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與大海
和平
只是人們的
一種願望
而不是
一種理性的思考
王旭東《兵器知識》5A2011卷首語
“一個人不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代表作《老人與海》中的佳句。這篇小說講的是一位古巴老漁夫,在灣流裏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搏鬥的故事,歌頌了“打不敗的失敗者”的硬漢品格。
近日,中國的一位耄耋老人也寫了一篇文章,叫做《不要拿我交的稅款去建航空母艦》,使我們將老人與大海再一次聯繫了起來。該耄耋之人扮成“和平主義者”的摸樣,用一種看似悲天憫人、關注民生的強調,表達了反對中國建造航母的意願,說中國建造航母將使世界緊張,並且不誤挖苦地寫到“中國人的確比過去富了,大家都很想耀武揚威一下”。
儘管耄耋老人的文章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文采上,都與海明威相去甚遠,但他算得上是一個公眾人物,所以有必要評說幾句。
以一個“和平主義者”的面目出現,就能佔據道德高地嗎?和平是絕大多數人的美好願望,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願望,而不是一種理性的思考。事實上,戰爭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正常形態,戰爭與和平一起締造了人類文明。在幾千年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人們從中既感受過戰爭的巨大破壞,也見識了戰爭對文明的促進和篩選。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你的文明落伍了、出問題了,往往就要輸掉戰爭,進而被更先進的文明所淘汰——這是一個鐵律。消滅戰爭、實現永久的和平,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還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因此,對那些不區分戰爭性質的“絕對和平主義者”只能用幼稚二字來概括。
某些“精英”們總是喜歡將國防建設、發展軍備與改善民生對立起來,說蘇聯的解體是窮兵黷武、搞軍備競賽的結果——這實際是片面的。中外歷史一再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國家安全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國破必然家窮。清朝道光年間,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但GDP占世界的40%,老百姓還能安居樂業,可是一場鴉片戰爭是我們國門洞開,從此讓中國百姓跌入貧困的深淵。甲午之戰更是雪上加霜,《馬關條約》一次我們就賠掉2萬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五年的國庫收入的總和!財富被人搶走了、資源被人挖走了,生活狀態急劇惡化,才有了柏楊先生《醜陋的中國人》所列舉的種種醜陋。想要避免戰爭,必須有遏制戰爭的實力,發展必要的軍備正是保障民生的先決條件。
2011年中國的國防費預算為6,011億人民幣元,將比上年大約增長12.7%。一時間,“中國挑起軍備競賽”的說法甚囂塵上,耄耋的文章也表達了這個意思。不知耄耋是不是個“軍盲”,可知美國有多少艘航母?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擁有航母?美國在役11艘航母,連泰國都擁有自己的航母,為什麼我們想造個航母就會引發世界軍備競賽呢?我們沒有戰略轟炸機,我們沒有海外基地,我們的大飛機數量不足美國的1/50、俄羅斯的1/30,我們的軍備很差,我們的軍費開支占國內GDP的比例是世界大國中最低的之一,為什麼一談到中國的軍備,一些人就神經過敏呢?
孩童很伶人,其可愛之處在於幼稚、天真。人都耄耋了,還要用幼稚來博取可愛,那叫“裝嫩”。在民族復興的春分裏,我們更需要的是航母,海明威的“硬漢品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