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比拼GDP翻番未必是好事
——關于發展方式與政績觀的一些冷思考
據“《人民日報》財新網1月27日綜合報道,截至1月25日已有20多個省市召開地方兩會。據記者統計,從各地十二五規劃目標看,在中西部地區,至少有安徽、寧夏、青海、四川、貴州、重慶等省市提出未來5年內經濟總量翻番目標。湖南、遼寧、河南、甘肅、山西、天津、內蒙古等省市確定的增長目標也都較高。”
按照各地這種競相翻番的增速,也許過不了幾年,中國就可能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的 胡鞍鋼 博士也曾根據這樣的增速而推定中國的GDP將在2020年躍升到全球第一的位置。
再過十年,中國的GDP就能超美了,這聽起來的確很能提振我們的民心和國威。但如果我們還依舊沉浸在這種趕超的喜悅和GDP的一味比拼上,這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提升GDP的增速,一個最直接的辦法莫過于擴投資、上項目、鋪攤子。這種粗放發展的路數,經過這么年的學習借鑒,早被各地駕輕就熟起來了。這次,中西部的那些省份之所以一個看一個地提出這種5年翻番的增長目標,其仰仗的也正是這一點。
問題是如果這么多的省份老是仰仗這一點去翻番,那么這種資源支撐與環境承載上的崩盤必將被我們加速地誘致出來。到那時,不僅整個經濟的穩定、持續、協調發展化為泡影,同時修復這種被損生態的巨大成本以及地質災害的頻頻引發也將把我們壓得喘不過起來。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在中國已被喊了近20多年,然而真正的轉變卻沒有多少。在對這種經濟增速的青睞中,各地依然還在我行我素地促成著自己的粗放發展。增速是第一位的,至于生態的修復、污染的治理、結構的調整、民怨的疏導等爛攤的收拾,那就統統交給自己的繼任者承辦吧。這種隱秘心理的潛滋暗長,導致了不少地方一把眼光短視、急功近利,大干快上那些能夠拉動GDP快速增長以及政績快速提升的產業或項目,而全然不顧整個產業鏈條的相互銜接、資源支撐以及它的后續發展。這種隱秘心理的發酵膨脹,讓一些政府主導的投資和產業的布局淪為地方一把制造泡沫政績、撈取升遷本錢的工具。政治考量壓倒經濟規律,資源瓶頸讓位升遷需求。這種地方一把功利化出來的政府投資,又怎能不在供需對接、資源支撐與環境承載上加劇那些本就很棘手的結構性矛盾呢!舉個例子來說吧,在王懷忠任阜陽市委書記的時候,為了拉升自己GDP的快速增長,并立竿見影地炫耀自己的政績,他主導上馬了一個大飛機場的投資項目。不錯,經過這種在建項目的投資拉動,那幾年阜陽的GDP也確確實實地被提升了好幾個百分點。然而,由于這樣的投資缺乏市場需求的強力支撐,,因而這個大飛機場雖然也按期建成了,但卻一直無法投入使用并正常營運,結果整個機場就這樣年久失修而荒廢在那里,其后續性的經濟社會效益幾乎為零。一大筆錢投了進去,然而到頭來卻落個血本無歸。由地方一把所急功近利出來的投資失敗,在這種GDP的一味比拼中可比比皆是。
為什么我們這里的地方一把口頭上都在喊著科學發展觀的號子,然而在骨子里卻在促成著自己的粗放發展,其根其源都在于官員的升遷一直還在比拼著這種泡沫化的政績和GDP的增速。在這樣的比拼中,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關切這種增長的代價、發展的效益、GDP的構成以及資源的支撐、環境的承載等,它們大都關切自己的本位利益和泡沫政績,并各走各道比拼自己GDP的增速和政績評價上的各種指標。
這種比拼的一個苦果就是各種經濟結構比例的更加失衡,持續性增長的更加乏力以及地質災害的頻頻引發。汶川、玉樹、舟曲等地頻發的重大地質災害以及消費拉動的遲遲難出,似乎就是這樣一種活的佐證。
現在,拉動GDP增長的一個鎖鑰就是這種房地產的擴大投資與優先發展了。GDP的增速規劃得越高,它對這種產業優先投資和高價營運的依賴就越大,老百姓的住房問題也就越難解決。這是一種惡的循環套,不降低GDP的增速就很難解開。
競相比拼這種GDP的增速,也還會把一些重復性的投資和垃圾性的GDP催生出來。這些重復投資制造出來的GDP只會耗費我們這里本就緊缺的資源,而卻產生不出多少真實的社會效益。比如城市的綠化,往往是張三上來種冬青、李四上來種梧桐、王五上來種雪松。雖然在這種綠化帶里拔來拔去,能夠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并拉動GDP的增長,然而,這實質上卻是一種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再比如拆遷區中的各種違規建筑,一些人違規建筑并不是為了改善自己的住房環境,而完全是為了撈取更多的拆遷補償。這樣的建房當然也能拉動GDP的增長,然而這樣建造出來的GDP卻沒有絲毫的社會效益和使用價值。它建造出來的GDP實質上就是一堆堆無用的建筑垃圾。在這種建是為了拆,拆是為了建的惡循環中,資源耗費了不少,GDP也上來了,可除了用它拉動GDP增長,粉飾官員政績之外,又還有何用呢!
所以,這種GDP的增速不能再一味地比拼了。在這種GDP的增長中,真正需要我們關切的已不是它的量,而實則是它的質、也即它的社會效益、物質構成以及使用價值。一種GDP被生產出來,一定要為人所需、物有所用。比拼GDP的量固然不能指稱為一種原罪,然而關切GDP的質卻是一種福音。因為只有關切它的質,才可能讓其為人所需、物有所用,才可能避免空耗資源、制造無用之物和垃圾污染。
關切這種GDP的質,當然要以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但也還須把一種生態上的人文關懷與資源上的節約意識內化到這種關切的指標體系之中。我們可以給這種單位GDP的能耗、排污以及投入產出的比率不同的權重,引領這種經濟綠色、清潔、低耗、低污、高產、高效的持續發展。GDP制造的經濟、綠色、高效與否,主要的尺度就是看誰的單位GDP所消耗的石油、煤、電等資源最少,誰的單位GDP所排放的煙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最少,以及誰的單位GDP所創造的投入產出比率最大。只有比這些東西,才可能引領各地的經濟更加關切自己的綠色、清潔、高效、集約、持續發展。
由此看來,只是一味比拼這種GDP的增速,而不是它的物質構成、社會效能,與國而言可能是一種榮光,因為它可能以此炫耀出自己的增長奇跡;與民而言則可能是一種傷害,因為這種增長的代價及其制造出來的苦難最終只能由它們來吞咽。
主政地方的一把們也該冷一冷自己的這種比拼沖動了。如果真的為民的話,那就要多想一想自己所主導出來的這種GDP又能為自己的民生造福幾何,又能為自己的資源環境支撐幾何。想清楚了,再拍腦袋規劃這種GDP的增長以及它的物質構成和社會用途。這樣的話,才是真正的執政為民;否則就是一種既禍國又殃民的瞎折騰。
2011年2月7日 初稿于論道書齋 胡顯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