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北京市發改委與北京市交通委舉辦的“我為公共交通價格改革建言獻策”活動正式結束了。包括地鐵與地面公交在內的北京公交的漲價,已呈箭在弦上之勢。筆者不支持倉促漲價,因為目前尙有諸多疑問,或是被忽視了,或是沒能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下面以地鐵為對象,予以分析。
第一,北京地鐵收支情況到底如何?
發改委網站的“我為公共交通價格改革建言獻策”專欄對北京地鐵的基本運營情況作了如下介紹:
“客流量——北京市軌道交通客流量由2007年的6.55億人次(進站人數4.74億)增加到2013年的32億人次(進站人數17.36億),增長3.9倍,占公共交通出行總量的39.8%。
運營收入——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收入由2007年的11.7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32.23億元,增長1.7倍。
運營支出——北京地鐵公司和京港地鐵公司運營支出由2007年的13.44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6.84億元,增長4倍”
該專欄注明“上述數字由各相關運營企業提供”。
進站人數17億,收入32億,與普通票價兩元一張的現價格大致相符,可見收入方面應該是只包括票價一項。至于支出的具體內容,沒有任何詳細介紹。
發改委說運營支出自2007年到2013年增長了4倍,但是,新華網7月8日文章《地鐵調價將帶來什么?——北京地鐵運營、指揮等部門負責人解讀票價改革》中,引用了“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的說法,稱“北京地鐵的運營成本卻在直線上升。‘從2007年至2013年7年間,北京地鐵年度基本運營成本從13.4億元增至53.3億元,增加了3倍。’”
同一時間段地鐵運營成本,發改委說增加了四倍,新華網說增加了三倍,兩家都稱信息來源是地鐵公司。一個是66.84億,一個是53.3億,我們到底該信誰的呢?到底哪一個更符合事實呢?
第二,廣告收入哪里去了?
北京市發改委所講的運營收入,只是車票收入,問題是,地鐵的巨額廣告收入為何不提呢?眾所周知,地鐵的廣告收入每年下來肯定不少,這實際上是乘客在車票之外帶給地鐵公司的收入。地鐵廣告由什么機構經營?每年收入多少?這些收入都由什么部門與成員所支配?用途是什么?對上述問題,希望北京市發改委、交通委能進一步給一個具體明確的說法。
第三,財政負擔不起地鐵補貼嗎?
我們暫且假定北京市發改委所列出的相關運營內容都是完全符合事實的,那么,地鐵2013年虧損或需要得到的補貼目前就是66.84億元減去32.23億元,即34.61億元(如果算上廣告收入,那么虧損或補貼數額還要相應減少)。34.61億元的補貼數額,對北京市財政到底有多大影響呢?
34.61億元除以當年進站人數17.36億,每人乘一次地鐵其實僅僅補貼兩元。但是,目前許多媒體為了給漲價制造輿論,卻夸大其詞危言聳聽,動輒就說需要補貼五六元。
2012年,北京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計3939.4億元,2013年所謂的地鐵補貼,還不足其1%。北京市財政已經緊張到必需立即首先得拿涉及到千百萬人出行的地鐵來開刀,才能解決的地步了嗎?
第四,地鐵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怎么不提?
快捷、廉價而密集的地鐵系統,極大地提高了北京的出行效率,方便了北京人民的工作與生活,為北京帶來了巨大的活力,成為北京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北京市政府財政收入連年增加,這里面地鐵的功勞就不小。怎么光看到地鐵需要補貼,就忘了地鐵為經濟繁榮、財政充盈所做的貢獻了呢?
目前,從房山到昌平,地鐵所通之處,房價隨之上漲。房價漲,政府的土地出讓金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北京市區隨便一個樓盤,都得幾十億了。這三十多億補貼,跟每年一兩千億的巨額土地出讓金一比,算什么呢?
第五,廉價地鐵是人民在占政府的便宜嗎?
現在許多支持地鐵漲價的觀點,常常講廉價地鐵是人民在占政府的便宜。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北京的稅收,不是無源之水,其源頭就是那每天擠地鐵的千百萬白領藍領勞動者,財政補貼地鐵,羊毛本來就出自羊身上。地鐵是北京人民享受到的不多的福利之一。漲價,就是增加他們的生存成本。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普通人的基本的必需的生存內容,主要就這幾項,尤其是行,在上述幾項中是最具有剛需特點的。稅收,本來就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到地鐵上,是天經地義,怎么成了人民占政府的便宜?讓收入不高的、甚至居住偏遠的那些勞動群體,不為出行而苦惱,難道不是既有利于經濟發展、又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的善舉嗎?
第六,一漲全漲嗎?
地鐵與其他公交漲價后,下面是不是水、電、氣、供暖等都要跟著上漲?自去年以來,媒體一個勁地鼓噪要在這些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既然地鐵等都漲價了,水、電、氣、供暖等又有什么理由不漲價呢?
第七,財政緊張了,為何只給普通勞動人民漲價而不給富豪們增稅?
眾所周知,中國的富人們享受著目前世界上對其最有利的稅收制度之一。中國稅收主要由間接稅完成,即最終稅負都落到普通人民身上。直接稅所占比例甚少,目前開征的直接稅有所得稅,一年稅收總額十多萬億,所得稅只有六七千億,而這六七千億里面,主要還是由工薪階級承擔的,富人們交的所得稅很少。遺產稅、房產稅、資本利得稅等直接稅,在中國都沒有開征,而且絲毫看不出最近幾年內有開征的跡象來。
政府若覺得財政拮據,為何不加重富人們的稅收?他們享受的稅收優惠也太多且太久了。為何非得將負擔轉嫁到普通勞動人民身上?沒有這千千萬萬擠地鐵辛苦奔波的勞動人民,何來經濟發展?何來財政收入?何來富豪們的好日子?
本來應該損有余補不足,可現在的公交地鐵漲價,更像是損不足補有余。要漲,也不是不行,大家都一起漲。政府應該一碗水端平。
損不足補有余的傾向,目前不只存在于公交地鐵領域。政府雖然也宣布要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調節力度。但是,實踐中卻少見落實,不僅不落實,甚至在某些領域有助長兩極分化的趨勢。比如,現在政府宣稱,一面要準備降低資方所負擔的社會保險費率,即減少資方的負擔,同時又要準備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即減少勞方領取退休金的數額,這種做法,難道不是損不足補有余?難道不是劫貧濟富?
一個人如果他進入北京地鐵車廂,就立即會發現,乘坐地鐵的,大都是青年人;如果他能再仔細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這些年輕人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同時,他們在乘坐地鐵時,大都面帶倦容。這個現象反映出,正是這以千百萬計的、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人,通過他們的辛苦工作,支撐了北京的快速發展,支撐了整個中國的快速發展。廉價地鐵,是社會給與他們的極少的關慰之一。
筆者并非絕對反對地鐵漲價,只是想說:如果漲,要漲得公平,漲得明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