他成為那一類型的革命領袖,都可溯源于他在韶山的少年時代。新思潮和舊中國的社會狀況使澤東成為一位反叛者;在韶山的家庭生活的磨練則使他比其他人更為堅韌不拔。
特里爾的結論看上去非常自然并且順理成章,但這是他的最大敗筆之一。
特里爾因為此結論,而經常將成年后的毛澤東看成是少年的毛澤東,將身為一國領袖的毛澤東看成是胡鬧的兒童毛澤東。特里爾將少年毛澤東和中年毛澤東和老年毛澤東一視同仁,根本沒有區別。特里爾的眼光是固定不變的,這和他批評毛澤東視萬物都是變化的正相反。
稍有哲學基礎的中學生都會知道,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作為文學專業出身的特里爾將一個人的生命定型為少年時期,這是何等的幼稚和錯誤。

特里爾的結論,是馬后炮,是用自己得到的結果來推論開始,然后用開始作證結果。特里爾在邏輯上進入了循環證明。縱觀全文,特里爾是沒有邏輯學基礎的,更沒有對辯證法的了解和認識。
毛澤東的成功,當然可以溯源于少年時代。但不是關鍵。因為少年時代和毛澤東的類型的人很多,甚至優于毛澤東的也很多。而毛澤東的成功,不在于在韶山干了什么,毛澤東以后的成功和少年之間的關系的連接點,在于毛澤東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出了韶山。至于毛澤東在韶山里是倔強還是溫順,是聰明還是愚鈍,是自信還是自卑都不是關鍵。
這正是形而上學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的認識論的區別。
特里爾用呆滯不變的眼光將一個固定不變的性格,當成了毛澤東成功和犯錯的關鍵。而辯證法的觀點,是毛澤東主動在改變著自己,他要開闊視野,認識外面的世界和學習更多的知識。少年毛澤東的思維是超出韶山的,走出韶山的決定和實現一方面說明了毛澤東的自信、富有主見、富有策略,更表現了毛澤東的心懷天下的寬闊胸襟。

第二章:為何求知(1910-1918)
  這一章里出現的人物眾多,包括中國歷史上的很多重要人物,但是描述依然是一言片語,既沒有具體形象,也沒有總體描述。
  比如孫中山的出場是這樣的:《民立報》是孫中山鼓吹民族革命運動的喉舌。
  不說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推翻帝制的靈魂人物,也不說孫中山的革命歷程對于毛澤東的影響。單單說孫中山鼓吹民族革命這樣的言辭,就足以說明作者是個單純的右腦思考者,而左腦思維是一點也沒有。這也正和當前的中國現狀有些聯系。民族主義成了愛國賊的罪行,民族虛無主義成了賣國賊的通行證。
  孫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中的屢戰屢敗在這里也能找到一點線索:他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總想依靠西方的贊助打敗瓜分中國的西方勢力。
  特里爾對民族主義革命這個名詞沒有絲毫的好感。不知道他這個澳大利亞人,是不是因為曾經得不到哈佛大學的教授職位而對民族主義懷有仇恨!


在特里爾的眼里:這一時期的毛澤東仍然好斗,連一個飽經風霜的鄰居的挖苦也不放過;毛澤東和東山小學的一切都顯的格格不入;因為《三國演義》故事的真實性要求撤換校長,同時預示了后來思維的特點:思考方式偏執、固執、藐視異見;在士兵們襲擊學生時,毛澤東躲到廁所里去,知道毆斗結束以后才出來;毛瀏覽報紙以后走向暴力生涯等;毛是半知識分子等
  在這些特征以外,特里爾不得不描述一些毛澤東的優點:
  學習是毛的唯一真正的朋友;認同知識能夠改造世界;他看到了一切事物的兩重性;從此抵制了后來所有廣告的引誘;毛不斷完善自己,與任何放縱自滿都格格不入;在第一師范的5年半時間里,毛寫了不少于百萬字的評注;毛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領袖;他的作文曾經得過105分(滿分是100)等
    更重要的是,青年毛澤東從韶山出來以后,都是獨自處理一切事物,包括找學校,找工作,交朋友,訪良師,從決定從軍到退伍,從重返學校到決定自學等等
  這個時候的毛澤東相信改造世界既要有知識,也需要健壯的體格。并身體力行,一面苦讀,一面苦練。
  特里爾認為毛后來的思維:思考方式偏執、固執、藐視異見。這個結論當然可以換成意思不變的另一個說法:執著、堅定、自信。
  在毛澤東自己的文章里,曾經說過:矯枉必須過正。關鍵是病癥如何。
  《黃帝內經》曰: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治未病不治已病。
  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學過中醫,曾經開過方子治他母親的病。毛澤東沒有成為治病的下醫,而是成為治國的上醫。
       固執和堅定是一對矛盾體,沒有堅定地信心就不可能出現固執的性格,而是猶疑不決,似是而非,毫無主見,人云亦云。
  在《三國演義》事件上可以看到,青年毛澤東對認定的事情堅定不移,不容質疑,并且對不同意見追根究底,一決勝負。
  這是同一性格的不同表達。如果比爾蓋茨、巴菲特、索羅斯、喬布斯、韋爾奇、馬云、史玉柱、俞敏洪等人的思維不固執,思維不偏執,不藐視異見,他們都還是普通打工族,而不是一個行業的領袖。
比爾蓋茨的思維偏執到非要退學才能創業
巴菲特偏執地認為自己的女兒不能因為從他老婆的子宮里爬出來就和別人不同
韋爾奇偏執地認為成功模式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一致性,讓員工實踐共同的價值觀,同一切的不和諧作斗爭
等等
所有的成功的人的思維一定是偏執并執著,堅定而頑固,自信而自負。
因為他們是創造者,不是跟隨者
用跟隨者的眼光看他們就是偏執
用旁觀者的眼光看他們就是頑固
用懦弱者的眼光看他們就是自負
同一個毛澤東,楊昌濟教授認為是可塑之才,而有些教授就認為是偏執之人


特里爾有句關于政治形勢和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的妙論:在政治形勢尚未明朗化的時期,半知識分子總是最有影響的人物。
特里爾將毛澤東視為半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是什么?是靠兜售思想來謀生的人。因為能力的大小,知識分子也有大小之分。由于知識的無限和人的局限,所有的知識分子不論大小都是局限的。
認識一個人,聽別人評說,這是不太可靠的
一個偉人,落到知識分子手里,基本是被毀掉了。
知識分子容易自命清高,脫離群眾。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局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能夠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表淺的,虛幻的假象。

人的認識有三個層次:
第一,靠眼耳鼻口舌皮膚等感官認識;
第二、從感官中得到經驗,從而上升為知性規定,包括一切事物名稱、概念、定理、法律條文,等等
第三、對立統一。
從第一階段可以直接進入第三階段,也可以從第二階段進入第三階段。
中國人是從第一階段直接進入第三階段,比如毛澤東
西方人現在還在第二階段,但西方哲學已經從康德開始摧毀了形而上學,并由黑格爾建立了對立統一。斯賓諾莎說:一切規定都是否定。康德說:理性最終都是矛盾的。
可惜的是,康德沒法解決這個矛盾,就從理性回歸感性,黑格爾完成了通往辯證法的一躍。
所以,一個理性的知識分子如果不知道理性最終會出現矛盾,不懂得辯證的思維,是連普通的感性都不如的,因為直覺有時候可以直接達到辯證的位置。
但知識分子往往就以教條主義為榮
比如孔子、比如眼下的公共知識分子。

特里爾用半知識分子稱謂毛澤東,
是諷刺還是白描
不得而知
值得肯定的一點
在政治形勢尚未明朗化的事情,
知識分子的影響確實不如半知識分子
因為他們思維健全
會藏到廁所里保存生命(注:特里爾關于毛澤東躲到廁所的一節,純屬虛構,盡管原文是加了引號,以示引用),以待政治形勢明朗
不過,半知識分子是否是政治形勢尚未明朗化時期最有影響的人物,
值得深究
在此略過

一個完整的知識分子
最好的結局就是康德
陷入理性的矛盾而不解
而半知識分子可以吸納無字天書
靠悟性來通往世間萬物的最終形勢:對立統一
特里爾也評價毛澤東:他看到了一切事物的兩重性
毛澤東不是看到而是悟到了一切事物的兩重性
因為看到的都是一面
我們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有
有才能發光,或者反光
只有發光或者反光的東西
人才能看到
而世間不只是有
還有無
甚至無比有更大
但無是沒法看到的
只有靠悟
黑格爾的有無同一和老子的無中生有還有一定的矛盾
但無的存在是不容質疑的
也是沒法用感官、儀器、現代科學的一切手段去測得的
作為20世紀70年代的大學生的特里爾還不清楚
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兩重性的基本事實
由此特里爾對毛澤東的誤解和批評都成了顯示自己無知的宣言書
在這一階段
  毛澤東是極高之人,同時是極卑之人
  母親過世
  毛澤東畢業
  年齡已經25周歲,
  是直接參加工作滿足物質需求還是繼續精神追求
  毛澤東的回答一定是:
  既要精神追求,也要物質需求
  但精神追求優先


第三章 京滬天地(1918-1921)
  特里爾先生為了做穩事后諸葛從各方面貶低毛澤東:
  1、在北京大學,毛不是什么才子,而只是靠兩只蒼白的手整理書刊的雇員。
  2、毛回憶說:由于我的職位低下,人們都不愿同我來往
  3、他傷心的回憶道:“他們都是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管理員講南方話”
  4、在北大的其他場合,毛的地位也同樣低。
  5、在十三位代表中,毛的家庭出身最為低微
  同時,在特里爾眼里毛澤東的進步還是非常明顯
  比如:毛的思想漫游在人所不及的世界里;
  創辦《湘江評論》,在發刊詞中宣稱:人類解放的運動猛進,什么都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
  毛不再認為強健個人體魄是解救中國的關鍵。
  他盡力爭取廣泛的支持。他有出色的組織才能
  在書頁上寫一萬字的批注是一回事,在公眾面前亮相則是另一回事。毛不再只是探索周圍的世界,而是開始改造它
  毛寫了一篇呼吁推翻親日派軍閥張敬堯的宣言
  1920年他的確已經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并且以后從未動搖過。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和空想主義都被擠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之外。
  毛寫道:湖南人現在腦子饑荒,實在過于肚子饑荒
  1921年毛預言:如果努力奮斗,共產黨在三五十年內就有可能統治中國。
毛在這一段時間里窮困潦倒,物質生活比較低
  可貴的是毛沒有因此而降低精神追求的高度
  他從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空想主義一步步發展到共產主義
  他抵制日貨,支持國貨
  他敢于對抗政府
  他已經既勇敢又有謀略,既有膽魄也有見識,既有文采又有活動能力,既有組織能力也能沖鋒陷陣一馬當先,既有長遠目標也有眼前的著眼點
  特里爾也有些精彩的評點
  比如:從根本上講,毛之所以呆在國內是因為他的出國愿望并不強烈,毛并不認為他的或中國的前途在西方
  毛在一個“使用國貨、抵制日貨”的機會上發表演講,而沒有注意到中國產品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這一事實。
  古老傳統的粉碎使他們一時間失去了根基,國家的風雨飄搖又使他們瀕臨絕望
  特里爾的有些評論還是很糟糕
  比如:在北京時的孤獨和被人疏遠,使毛傾向于接受無政府主義。現在,他正作為長沙左派力量的主要帶頭人大踏步地朝前邁進,開始把無政府主義看作令人難容的東西。
  如果因為別人的疏遠和自己的孤獨,就變換自己的主義,結果絕不是毛澤東,特里爾前面自己承認,毛澤東已經在首次出湖南前就成了自持的人。現在卻否定了;而毛澤東對于這種冷落,好像從來就沒有因此動容過,何至于因此而不斷改變自己的信仰呢?

第三章里是毛澤東的信仰建立推翻再建立的過程,最后選擇了共產主義,
這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章節
遺憾的是特里爾對于毛澤東的共產主義信仰的建立過程沒有太多的描述
而對毛澤東的無政府主義和湖南自治的追求費墨挺多
不能不說特里爾對于文章的總體把握還是偏頗了些
這一時段里
毛老爹去世
楊昌濟去世
特里爾抓住兩位去世的機會來羞辱毛澤東
對毛澤東有知遇之恩的楊昌濟先生去世,特里爾是這么記錄的“毛到達首都一個月之后,楊教授去世,這似乎為毛與楊開慧的結合開辟了道路”
這似乎的用詞,即不嚴謹,也不高超。特里爾在故意安排毛和楊的結合和楊教授去世的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其實用腦想一想,毛澤東和楊開慧的結合與否與楊教授的生死一定是沒有絲毫關系的。甚至可以說,楊教授如果活著,一定會祝福他們的。因為楊教授生前就非常欣賞毛澤東。
關于毛澤東的父親去世,特里爾是這樣描述的:
毛的父親于1920年死于傷寒,終年五十二歲——除了說幾乎沒有人參加父親的葬禮外,毛很少提到父親的死——毛悄無聲息地接讓了父親手中的一切。
特里爾在這里悄無聲息地安排了父子之間一場子午須有的生死對抗
不論總體上的缺陷,還是細節上的偏頗
特里爾認可了毛澤東對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堅定信仰

第四章:組織(1921-1927)
  特里爾繼續著對政客們的諷刺和挖苦,這次的目標是孫中山:
  孫——這位行為古怪、熱情滿腔、性情無常的人物——正處于窮途末路。西方國家從未支持過他,軍閥也開始反對他。
  孫中山先生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他推翻帝制,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霸權的理想是堅定不移的,雖然屢戰屢敗,但仍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戰士。正如魯迅先生的評價: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特里爾貌似在完美之列。
  而西方國家從未支持過他(孫中山),這句話也不妥,應該是,西方國家沒有真心支持過他。支持還是支持過的,但妄圖通過孫中山來控制中國,但孫中山是個堅定地民族主義者,所以,孫中山的失敗就是必然了,正如前面所說:孫中山想借西方勢力來推翻西方勢力扶持下的各派軍閥,失敗是必然的。
  軍閥也反對他的原因和孫中山屢戰屢敗的原因是一個,就是孫中山不聽從西方勢力的話,西方勢力就會利用他們扶持的軍閥反對孫中山。反正都是中國人,西方勢力只是出錢,無論中國誰打誰,都需要槍炮,西方都會賺錢。
  利用資金優勢,尋找聽話的代言人,通過多頭扶持,造成中國處于分裂和戰亂狀態,這是西方勢力的高超坐莊技術。

特里爾還點評了劉少奇和毛澤東對革命的不同理解:
  他(毛澤東)不像劉少奇那樣相信產業組織的不斷前進,會像受引力作用那樣,自然而然地踏入社會主義之門。
  這句點評對毛、劉都是不公的。
  毛澤東和劉少奇的關鍵分歧不在這里。
  他倆個在絕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和諧統一的,最后的分歧后面再談
  劉少奇也不相信特里爾的自然而然
  劉少奇也是站在暴力革命的立場上的
  而毛澤東并不否定不斷前進會進入社會主義,但前提是不能后退,尤其是精神上。否則,就會倒退進封建、資本主義。
       在這一段時間里
毛的成績是不容質疑的
特里爾這么描述:
毛作為教師,是認真而忠誠的。
對傳統教育的強烈不滿使毛創造出“學閥”一詞。
學閥冷酷無情,信奉金錢主義,用學問做交易,武斷地給學生灌輸知識。
安源的工運使人印象至深卻頗異常。
“工人萬歲”毛帶到安源的這一口號
在安源立下了根基,共產國際心里暖烘烘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毛發明了階級,這是令人信服的發明。它說明了人力車夫并不處于社會之外,通過階級斗爭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毛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

毛對1920年代的中國的理解
特里爾是這樣描述的:
軍閥中手中有槍,公然蔑視他們幾乎等于自取滅亡,勸導他們看來也是無濟于事——毛在1922年12月曾與湖南省長引經據典地交涉過
問題是要找到同盟軍,毛知道這一點。他希望廣泛聯合
一定要有革命的大聯合,不能孤軍奮戰
毛熱心于同國民黨的合作
為了反對外國對中國的欺辱,毛傾向于中國各階層組成最廣泛的聯合
毛不能習慣中國人在西方人面前卑躬屈膝
在上海,帝國主義勢力像黃浦江上的霧和小販的叫賣聲一樣無處不在
毛一直堅持反對帝國主義。他嘲笑北京政府在帝國主義面前發抖,搖尾乞憐于外國勢力。“如果我們的外國主子放個屁,那也是非常香的”
毛一直認為,人民是最為重要的力量,只有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商人才有資格成為革命的力量。
毛表達他的新思想:我們過多地注意了城市而忽略了農村
毛認為革命應該為窮苦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住在農村。革命史為了韶山周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毛認為他們屬于貧農或中農。星星之火應該在農村燃起。在毛的心里,他認為這才是根本的真理,一切政治方法問題都是次要的
革命的成敗取決于農民。這是他1925年在湖南就已經形成了的。
鄉村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毛。1926年10月以后,他沒有去上海,而是回到湖南現場處理農民運動中的問題。
讓貧民意識到自己的貧困,這是革命的第一步
財政上軍閥政府每年幾萬萬的消耗,百分之九十都是直接和間接地從地主階級馴制下的農民身上刮來的。換句話說,中國的權利產生于土地。
毛打算使用槍桿子走自己的路
他在土地問題上仍持激進的觀點

在時局上,毛澤東和革命前輩孫中山顯然有不同的理解
在總體的把握上,毛澤東優于孫中山
就是軍閥不可靠
農民決定中國革命的勝負
在方法上,毛澤東勝于孫中山
毛澤東注重大聯合
注重自己掌握主動
在革命對象上,毛澤東更有針對性
毛澤東聯合絕大多數
打擊極少數
平分地權是第一位
在效率上,毛澤東更是超過了孫中山
毛澤東無論在工人運動中,還是農民運動中
都親身實踐過,
他領導的湖南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都是全國最興旺的

毛澤東從農村出來,從韶山到湘潭到長沙到北京到上海,然后武漢、廣州等城市中轉圈,最后,又回到農村。
特里爾是這樣描述的:
就個人經歷來說,毛轉了一個大圓圈,從土地上出走現在又回到了土地上。
1910年,他作為叛逆者離開了韶山,但是當時的反抗目的不明,在他幼稚的心靈中只是認為生活中的存在著不平等而已。
到了1925年,毛認識到,反叛不僅是受傷的靈魂拒絕服從,而且是全體人民尋找新的未來。他應該嘲笑自己以前對待父親的尖刻態度,真正的問題已遠遠超出感情范圍,它不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政治上的。

上面這段,是特里爾精彩的描述之一
作為一個作家,能夠寫出這樣美妙的文字也不算是平凡之輩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讓一個平凡的作家寫出這么美妙的文字而變的不平凡
毛澤東是這樣的人物之一
毛老爹也同樣走出過韶山,為什么再回去以后就只追求賺錢買地呢?
蕭子升同樣優秀,為什么出國以后,就再也沒有真正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上呢?
如果能夠回答上面的問題,
毛澤東再次回到農村就不會成為毛澤東嘲笑自己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才能夠理解面對國共的分裂的局面
毛澤東的異乎尋常而堅定不移而在后世者看來是唯一正確的舉動

毛和毛老爹不是一個級別
無論是思想還是能力還是境界
即使作為一個階級對手
毛老爹也不是毛澤東的打擊對象
如果毛老爹長壽的話
毛老爹會成為毛澤東的支持者
毛澤東的對手是
軍閥、帝國主義、其次才是地主
而只有惡霸地主才會被批斗
盡管在實際革命過程中
是先打倒地主,然后才是軍閥和帝國主義
甚至到了21世紀
打倒帝國主義的任務仍然沒有完成
毛澤東生命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也出場了
周恩來
特里爾對周恩來客氣了很多:
周有許多毛不具備的品質——性情溫和,行為敏捷,善于交往,根守中庸。
周出生于書香門第,參加民眾革命是出于道德的選擇
毛周合作令特里爾有些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原因:周出身地主家庭,剛從歐洲回國,而毛則是地道的農家子弟、家鄉偏于一隅。
道德可以是參加革命的動力,但絕不是全部。
道德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本沒有固定答案
一個參加革命的,一定會說出一大套道理
就是一個殺人成性的軍閥,也會說出他信奉的一大套倫理道德
后面的不可思議的原因才是讓讀者感到不可思議呢!

斯大林也出場了
特里爾的分析不無道理:
莫斯科還與北方的三大軍閥相處很好,斯大林不希望失去他的軍閥,也不希望失去他的國民黨。斯大林關于中國政策的出發點是要服務于蘇聯的利益,所以他不希望這二者發生沖突,不愿在中國革命和蘇聯國家利益之間被迫作出痛苦的選擇。

眾多的事實證明,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等只要看到中國龍還在沉睡,他們就會像水蛭一樣來吸取中國的血肉,從來都不會將你推醒,更不會幫你趕走其他的吸食者。即使有過,也是為了更多的占有中國這個軀體。

汪精衛也出場了
  蔣介石也出場了
  特里爾對蔣介石毫不留情:
  手中有槍桿子的蔣介石在繼承孫中山的事業的競爭中取得了成功哦。
  蔣介石破壞統一戰線。他以中山艦事件為借口對共產黨突然一擊
  逮捕共產黨員和屠殺左派分子。這是蔣的猙獰面目的暴露,也表明了他內心中的北伐的目的。
  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共產黨繼續在蔣介石的烘爐中度日
  國民黨的左翼最終還是選擇了蔣。他們開始把矛頭轉向武漢的共產黨,和中國的其他地方一樣,這里也是白色恐怖。
  湖南有三萬人在那個夏天被殺害
  罷工者就地殺頭
  發動農民的學生被用煤油活活的燒死,左派分子被綁在樹上,身遭千刀萬剮直至死去,兇手還往傷口里撒鹽和沙土。兇手還抽取受害者腳上的筋肉
  蔣介石在南京向武漢發來電報,對國民黨分子的愛國行動表示祝賀,稱他們除去了共產主義這塊腫瘤。

這個時期,李大釗被張作霖用絞刑處死
陳獨秀面對自己領導的共產黨和工人團體農民團體的成員在幾個月內被消滅七成以上,仍然堅持和國民黨合作。
特里爾寫到:
心懷憤懣的十一位委員罷免了陳獨秀的職務。
陳教授被掃進歷史的垃圾箱
毛提起與國民黨合作曾遭受重大損失時,嚴厲指責了陳,可他卻沒有責備斯大林,斯大林才是更大的罪人。

在特里爾看來面對屠殺坐以待斃的行為也是不對的
而毛和其他轉向槍桿子的共產黨指責陳的錯誤在特里爾眼里也是正確的
但特里爾還認為要責備斯大林
這是說的容易
做起來難
即使是責備,也沒有效力
一個是因為斯大林是另一個大國的元首
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事情
自己沒有做好
更主要的是找自身內部的原因
而不是找他人外部的原因
獨立自主是非常重要的
要不即使犯了錯
也不知道怎么犯的
不知道怎么犯的
就不會知道怎么糾正

中國的左右派開始分裂了
左派的力量相當弱小
右派在形式有利的情況下
趁人不備反手將左派趕盡殺絕
一些左派的政治投機者公開投降
在共產黨內部
也分出了武裝對抗和放棄抵抗
最終武裝對抗屠殺的力量占據了中共中央
這是一個問題的結束
同時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
如何武裝對抗屠殺
不抵抗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如何抵抗也會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面對強大的對手如何到達勝利的彼岸呢?

特里爾用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本章的結束:
他打算使用槍桿子走自己的路

這句話更好的表達應該是:
他開始了自己探索武裝革命的路子

到這里
特里爾對毛澤東的神情的描述中
沒有微笑、坦然、氣定神閑,更沒有哈哈大笑,
絕大多數是輕蔑地說、抱怨地說、懷著激奮的心情、感到沮喪、茫然、像是做了一場噩夢、心態復雜、漫無頭緒、感到苦惱等等
要么是春風得意、欣喜若狂
總之毛澤東在特里爾的眼里,缺乏平常心
這當然是不對的
一個性情不夠平和、情緒難以自持、信仰隨環境改變不斷改變的人,
沒法實現任何事情的成功
更別說是中國共產黨從小山頭到解放全中國的歷史偉業
毛的心態一定是非常平和才能應對來自黨內的批評
毛的情緒一定是非常穩定才能看清黨內黨外的變化
毛的信仰一定是非常堅定才能在革命低潮時影響他人

正如少年毛澤東走出韶山的意義一樣重大
秋收起義對毛澤東的意義
更是不可估量
對于這一重大事件
特里爾是這樣描述的:
毛被派往湖南,去領導后被稱為的秋收起義。他感到茫然,不過仍竭盡全力、四方奔走。
可悲的是,新的路線也是受到莫斯科引發的。六月份,斯大林突然要求中國共產黨也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更荒謬的是,與此同時,這位暴君遠在四千英里之外,還堅持共產黨要支持武漢政權。
特里爾對這一重大事件的貢獻是,
將毛澤東和斯大林聯系在了一起
顯示了自己的國際視角
就是這個國際視角
又一次暴露了特里爾形而上的眼光
他夸大了外部因素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他信奉外因論
何況毛領導秋收起義不是茫然的而是欣然前往的
毛和秋收起義的關系
不和辛亥革命一樣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時
作為精神領袖的孫中山還在美國打工
清朝政府的被推翻
一大半的功勞是清朝政府自身腐爛而亡
毛面對的是強莊坐鎮牛市拉升初期的一代梟雄蔣介石
毛和秋收起義的關系是
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是毛澤東將革命的目的著眼于占百分之九十的工農身上的的必然行動
蔣介石的屠殺和站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立場
讓毛澤東只有奮起反抗
所以
毛和秋收起義的關系
是水到渠成
毛澤東藐視對手的強大
毛澤東對于秋收起義的期望必然是:
既要鮮明的打出共產黨的旗幟(表明立場)
也要取得最后的勝利(盡管曲折程度難以想象)


在特里爾的斜視的眼里
從少年到35歲的毛澤東總是容易上火、好斗、茫然不自信、無所適從
特里爾靠偏狹的心胸做到了對毛澤東的描述上的一以貫之
就是這樣的難以完成的前后一致
充分暴露了特里爾抽取素材時的煞費苦心和先入為主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為
這里幾乎沒有階級立場的原因
更多的個人的好惡情感和理解能力的體現


第五章 奮斗(1927-1935)
對于毛澤東走向井岡山的選擇
特里爾毫不掩飾他甘當事后諸葛的想法:
毛走向了山嶺,這是唯一的去處。
這個唯一二字,
凸顯了特里爾對中國地理和國土面積的無知
好像中國除了山嶺
就沒有了其他地貌
即使絲毫不知中國的地理地貌
也可以看看南昌起義的朱德軍隊、還有彭德懷領導的軍隊的歷程
他們在城市和鄉間游動
最后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山嶺
而秋收起義失敗后的毛澤東
和朱德、彭德懷走向山嶺的不同之處是
他在城市和鄉間游動的時間非常短暫
而是在失敗后的過程中
實現了軍隊走向山嶺的重大轉折
更有史料記載
走向井岡山
是在起義以前的部署中就被充分討論過
只是當時選擇了三個地方
其中之一就是井岡山
(可以參看黎汝清的《黃洋界上》)

      因為毛澤東學歷低,是地方師范畢業,既不是國內名牌,也不是京城學府、更沒有出國鍍金;出身低,雖然有些地產,但還需自己勞動,頂多屬于富農一級;人緣差,喜歡和人爭斗,即使是斗嘴也要一爭勝負;地位差,沒有教授的職位,沒有人脈,沒有靠山,在共產黨內也是地位不定。所以,特里爾對35歲以前的毛澤東冷嘲熱諷無端指責大加羞辱,總是能夠找到理由和機會給予貶低。
  到了井岡山以后,毛澤東自己帶頭走出的道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來度過最艱難的歲月。特里爾已經找不到太多機會否定毛澤東了。
  所以,特里爾這樣描述:
  1、如果說當時沒有道出他對前途的憂慮的話,那完全是因為他堅強的意志在這幾個星期里起了作用;
  2、有幾個軍官對毛在軍隊中實行民主十分惱火,他們明顯地想要暗殺毛。然而,毛毫不動搖。一種內在的力量驅動著他勇敢向前;
  3、才智的煥發來自自衛的本能;回去和黨中央取得聯系會無益于事,況且他們對毛抱有成見。最好是獨立奮斗;
  4、毛從未想過去歐洲避難,而在1927年有好多著名的左派分子都流亡國外;
  5、井岡山不僅僅是避難處所,毛在這里建立了一支嶄新的武裝力量;
  6、毛真正的創造性在于他把三樣東西結合在一起:槍、農民武裝和馬克思主義。無論在哪一方面,毛都不是先驅者,但他是把三者結合在一起的第一個人;
  7、毛并不把游民看成是社會渣滓,他們也是人,毛認為可以改造他們;
  8、上海的李立三認為毛軟弱無能,而井岡山地區的豪紳們卻驚恐地發現,毛絕不是無能之輩;
  9、毛提出:每個人都既能打仗,又能做政治工作;
  10、毛總結說:根據地對于紅軍就像屁股對人一樣重要;
  11、毛從未離開過中國共產黨,即使在1924、1927、1928、1929等幾次批判他時,他之所以留在這個圈子里,是因為他堅信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終究會到來;他的靈活機智的工作方法有時近乎機會主義,但是,他要實現的目標一直是共產主義;
  12、毛走地方路線,但他的思想不是地方主義的;
  13、毛確有遠見,他從未對世界革命浮想聯翩,中國是基礎,如果中國出現危難,再也沒有比拯救她更重要的事情了。假如沒有中國,任何革命的說教都只能是脫離實際的知識分子的空談;
       特里爾對毛澤東贊揚的語調開始高昂起來,并不是因為特里爾真正地理解了毛澤東,而是毛澤東在荒山野嶺里做出的業績,讓世人不得不佩服。
即使這樣,特里爾仍然半信半疑:
1、毛自己肯定也是心存疑慮;
2、會像整個夏天所遭受的苦難,毛的心肯定會因懊惱而隱隱作痛;
3、毛把最后的一線希望交給了大自然;
毛澤東的另一位重要伙伴——朱德出場了。
特里爾對朱德很客氣:朱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但思想單純的戰士。
特里爾如此描述朱毛之間的關系:朱德很快就把毛看成是一位思想家;毛也十分欣賞也非常需要朱德驚人的軍事才能;毛總是樂于制定宏觀的戰略,而把具體的戰術行動交給別人。現在他可以這樣做了。南征失敗后,毛趕忙到湖南勸說朱德回到井岡山堅持茅坪會議制定的戰略。朱德對這次南征很是悔恨。同時,他越發欽佩毛的頭腦了。毛的文筆往往犀利不凡,但是,在黨內斗爭中,一支雄辯的筆并不總是能解決問題;當有人站在毛這一邊時——例如朱德——他們發現毛令人信服。
特里爾提到李立三形而上學地提出了“革命高潮”的觀點,并沒有發現自己比李立三的形而上更加徹底:李立三的形而上讓井岡山得而復失、朱毛紅軍損失大半,并因此而坐牢。特里爾的形而上,讓毛澤東成為一個爭強好斗、毫無遠見和智慧的過路政客。
朱毛一面和國民黨槍戰,一面和黨中央舌戰。槍戰是朱德唱主角,毛澤東拉大幕;舌戰是毛澤東唱主角,朱德拉大幕。主角和拉大幕的有時候也是唇槍舌戰,但最后走到了一起,成為戰無不勝雙劍合璧的朱毛。
特里爾對李立三不依不饒:李立三仍然只會坐在辦公室旁狐假虎威發號施令。他發出的指令是:把城市作為中心;不要建立根據地;不要進行土地革命,因為條件尚未成熟;把紅軍分散成游擊隊。對此,朱德怒氣沖沖,毛則神色不變。
  如果特里爾對毛澤東的文章看的多一點,一定會寫的更精彩。因為,上面的李立三的指示,按照反面去理解和行動就會正確。實際上,朱毛的實踐證明,如果按照李立三的去做,都會喪失土地,損兵折將。把城市作為中心,是朱德、彭德懷等人都吃過苦頭的;不建立根據地,朱德、彭德懷也是吃過苦頭的;不進行土地革命,更是吃過苦頭的,而且不僅要土地革命,就是革命的分寸掌握的不好,仍然會吃苦頭;把紅軍分散成游擊隊,更是錯的離譜,因為分散的軍隊怎么打敗圍剿的國軍。這顯示了,李立三從強烈的左傾機會主義一下子轉向了右傾保守主義。要么極為樂觀,要么極為悲觀。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任何一個人的成功包括毛澤東的成功來自于平和、冷靜、機智、有大局觀。

      毛在土地政策上的打擊極少數,團結大多數政策,被被迫來到江西的黨中央負責人指責為富農路線。而毛澤東的誘敵深入,又被當做游擊習氣和不對根據地人民負責而大加鞭笞。
  在這時期,特里爾還是找到了毛澤東的一個失誤之處,就是關于AB團的:毛贏得了勝利,但他沒有因取勝而變得寬宏大量。他違背了自己制定的“治病救人”的內部斗爭方針,他殺了成百甚至上千的人。如果說這個事件使毛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受到愛戴,但卻使他的統治地位更加鞏固了。
  特里爾的這番吹毛求疵的評價,對當時的復雜局勢只有隔靴搔癢的效果。詳細細節暫且不論,因為在1980年以后的調查基本是不利于毛澤東的,這樣的結論和特里爾的斜視差不多。我們只能從邏輯上去分析這個案件:如果在朱毛紅軍和根據地內,出現另一幫勢力,這個勢力本來是屬于紅軍的,在毛澤東的富農路線的懷柔政策下,結果就出現了一批大部分由富農子弟當權的勢力,這部分紅軍內部的勢力曾經有殺紅軍的劣跡。顯然,毛應該去處理,這不是內部問題,而是從內部出現的敵我問題。處理是應該的,只是分寸問題,是殺一儆百還是殺百儆一的問題。

      就如當前,對貪官和黑惡勢力,殺一儆百還是殺百儆一。殺一儆百的效果就是讓那九十九個成功逃脫,或者那一百個合起來將執法者殺掉。當然,這里的殺,不是要殺頭,在和平年代和文明時代,我不主張死刑,但一定要承擔理所應當的代價。單純的判刑服刑也不好,因為這樣的話,中國的監獄不夠用,從而會將房價進一步推高。最好的辦法,是在人民的監督下讓其為民眾服務。
      在長征前的軍事斗爭中,五次反圍剿是非常富有戲劇性的。無論是前三次的成功,還是第五次的完敗,更富有爭議的第四次。特里爾是這么描述的:紅軍打退了第四次圍剿。是周在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思想指導下的戰術起了作用,還是朱毛留下的影響贏得了這次反圍剿的勝利呢:但無論如何,這次反圍剿的勝利使毛更加孤立。在此,特里爾評價了一番毛和周的異同點:1933年,毛被解除了制定政策的權利。周恩來負責這次反圍剿。周沒有站在毛的一邊。 他相信陣地戰,他認為這可以“御敵于國門之外”。他覺得毛行為古怪,在寧都會議上,他倆曾言辭激烈地展開過論戰。當然,周并不像毛那樣強烈反對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


      不過,特里爾對毛的軍事天才還是發出由衷的贊嘆:朱毛以少勝多的戰例在軍事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反“圍剿”的勝利是毛多年來最輝煌的一頁。上萬名國民黨士兵最后倒向共產黨一邊,許多國民黨軍官被擊斃,毛只損失很少的戰士。
     同時特里爾這樣評價第四次反圍剿對毛澤東的影響: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把毛的軍事威望打入了地獄。他的膽怯的游擊主義也因此而被看成像自動化時代的紡車一樣落后。
     我們作為后人,回顧下第四次反圍剿。有句西方格言:條條大路通羅馬。周恩來、朱德等是不是也在試試通往勝利的其他路徑。用毛的誘敵深入的策略一定會勝利,但根據地畢竟會被國軍踐踏一番。但這一次的勝利必然有朱毛的游擊戰的余味,畢竟朱德還在軍隊里。周絕不是固執迂腐之人。
      但這次勝利,無疑增加了博古等人排除毛澤東的砝碼。雖然絕不能從個人恩怨去理解,而只是證明毛的游擊戰過時了。這個過時,如果真的過時,也是在朱毛的基礎上的。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過程是漫長的,這也得益于朱毛這幾年的功勞:他們幾年時間打下了相當大的一塊地盤,足以讓博古李德們去揮霍一年。這里有比第四次反圍剿更多的值得討論的問題:第一、朱德為什么一直按照三人團的指示去打;第二、周恩來為什么一直輔佐博古李德二人;第三、如果毛參與指揮,能夠打贏么?
  歷史不可以假設,這是一些歷史系學生和教授的教條。但這樣的教條理所當然的是錯誤的。如果歷史不能假設,那么歷史就是流水賬,沒有絲毫的現實意義。那么人就根本沒有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那么書本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每個人出生后,都不用讀書,只要跟著太陽過活就好。
      特里爾沒有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說些什么。只是說,毛澤東又病了。
      毛如果參與指揮,能夠打贏第五次反圍剿么?我想,一定會的。而且,毛澤東也有設想,就是走出蘇區,然后向蔣介石的老家——浙江進發。這是攻其必救。如果這一招還不能將圍剿蘇區的百萬國軍吸引回去,就分部去攻擊南京。兩面攻擊,必然會將國軍吸引回救,然后在途中,斬殺國軍一部或幾部。這里,攻浙江、南京可以是實,也可以是虛,如果國軍撤回快,就是虛,如果撤回慢,就是實,但必然是實的就是要打掉一部國軍。從而順利返回到蘇區。
      但是,1934年的現實是,特里爾如此描述:在同事們看來,帶公文包是毛的標志,小包里通常裝有文件和地圖,但這次他卻沒帶。這一點很奇怪。周圍的人認為,這說明毛仍很悲觀。
      特里爾也是用了一個假設做本章的結束:如果他知道自己很快就會掌握大權的話,可能會把那個包帶在身邊。哈佛大學教授沒有受到中國的歷史教授的影響。
第六章:把握未來(1935-1936)
  把這個時期特別地提取出來,從整體性上看,特里爾還是有些獨到的眼光的。雖然,文中對這一時期的具體描述是糟糕的獨到。

特里爾用旁觀者和后來人的身份評論道:
1、如果說未來趨向會有利于毛的話,那么,在1934年末那些個晦暗的日子里,只有獨具慧眼的人才能洞察到這一點;
2、相對于整個中國來說,共產黨人的自命不凡實在有點像是犀牛背上的幾只虻蠅;
3、中共黨外的很多人認為,自1927年大革命失敗和江西根據地被夷平以后,中國共產黨實際上氣數已盡;
4、1935年,毛的機會來了;
5、長征在進行的過程中按其必然性呈現出自身的形態。在它勝利結束之前,甚至沒有一個人稱之為“長征”。開始時,只不過是艱苦的大退卻。
對于特里爾的評論,如果你只順從他的思維,他幾乎都是對的,但是,你永遠得不到真理。如果你反著他的結論,并能夠找到充分的證據,你離真理就比較近了。這與特里爾的思維水平有關系,他只在于表面的描述和取巧的饒舌,根本達不到事情的真相。
比如第一條,特里爾的意思里,獨具慧眼的人根本沒有,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毛澤東的倒霉處境,但是特里爾暗含的結果卻是錯誤的,獨具慧眼的人不單有,而且不少,那時候毛澤東雖然沒有軍權,但是他的支持者們,比如很多軍事指揮人員,都在默默地支持著毛,并且對當前的困境提出質疑。即使是當時的周恩來,也在慢慢的轉向毛澤東。這個轉向,不是在遵義會議,也不是在湘江戰役,而是在長征的最開始,也就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何以為證?
第一、長征開始到遵義會議是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只有3個月的時間,周恩來不會轉向
第二、周在遵義會議上,對毛作了這樣的評價:他一直都是正確的,我們應當聽從他。
第三、毛在長征前是被留在蘇區的,但周堅決要求毛轉移
這里既表現了周恩來的獨具慧眼,也道出了一個真理:不要消滅你的對立面,因為對立面會慢慢成為你的支持面。這個真理和心胸有直接關系,如果心胸狹窄如袁紹,則真理就不會出現,就會被扼殺,如果心胸寬廣,真理就會伴隨在勝利甚至失敗之前后。
2、相對于整個中國來說,共產黨人的自命不凡是在有點像是犀牛背上的幾只虻蠅。這一條,特里爾是在描述1934年的中國共產黨身處不妙的處境而不知。這又是特里爾的糟糕的獨到之處了:1927年的共產黨比1934年的共產黨已經好了不少,蘇區比井岡山的地盤大了很多,1934年的紅軍軍隊和蘇區群眾的素質也比1927年好了很多,經濟也好了很多。所以,最差的1927年,倔強的毛澤東、朱德等敢于武裝對抗蔣介石,就開始自命不凡了,而不是到1934年才開始自命不凡的,1927年的自命不凡打出了一片天地,1934年的自命不凡丟掉所有地盤,舉國逃跑。
3、自1927年大革命失敗和江西根據地被夷平以后,中國共產黨實際上氣數已盡。確實,國民黨右派和左派都是這么認為的,共產黨內也有這么認為的,比如龔楚。即使沒有這么認為的堅定的共產黨員和軍人,在湘江之戰后,也會抱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精神和準備去作戰了。然而,在沒有全軍覆沒的最后一刻,誰都不去坐等失敗的到來,哪怕有一絲成功的可能,他們都去找尋。毛澤東就是這個希望所在。
4、1935年,毛的機會來了。特里爾似乎一直在等待著說這句話的機會。沒有看到英文原文,不知道這句話的英語是怎么樣的。中文翻譯者劉路新可能也注意到這句話。到底是機會主動來到了毛身邊,還是毛主動抓住了這個機會,還是毛和機會同時相向而行。但顯然,單用毛的機會來了,是不夠說明當時的局面的。
1935年,不是1927年,毛澤東可以用個人意志來領導幾百人。現在是幾萬大軍,而且人才濟濟。他能夠被眾多的海龜和軍方人士接受,是需要團體的認同,而不是幾個人。即使被暫時接受了,還要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能力。
5、長征本來是大退卻。這不用特里爾點明,在毛澤東的著作里就有,而且他比別人看的更清楚,這是逃跑,逃跑就要有逃跑的樣子,不能背著辦公桌逃跑,要輕裝才能跑得快,跑得快才是逃跑的樣子。
特里爾也有不少因為毛澤東的軍事天才而寫出的精彩評論:
1、十個月六千英里的長途跋涉充分顯示了毛那尋常難以發揮的天才;
2、毛的足智多謀彌補了人力和武器上的不足;
3、毛的戰略戰術比毛讀而不厭的古典小說中的描述毫不遜色;
4、毛占據中國共產黨的最高職位不是單純憑借他的組織才能,不是莫斯科的恩賜,也不是因為他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他的崛起是因為他有持之以恒的目標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因為他把一些簡單的心理和社會真理付諸行動。
在這一章里,有意義的問題還有更多:
1、紅軍為什么離開毛澤東就會打敗仗?
2、如果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只是博古李德周恩來的過錯,那么將博古和李德的權利取消,為什么不用周恩來和朱德,而非要啟用毛澤東?
3、朱毛的配合難道只有默契這個層次么?
4、確切的說,毛澤東不會指揮具體戰爭,但毛澤東的戰略為什么總是和戰術結合的如此之好,并能影響戰爭的勝負?
5、為什么只有朱德不行,只有毛澤東也不行,只有朱毛才行?
6、戰略和戰術的關系是怎樣的?
特里爾沒有給出上面的答案,甚至都沒有這些疑問。他只關心毛澤東的機會來了,關心毛澤東和張國燾在北大時的差距和一四方面軍見面時的差距。

毛澤東能夠走上最高領導崗位,除了特里爾發現的毛澤東的優點外,還有:毛澤東的鮮明立場,絕不會和稀泥,雖然這給他帶來過災難,但從沒有想過妥協;毛在復雜局勢下的冷靜頭腦,也是他成功的關鍵;他的卓爾不群的思維,也是他領導紅軍走出困境的關鍵;等等

無論如何,長征是九死一生的,不是夸張,而是寫實,特里爾這么記載:在時而酷熱時而嚴寒的惡劣氣候條件 下,毛跨越了二十四條河,翻過了十八座山。等他到達西北黃土高原時,一年之前離開江西的士兵只剩下百分之十。
單從結果看,是個巨大的失敗,但從過程看是最偉大的勝利。能夠還有人從這個過程中走出來,就是勝利,何況,雖然犧牲了百分之九十的英勇的指戰員,但是紅軍的骨骼尚存。假以時日,必將發展壯大起來。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共軍和國軍同時發展的時期。1927年的國民黨是牛市拉升期,而共產黨是破位下行。抗日時期,是共產黨筑底上升期,國民黨還在牛市中。
特里爾一直強調毛澤東從年輕時代就是民族主義者,特里爾將那首毛的著名的《沁園春 雪》,視為地道的民族主義頌歌。
如果毛澤東的民族主義以前是理論上的,現在到了實踐上的。特里爾如此這般的評論:
1、因為共產黨有堅定的抗日信念,紅軍的隊伍在其后的三年中迅速壯大。因為毛是一個熱情的民族主義者,同時又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因而他贏得了勝利;
2、毛之所以改變態度希望與蔣采取共同的行動,有一個原因是他對祖國深摯的愛。
3、是中國壯麗的河山使毛產生了如此堅強的信念
4、毛從來沒有忘記中華民族,這是他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5、毛厭惡黨內的關門主義,因為他們沒有一種民族危機感。
6、毛的軍事文章很有生氣,具有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民族本位主義特點和對左翼極端分子的本能敵視。
同時,特里爾還將毛和蔣對比:
1、蔣也在努力將自己樹立成一個愛國者的形象,然而他的國民黨沒有扎根于占中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之中。為了彌補這一點,蔣尋找外國人做靠山。最后,蔣完全背棄中國,以自憐的形象投入了美國的懷抱。
2、直到1941年,毛對重新與國民黨聯合一直抱有很大的希望。這并非因為他從個人的角度信賴蔣,而是因為他過高的估計了共產黨在國民黨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蔣仍然認為共產黨不久就會被消滅,他一直沒有把共產黨的問題考慮得像毛認為的那樣重要。
3、隨著蔣政府的不斷西撤,日本人長驅直入,大片國土淪喪。在敵后,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成了唯一有效的抗日力量,直到1941年都是如此。
4、人們認為蔣為八路軍提供彈藥和給養,但是1939年以后再沒給過任何東西。除蔣介石的軍隊外,蘇聯人沒有給過其他任何中國軍隊以援助。八路軍依靠敵人同時也依靠自己的智慧生存下去。
在毛和蔣中,特里爾顯然是站在毛一邊的。但仍然對這一時期的毛的評價有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錯訛。
特里爾如此評價日本入侵中國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可以肯定地說,日本無意之中幫助了中國共產黨。
這顯然是錯誤的。當前也有很多好事者,認為是日本人幫了中國共產黨。
怎么證明日本人的入侵,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是利是弊呢?
很簡單。日本人強于國民黨,雖然,國民黨在數次的大會戰中贏過那么幾次,但整個戰局是失敗的,并將國都拋棄,還將黃河炸開,更主要的是,國民黨從沒有站在廣大的民眾一邊。
反而是弱小的中共,始終沒有脫離和日本的周旋,就像孫悟空在日本鬼子和偽軍的肚子里,雖然發展得緩慢艱難但卻頑強的長大。
在強大日本人面前,中共依然在壯大,如果沒有日本人,中共會發展的更快,顯然中共打敗國軍的日子至少提前5年。
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長達八年的日本妄圖以狂犬之口吞下東方巨龍的過程。
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和軍事戰略思想,不像長征過程中那樣沒有時間親自記錄下來,現在已經有時間用文字表達下來,這就是著名的《論持久戰》。
特里爾罕見地記錄了寫這篇文章的細節:
毛的一名警衛員著迷地目睹了毛寫作《論持久戰》時的情景。
他兩天沒有睡覺,支持了一點點東西,一條濕毛巾用來擦他身上的淋漓大汗。筆記本旁邊放著一塊石頭,手臂酸疼時就緊握幾下石頭使手指得到松弛。
五天以后,毛的體重減輕了,眼睛布滿了血絲。當他起身去吃不止一次給他熱過的晚飯時,工作人員便把這視為一重大勝利......
第七天,毛突然痛得跳起來,他右腳上穿的鞋被火燒了一個洞,而他還在沉思。到了第八天,他突然感到頭痛,一陣暈厥,醫生趕來給他診斷后,他仍繼續寫作。到了第九天,終于完成了這篇長達五萬多字的論文。
特里爾評價道:如此著迷于寫作的政治家真是舉世少見。
緊跟著,特里爾用了許多筆墨去分析這篇文章的內容和意義。特里爾用一句簡單的評語表達出這篇文章的不簡單:這正是1937-1945年發生的事。“這”是指毛澤東在文章中的預測。未來7年的的事情,都盡在毛澤東的九天思考中。
  盡管特里爾給了少見的細節描述和簡單但不平凡的評價,但是特里爾還是沒有明白《論持久戰》的真正意義。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經驗,尤其是以強勝弱的斗爭經驗,運用辯證思維,預測了一段未來。事實證明,這段預測的正確性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熟練運用辯證思維一直是毛澤東高人一等的法寶,也是別人誤解他的緣由。在《論持久戰》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無處不在。
  比如:亡國論和速勝論是對立的,它們的統一就是持久戰;比如: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比如:毛澤東筆下的防御-相持-反攻的過程就是量與質的互變等等
毛澤東的成功,特里爾還發現一條:在左派和右派的意見分歧和斗爭中,作為領導者的毛一直喜歡居于中間位置。在統一戰線形成期間,他最反對的兩種極端觀點是:投降主義和關門主義。毛澤東的這種觀點也同樣適合目前的中國:既反對投降賣國主義,也反對閉門造車主義。
這一點,特里爾領悟的比其他人要深刻,甚至包括一些中國人。
在這一章的最后,特里爾將筆墨浪費在了毛澤東的第三次婚姻上,顯然毛澤東的這次婚姻不如上兩次革命婚姻有意義的多,但這次婚姻對于毛澤東的負面影響顯然大過上兩次,這在延安除了獨具慧眼的周恩來、張聞天等少數幾個人,沒有人能夠看到未來30年以后的事情。
特里爾還是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做了一下事前諸葛亮。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時間上和上一章重疊。特里爾進一步評價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圣人。
    特里爾眼里的圣人并不是褒獎,特里爾如此描述圣人的特征:毛正在逐步變成圣人,而只有圣人才會神秘不測且無拘無束。

    但從特里爾前面的描述中,我們無從知道毛是怎么成為圣人的,仿佛毛的地位是一下子從天上掉下來的——顯然,特里爾在毛澤東的前40年的評論中,不足以得出毛成為圣人的結論。這是特里爾的敗筆之一:他對毛的評價時間上混亂不堪,前后也不連貫。
    特里爾還少不了對毛的冷嘲熱諷和杜撰性的羞辱:
1、毛的個性由諸種不可調和的色彩組成。
2、史沫特萊:“實際上,我對毛的女性氣質和陰郁情緒感到討厭。一種本能的厭惡從我內心升起”
3、這個卓爾不群的人之所以不循規蹈矩,并非僅僅因為規矩難以遵循,而是出于要超越既成之規的天性。清規戒律是一根拐杖,他發現自己足可以不用它,這就是延安事情的毛。
4、毛的改造的概念令人生畏,其大部分原因應歸于他童年時期的心靈創傷。
5、毛這位半知識分子開始對知識分子表現出尖銳的矛盾心理。
6、對文人學士又愛又恨的復雜態度,反映了仍然存在于毛潛意識之中的兩種影響。第一、看來,毛沒有忘記1919年他在北京大學受到的冷遇。第二、毛憎恨過他的父親,然而最終,父親的幽靈還是在他身上有所浮現。他的父親不喜歡看到毛讀書,年輕的毛反抗過這種狹隘的思想意識。但是,毛嘲笑讀書的某些做法很像他父親在韶山曾經做過的。
7、毛老爹堅持要從事體力勞動,年輕的毛憎恨在田里干活。然而,延安時期,毛把知識分子趕出他們的書房去參加體力勞動。
等等
特里爾忙于追求修辭的新鮮,根本顧不上是不是犯了常識性的錯誤。我不知道有什么色彩不可調和。任何一個人的個性都是有很多色彩構成,絕沒有什么不可調和的色彩。
特里爾引用的史沫特萊的這段評論不知道出處在何方。特里爾經常會用到引號,這不一定是為了顯示引用,只是為了增加可信度。當讀者知道了這些帶有引號的話語多么不合邏輯的時候,對特里爾的整個評價才會有所了解并醒悟。這正是特里爾相反的意圖。這也符合辯證法。
最顯示特里爾水平的還是第三條:
卓爾不群的人之所以不循規蹈矩,并非僅僅因為規矩難以遵循,而是出于要超越既成之規的天性。
這句話顯示了特里爾的認知水平,也可以為我的批評在特里爾的語言里找到依據。
循規蹈矩的人成不了卓爾不群的人,卓爾不群的人也不會循規蹈矩。這不是出于天性,而是認識事物的必然。任何規矩都是局限的,所以,斯賓諾莎才說一切規定都是否定。但對于靠感性來認識世界的人來說,規矩是有利于他們說話做事的、認識自己的。對于掌握了辯證法的人,比如毛澤東來說,已經超越了規矩。理性是否定的,辯證的,是包含了一般和特殊的。而規矩只能包含一般,不能包含特殊。在戰爭年代,事態總是在特殊情況中,所以,任何規矩都是錯誤。就像投資市場的均線一樣,常規下總是正確的,特殊情況,所有的均線都無效。
有誰能夠在極端迅速的變化中,總是找到正確的策略——只有毛澤東。其他人都稍遜風騷。
特里爾認為:毛的改造的概念令人生畏,其大部分原因應歸于他童年時期的心靈創傷。
也許特里爾看過一些心理學,了解過弗洛伊德的變態心理學。但這都不能說明他的論斷就是正確的。人的童年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并不太重要,況且,毛的童年也沒有什么心靈創傷。毛的童年是在外婆家無憂無慮幸福快樂地度過的。少年時期,開始用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去挑戰父權,但大都是毛澤東勝利告終,如果勝利也會造成心靈創傷的話,也毛澤東的童年經歷的確是有勝利的烙印的。
特里爾重提:毛這位半知識分子開始對知識分子表現出尖銳的矛盾心理。而且認為,毛對文人學士又愛又恨的復雜態度:是因為北大的冷遇和他的父親不喜歡看到毛讀書。
特里爾將一黨的領袖和毛老爹相提并論,將感性的毛老爹和辯證的毛澤東相提并論,將毛老爹對讀書的反感和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批評相提并論。這是特里爾無知和幼稚的登峰造極的表現。
誠然,在表面上看,感性認識和辯證思維有些類同,兩者都認識到事物的多變性,都認為事物不容易把握,都反對事物是一成不變的規矩。但兩者絕對不同。
感性認識只是承認事物的變化,但不明白事物為什么變化。辯證思維既看到了事物的變化,也知道事物為什么變化,既明白事物的一般變化規律也明白事物的特殊變化規律,。
一個理性的知識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康德,無論是后退到感性,還是進步到辯證,一個完整的知識分子都會變成半知識分子。因為書本上的知識一定是局限的,盡信書不如不讀書,如果因此而不讀書,只憑感覺當然是不行的。只有否定地看待書中的一切,找到否定的理由,才能到達辯證的地步。才能把握事情在一般情況下和特殊情況下的變化。
由于特里爾自身的認知能力的不夠,導致他的評論,是非顛倒:
1、毛宣稱:一個人只要他對別人講話,他就是在做宣傳工作。這一未經推敲的粗糙觀點是毛的發明。
2、與盧梭一樣,毛希望把有思想的人趕回到更艱苦的生活道路而使頭腦更簡單些。
3、不允許把看法變成結論——毛對延安的文藝界宣布。換句話說,你只有提出正確觀點的自由,不正確的觀點不允許公開提出來。
4、毛把經驗——而不是問題——置于認識過程的核心地位。這種非同尋常的唯物主義,可能會讓馬克思也大吃一驚。
5、毛不拜倒在現成書本腳下。土匪和名妓都可以講出很好的傳記題材。
6、他告訴干部們,不要利用平民對文章的敬畏,而去用官樣文章嚇唬人。
7、毛對傲慢的極左主義者說:教條主義狗屎不如,狗屎可以肥田,人屎可以喂狗。可教條主義呢?既不能肥田,也不能喂狗,有什么用呢?
8、讀書時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書沒有長腿,不會跑,不會叫,你可以隨意翻他。比大師傅做飯要容易得多,比屠夫殺豬容易得多。
如果認為毛澤東是故意羞辱知識分子,上面的這些都是毛澤東的故弄玄虛的借口和以勢壓人的例子。但是如果明白了知識分子的局限性,就會清楚,毛澤東對于知識分子的這些話語,是希望他們更上一層樓,不要只關心自己的小資情調,還要注重中國大多數人群的生活狀態,明白了這一點,毛澤東的話語就是語重心長,句句真理。
知識分子不止是局限性,還有騎墻的心態。他們想言論自由,但又不想擔負責任。知識分子不僅有騎墻的心態,還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更會見風使舵。不僅會推波助瀾,見風使舵,還會竊取天功為己有,不僅會竊取天功,還會反手為云,覆手為雨。將漢奸美化成民族英雄,將開國元勛辱沒成惡魔。
這一章,充分暴露了特里爾的水平和特里爾的立場。他是資產階級自由知識分子的立場。
特里爾稱毛澤東對知識分子又愛又恨,其實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是既扶持又打壓。需要知識分子,但需要的是懂的辯證法的知識分子,需要的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的知識分子。一面要打擊追求絕對自由的知識分子,一面要扶持為工農說話的知識分子。
毛澤東從來沒有否定知識的力量,而是否定一些不切實際沒有立場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在特里爾眼里是真正的知識分子,當代被稱為公共知識分子。其實他們只是表面上沒有立場,其實立場很鮮明。嚴格的說,公共知識分子和婊子的區別不大。誰給錢就給誰服務。

第九章 成熟的桃子(1945-1949)
特里爾的造句水平不是因為學歷低下而低下,而是因為認知能力的低下。在毛和政權的關系中,特里爾這么描述:
政權,像一只成熟的桃子,引誘著毛。
這句話,如果用于描述蔣介石,的確會成為名句。政權,像一只成熟的桃子,引誘著蔣。在1927年,受引誘的蔣急不可耐地屠殺異己,在1945年,同樣是。但對于毛來說,政權是經歷了從城市到鄉村,從文斗到武斗,從幾百人到幾百萬人,從少數到多數,然后水到渠成的事情。毛澤東的成功,是站在最弱勢的群眾一面,從最底層最小的基業開始的,他沒有得到誰的恩賜,也沒有得到誰的垂青,而是靠自己的不斷成功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桃子是毛澤東文章中的用詞。特里爾這回仍然站在不夠格的評判者的角度,盡管在毛蔣之間,特里爾給了毛多一些的褒獎。但對于基本的事實仍然視而不見。也許是這些事實太廣大了,以至于只有眼睛沒有眼光的人看不到。
毛所在的共產黨在1927年被消滅了7成以上,在1935年被消滅了7成以上,在抗日戰爭中處于弱勢的共產黨受到了日軍和偽軍和國軍的多重打擊而頑強發展起來。到了1945年,總體力量上,仍然是國民黨強大,何況國民黨還有美國和蘇聯的雙重支持。
這樣的曲折離奇頑強不屈的成功過程,如果還有世人對中國共產黨不報以崇敬的心情,這個人是不可理喻的。
蔣介石是靠篡奪孫中山的遺澤和小姨子,毛澤東是從井岡山創業起家的。
特里爾還對赫爾利報以冷嘲熱諷:
1、赫爾利有著坦克車一樣的外表,但從智力上講,他就像靠墊一樣軟弱。
2、赫爾利一直認為,國民黨的日趨衰退是由于美國國務院的親共態度造成的。
3、赫爾利愛插手軍事和外交問題,他的部下厭煩地稱這位老板是將軍大使。
赫爾利在1945年的中國是明星人物,他之所以最后憤憤辭職,別說是特里爾,就是美國總統也不一定明白真相。
美國政府是個高級玩偶,是被幾家私有企業控制的高級表演舞臺。
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二戰有可能是不多的私有企業挑撥起來的,并是他們將基地從歐洲向美國大遷移的過程。
他們的高級之處是兩面下注,他們賺的是軍火錢,更有甚者,他們連美國國民也不會放過。
他們信奉的是撒旦主義。
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2008年的這次,非常明顯的是人為操縱,并且將原來不在體系內的包括中國的所有國家牽扯進去。
赫爾利太偏袒國民黨,導致美國政府背后的勢力不滿意赫爾利。當然,赫爾利的眼光也確實太差。

特里爾評價道:在美國失去中國的四年前,毛就放棄了美國。

毛蔣重慶握手,顯示了毛澤東的氣魄。
中國古代有鴻門宴,近代毛澤東親赴鴻門宴,蔣介石已經只剩下錢和權了,沒有任何的遠見卓識和智慧了。

特里爾如此分析毛澤東去重慶的原因:
1、毛之所以去重慶,是因國際形勢迫使他不得不如此;
2、還因為中國的老百姓不希望發生內戰,毛不愿自己被人看成是破壞和平的人;
3、他去重慶的目的也在于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
這三條原因基本是中學生的水平,當然站不住腳。
國際能夠迫使毛親自去重慶的形勢是什么?毛去,美國就不補助蔣呢,還是蘇聯就不支持蔣呢。毛不去,美國也會支持蔣介石,毛去,美國仍然支持蔣介石,蘇聯也沒有改變想法支持毛,還是支持蔣介石。所以,沒有什么國際形勢迫使毛親自去重慶。毛對赫爾利和蔣介石的雙簧早已看明白。
毛不愿被人看成是破壞和平之人,去赴鴻門宴就能解決么?戰爭與和平,不是吃頓飯就能消除的。

毛澤東去重慶的原因更符合邏輯的是:
第一、毛將生死置之度外;
第二、這已經成為了國共兩黨之間、群眾路線和精英主義的斗爭,而不是個人;
第三、即使毛澤東遇到不測,共產黨一樣有戰勝國民黨的堅定信心和充分準備;
第四、激將法,蔑視蔣介石。
只有在蔣介石的襯托下,特里爾對毛的評價才不無客觀:
1、有些共產黨人對與蔣的談判實在沒有興趣,有些則已經厭惡戰爭,他們相信與蔣的談判可能會取得成功。毛巧妙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他堅持認為,世界是在不停的變動之中,現在是真實的,但未來也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既尊重現在又想把握未來,須得迂回前進。
2、其后的三年對毛是有利的。他的軍事計劃收效極大,他的政治語言使他像一個技藝高超的奇妙魔術師。
3、沒有一個人——甚至張國燾——暗示過毛缺乏毅力。
4、人民是我們的銅墻鐵壁。毛的話聽起來有些夸大其詞,但結果確是如此。
5、如果李立三和布勞恩沒有和毛作對的話,他們看到這種場面時,一定會欣喜若狂的。
6、1921年,毛和蕭子升一起乘船時,毛曾預言:共產黨會在三十到五十年內取得政權。1948年春天,他談到了1951年7月。1948年底,他宣布,還需要一年左右的實踐。結果證明了他預言的正確。
7、毛的人開槍重創了英國軍艦,英國對此大為惱火。毛以一個簡單的論點做了回答:一個主權國家不會允許外國船只在它的江河上任意航行。
8、蔣的精明只限于應付一個接一個的危機,鼠目寸光。作為一個諳熟歷史而有真正力量的人,毛有著更長遠的打算。蔣是一個自負而愚蠢地人,常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毛頭腦清醒,是一位不受別人偏見影響的人。他所感興趣的只是自己目標的實質。
9、蔣只是一介武夫,而毛是一位思想家。
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不僅熟練運用游擊戰,還會運動戰,還會攻堅戰、陣地戰、還會大決戰。不可思議的是,毛澤東不僅會指揮幾百人的軍隊,更會指揮幾百萬大軍,不僅會游擊戰,還會大決戰。這讓三十年代的極左路線的制定者們,一定瞠目結舌。更有意境的是,當年的極左路線的制定者們,極有可能變成極右。面對過不過江,面對第二次國共合作,他們確實會更傾向于悲觀主義:更多地放棄自己的權利和利益。
這和當前的極右行為類同,他們急于放棄自己本民族的利益和權力,來向美國主子討好。
毛在1938年就預言能夠打敗日本侵略,在1945年就堅信打敗蔣家王朝。
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毛有一個統一的很有名的口號: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毛作為擅長戰略決策的統帥,總是超越戰友們一個時段。
在井岡山上,在抗日戰爭中,在解放戰爭中,毛的立場都是鮮明的,但過程都是曲折的。毛總對未來充滿信心,但絕沒有想過勝利會馬上到來,勝利什么時候到來:完全取決于人民的立場。
經過28年的時間,經過21年的戰爭,毛澤東所在的共產黨依靠最底層的人民群眾,團結絕大多數,打擊少數敵人,經歷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波折,面對的是數倍于自己的強大對手,毛澤東從建黨,到建軍,從一個山頭,到蘇區建立,從長征,到抗日,從親赴鴻門宴,到不可沽名學霸王,完整地經歷了一個卓越政黨的建立、成長、壯大。

政權已經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共產黨手里。
毛澤東在進入北京的路上,他沉思著:是這些衣衫襤褸的泥腿子改變北京,還是北京改變泥腿子?
作為人類的偉大導師,毛澤東并沒有對奪取政權表現出過多地欣喜:奪取政權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第十章 我們熟悉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1949-1950)
  特里爾寫到: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毛把鴉片戰爭作為革命的起點,他所想起的不僅僅是三年的反蔣,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三十多年的歷史,而且想起了中國百多年來屈辱的歷史。
  特里爾一直信任毛澤東的民族主義。

從這一章以后,筆調開始流暢起來,細節也多了起來,和前面時間混亂粗亂不堪的章節明顯不同。
特里爾還是有不錯的比喻在里面:
1、毛把中國的民眾比作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要寫出什么呢?對毛是個難題,再說,這張白紙在這位書法家面前并不是紋絲不動的。
2、毛要熔化中國的一切機構——即使那些至今并不認為是政治性的機構——然后在社會主義的模子里重新鑄造。
3、如果毛沒有在朝鮮參戰,中美兩國可能會于五十年代在臺灣發生一場戰爭,也可能于六十年代在印度支那邊緣地區發生一場戰爭。
4、當斯大林學會了尊重時,毛澤東則學會了不信任。
5、毛徹底明白了一件事:俄國人卑鄙、自私、不可信任。
從上面的五條看,毛在建設新中國時,需要找個老師,在向斯大林這個老師的學習過程中,代價太大,導致了毛開始不信任蘇聯。在個人魅力上,毛是尊重斯大林的。
毛在朝鮮戰場上擔當了一切的風險,后果是同時贏得了美國和蘇聯的尊重,雖然有做了冤大頭的嫌疑。
第一、中國出人,蘇聯出武器。
第二、武器是中國用錢按照市場價買的。
第三、面對美國鬼子的先進裝備,對付國民黨軍隊的戰術和思想準別還是不足,有些時候吃了大虧,傷亡嚴重。
但這個冤大頭該不該做,我想是應該的,也是遲早的事情,美國和中國直接交手,在臺灣海峽還是在藏南,都不如在朝鮮半島。
美國利用朝鮮戰場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第一、試探了中國的軍力;第二、保住了南韓政府,保持了朝鮮半島的分裂狀態;第三、保住了臺灣和中國的分裂狀態

特里爾有些地方也能理解毛澤東的深意,盡管這是很難得的:
1、毛在談到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時,毛用人民一詞來代替無產階級。這不是變換花招。很明顯,毛的革命比列寧的革命有更廣泛的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敵人大多不是中國人,因此它得到中國人民的廣泛支持。人民是與帝國主義相對而言的。
2、毛為了得到蘇聯的貸款,而要付出代價,并為此悶悶不樂,這些讓步擊中了毛的民族自豪感的要害。
特里爾對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解不錯,至少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要好很多,但對人民的理解就悠悠忽忽了:
1、關鍵的是,由于時間不同哦,人民的含義也就有所不同;
2、人民的范圍也不易界定;
人民的范圍的確不易界定,也確實是不斷變化的。但是絕不是不可操作。
人民的范圍至少包括公民的70%以上,越高越好。而在毛澤東的邏輯里,人民的范圍在全部公民的90%以上,而只有2%的屬于頑固派,而不是像茅于軾說的,中國的安定團結的因素在于百分之幾的精英,而不安定因素在80%的群眾。
人民的范圍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只要抗日,不管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不管是農民還是工人,還是地主還是資本家,都是人民的一員。
而在當代,人民的范圍就是包含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只有極少數和人民群眾對立的黑惡勢力和地方官員、叛逃國外的貪官、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個別人。
特里爾的掉價的評論也在繼續:
1、中國的民眾將再次成為一種擺設;
2、毛仍然實行家長式的統治;
3、三十年后再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仍可以看到它在1950年形成時期的樣子。
在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就在特里爾認為中國民眾當成擺設的時代。那個時候的人民干勁十足,真正相信自己的勞動是神圣的,即使自己是個挖糞工。
毛仍然實行家長式的統治。這句話再次說明了特里爾把毛當成了毛老爹。這是非常不靠譜的描述。毛澤東的政策不是自己執行,直接到第一線的,而是通過官僚機構,毛澤東沒有通過其他方式來行使自己的想法。
這一章的最后,特里爾描述了毛的關于斗爭與妥協的關系,毛說:妥協總是要的,我們不是在朝鮮的三八線同美國人達成了妥協了么?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特里爾描述到:中國是一個由鄉村組成的社會,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政府像毛的政府那樣,將其影響滲透到每一個村落。這種變化不是經濟的或技術的變化。
特里爾是在英國殖民地——澳大利亞出生的,又到美國去打工。他沒有歐洲大陸的歷史底蘊。無論是澳大利亞還是美國,都是歐洲和非洲的雜合體。而歐洲人出了頭腦,用武力奴役了非洲人。開創了澳洲和美洲。
人的自滿容易讓后來者居上,現在這些新大陸上比亞洲這塊更古老的大陸是發達了。就是在美洲當年被奴役的黑人,現在也比亞洲人高一等。尤其是黑白人種的奧巴馬總統為標志。
在解放后的階級斗爭中,特里爾的描述好不掩飾他的明顯的斷章取意:
一位新當權者對一位美國作家說到:你要想讓一個人坦白交代,只需把鐵棍放在爐火里燒。但是女人很頑強,她們寧死也不愿告訴你金子藏在哪兒,身體被燒焦了也無所畏懼。
特里爾在本書中描述了中國共產黨員和工人農民在弱勢下被屠殺被圍剿有20多年的歷史,都沒有寫過一個這樣的例子。到了中國人民勝利了,他開始描述這樣的細節。
這樣的案例有么?我想一定會有的,但不是被當做一個時代的特征去描述的典型。
特里爾引用了這個不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典型個案后,開始為這種凸兀的偏頗平衡一下,同一個話題轉到毛身上:
毛從未親自參加這種咄咄逼人的階級報復。他反對虐待,但他并不能阻止這種行為,因為憤怒的農民控制了土改。
這句話道出了一些實情,但不足以表達毛澤東和土改的關系。毛作為支持土改的領袖,土改的功過都被毛承擔了,具體的過程一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不能用個案去評價整個社會,整個社會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這是最重要的。
特里爾也承認整個社會的進步:
1、農村的精神面貌在改變。一向被認為是合情合理的權威,現在也受到責難。
一直被視為天理的陳規舊俗也被雨點般降臨的新觀念所取代:階級、熱愛蘇聯、斗爭、翻身。
2、毛青年時期關心的婦女解放終于有了結果。財產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毛的政府給了中國婦女以自己的名義擁有土地和其他財產的權利。
解放婦女的后果是讓中國婦女得到了自由和中國社會得到了最廣泛的平等,雖然這個過程是緩慢而有挫折的。從目前看,中國婦女的地位已經到了世界各國婦女地位的最高端,我都預感到中國下一步會進入母系氏族——子女跟隨母姓。
土改讓更廣大的群眾得到土地,這對有些靠辛勤勞動而積攢家產的富農有些不公,但整個社會的平等顯然更重要,因為富農和貧下中農比起來人數要少的多。
特里爾的重點還是在半知識分子的毛和真正的知識分子的斗爭,這也是這一章的重點,也是特里爾的全篇評論的主線:
1、半知識分子的毛嘲笑真正的知識分子梁的無用;
2、權利的囂張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批評就等于殺人;
3、這種以教代罰的方式(或以罰代教)在毛以前的共運史上還沒有先例;
4、毛把真理和權力熔于一爐;
5、在通往政教合一的道路上,知識分子成了主要的犧牲者;
6、半知識分子的毛始終對高居象牙之塔的人懷有不滿。他討厭他們的患得患失,他們的不偏不倚,缺乏熱情,他們懷疑的目光,以及他們勝過自己的滿腹經綸;
7、毛融政教于一體,并不僅僅是出于權宜之計,而且因為他深深地感到這兩者應該融合在一起,這就更糟糕了;
8、他認為,任何偏離的要求都是分裂的征兆;
9、孔子云:士可殺不可辱。毛的做法與此正好相反,他未曾殺“士”,但確戲其“頭”于股掌;
10、毛認為真理不是過程的最終產物而是從一個固定的源泉向外放射出來的東西;
11、在新中國,沒有任何自然空間和心理空間留給個人,讓個人去思考真理;
當前的中國反毛者的言論大多出于這里,包括袁騰飛等似是而非的歷史老師
第一條,毛澤東和梁漱溟的對撞。這是高級別的對撞,不是毛澤東和一般知識分子的對撞。但特里爾把梁漱溟當做真正的知識分子還是不對的。梁漱溟中學文憑,雖然有北大教授的從業經歷,后面也數年從事教育,但也對社會尤其是農村進行過理論和實踐。兩個人都自認為是農村改造和發展的行家里手。梁漱溟偏重于儒學改造農村,毛澤東偏重于階級斗爭。事實,毛澤東在農村的成就和挫折都遠大于梁漱溟,實踐遠比理論要困難的多,尤其是短短幾十年內在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到勝利。
毛和梁的對白絕不是現在公開的這些,尤其是梁的言論。毛發火一定有原因,但現在的流行看法是:此事成為毛對知識分子的不恭敬的典型。而90歲的梁的言語也說出這是一個個案。
梁對農村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是小范圍的,而毛澤東是從小范圍到全中國,并且還要武裝斗爭保衛。可以猜想,以梁的才智,有些方面一定會超越1950年的農村政策的。但這也不是根本問題,因為梁提出的回報農村,和毛澤東提出的發展工業,工農利益一致也是成立的。是先重視工業,還是要回頭照顧一下農村的問題。這是前腳和后腳的問題,而不是砍掉一只腳當殘廢的問題。
毛澤東對此事的處理,也證明了毛梁之爭沒有超出言辭上的爭論。
特里爾對毛梁的爭論下了這個結論:
權利的囂張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批評就等于殺人。
這是自視為知識分子的特里爾代表了他眼中的真正的知識分子其實是半知識分子的梁漱溟對權利的評價。
梁沒有做出這樣的結論,而特里爾得出來了,袁騰飛也說哪個知識分子還信奉毛的話,就是把書讀到狗肚子去了。
這是從一個1950年代的公案,演化到2010年代的公案。
特里爾下的結論,只是特里爾的結論,既不是梁漱溟的結論,也不是毛澤東的結論。從結論上看,批評就等于殺人,當然是不對的。但批評可以演變成殺人,這是事物的發展必然。從1980年的批評毛,到現在的詛咒、辱罵毛,到現在的崇拜蔣介石、汪精衛。現實就是如此。
毛澤東用以教代罰對待梁漱溟,這在以前是有先例的,這樣對待知識分子可能是自古以來的新方式。即使從現在的國際角度看,也是非常人性化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堅決擁護你發言的權利。并且一切待遇照舊。
特里爾稱毛把真理和權力熔于一爐。二十多年來,成立一個武裝政黨的全部目的就是在于把這一古代的夢想變成現實。
這里還真有點不明白特里爾是褒是貶。特里爾認為真理和權力不能熔于一爐呢?還是認為這個難度非常大的事情被毛澤東實現而發出感慨?我們暫不去糾纏。我們單說真理和權力的關系問題。
暫不進行真理的哲學理論探討,在人類世界,有個真理就是:讓最大的人群過上自由、平等、互助的生活。
人類社會幾千年來,都是少數人過著自由、浮華的生活,利用國家機器和其他手段奴役多數人。在當代的西方發達國家,手段更加隱蔽,利用貨幣來進行著瞞天過海、掠奪他人、實現少數人掌控多數人的目的。
他們怎么達到目的的:第一、武力;第二、官僚制度;第三、自由市場;第四、貨幣發行權;等等
真理和權力在人類歷史上分離的時間遠遠大于融合的時間。
歷次改朝換代的動力就是對前朝的不滿,但民眾總是被利用完了,就被拋棄。結果就進入戰亂、和平、再戰亂的循環。
更重要的是,過去總是多數人吃不飽。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導致生活資料會出現巨大的剩余,只要改變分配方式就可以實現人類的自古至今的夢想——人人自由、平等。
在中國,毛澤東和他的戰友終于實現了真理和權力的統一。后面就是保持真理和權力統一的過程。這里的權力完全可以用權利代替。
權力和真理可以統一在一起。只有這樣,讓絕大多數人自由、平等、互助的真理才容易實現。但是權力和真理也可以分裂,分裂的動力就是少數人利用權力營私舞弊、拋棄人民、走向精英主義,視撒旦主義為真理。
但是特里爾其后的一句話,表明了他對真理和權力的融合是諷刺:
在通往政教合一的道路上,知識分子成了主要的犧牲者。
特里爾又用了個案當做普遍的手法,將毛澤東和知識分子對立起來。這是誣陷和偏見。
特里爾將真理和權力的融合解讀為政權和神權的統一。政教合一的用詞,顯示了特里爾的無知,這也是他的最大的敗筆之一。
中國共產黨執政雖然執行宗教信仰自由,但自身沒有利用宗教。當然,特里爾和當前的一些反毛者,將共產主義視為宗教的話,那另當別論。
共產主義是宗教么?實現人人自由、平等的社會制度是宗教的話,那么這個宗教可以要,也應該要。那些走資本主義的不是也信奉撒旦教么?他們云山霧罩地利用普世價值來掩飾撒旦教是以百分之二十統治百分之八十的教義。他們不認同人類可以走向人人自由、平等。
特里爾繼續評價半知識分子和知識分子的關系:
半知識分子的毛始終對高居象牙之塔的人懷有不滿。他討厭他們的患得患失、他們的不偏不倚,缺乏熱情,他們懷疑的目光,以及他們勝過自己的滿腹經綸。
知識分子的患得患失、騎墻行為、馬后炮、推波助瀾是有的。但要說知識分子不偏不倚,那就太恭維他們了。知識分子因為和社會實踐離開一段距離,所以,他們要么落后于社會實踐,要么超前于社會實踐,能夠做到不偏不倚的恰恰是半知識分子的毛。
他們滿腹經綸只是一隅之學。毛澤東在軍事、政治、詩詞等的一方面的成就就足以冠于中國乃至世界。特里爾的評價似乎在故意降低自己已經不高的智商和短視。
特里爾繼續評價毛與政教合一的關系:
毛融政教于一體,并不僅僅是出于權宜之計,而且因為他深深地感到這兩者應該融合與一起,這就更糟糕了。

特里爾在意識之中將西方的分權式政治體系視為人類的更高境界,這是特里爾淺薄的地方之一。
一個政治體系,是分權還是集中,是兩黨還是一黨,都會有優缺點。分權可以出現效率低下,集中可以實現高效率,效率低下有效率低下的優勢,也有效率低下的劣勢,高效率有高效率的益處,也有高效率的弊端。關鍵是政治體系是為了誰?這個政治體系的核心人物是什么世界觀?是群眾路線還是精英主義?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是假社會主義之名行資本主義之實?無論是真資本主義也好,還是真社會主義也好,危害最大、最禍國殃民的就是假社會主義之名行資本主義之實。
資本主義的目標和手段是資本,他們反對強有力的政府,效率高的政府,以利于他們在資本市場上的壟斷。自由主義能夠幫助他們實現這一目標。
他們將性自由、自由市場、自由崇拜確實發展到了極致,他們利用人性的貪婪、恐懼、好奇等欲望分散公民的注意力,利用資本控制政府,利用貨幣打破國界,從而達到他們的目標。
特里爾無形之中做了資本的槍。盡管他不滿美國的民族主義。
特里爾對毛和真理的來源有個比喻:
毛認為真理不是過程的最終產物而是從一個固定的源泉向外放射出來的東西。
特里爾已經把自己放在資本主義的枷鎖里,當然不明白真理的辯證關系。他認為真理是過程,這個過程是自然過程,而不需要人去刻意追求。這是典型的資本分化、愚弄民眾的手法。他們宣揚公民、給你選票、給你性自由、給你NBA、給你超級碗、給你好萊塢。你似乎什么都有了,你就沉迷于肉欲、給球星們、影星們捧場送錢。他們就從一個人,慢慢的墮落成了低級動物,除了機器一樣的上班,就是食欲和性欲的追求。
真理真的不需要追求么?當然需要,不僅需要,如果你不去積極地追求,就會丟失,就會倒退。人類數千年的歷史足以證明,人類不總是前進的,在原地打轉和倒退是經常的事情。
否認人的能動性、主動性,是資本主義攻擊社會主義的慣用理論。資本非常善于將你拉入食欲和肉欲的追求上,善于利用你的貪婪和恐懼,善于給你樹立你喜歡的各行各業的偶像。這些偶像可以真有點貨色,但絕不能迷戀他。
大同世界、消除戰爭就是真理,他就在那里,他就是個固定的目標和源泉,他吸引著能人志士去實現它。但至今沒有人能夠完全實現它。
靠家族治理的封建帝王時代,脫離不了自己的階級性和家族性,只要家族沒落,自身都難保,還怎么實現大同世界。
靠資本控制的資本主義,脫離不了拜金主義的局限和自由主義的弊端,只要貪婪不消除,資本最終將會和貪婪一起被葬送,他們不能實現自身的救贖,怎能實現大同世界。
精英主義的代表和群眾路線的代表將會進行殊死的搏斗。
毛澤東的一生包括國共的斗爭、黨內的斗爭都是作為群眾路線的代表向精英主義的代表作斗爭。
群眾路線雖然是實現人人自由、平等這個真理的正確路線,但是如果沒有權力,很難保證實現,就是有了權力,也會受到精英主義路線的不斷奪權。
精英主義和撒旦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為人類的百分之八十是天然的自然物,和其他動物植物沒有區別,是為那百分之二十服務的。
特里爾視真理是自然過程的理念,恰恰反應了他的精英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可以蠱惑很多人成為資本的幫手,從而延緩資本制度的壽命。
特里爾繼續用自己更加狹隘的思維去暢談毛澤東的行動:
1、斗私,不意味著就是利他,而是意味著和群眾打成一片,這一度成為道德的規范和社會的準則;
2、在思想改造運動期間,很多人由于不得不檢舉自己的父親,而導致精神全面崩潰;
3、毛要求在羊群中間的每只樣都會自由說話,自由獨立自我完善,而不要溫順馴服。但是,脫離群體的生活是不正常的。
4、發動三反、五反這兩場運動旨在使所有的馬克思主義領導者們認識到,毛澤東的領導在道義上是完全正確的。然而,使用的方法大部分是沿襲了思想改造運動時期的方法。不像斯大林時期的蘇聯。
5、毛不僅是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也是舊中國的產物。
6、在西方,我們認為人能孤立地改變自己,在毛的中國,不能指望這種靈魂的變化會單獨發生。
特里爾很會排列法,應用排列法可以將真理說成謬誤,將錯誤說成正確,將不確定說成確定性。
斗私,不意味著利他。多么好的否定。斗私和利他的關系,其實沒有這么俏皮。斗私可以利他,也可以不利他。可以短期內不利他,但長期看是利他的,也可以在短期內是利他的,在長期內反而是不利他的。毛澤東的斗私思想是長遠利他的,這個就是社會的公平,就是絕大多數人實現自由、平等。而特里爾的不利他,是短期的,局限的。因為不斗私,讓私有的自由發展,必然意味著損他。
山西的煤礦和山東人好像沒有關系,但是如果私有化了。就是損他。因為作為中國人,都應該擁有山西煤礦的股份,結果私有了,就相當于全國人的資源被山西的幾個人或者其他資本掠奪了。
中國的石油,應該是人人都有份,但是如果私有了或者國有企業被少數人霸占了(名義上國有實質上私有),這也是全國人民的共有財產被少數人掠奪了,這也是損他的。
中國的銀行,應該人人都有份,如果被送給外資或者被外資控股,中國人民的血汗就被出賣了。這也是損害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
不僅如此,中國的銀行如果被個人尤其是被外資控股,一旦經濟危機,中國企業的血液掌控在外資手里,他們會打壓中國企業的市值,用低廉的價格進一步控股中國企業。
中國的資本家即使發展了近30年,也只是模仿水平,在金融資本市場,比西方資本家還差的遠呢。西方資本家,可以將制造業轉讓,可以將自由市場的教科書轉讓,但金融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控制權,是不會轉讓的。
特里爾與這些方面的知識的距離還很遙遠,即使他生活在美國。
特里爾不單不懂私有化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有害性,還編造了一個中國乃至世界人都不相信的現象:
在思想改造運動期間,很多人由于不得不檢舉自己的父親,而導致精神全面崩潰
特里爾又在用似是而非的案例來做代表性的論斷了。
特里爾繼續顯示自己的愚蠢見識:
1、毛斷言,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向前發展,敵人不是在消亡,而是在壯大。
2、毛有一次曾談到政府機構里大約有百分之十的干部可能是反革命。沈陽一家街道縫紉小廠的七名成員,懷著惶恐不安的心情討論著他們廠里的零點七個反革命分子。
3、本傳記引用的很多文章無法在這本權威性的《毛選》中找到。這些文章有些寫于二十年代,還談不上有什么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有些寫在江西時期——當時毛剛染指權力——其中含有可能連毛本人也不相信的思想。
4、沒有哪種語言能像漢語那樣產生如此直露簡潔的標語。
事實證明,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人民的敵人確實沒有消亡,不論是國內滋生的敵人,還是國外的敵人,都在壯大。尤其可怕的是內外勾結在一切了。
為什么毛澤東又說對了,特里爾又錯了?因為毛澤東看到發展就會帶來貪婪私欲的增長,而國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發展。私有化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所以,毛澤東會在1950年代做出那樣的論斷。而在60年后,毛澤東論斷成為現實。
0.7個反革命分子,是反毛的形而下的知識分子最得意的案例。這不得不說,這樣的假知識分子正如毛澤東所說,狗屎不如。狗屎可以用來肥田。這樣的假知識分子,就會吹毛求疵。他們只有空喊理論,不去調查一下最后這個小廠最后怎么解決的。這樣的知識分子連那0.7都不如,反革命也有做反面教材的用處。
特里爾夸贊了自己的這個名為傳記實為評論集的資料的來源隱秘性。這就和喜歡打聽小道消息的股民一樣,為了顯示自己的消息的正確性,先把公開的資料批評一番。
但是,我們要反思,小道消息就是正確的么?不公開的資料就是事實么?擁有辯證思維的人士會都否定,實現否定之否定,而不是否定一次。對任何事物,如果否定一次,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有否定之否定,才會得到繼承和發展。
特里爾還諷刺性的夸贊了中文簡潔有力意味深長的優越性,這有點像中國人的語氣。不管是真心與否,比黑格爾對中文缺乏對立統一性的詞語的污蔑要好很多。
特里爾雖然在這一章里,對毛澤東極盡污蔑來顯示自己的無知和愚蠢,但最后還是這么寫到:
五十年代的毛還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
   


第十二章 建設(1953-1956)
特里爾寫到:
到了1954年,毛想使權力更加集中。
從這里我們看到,在1954年之前,權力是相對分散的。但特里爾在上一章里居然全是不依不饒對毛澤東進行口誅筆伐了,如果這章不說毛澤東想使權力更加集中,我們都感到,中國是在歐洲中世紀了。
特里爾的語言越來越像法西斯了,他在刻意將一位偉人制造成惡魔。

特里爾在不間歇地惡意攻擊毛澤東的間隙,也有時候記錄一下中國的進步,雖然這在文字的比例中不到1%:
1、到了1954年,毛想使權力更加集中。在朝鮮停戰,城市經濟基本穩定和成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更多地加強中央集權似乎成為可能。
2、毛撤消了六大行政區,同時削減了軍隊對政府的直接影響。總之,在1954年的新憲法頒布以后,黨對國家的控制加強了,各種獨立王國被廢除。
3、斯大林一死,毛開始反擊高,毛之所以拿高開刀,是為了阻止高以后再搞陰謀,也是為了殺一儆百。
4、會議對高、饒進行了正式清洗,毛或許不想再現場看到結局。
5、這僅僅是死亡的延緩,后來高在監獄中服毒自殺。他是第一個但不是最后一個與毛較量后失去生命的黨的高級領導人。
特里爾對建國后毛的描述和毛在中學校園里一樣。毛在學校時是孤零零一個人,那大半時間是對的,而建國后的毛還是孤零零一個人,盡管他的生活來往不多,但特里爾想要描述的是一個集權的毛,他沒有想過自己的描述太過玄幻了么,毛的想法和政策是靠自己來實現的么?他和梁漱溟爭吵,和高饒角逐,是他一個人在思考,在執行么?
1、令赫魯曉夫吃驚的是,毛很蔑視美國的的威脅
2、直到1954年,毛仍然相信人的意志要比武器重要。
3、毛批評說:我們有些同志相信原子彈是萬能的,這是極大的錯誤。
第三條是為了說明毛對原子彈的看法,特里爾翻出了1945年貌對原子彈爆炸的看法。但這里的記載和第九章記載的同一事情的同一個毛澤東的反應是不同的。在第九章里,特里爾是這么寫的:
毛在1944年似乎是親美的。他已感覺到美國軍隊要踏上中國的土地與日本人作戰,但沒有預料到美國人會使用原子彈。他對此表示贊賞,并開始欣賞美國來訪者無拘無束的風格。
為了保持原貌,標點符號都不敢改動。他對此表示贊賞的他,是指毛澤東,這個無疑。對此的此是什么?如果此是指美國使用原子彈。那么這一段和現在的記載就明顯不融合。如果此,是美國來訪者,后面有“并開始欣賞”,語句重復。
從這里也可看出,特里爾為了達到侮辱自己心目中的毛澤東,不惜侮辱自己。
將特里爾和毛澤東相提并論,還是高抬了特里爾。
沒有特里爾,毛澤東還是毛澤東,
但沒有毛澤東,特里爾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玩弄文字的人。
在1955年,事實上,毛澤東的世界地位在不斷提高,而在特里爾的筆下雖然看到一些類似的足絲馬跡,但是更多的是毛澤東和赫魯曉夫的不同,和外部世界的隔離。

特里爾講到這里,還沒有把毛澤東和毛老爹分開,特里爾這么描述:
  1、在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安全感。在過去,如果父親指責孩子有錯誤行為,孩子沒有權利為自己辯護或要求公眾裁決。毛的公民也是如此。父親對子女是恩威并重,毛的權力也是與其思想的威望密不可分的。團結合作的大家庭而非有限公司,正是毛的目標所在。
  2、對于毛來說,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了他。他出生在山區而不是沿海。他的性格形成時期不是在大城市度過的。他的革命生涯是從中國內地開始的。與斯大林不一樣,他是從延安而不是從整個中國的角度看待世界。
  特里爾非常機械的認為性格在某階段形成后就不再改變,他也過分相信西方的有限公司的作用和價值。
  毛老爹管教毛澤東,是直接執行到毛澤東頭上的。而作為領袖的毛澤東的思想是要通過其他人去逐級實現的。
毛老爹實現自己的想法途徑單一,毛澤東則需要協調各方關系,得到其他人的認同。這樣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擴大化,而是幾何增長的復雜。
毛老爹面對的是未成年的毛澤東三兄弟。毛澤東面對的是一群精英。
毛正是在山村而不是城市長大,才會找到中國革命的道路,才會明白需要解放的最大人群在哪里,他的視覺才真正地代表了中國。
代表一個國家,不能按照財富,不能按照地位,也不能按照學問,而是按照人頭,只有代表了絕大多數的人,才是代筆了這個國家。
特里爾對中國的1950年代,還是很稱頌的:
1、在五十年代的中國,感情并不是主要的,它只是表現在愛國熱忱中。在毛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不愁吃穿,沒有失業,生活安定,他們個個都有自豪感,人人爭做貢獻。
2、毛非常了解外部世界,他不斷地讀書,在五十年代的世界領導人中沒有哪一位在讀書和寫文章方面超過毛。
無論特里爾多么偏斜,我們從他的文字里還是能夠得到,中國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在大幅提高,而毛對上層精英們還是不斷地調整。
每次運動,毛主要針對的都是上層精英,而對老百姓都是有益處的。
一個國家,如果上層和諧,那么下層遭殃的可能就比較大,如果上層在混亂,老百姓也不會得到多少好處。正如中國的一位故人說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在1950年代的中國,在毛澤東的帶領下,高層相對穩定并時有運動,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這是非常偉大的時刻。
即使有運動,也是非常局限的,并能夠收放自如的。這是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領導藝術。
這一章,特里爾用了自相矛盾的評論抹黑毛澤東。
第十三章 疑云(1956-1957)
這一章一開始,特里爾從全球角度說了一句有意義的話:
有時一年勝似一個世紀。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對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來說,就是如此。而對于中國來說,1956年也是這樣的一年。
特里爾給出一個事實,每個國家都有流年不利的時候,尤其是中國,剛從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過來,而毛澤東的志向是讓中國絕大多數人進步為現代社會人——不像以前的社會一樣是逆來順受的。這個難度尤其大。
特里爾也單單是講了這一點類似,他更關心的是毛劉的不同點。
 特里爾寫到:
  1、毛認為,只要使農業集體化,就能牢牢地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劉少奇對農民說:從現在開始大規模的運動已不再合適,主要的問題是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
  2、全國六十七萬個合作社中有兩萬個因為辦的不成功,已被強令解散。這些人的行為受到劉的支持。
  3、毛認為,權力的行使不是砌磚,而是雕塑。劉和其他許多領導人并沒有完全理解毛的意思。
  4、毛提出:多、快、好、省。

多、快、好、省,又是一個難點。袁騰飛認為不通,他認為只要好就不能省,只要快就不能好,只要多就不能快。
權力的行駛到底是砌磚,還是雕塑。對于不同的政客,有不同的方式。資產階級政客認為任期滿了就完成任務,不管砌磚砌的好壞,自己反正賺到了一筆,一任不管兩任的事情,這是砌磚思維。現在的中國的政客有些也開始向這方面發展,他們不管上任的磚砌的好不好,反正要強拆,也不管質量好不好,反正下一任要拆。雕塑是整體看待,幾代執政者都要有連續,而不是分離。
在這一章里,特里爾有一些很有意義的記述:
1、毛不喜歡強迫是確實的。他還認為,政治欺騙不能喚起人們的參與熱情
2、毛的最終目標是使每個人都成為多面手,高度專業化的專業人員將被遺棄
3、毛很少談過程這個詞,只是談關系。他認為萬物皆在變動。沒有絕對不變的事物,因此只有很好地去利用它的不穩定性。真正的平衡不存在于純粹的計劃之中,而是來自矛盾斗爭的消長起伏。
4、毛喜歡說兩條腿走路。由毛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可以窺視到古代中國的陰陽思想的影響。
5、毛要精簡黨政機構的三分之二。他想要松動一下僵化的官僚體制。
6、毛闡述了他的國防哲學:人民戰爭加原子彈。
特里爾如果真正明白和同意上面的這些觀點,他的書會寫的更好。可惜的是,沒有一點跡象顯示特里爾對于上面這些重要的觀點有所理解,只是記敘而已。
這就是一個好的傳記作者和差的傳記作者的顯著不同之處:
該詳細的不詳細,該同意的不同意,該分析的不分析。
毛的最終目標是使每個人都成為多面手,但不會遺棄高度專業化的專業人員。
過程和關系不是開始和結束的關系,所以,特里爾對于毛關心的關系和他少談的過程,沒有什么不可調和的矛盾。關系是變動的關系,過程是不置可否的過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不變的事物,難道特里爾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么?
真正的平衡不存在于純粹的計劃之中,而是來自矛盾斗爭的消長起伏。
這是多么偉大的理論。特里爾沒有注意到這個觀點的重大意義。平衡是在矛盾雙方的斗爭中才實現的,而這個平衡是短暫的,除非矛盾雙方同時消亡,要不就是此消彼長地存在著。這里才有了人的能動性,而不是認命。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辯證法,中國的陰陽也是辯證法。兩者相通,一個是古代的樸素的辯證,但一直被中國人所運用,一個被西方人詳細論證,結果被毛澤東統一運用在了中國革命事業中。
特里爾在此表白,自己對辯證法一竅不通,更不用說承認辯證法是比形而上更高級更科學的方法論。特里爾還處于形而上的階段。
特里爾除了列舉了一些他不懂但非常重要的觀點外,就開始給毛澤東奉上最高級也是最無恥的帽子了:
1、毛不僅是中國的斯大林,他還是中國的馬克思和列寧,不過目前他扮演的角色是中國的斯大林;
2、毛主動掀去了對中國思想自由的壓制,這在馬克思主義政黨中是沒有先例的。
3、在毛內心深處,他是蔑視每一個知識分子的。
4、他鞭打斯大林這具僵尸,就為自己作為正確的中國領袖罩上了一圈美麗光環。
特里爾雖然承認毛與斯大林相比,毛具有更柔和、更有耐心、而且始終不妥協的政治手腕。但特里爾還是將毛認為是中國的斯大林。
特里爾雖然認為毛認為知識分子是可以改造的,但特里爾仍然要在毛澤東和知識分子之間挑起仇恨的氣焰。這只是在顯示特里爾的無知和卑鄙了。
毛澤東對斯大林的評價是以贊揚為主的,而特里爾卻非要讓毛澤東說出特里爾對斯大林的侮辱。特里爾就像一個神棍在攪動著兩個已經過世的人的關系。
特里爾似乎對毛澤東的心理越來越了解,幾乎成了先知。盡管,以特里爾前面的言語分明的表達出特里爾離毛澤東十萬八千里,但他仍然不斷的饒舌:
1、毛第一次提出: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這一區分是模糊不清的。這種模糊性,像是令人膽戰心驚的陰云。
2、允許自由鳴放并不是為了去追求真理,而是治病救人的藥方。
3、毛此時即被中國有可能被改造的激情所迷住,但又夾雜著把中國這個難以對付的老怪物改變成新樣子并非易事的氣餒感覺。
4、毛顯然不會忘記,他的兒子是在彭的指揮下死在了朝鮮
5、毛也懷疑自己是否正在衰老而不能把戲唱好。
6、毛最初是堅決支持匈牙利事件的。這猶如一個不誠實的女子與人調情后,又哭喊著說遭受了強暴。
7、毛對莫斯科相當敬重,但他不愿公開承認這一點
8、和赫魯曉夫一樣,毛被匈牙利事件嚇著了。
9、“現在,斯大林這把刀子,俄國人丟了,列寧這把刀子現在是不是也被蘇聯一些領導人丟掉一些呢?我看也丟掉相當多了”毛的這些話說明他在信仰上經歷著激烈的內心斗爭。
前八條,特里爾表現出對中學生對校長的迷茫認識,但又不得不說出自己的觀點。
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區分必然是模糊不清的,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他們都可以相互轉化,而不是油和水一樣沒法混合。特里爾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觀點再一次暴露。
允許自由鳴放當然是為了追求真理,但不能因為自由鳴放就自由散漫,影響效率,影響真理的存在,如果影響了真理的追求,就該治病救人了。
毛沒有氣餒的時候,即使在最不得志的蘇區時代,為什么到了人氣最旺的時候,倒開始氣餒了呢。特里爾當然沒法說清楚。
特里爾是否懷疑自己已經未老先衰沒法寫好一篇評論集呢?
毛在什么時候被嚇到過,難道一個匈牙利事件能夠讓毛被生平第一次嚇到過。
特里爾一面否定毛對莫斯科的信任,一面肯定毛信仰莫斯科,一面確認毛是一位創造者,一面否定毛的獨立性。特里爾就在這樣的混亂不堪的思維中,繼續著他想像的毛澤東形象。
毛澤東的預言又對了:從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魯曉夫開始非化斯大林,到戈爾巴喬夫實現他的志向:推翻蘇聯。只有38年時間。
同理可以推論:中國從毛澤東1976年逝世開始,鄧小平開始非毛,到近幾年開始瘋狂非毛,1976+38=2014.
無論如何,斯大林完成了他活著的時候的蘇聯的興旺,能夠在世界上和美國相提并論,而后的繼任者,不斷地改革,導致腐敗盛行,最后被西方不費一槍一彈,蘇聯解體,共產黨成為非法組織


第十四章 體制的修補 (1958-1959)
特里爾在引用別人的語言時,沒有對毛澤東褒獎的,即使是毛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盡管事實上斯諾對毛澤東的評價非常之高。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對特里爾的這種引用持有信任。
特里爾還是引用開章:
一位在五十年代早期就認識毛的緬甸人后來回憶說:到1957年,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長時間地靜靜地坐著,顯出老相,行動也變得遲緩了。
1、他對他的經濟學家說:你們的文件,我兩年不看了,今年還不準備看。他對官僚機構的效率低下很不滿,他希望下邊有更多的能動性。
2、毛還開始了與幻影的斗爭,因為新中國已經出現的東西和他希望出現的東西之間產生了鴻溝
3、毛之所以要對體制進行修補,還有另外一個根本原因——他越來越感到自己終有一天要死去。
4、毛的頭腦隨著統計上的估計而膨脹著
5、毛鄙視各類專家。有知識的專家在毛看來是特別怪的人。這位半知識分子嘲笑他們。
6、這里有一個缺憾:知識分子階層與中產階級的興起相聯系,而中產階級的毀滅又無法使它得以幸免。農民不需要歷史學家,煉鋼高爐旁的生活本身不可能變成精致的小說。
在全書所有的評論中,最顯示特里爾智慧的是上面的第三條:
66歲的毛澤東越來越感到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去。
這話說的滴水不漏,似乎無可辯駁。特里爾把全人類的智慧都吸收到了自己的腦殼里,才能有如此的妙論。
毛澤東從開始干革命起,就知道自己也許會突然死去。更會知道自己一定會死去,就是黨也會死去。特里爾在前面也描述過。
但是,特里爾不只是為了這些,他是為了襯托毛澤東的政策。特里爾想盡一切辦法來說明,66歲的毛澤東在走下坡路。
特里爾為了說明這些,不惜將人類的共性,隨著年齡的增大都會想到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去的事實強加給毛澤東一個人。
1、“前人辛苦,后人幸福”。這是迄今為止對自己的父親講過的最熱情的話。
2、彭德懷粗魯地對他的來訪者說:“他還想出版呢!個人寫的書只能用個人的名義出版,不能用中央的名義出版”
3、毛以后好多年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他失眠了。
4、然而,在毛的四十分鐘講話結束之前,他又慢慢地恢復了以前的精明。
5、他在承認錯誤時的措辭也是很巧妙的。
6、毛能揭露或想象的謬誤越多,他認為自己掌握的真理也就越多。

特里爾不斷制造者毛澤東和毛老爹的對立,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對立,以及特里爾給毛澤東的壓力。
第一條有一個最字,這個最字的意義,從特里爾漏洞百出錯訛不斷的記載上看,這個最字毫無意義。第二條是特里爾的杜撰,第三條,是特里爾常有的給予的毛澤東的壓力。第四條馬上就顯示特里爾給毛澤東的壓力消失了。特里爾的壓力就是這么來無影去無蹤。第六條又顯示了文人饒舌和俏皮話的功力。
事實上,毛澤東想象的謬誤都出現了,所以,事實上,毛澤東掌握的真理比在1960年代的人士看到的還要多。
第十五章 蘇聯與超越(1959-1964)
特里爾多次提到毛澤東的一個重要觀點:
一切事物都是變化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
但特里爾提到的至少3次之中,都是旁觀者,這個觀點在特里爾眼里似乎是錯誤的。
特里爾繼續寫道:
1、毛越來越堅信:蘇聯人對辯證法已失去了興趣。他們越來越喜歡有一個穩定的世界,而毛澤東則對世界的動蕩感到歡欣鼓舞;
2、毛要尋找更鮮紅的明天的西紅柿,這種西紅柿在今天“非辯證法”的思想看來,是屬于毒草之列的;
3、“他們相信技術和干部可以決定一切”毛這樣評論蘇聯人,是為他把一切事物直接扔給群眾的做法辯護。
4、毛討厭蘇聯人提出的全面鞏固的觀點。他說:在整個宇宙和地球上,一切都是不斷地產生、發展、消亡,不可能有全面的鞏固。
5、1962年,毛跨出的一步是世界范圍的馬克思主義 組織致命的一擊。他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權力已經被修正主義分子篡奪。
6、1964年,毛毫不掩飾地說:現在的蘇聯是資產階級專政,是大資產階級專政,德國法西斯式專政、希特勒式的專政。
7、毛的做法是不可思議的,他重新把中國的救星定位敵人。
8、既然毛滿不在乎地拔去了塞子,人們也許會問,為什么還會把蘇聯這個 瓶子拿了這么久呢?
特里爾表明了他的認識觀:今天是非辯證法的思想。
辯證法作為包含了一般和特殊規律的方法論,難道還有比一般和特殊更廣泛更科學的非辯證法的方法論。特里爾放了一個衛星,非辯證法的思想,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和其他國家的精英主義不同,蘇聯走向精英主義,毛當然反對。精英主義的后果就是蘇聯倒臺。
毛宣布蘇聯成為修正主義,是基于他們的精英主義路線,和西方無原則的來往。結果,毛澤東又看到了30年后,蘇聯被一個叫撒切爾夫人的女人笑盈盈地肢解了。
毛把蘇聯定位為敵人,是因為蘇聯已經變了,已經開始脫離人民群眾,走向為權貴官僚少數人服務了。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專政中的腐敗。雖然,專政不一定腐敗,但腐敗足以摧毀專政。
特里爾不小心地寫道:
1、1964年秋,一個小時足有的時間里,爆發出兩件新聞。赫魯曉夫被推翻和中國爆炸了自己的第一枚核武器。
2、毛親自鼓勵錢學森等科學家。
3、1956年,毛在一次知識分子集會上說:美國人只知道賺錢,如果沒有人給他抬轎子,他就得考慮走路了。
之所以說,特里爾不小心,是因為毛澤東和知識分子的關系并不像特里爾反復挑撥的那樣不堪。
尤其是第三條,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美國人是靠別人抬轎子生存的。美國要么用武力強迫別人來抬轎子,要么用資本或者貨幣哄騙別人來抬轎子。因為美國得到了領先的機會,導致了他的忽悠總是能夠成功。直到現在。
這一章的最后一句話很有意思:
毛總是很精明,但他從來不虛心。在他看來,世界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中國提供了趕上和超過的目標。
可以改一下:
特里爾總是很愚蠢,但他從來不虛心。在他看來,世界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他認為世界是非辯證法的。
辯證法認為:事物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事物的結果也就有兩種可能。可以有利于自己,可以不利于自己。人既要認識客觀世界,也要有能動性。否則,世界可能出現不利于人類的事情。
  特里爾的非辯證法,這是新名詞。我以為不外乎感性和知性規定。感性是靠不住的,知性規定是局限的。特里爾自以為知性規定就是認識論的最高境界,這是大錯特錯。辯證法包含了知性規定,并能將知性規定所帶來的矛盾一起解決。

知性規定是局限的,他不包含特殊,對于一般的規律也不能包含。越具體的規定就越局限,結果是越不能說明事物的本質。
中國歷史上有個著名的白馬非馬事件。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   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復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未可。”   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于馬也。異黃馬于馬,是以黃馬為非馬。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規定中的馬,和白馬、黑馬等等馬都不等同。這也可以推理出,法令越多枉法的越多,因為法令越多漏洞也多;同時枉法者總是用有利于自己的法令解釋自己的行為。而枉法者大多是明白法令的權貴。對于老百姓而言,法令總是用最嚴厲的解釋來定案。

第十六章 退卻 (1961-1964)
特里爾開始用自己幼稚的思維代替毛澤東思考為什么:
1、為什么要發動1957年的鏟除毒草運動?因為匈牙利時間使毛煩躁不安;為什么要搞大躍進?因為毛意欲脫離正面臨解體的國際共產主義陣營,并試圖按自己的想法走出一條中國的路;為什么要反擊彭德懷?因為毛把它看成是與赫魯曉夫的幽靈做斗爭。
2、毛覺得,他自己的意志就是那一時代中國道路的化身,他感到自己能超出常規,跨越一定的社會秩序。
3、毛并不是因和彭德懷發生沖突才開始談論佛教思想的。因為他對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失去了原有的迷戀,就開始回到中國的傳統。
4、難道毛真的已割斷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嗎?確實如此。但要了解毛的思想變化過程,我們有必要先探討一下馬克思主義在概念上的內在矛盾。
在第一條里,連續三個問題的回答是簡潔直白的,也是天真無牙的。毛是運用辯證法的天才,他的辯證法不單是從馬克思著作中讀到的,更是從中國的歷史和革命實踐中得出的。辯證法的核心觀點之一是:內因決定外因,而不是外因決定內因。所以,才有了年輕的毛澤東寧愿放棄出國的機會也要留在國內,寧愿相信中國歷史上的綠林好漢的戰斗經驗,也不會全盤接受共產國際的指揮,寧愿自力更生也不愿出賣國格。毛澤東一貫如此,但是特里爾對于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外因論。
毛澤東一貫是以內因論處理事情的,而特里爾寫了毛澤東的大半生,居然沒有看出來。從此可以看出,特里爾對于哲學實在是十竅通了九竅——一竅不通。
第二條,特里爾又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毛澤東,雖然這容易得很,但并不具有說服力。如果真正懂的毛澤東,1960年代的毛澤東一定是在考慮歷史上的中國為什么總是朝代更迭,戰亂不斷。毛澤東的意志能不能是那一時代中國道路的化身,能不能超出治與亂的歷史輪回,能不能跨越常規的社會秩序,一切都是未知數,但并不能否定毛澤東為此做出思考和探索。
在第四條,特里爾強調毛澤東確實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就是栽贓嫁禍血口噴人了。同時,特里爾還想探討一下馬克思主義在概念上的內在矛盾。
但沒有下文。也許只是為了表白特里爾堅信毛澤東放棄馬克思主義找個理由吧,但這個坑挖得太深,以致于自己沒有能力繼續下去。
這一章的最后,特里爾開始剖析毛澤東和劉少奇之間的關系:
這位慍怒的政治家發現劉少奇正在成為秦始皇式的政治強人時,準備馬上把他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這次,劉少奇成了秦始皇了。


第十七章  烏托邦的憤怒 (1965-1969)
特里爾借用馬爾羅的眼來描述1965年的毛澤東:
在馬爾羅看來,毛像一個威嚴的皇帝,死板而盛氣凌人,就像傳說中剛從古墓里走出的巨神。
毛澤東是不是皇帝,像不像皇帝?我們先看看什么是皇帝,從百度上得到的答案是:
皇帝,古時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中國,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稱。“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稱皇帝。”所以人們考量上古時的賢君,根據他們各自的功績,將能夠配得上皇、帝之稱的八人合稱為“三皇五帝”。但此時皇、帝還分別為兩個稱號,不同時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將二者合并,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則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詞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近代以來,“皇帝”也是對其它強大帝國的國君的翻譯。
上面這么描述皇帝是不夠的,根據中國的皇帝的存在歷史,可以總結出皇帝的特征有兩個:
第一、傳位給自己的子嗣,
第二、有自己的國號。
秦始皇是第一個中國皇帝。武則天是中國最尷尬的皇帝,原因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性別。武則天篡奪唐朝江山,并改了國號,自己做了皇帝,天下也算太平。但傳位時出了麻煩:傳給自己的兒子,相當于把篡奪的唐朝江山又讓回去,那當初奪來為何?傳給自己的侄子,侄子畢竟不是自己的骨肉,傳給自己的外甥,和自己根本不是一個姓了。所以,武則天雖然能力出眾,但畢竟頭發長見識短,她沒有將子承父姓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江山就無人可以保持他的國號繼承。
這兩條標準只是一般規律,比如末代皇帝。末代皇帝雖有自己的國號,但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子嗣。這就是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優劣之處。形而上的標準總是會出現例外,而辯證法就會提醒,在新舊皇帝的交替中,末代皇帝即使皇帝,也不是皇帝,因為新皇帝要誕生了,但不是末代皇帝的子嗣,已經改了姓了。末代皇帝有一個共同的感慨:新皇帝誕生了,但與我無關。
雖然這兩條標準是一般規律,但大體概括皇帝的內涵。
那么我們看看毛澤東是不是皇帝呢?
第一、毛澤東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子嗣。毛澤東選認的是華國鋒。
第二、毛澤東有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國鋒沒有改變國號,鄧小平沒有改變,江、胡都沒有改變。所以,也就不是新舊的交替,而是延續。
從以上簡單的推演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封建帝制,毛澤東也不是皇帝。
毛澤東像不像皇帝呢?
皇帝是有姓氏特權的,是有血親和姻親的特別照顧的。毛澤東既沒有在1950年代分封自己的家族,也沒有樹立自己的姻親。毛澤東周圍有那么多崗位,但身邊沒有幾個是自己的親人的。
所以,毛澤東連像都不像皇帝。他是一個工農大眾的代表,不是大資本家大官僚的代表,盡管他當上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已經有20余年。他的眼睛還是往最底層看。
特里爾這樣描述了一句:
毛低語道:我將單獨和群眾站在一起——等著吧。仿佛劉和其他與會的人都不是毛的同事,只是一群緘默的證人。
特里爾的這句話,出處不知是哪里。但明顯是為了應這一章的題——烏托邦的憤怒。
我看到的是,毛澤東的更偉大的時刻的到來。
毛澤東從一個農村少年,獨自出走,然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最后自己領導著幾百人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革命模式,走向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層。
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者,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發揚光大者,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緊密聯系的紐帶締造者。
毛澤東深知,中國共產黨的基礎是工農大眾,如果中國共產黨失去了工農基礎,中國共產黨作為工農的先鋒隊就失去了意義,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當中國共產黨和工農大眾出現裂痕的時候,毛澤東的選擇是站在工農大眾一邊打倒中國共產黨的當權派,而不是繼續維護他締造、壯大、執政的中國共產黨。
特里爾繼續寫道他認為的烏托邦的憤怒:
1、毛在一次黨內會議上說:現在幾盒香煙就能收買一個黨支部書記,如果把女兒嫁給一個干部,那就要什么有什么。
2、不管毛抱有多大的希望,但他并沒有把希望寄托于中國共產黨。
3、毛挑明了這一點:我們黨內至少有兩派,社會主義派和資本主義派。
如果上面的這些憤怒在一些當事人和特里爾看來,是烏托邦的話,那么在現代人看來,就是現實。
與當時不同的是,現在收買一個黨支部書記的價錢提高了,現在靠女兒收買干部的手段不太容易了,一個是貪官們的女兒少,一個是書記們的喜新厭舊的速度太快。
毛澤東對中國的希望,不是脫離群眾的中國共產黨,而是緊系群眾的中國共產黨,如果中國共產黨和群眾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毛澤東是站在群眾那一邊的。
黨內分成了兩派,社會主義派和資本主義派。當時是事實,現在更加明顯。當時毛澤東是黨內少數派,現在的社會主義派也是黨內少數派。
特里爾寫到這里的目的不是為了切題——烏托邦的憤怒,而是證明了自己的文不對題。
林彪在特里爾的眼里是這樣的:
林彪看起來并不像統帥世界上最大軍隊的將軍,反倒像一個童子軍。他個頭比毛矮,鼻子要比一般中國人大一號,說話的聲音又細又尖,總是用一項軍帽蓋住他的禿頭,軍裝在他身上就像掛在架上私的。他雖然只有五十七歲,但體弱多病,在公共場合顯得貌不驚人。
特里爾對人的看法,只停留在個頭、鼻子、聲音、和體格上。隨后后面有了一些否定詞,但并沒有說到林彪是一個軍事天才。
特里爾認為林彪似貓一樣的狡詐,討得毛的歡心。
特里爾對于林彪沒有一個客觀甚至中立的言辭。雖然,特里爾窮其一生的業績也無法和林彪的1949的一年同日而語。

特里爾繼續做著他的烏托邦的評語:
1、廬山上丟掉的是黨的威信,從那以后,黨成了一臺受人操縱的機器,而不再是一個超出任何人之上的充滿戰斗力的集體。
2、毛逐漸地把自己的威信與共產黨的威信割裂開來。
3、現在情況不同了,毛的追隨者從五十年代的幾乎所有人減至六十年代的一部分人。在分裂的黨中,他只能屬于一個極小的團體。
4、由于不再相信自己的中國共產黨,他轉而像一個明朝皇帝,搞起了宮廷政治。他開始轉向利用侍從和家庭,以更多地得到個人支持。
黨如果成了一臺受人操縱的機器,那原來的黨是無人操縱的機器么?是個永動機么?
黨這個機器是怎么受人操縱的,為什么黨不再是一個超出任何人之上的充滿戰斗力的集體。是歸于分裂呢?那么這個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毛把自己的威信與共產黨的威信割裂開來。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信心。換了別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敢下此決心。因為他們很多是共產黨的受益者,而不是給共產黨增磚添瓦者。
毛澤東敢于將自己的威信和共產黨的威信割裂開來,這句話也是明顯的錯誤。毛澤東并沒有將自己的威信和共產黨的威信割裂開來,而是將自己的威信和一些共產黨的當權派割裂開來。
毛澤東最終是為了維護整個共產黨的威信,而不是樹立自己的威信,毛澤東不到百年就死去,而共產黨不能百年就死去,而一些道路,比如資本主義道路,看似是在幫共產黨,其實是害共產黨,導致共產黨滅亡。
在蘇聯的垮臺歷史中,最后成立的合法的資產階級黨派成百上千,但只有一個黨不合法,就是共產黨。
共產黨是和資產階級政黨天然的不融合。
共產黨和西方的對立和斗爭,不是因為共產黨建立了國家就結束了,就勝利了,而是剛剛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戰斗方式: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方式。

毛澤東高瞻遠矚的看到:共產黨內部可以出現對立的派系,也可以出現資產階級思想。盡管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內是在一定范圍內是有益的,但在長期和總體上是有害的。
毛澤東的信心不是來源于烏托邦,而是來源于廣大的群眾。
特里爾認為毛搞的是宮廷政治,找家庭的支持。我以為一個人成功,必須有人幫助,特里爾把毛澤東評傳,寫的如此差,要么是自己沒有找人幫助,要么是找的人比特里爾還差。

毛澤東找的人也差,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他的意圖,即使明白他的意圖,也沒法把握好分寸。他要將自己的高瞻遠矚靠自己找到的一些沒有放棄私利的人實現,這才是毛澤東的無奈之處。但他認為這件事必須去做,盡管那些執行者有很多不足。
特里爾這么繼續著:
1、這篇文章為一次令人震驚的戰斗打響了第一槍,這是馬克思主義政府內部自相殘殺的開始。
2、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只有在中國,才能出現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政治局和劇場的戲劇同時開演的情況
3、然而,毛發動偉大的無產階級文革確實也有正確的、甚至是高尚的動機。
4、毛是在尋求毛澤東的永生,同時也是為了中國革命的長存。
5、毛自己是半個知識分子,他并不怎么信任知識分子,但有為之傾倒。
6、這場運動除了將導致一場戰爭之外,不會有其他結果。

特里爾有條件用旁觀者的視覺和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中國的文革。但他自認為他的優越性也太高了,以致于認為只有中國,才能出現現實中的戲劇表演。特里爾對中國的不了解,有情可原,但特里爾對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不了解或者自命清高,就不可理解了。美國的政治就很純潔么?作為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士,沒有讀過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么?沒有聽到美國的水門事件么,沒有聽說里根被刺么,沒有聽說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是個陰謀么?
特里爾對人和社會的了解,就像他對火星的了解差不多
特里爾又來挑撥毛和羅的關系:
1、羅瑞卿反對毛把蘇聯和美國等同起來。他認為毛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傳統,也背離了起碼的軍事常識。
2、毛通過使用一系列嚴厲措施除掉了羅。羅從六層樓上跳下去。他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個遇害的高級領導人。
用這樣的筆調來挑撥毛和羅的關系,分化中共的目的太明顯了。特里爾好像還有其他的任務啊!
特里爾繼續他的評書:
1、大躍進時,毛相信黨就是一種工具;文革時,他失去了這種信仰,他號召紅小兵去攻擊黨。
2、毛強調造反有理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3、毛在1966年對馬克思主義做了同樣的歪曲。他把造反置于中心,而新教主義者是將暖放在中心。
4、毛在1966年至1967年之間相信,如果年輕人有造反精神,自然就會做出對中國有好處的舉動。這是一種由愚蠢的理論導出的愚蠢的實踐。
看來特里爾認為接受施舍是最高境界。特里爾當然不明白造反有理的意義。如果沒有造反的,那人類早就滅亡了。
如果沒有造反,華盛頓就還是奴隸主,而成不了美國總統。
如果沒有造反,林肯就只是個不得志的律師,而不會將美國版圖擴大。
如果沒有造反,善良的人終將會被邪惡的人奴役、殺光。因為總是邪惡的人開始動手。
特里爾自己愚蠢,他評價的愚蠢就很難說是愚蠢。
特里爾還寫道:
1、在這些令人作嘔的廢話之中,毛每天早晨在鏡子里是怎樣看自己的呢?
2、現在,中國到處都擺著毛的塑像,他的話成了有魔力的咒文。中國的城市似乎都成了天主教堂,而毛就是教堂里紅色的圣母瑪麗婭
3、毛是在給中國進行高水平的治療么?還是在通過你死我活的戰斗爭奪對中國的控制?很可能是前者,但也不全是。
4、他無力面對他所創立的政權中出現的某些嚴峻的事實,于是就創造出許多虛無的東西來解釋為什么事情變得如此糟。
用圣母瑪麗婭來形容毛澤東,是特里爾的敗筆之一。
特里爾不明白,宗教和現實的關系。宗教的人物是虛構的,而虛構的人物其實是來源于現實人物。
特里爾用宗教人物來形容現實人物,就是將現實的虛化再來描述現實。這是很幼稚的思維。
特里爾對文革沒有幾句客觀的描述,這里突然冒出一句:
要說這場運動是對一些右傾分子的清洗,是對的;如果說他是在造就一個新的政治體制,那是無稽之談。
就是這一句,也只對了三分之一。文革的作用不是對右傾分子的清洗,是對右傾分子的抨擊和拯救,不只是對右傾分子的抨擊和拯救,也是對官僚體系的抨擊和拯救,最后還是在拯救中國共產黨和工農大眾的魚水關系。
毛就是想通過文革造就一個新的政治模式,這個政治模式的目的不是整人,而是展示一種方式,一種在和平發展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官僚主義、特權階級、腐敗現象、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一切,都給予定時的清理。就像電腦需要定時清理垃圾一樣。
毛主動發動文革,就像主動給電腦殺毒一樣,不能等到電腦死機了,才想到殺毒。
在毛發動的文革里,是粗放的,范圍是廣泛的,毀壞的比建設的也許多。對那段歷史,我們需要更加珍視和認真研究,才能得出得與失的程度。而不能一味的否定和一味的肯定。因為畢竟是一場持續10年的中國歷史。
文革作為革命的一種,對于社會發展是有貢獻的,是武裝革命之外的另一種革命方式。
特里爾如此描述文革的雙方——毛和劉
1、劉并不像貓那樣看重農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他像一個天主教徒一樣虔誠地信仰黨的權威,而不像毛那樣時常請群眾對黨提出批評。
2、在經濟發展上,劉喜歡按部就班,而不是像毛那樣喜歡波浪式前進。
3、劉缺乏毛的牢固的民族主義思想。
4、劉與毛的最大區別是,他沒有絲毫的猴氣。劉不認為生活是永恒地變動不定的,而毛卻這么看,并為此而著迷。
5、劉認為歷史是一架上升的電梯,而在毛看來,歷史就是一個波濤洶涌的大海;

上面的幾條,沒有多少可信度。劉和毛的關系曾經長時間地融洽,劉對毛也有崇拜的心理,這不是因為特里爾說的黨的策略,至少不是唯一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毛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特里爾對文革描述的很細致,這是他的貢獻之一:
1、毛變的越來越反左。
2、從1967年開始,文革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此時主要是反對那些年輕的政治搗亂分子(極左派的代名詞),他們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3、在1968年10月劉被正式免職之前,毛的焦慮所在就由劉的錯誤轉向那些紅小鬼的過失了,因為他們打倒了劉并要立刻實行共產主義。
4、紅小兵在打倒中干的很出色,但談到建設時,盡管有成千上萬的指揮者,卻找不到干活的人。
特里爾也描述文革的分寸,但是能夠這樣做的人只有一個——毛澤東。
特里爾如此描述到:
1、毛看完陳毅的黑話集之后說:此話不黑,口快心直。
2、毛在杭州說:你們不能用斗地主的方式來對待干部。
3、毛對武漢的同志講:你們不能懷疑一切,也不能打倒一切。
4、“紅衛兵能掌權么?他們今天掌權,明天肯定就被推翻,他們政治上還幼稚,......紅衛兵還不成熟。”毛終于從他自己創造的小鬼中跳了出來。
5、毛開始批評他的夫人是左傾機會主義者。
毛澤東在權衡得失,而幫他執行任務的和被他打倒的都在怨恨他。他是孤獨的。
特里爾評價到:
1、毛沒有給文革帶來的混亂無序這一根本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他無法把這兩個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他深信斗爭能陶冶人的品格;另一方面,他又意識到千百萬人相互間斗來斗去只會一片混亂。
2、毛是帶著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缺點所做的理智分析而步入文革的,他宣稱資本主義依然存在,應該在思想領域展開一場斗爭,所以需要發動文革。否則的話,社會主義經濟會蛻變成資本主義的經濟。這一分析很可能是錯誤的。
3、毛發動文革時要使他長期以來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得以堅實。
從上面的評價可以看到特里爾對文革的字面意思都沒有理解,他又怎么能夠真正理解毛澤東的文革意義呢?
特里爾用了很可能是錯誤的來分析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蛻變成資本主義經濟的可能。現在中國的經濟已經成為是真的資本主義經濟了。特里爾還能用錯誤來評價么?


第十八章 山峣峣者易折 (1969-1971)
特里爾將毛和林對比:
1、毛不像林那樣,不惜任何代價全力捍衛自己的政治權利的堡壘。他也不像林那樣,使用削弱軍權的方法,以鏟除政治上的異己。
2、毛譴責林彪對他的個人崇拜。他懷疑林彪是想把他架空至更高的圣德的位置上
3、對自己表面上的接班人,毛假裝對他保護,甚至是挽救。
特里爾還對毛澤東作這樣的評價:
1、毛毫不留情地從俄國的臉上撕下了馬克思主義的假面具,他似乎忘記了,他的這種做法也正在自己日后置身類似的境地奠定了基礎。那就是,他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也被民族主義所沾染而變得難以辨認。
2、毛敵視蘇聯的一個因素是:簡單的民族主義利益的算計。毛對蘇聯的惱恨還有一點荒謬之處:蘇聯是一面鏡子,毛從中看到了一些丑陋的現實——這與其說是蘇聯人民造成的,不如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產物。
3、毛指責蘇聯的修正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篡改,這并不是因為他內心有個明確的選擇方向,而是因為作為一種信仰,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前途也實在是把握不準。
特里爾對民族主義是反感的,對馬克思主義是反對的,對毛澤東的信心是不足的。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是毋庸置疑的,對馬克思主義是信奉的,特里爾認為毛改變了馬克思主義的信念。這是特里爾自身的心理暗示罷了。
如果毛澤東對前途有疑慮的話,也是怎么才能保證在革命中實現中國民眾的成長,實現既能保持經濟增長,也能防止兩極分化,既能保證群眾的革命熱情,也能防止革命過熱,既能保持政府的正常運作,也能防止官僚主義......

特里爾繼續描述:
1、毛策劃了他久經沙場生涯中最重大的——盡管不是最周密的——一次戰役。這只能是一場重大的流血的戰斗。
2、1970年秋,毛、林的緊張關系公開化。毛抱怨林和他的大將搞突然襲擊。
3、林對毛不像彭那樣粗魯,但其用意卻比彭更狡猾。
4、在政治上,林不久就同周發生了激烈的對抗,他與文革左派的聯盟也開始瓦解。他不久就淪為由失寵的將軍們組成的陰謀集團的頭目。

特里爾承認林是一個集團的頭目。
1、林的兒子著手的政變代號為571.根據中文諧音,意為 武裝起義。政變計劃把毛稱為B-52.使用這種當時還在越南戰爭中猖獗而聲名狼藉的字眼,當然是對毛的侮辱。
2、在政變計劃中,林還對毛進行詆毀:
   B-52是一個懷疑狂、虐待狂,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B-52甚至將自己的親生兒子逼瘋。
  
3、在這期間,毛的中國,贏得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還成了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4、文革剛過兩年,黨內三分之一的高級領導人淪為黨的敵人。
從這里看到,想推翻毛澤東的,都罵毛澤東為封建暴君,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的封建暴君。林彪集團是這樣,現在的一些極右分子也是這樣。
特里爾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分析林彪的死,但毫無所得。特里爾對于林彪的一生沒有什么認識,更談不上什么客觀評價,他只能猜測。

第十九章 尼克松 1972
  特里爾單獨來寫中美建交。
特里爾如此寫到:
1、尼克松擔任副總統時,美國曾三次以核武器來威脅毛的中國;
2、美國曾不止十二次阻撓毛的政府在聯合國取得席位
3、在毛進入北京以來的二十二年中,直到前一年夏天,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訪華,這兩個國家沒有一位政府官員訪問過對方的首都。
4、在美國總統訪問毛的北京之前,還沒有一位美國總統訪問過東京或莫斯科
5、尼克松在中國八天的逗留是美國總統訪問外國時間最長的一次。
6、美國總統在一個與美國沒有外交關系的國家領土上談判是第一次。
7、尼克松一直把共產黨中國當做美國的頭號敵人。
在西方政客之中,尼克松是偉大的,他評價中國之行說:改變世界的一周。他確實為美國找到了一個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和巨大貿易伙伴。
更加偉大的毛澤東,在生前沒有讓美國人的任何企圖在中國這里得到實現,直到他逝世以后。

毛澤東曾經經歷過幾次大的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毛澤東是積極的,他是胡漢民的秘書。
第二次國共合作,毛澤東是積極的,合作并斗爭著。
第三次中蘇合作,毛澤東是不那么積極,合作并走向自主
第四次中美合作,毛澤東是長者姿態,他俯視一切了。
任何合作,都不能忘記自我,否則,就容易被人蔑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局是慘痛的。
  而現在中美的合作,已經到了放棄自我的地步,災難也就快要到了。
特里爾如此描述在書房里,毛澤東和尼克松的會面:
1、毛對尼克松開玩笑說:我們共同的老朋友,蔣委員長可不高興了。
2、溫斯頓洛德說:即使不知道他是誰,如果參加一個有他在場的雞尾酒會,他肯定會憑他的力量把我吸引過去的。
3、毛在夸大美國的衰落,然而,他又正確的估計到了,尼克松的出面是一種擔保,美國和中國多年內不會再發生戰爭。
4、中美對話幾乎還處于小兒嬉戲階段。同今天的情況相比,當時每一方都遠不了解對方的政治形勢。
特里爾還寫道:
1、在臺灣問題上,毛的收獲相當大。美國退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的爭議,并在公報中指出:臺灣不容置疑的屬于中國,并且希望中國人民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2、在對尼克松沖擊波的反應中,日本趕忙擁抱北京,而與臺北斷交了
很明顯,毛澤東的立場是民族主義的,并贏得了主動。臺灣成為了內部事務,而現在,臺灣的事情似乎又復雜了。
中美的建交,是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如何交往的開始。
一個窮人是依附富人,仰人鼻息,直接投懷送抱做富人的小三?還是學會做人,平等交往,不賣身,更不能賣完了身,還要給自己立牌坊,還說是普世價值.
1972年的世界,中美建交的動力,還有一個與當時的中國關系不大,但與世界關系極大,現在與中國和世界都重大的事件,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黃金本位制瓦解。
美元在1971年脫離黃金而大幅貶值,導致世界物價上漲。
現在美國仍然可以用這一招來度過經濟困難。
美國是實用主義,但這是個有戰略頭腦的實用主義。個人的實用主義者,只看眼前,不顧以后,眼光好的能看到未來三五年。但是實用主義的美國,眼光可以看到未來十年甚至三十年。這與美國政府是由財團支持有關。支持美國政府的大財團,都是久經資本市場風浪的老手,他們的眼光遠大,已經不太注重眼前利益。他們懂的放長線釣大魚。
現在中國的一些基金是靠美國資金支持的,他們的作用現在開始顯現了。
婊子不是生下來就是,漢奸也不是。
吃人家的嘴短。他們吃了一年又一年,最后吃上癮了,他們懼怕沒有物質的時候,恰好中國的物質當年不太富裕,漢奸就這樣誕生了。
漢奸其實就是養出來的,根本是沒有骨頭的。

第二十章 破碎的夢 (1973-1975)
特里爾如此評價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系:
1、毛與周的長期合作關系在1972年最為密切。
2、毛并不愿依賴周,他畢竟不具備周那樣的天性。如果說深謀遠慮的毛是虎、猴二氣的結合,那么周就是一個將毛所痛恨的中國官場傳統帶入共產主義時代的人。
3、周遠不像毛那樣。毛信仰一個永恒變動的世界,偏愛高于一切價值的斗爭,認為一切現象都充滿著矛盾。
4、周不像毛那樣愛沖動,他從未被排斥出黨,而毛則有過三次這樣的經歷。
特里爾對毛與周的關系的理解非常膚淺的。兩人從1935年的遵義會議后,就進入了知音的地步。如果說朱德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兌現者,那么周恩來就是毛澤東政治、軍事等一切思想的兌現者。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系親密到已經沒法區別,即使他們不在一起,也是根本無法分開的。
特里爾還描述了日本首相田中的來訪:
“在毛面前,周只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田中回到東京時對他的一些政界朋友說。“他的舉止就像陪在某個著名國會議員身邊的一個笨手笨腳的秘書。”這番評論很有意思。這甚至使人覺得,田中的這番話倒不像是在描述周,而是在活靈活現地描述他自己在毛的尊駕前的表現。

特里爾有時候客觀的有些弱智:
1、周看到了意料中的毛的衰老。
2、毛在這種緊張局勢中來回串演了三種角色:
   經常支持極左派
   對某些中間派做兩手準備,對起重工某些人實行安撫 
   不時地坐山觀虎斗
3、同事們簡直不能斷定毛下一步要干什么

特里爾還提到:
1、毛說:幾乎每一個來見我并令我欣賞的人回國后都會面臨災難。他指的是尼克松、田中角榮、恩克魯瑪、希思、蘇加諾、惠特拉姆、西哈努克等人。他接連舉出這七個人的名字,他們都友好地訪問了中國,而在自己國家倒了霉。
2、毛批評江青狂妄自負,極為放肆。
這是兩個重要的信息。第一條,說明和中國結交的元首,都被莫名其妙的推翻。尼克松、田中、西哈努克直接與美國有關系,恩克魯瑪、希思、惠特拉姆與英國、美國等西方勢力有關。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共濟會或者其他組織——看不見的手。盡管原因形形色色,但是都很有針對性。


第二十一章 強弩之末 (1976)
特里爾在最后時刻,將自己對毛澤東的不明怨懟和仇恨都發泄出來了:
1、盡管他瞧不起教授,但又怕教授。
2、在舊中國,皇帝的圣旨總是放在一只鍍金的木制鳳凰的口中。毛的最新指示也是這樣。
3、毛以災難性的語言寫道:搞社會主義革命不知道資產階級在哪里,就在共產黨內,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4、這就是典型的毛,地地道道的陰陽家。
5、這是宗教,不是政治。
6、“我看尼克松下臺是美國的戰爭販子搞的鬼”單純的驚人
7、所有這些,都是毛策劃的結果
8、生命垂危的圣人兼皇帝仍在當權,卻又無法管理
9、毛的一生與封建傳統整整兜了一個圈子,最終卻以一位新時代的皇帝而結束。
10、毛堪稱一個朝代最后一位皇帝
11、毛的在世一直就是文革以來不穩定的主要因素。而對毛的死期的不知則是最后的一個不穩定。對于這個遭受近二十年磨難的國家來說,毛的逝世將帶來返璞歸真意義上的穩定。
12、首都北京顯得很平靜,也沒有自發群眾事件,人們照常工作、照常生活。很少有人裝模作樣讓人感到毛之死足以使他們流淚。
13、毛澤東時代結束了。
特里爾挑撥毛澤東與知識分子的關系是貫通于全書的,他視毛澤東為皇帝——一個特里爾根本不懂的概念,特里爾認為中國度過了磨難性的20年,特里爾認為沒有中國人為毛的逝世流淚。
特里爾全部的評論中最大的敗筆就是特里爾認為——毛澤東時代結束了。
如果毛澤東時代真的會因為毛澤東的逝世而結束了,那毛澤東真的是失敗了,但事實上毛澤東時代沒有隨著毛澤東的逝世而結束。
鄧小平雖然改革了,但是在毛澤東時代的基礎上的,只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完結,毛澤東時代就沒有完結,只要中國共產黨沒有消失,毛澤東時代就沒有結束,只要人民幣沒有消失,毛澤東時代就沒有結束。
特里爾的結語:
1、盡管毛有過失,但毛是二十世紀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國有了一個新的開端
2、他具有火一般的熱情,堅如磬石的意志,從不自滿,而且氣運亨通。有三四次,毛以毫發之差躲避了滅頂之災。
3、什么是毛思想呢?他第一次把農民置于馬克思主義革命計劃的中心;他把帝國主義當做他所處時代的世界政治的關鍵。
4、毛的民族主義傾向是如此之強。
5、毛的政府使新中國比舊中國有更多的社會平等。在毛的領導下,中國向社會現代化邁出了一大步。毛留給中國的是很大程度上的自給自足和世界第六經濟大國的地位。
盡管特里爾在結語中提到了毛澤東的很多客觀的優點和功績,但其文中的整個內容,不足以表達出他的觀點。
特里爾在全文中,描述毛澤東笑的時候一共有四次;而毛說話時更多是憤怒、不安、嘲笑、諷刺等等,而聽眾基本是震驚——這個詞用于毛澤東的聽眾是最多的。
毛澤東和知識分子的惡劣關系,基本是特里爾挑撥的結果。
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的關系,基本不在特里爾的認識范圍之內,特里爾如果能夠知道太陽內部的情況的話也許會明白一點。
毛澤東的皇帝稱號,是特里爾對皇帝這一概念的無知而亂封的,這就比如一個小男孩罵他爹為流氓一樣。
從成功學角度看,毛澤東一生是非常成功的。從家庭角度看,毛澤東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又是不幸的。
從西方人處事邏輯看,如果你戰勝不了對方,你就服從對方,特里爾對毛澤東的評價是失真的,失去了一個西方知識分子的客觀標準的
筆者認為:毛澤東不是神,而終將成為神;毛澤東是現實,是遙不可及的現實;毛澤東在一生中達到的成就,需要讓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合作歷時幾百年完成;毛澤東沒有任何錯誤,他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一個沒有任何私心的目標,如果說毛澤東有錯誤,錯誤在那些想阻止他但沒有阻止成功的人身上,在那些想利用他被他識破的人身上
如果非要找毛澤東的錯誤,也是有的:
毛澤東的最大錯誤就是他總是正確,總是成功
毛澤東的最大遺憾就是他的對手太弱
如果毛澤東再活500年,大同世界就實現了


特里爾的這本評論集的最大特點就是讓人深刻地明白了什么叫斷章取意、以偏概全。
特里爾最大的成功就是,他那些隨處可視顯而易見的錯誤都是小錯誤,而更大的錯誤都巧妙地隱藏在他那自信滿滿的毫不經意的評論上。

最后用一位網友的話來結束:
毛澤東是誰?
直到現在,我才搞清楚毛澤東的真實身份——毛澤東是人民的領袖,而不是共產黨的領袖。
因為,共產黨可以變壞,但毛澤東不會;共產黨可以拋棄人民,但毛澤東不會;共產黨可以搞臭毛澤東,但人民不會;共產黨可以拋棄毛澤東,但人民不會。
毛澤東不一定始終與共產黨連在一起,但一定始終與人民連在一起;人民也不一定始終與共產黨連在一起,但一定始終與毛澤東連在一起。
    
在中共黨史上,共產黨不是有過幾次拋棄毛澤東的事實嗎?但人民卻自始至終沒有拋棄過毛澤東。今天,共產黨已經不要毛澤東了,但人民把毛澤東接回家里,供奉起來
毛澤東不是神,但終將成為神!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