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風暴再次在統計界刮起,國家統計局于6月24日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并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三查”工作:查單位是否真實、查數據是否準確、查“四大工程”聯網直報工作是否到位。(6與26日每日經濟新聞)
統計造假,屢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且獨出心裁、花樣翻新。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昨日披露了檢查發現的五種造假手段令人觸目驚心。個別地方在聯網直報中仍然存在干預企業真實獨立上報現象,有的編造企業虛假數據、有的要求企業填報虛假數據、有的代填代報企業數據;少數企業也存在統計違法行為,有的未按國家規定填報資料,有的被動填報虛假資料。
統計數據弄虛作假帶來的危害顯而易見,不真實的數據會誤導決策,也會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然而,一些地方為何熱衷于對統計數據造假,且樂此不彼呢?依筆者看來,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不合理的評價體系和不科學的政績觀上。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指標,首先看的是經濟發展數據,包括GDP增長、地方財政收入、稅收收入等,而這一系列經濟數據,就構成了評價一個地方領導政績的主要體系。在這種政績評價體系的作用下,出現地方領導干預企業真實獨立上報行為,甚至于屢屢發生弄虛作假編報假統計數據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以經濟數據論英雄的評價考核體系,導致一些地方領導的短視行為,在任期內大搞所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為了營造地方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不惜沽名釣譽、好大喜功,甚至于瞞天過海、弄虛作假。民間流傳的“數字出干部”概源于此。
由此看來,要防止考核的片面性,不以數字論英雄,關鍵是要建立和完善一套能夠反映正確的政績觀的實績考核評價體系。唯有通過全面、客觀、公正、準確地考核評價領導干部的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使那些弄虛作假、靠數字升遷的干部受到懲戒,有效地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才能杜絕和減少統計數字摻水造假現象的發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