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入魔的“國學熱”
唐德亮
近年來,“國學熱”持續升溫。一些大學開辦“國學研究院”,開設國學課程,個別地方還開設“讀經學校”。更有甚者,有些學校,開學時,全體師生都穿著古裝上學,戴著頗似大清帝國的圓帽子。據媒體介紹,去年成都九月一日那天,天氣酷熱,三十度左右,小學生們穿著漢服,汗流浹背,集體朗誦《三字經》。
這真讓人有“不知今夕何年”的感慨!
對此情景,竇文濤說:“一位國學研究專家寫文章,說這叫國學虛火上升。”大作家王蒙則說:“我比虛火上升還得難聽一點,有點兒走火入魔了。”(見《王蒙說》)。
的確,國學的“熱”,已熱得不太正常了。
筆者絕不反對學生學國學。國學中,凝聚了幾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有不少偉大的思想、哲理與科學,應該讀,認真學。但從歷史唯物主義與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國學中也有不少糟粕。我們應該吸取其民主性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
譬如說許多學校十分推崇的《弟子規》吧。該書確有不少精華(且以精華為主),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教育孩子要孝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是教育孩子早起惜時; 又如:“凡出言,信為先,作與妄,奚可焉”,教育人講誠信,不要欺詐騙人。類似的佳句的確不少。但也有糟粕。請讀:“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意即父母喪后三年,應常懷念悲傷哭泣,這沒錯。但要戒絕酒肉就不合情理。“居處變”,另一版本(山西古籍出版社)則作“居處辨”,意即夫婦不同居,就更荒唐了。又如“打鬧場,絕勿近”,這話也值得商榷。假如看到一群人打架,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而應當上前勸阻調解,如若見到壞人欺負毆打老人婦女小孩,我們應該見義勇為或報警才對,怎么能“絕勿近”呢?又如:“勿厭故,勿喜新”,如針對老友(或舊的好事物)不厭棄是對的,但不能將其與喜歡新友(或新的好事物)對立起來。喜歡新事物, 創造新事物,社會才能進步。又如:“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意即發現了別人的短處,千萬不要揭發出來,發現了別人的隱私,絕對不要去說破。此言差矣!對不良的風氣,對壞人壞事,我們就是要理直氣壯地敢于揭發檢舉,讓他們無藏身之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一味“莫揭”,“你好我好大家好”,正氣能弘揚、邪氣能剎住嗎?又如:“揚人惡,即是惡”,這話邏輯也有問題。對腐敗分子,對違法犯罪分子,就應揭露他們的罪惡,曝光他們,以警示世人,俗話說:“不怕內部通報,就怕曝光登報。”否則,還要紀檢監察部門和輿論監督、人大監督和社會監督干什么?
《三字經》里頭,好的東西不少,但也有與現代教學相悖的地方。如“頭懸梁,錐刺股,勤有功,戲無益”。教育部要求學生減負,你卻要他“頭懸梁,錐刺股”,這不是與教育部唱反調嗎?“勤有功”是對的,但“戲無益”則十分片面,且違反現代心理學。兒童玩游戲能提高學習效率,早已成當代廣大教師的共識,怎能說“戲無益”呢?而被古人奉為圭臬的《增廣賢文》糟粕就更多了。請讀:“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先到為君,后到為臣”……這不是赤裸裸地教人虛偽,教人盜搶坑蒙,宣揚宿命論和封建主義嗎?
還有人大肆吹捧《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有好的,但也有謊誕的。如當中的《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其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如照此“孝”去辦,是保護兒童還是摧殘兒童?
還有“一孝”更加令人毛骨怵然。該“孝”這樣寫道:“漢代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日,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于是決定活埋三歲之子。(見《郭巨埋兒》)。
魯迅先生說:“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于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這些“以不情為倫紀”(不講人情人性的倫理綱常),“實在是把肉麻當有趣”,“教壞了后人”。(見《魯迅全集》第2卷《二十四孝圖》)
一般認為,儒學是國學的重要部分。因此有人提出要以儒學做我們的精神支柱。這又走偏了。我們的信仰與精神支柱應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央從來沒說過要以儒學做全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儒學有很多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成分,必須繼續發揚,但又有許多封建文化的東西。譬如,不講平等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三綱五常”之類,特別是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歷代帝王摻進了許多封建專制的東西,統治者不斷將孔子神化,使之成了皇權文化的代表。因此,近代社會,要打倒封建主義,解放思想,就必然要向儒學開火。如辛亥革命“馬前卒”鄒容就把儒學說成“忠君”的“偽學”;陳獨秀、魯迅、李大釗、胡適等五四文化革命旗手更是舉起“打倒孔家店”大旗,對儒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中國古典文學巔峰之作《紅樓夢》中,最堅持儒學、精通儒學的是賈政,而賈政不僅當不好官還治不好家,他本人還是個“假正經”(著名紅學家周汝昌語)。魯迅的經典小說《祝福》中的封建衛道士魯四老爺是滿口“理學”實則心狠血冷的人物。巴金影響最大的小說《家》中,最壞的人物是馮樂山,他要娶鳴鳳當妾,逼死了鳴鳳。而馮樂山卻是孔教會長。這就是文學名著中的“儒者”形象。北大教授李零說:“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似乎有點危言聳聽。但“虛火”與“走火入魔”同樣值得反思。教育部不承認上海讀經學校的學歷, 就說明教育部在這個問題上是清醒的。
“讀書無禁區”。但對懵懂無知的少年兒童教國學,教他們辨別是金還是沙,是玉還是石,是蛋白質、維他命還是“三聚青氨”與地溝油,同樣重要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