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今成立30周年,據稱最為令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學者擔憂的,是身為改革開放標桿的經濟特區,近年來明顯出現了改革動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改革阻力加大的現象。是否“深圳精神”弱化現象僅為北京、廣州、深圳的所謂學者擔憂?我以為擔憂的背后還隱藏著許多人的擔憂,那些身居高位利用三十年私有化資改攫取了大量社會財富的人;那些對洋主子私下許過愿的,披著共產黨外衣行資本主義之實,但展望前景卻發覺不大妙的人;那些以盤剝人民為能事,以賣國巴結洋主子做“投名狀”的人……他們都在“隱憂”著。但或許擁有的身份使得他們不便公然表示隱憂,于是就假借這些號稱“學者”的狗們的表示以表示自己的態度。
當此之時,他們仍然忘記不了表演。不便自己公開“隱憂”是否為照顧國內人民的激憤情緒?但不表示“隱憂”又似乎不大好向洋主子做個交代?于是某些見利忘義、有奶便是娘的狗們便被推至前臺。而他們還要繼續演戲的,要演給國內人民看,還要演給藍眼睛黃頭發高鼻梁之類看的,是角色的需要使然,也累啊。
文載:“三十年前,誰也沒有料想過,一個人口和自然資源都極其匱乏的小小縣城,竟會創造出人類發展史上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奇跡,崛起成為一個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際都市。然而,在建立三十周年的這一刻,在輝煌成就背后的深圳卻彌漫著一股焦躁不安和憂心忡忡的情緒,這是來自北京、廣州和深圳的經濟專家的一致判斷。”
為什么創造人類奇跡的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在建立三十周年的這一刻,卻彌漫著一股焦躁不安和憂心忡忡的情緒?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宏觀經濟室主任黨國英表示,從要素配置的角度看,由于經濟特區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下中國向世界打開的一扇獨特窗口,中央為此給深圳等經濟特區提供了一系列獨特的優惠政策,因此深圳相對國內其他地區在制度、資本、勞動力乃至土地開發等方面都有天然的優勢。然而,當中國經濟向世界全面開放之時,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這種政策優勢已經逐漸蕩然無存。”原來如此。所謂的人類奇跡不過是國家政策傾斜的結果,當不具備了這種優勢,近年來“深圳的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大概是11%左右”,而“天津近幾年來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均在 16%以上”,那么所謂的“特區”究竟“特”在哪里?對此,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坦言,“一個經濟特區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來支撐,那么特區的優勢體現在哪里,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了。”
這不免讓人們又想起了小崗村。那使出天下獨步、驚世駭俗“血手印”的安徽鳳陽“十八條好漢”今尚安在否?那個作為中國農村私有化改革龍頭的小崗今天是以一種怎樣的潦倒姿態茍活于世呢?為了某些人臉上的遮羞布不被完全撕下,上至鳳陽、安徽直到再高層曾經做了多少的“助力”,直到上面委派的書記都被累死,小崗至今還不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嗎?
深圳作為“全球矚目”的特區,是中國工業改革的過河卒。它當初之“特”不光是私有化資改派進行的試點,可能更是以此來試探中國人的耐受度,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共存于特色中國,說是特區試點,其實是慢慢的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資本主義滲透,此亦即“滾水煮青蛙”式的所謂發展。于是,人們看到,資本越來越肆無忌憚,而工人越來越水深火熱。私有化資改對資本的所有者(無論原始積累、第一桶金的來源合發否)是打開“潘多拉”盒子的金鑰匙,而對普通的工人卻如同緊箍咒,一旦被套上,會越來越緊。
針對深圳,有人還這樣設想:鐘堅認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深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克服要素制約和增強發展后勁的必然選擇。“相比傳統制造業而言,現代服務業有利于減輕自然環境損害、減少自然資源依賴、發展循環經濟。無論如何,從數據上看,深圳各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已經位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已經具備了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為實現經濟結構由工業經濟為主向服務經濟為主的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是不是黔驢技窮了,又準備發展現代服務業?什么是所謂的“現代服務業”?既然是“特區”,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路的,那么現在“焦躁不安和憂心忡忡”之后卻悟出了這樣的一條新路?要帶動特色中國走“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路子?都知道所謂的“深圳速度”,據說“深圳速度”是改革開放中國建設發展的象征,它是一個時代快速發展的符號,代表了30年來中國建設發展的速度。”但三十年來中國式的發展付出的代價是什么?是環境的極度污染惡化,是資源的大量賤賣,是無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而失去的才是最可貴的。是否現在證明這一模式不甚適用,就又準備向“現代服務業”轉行了?
我想不到若干年后的后人該用一種什么樣的驚異眼光來審視所謂的中國“特色”?又會怎樣嘲笑、詛咒我們這一代人?
說一句題外的話,為什么毛澤東時代人才大量從國外回歸?而特色幾十年中國的人才卻大量外流?為什么大量的大學生現在面臨著畢業即失業?其原因就是中國在國際化分工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別聽那些無良無恥之輩的吹噓,什么改革開放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國際化分工中中國的定位即是制造業。完整的說制造業是一個產業鏈,它由許多環節構成,比如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計劃、經營運輸再到批發零售,而最后的環節才是制造。與前述的許多因素相比,制造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剝削勞工的弊病。而既然制造有這么多缺點,只有中國能接受了。但是制造是不需要什么高科技的,只要熟練工藝即可。所以中國的大量人才外流,大學生沒工作,他們是學無用武之地。再結合深圳的計劃發展轉型看,都如此浪費、污染、剝削了還不理想,是否要全國、全民都改發展“現代服務業”才是出路?
所謂的紀念深圳特區今成立30周年,不過是將死之前回光返照的祭奠吧。或者是表演的需要,再或是表明一種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姿態?
有網友這樣說:“深圳特區只不過是國家用優惠政策扶持起來怪胎,一旦失去這些優惠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也就成為死胎。”
紀念一個“死胎”,關于“死胎”的紀念,是可悲還是搞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