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在痛苦的呻吟著、在憤怒的咆哮著,她反復的向人類傾訴著:資本主義不滅亡,地球生態就要滅亡、人類就要滅亡!
資本不斷進行生產擴張。其生產動機是:通過最大化的獲取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殖,進而完成自身的不斷擴張。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一直是高產出、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費、高浪費。伴隨資本主義進入20世紀后,人類的自然生態持續污染、急劇惡化。大氣污染、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危害、淡水資源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成災,其愈演愈烈又遲遲得不到根治。
究其原因,雖然有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局限的的因素、有人口迅速增加的因素,但其首要的、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是資本為了滿足無限擴張的貪欲,出于明知故犯不惜犧牲社會和自然的主觀故意造成的。資本的生產性、攫取剩余價值的剝削性、自身的不斷擴張性、自私貪婪的逐利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造成持續的污染又必然不能根治。嚴峻的污染,使得地球生態日益衰敗,日益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一)“全球變暖”
本文的“地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概念是指:主要由于工業排放、化石燃料燃燒、汽車尾氣、燒荒、大量開墾耕地、毀壞森林資源、污染海洋等人為因素引起的溫室氣體(京都議定書中控制的6種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的過度排放而造成了“溫室效應”,導致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
自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極其嚴重的后果。經過大量觀測,科學界認為,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持續增強,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研究結果表明,幾種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作用程度分別為:二氧化碳55%;氯氟烴24%;甲烷15%;一氧化二氮6%。“全球變暖”潛伏著人類及其生態環境的巨大災難。
鑒于“全球變暖”問題的嚴峻性與科學界內部的歧見,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其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相關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潛在影響、適應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國際頂尖的數百名科學家、世界最新科學成果、全球氣象等相關數據資料,在支持著這個機構的工作。IPCC每五年發布一輪新的評估報告。其評估報告力求確保客觀、準確、全面,具有世界最高的專業科學權威。
IPCC至現在已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相繼完成了四次評估報告。于2013年9月27日在斯德哥爾摩通過了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第一工作組報告》。
題為《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的評估報告認為:全球變暖的事實不容置疑,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變暖的主導原因,有95%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在1901至2012年的100多年間,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0.85 ℃ ;過去30年的氣溫比1850年以來任何時期都要高,而且很可能是北半球在過去1400年來最熱的階段。
在過去150年使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到2013年達到了400ppm,這個濃度比過去250年前高了40% 。報告明確支持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的濃度是近80萬年以來前所未有的,相對于工業革命前水平分別升高了40%、150%、20%。
過去20年,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在大量消失,世界范圍內的冰川繼續萎縮,而北極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積雪已呈持續減少的趨勢。
1901~201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19米(0.17~0.21m)。
IPCC于2014年11月2日在哥本哈根發布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該報告認為:1971—2010年間,氣候系統增加的凈能量中有90%以上儲存于海洋,造成海洋上層變暖。自1971年以來,全球冰川普遍出現退縮現象,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冰儲量減少,北極海冰面積以每十年3.5%—4.1%的速率縮小。
《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對未來全球氣候趨勢做出了警告性預測:
未來全球氣候系統將進一步變暖,需要大幅度和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基于新一代氣候系統模式和新排放情景的模擬結果表明,與1986~2005年相比,2081~2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可能升高0.3℃~4.8℃;熱浪、強降水等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將增加;全球降水將呈現“干者愈干、濕者愈濕”趨勢;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m;北極海冰9月面積可能減少43%~94%,北半球春季積雪面積可能減少7%~25%,全球冰川體積減少15%~85%;海洋酸化更趨嚴重;把2012~2100年的碳排放控制在469 GtC(約1720 GtCO2)以下,(注:通常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用二氧化碳當量來表示)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可能性使2100年升溫不超過2℃(與1861~1880年相比)。
報告認為,1750~2011年間,人為累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20400億噸,其中近一半為近40年所排放。21世紀末期及以后時期的全球平均地表變暖主要取決于累積CO2排放,即使停止了CO2的排放,氣候變化的許多方面仍將持續許多世紀。這表明,過去、現在和將來的CO2 排放產生了長達多個世紀的氣候變化持續性。
《綜合報告》以超乎尋常的嚴厲態度警告:全球必須在2100年之前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到零,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報告稱,氣候變化匯集的風險如此巨大,為達到維持地表溫度升高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在2010至2050年間,全球排放量應該由現有水平下降40%至70%,到2100年前實現“接近零或更低”。
到2100年,“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這氣象災變的臨界值。
“至本世紀末地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報告認為,如果把全球人為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控制在約1.56萬億噸碳,有33%的可能性實現這一目標;如果控制在約1.21萬億噸碳,有50%的可能性實現這一目標;如果控制在約1萬億噸碳,則有66%的可能性實現這一目標。
(二)“全球變暖”的危害
“全球變暖”將給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地球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災難。
1、大氣污染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早就大大的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在升高氣溫的同時,造成了持續的嚴重空氣污染,已經危及到人類和地球生物的健康生存。
2、淡水資源急劇損耗
世界淡水資源的絕大部分以冰雪封存的形式分布在兩極、格陵蘭島以及一些國家的冰川、雪山中。(南極地區的冰川占全球淡水資源總量的72%,格陵蘭島冰蓋占全球淡水總量的5.4%)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聲明說,全世界冰川融化速度創下歷史最快紀錄,全球氣候變暖將直接導致南、北極以及其它冰川融化,同時一些雪山也將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而消失。
在全球變暖、地表和海洋表層溫度升高的目前情況下,南極冰川冰架加速消融,冰川融冰入洋速度加快。南極一個名為沃迪的冰架已經完全消失,另有兩個冰架的面積也在迅速減少,面臨坍塌危險。南極西部大冰原因所有冰川融冰量遠大于降雪量而每年減重1030億噸;
格陵蘭島局部冰川正在形成一個個湖泊和小溪。2009年3月,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稱,雷達、衛星和GPS跟蹤顯示,格陵蘭南部和西部地區冰川的融化速度比兩三年前加快了一倍,東部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了三倍。而格陵蘭島每年約220立方公里的冰蓋融入海洋;
北極地區的冰山冰冠不斷消融。在2004至 2005年期間,北極附近的永久冰層面積驟然減少了14%,約73萬平方公里。美國冰雪數據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北極冰川目前的覆蓋面積為165萬平方英里,是自1979年開始對北極冰川面積進行衛星測量有記錄以來最少的一次。
在兩極與格陵蘭島淡水資源大量流失入海的同時,世界內陸上原有的終年冰川、雪原也都開始了融化或加速融化而流失。如果人類繼續放縱“人為全球變暖”,按【IPCC】的慎重結論,到本世紀末,占全球淡水總資源80%左右的以冰雪形式存在的淡水資源,將大部化為烏有。
內陸冰川、雪原冰雪存量的大幅度減少,將直接降低地下水資源量和地下水水質量。
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淡水資源還將以水蒸氣的形式從陸地和海洋中加速蒸發,致使淡水資源超常損耗,這對陸地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
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全球降雨量增加,但不太可能在全球現有降水格局的基礎上均衡增加,某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從而重新分布降水,改變當前的氣候格局。加之內陸冰雪淡水資源的急劇流失、地表含水量的加速蒸發,就會妨礙相關區域淡水的生態循環,造成氣象干旱災難。
3、海平面上升
“全球變暖”有兩種因素使海平面升高。其一是海水受熱膨脹令水平面上升;其二是兩極、格陵蘭島冰雪大量融化入海使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的評估報告指出:“自19世紀中葉,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一直高于過去兩千年的平均速率。1901~201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19米”;如果全球變暖趨勢繼續發展,到本世紀未:“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 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沿海低地被淹。世界各洲的海岸線約有35萬公里。沿海區域普遍是各國相對最發達的地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據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當海平面上升超過1米,全球直接受到海水沖擊的土地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將有1.45億人的家園被淹沒。馬爾代夫、塞舌爾等低洼島國將消失。一些國際大城市如紐約、倫敦、東京、悉尼、曼谷、里約熱內盧、威尼斯、上海等將面臨海水浸泡的災難;一些人口集中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將嚴重受害。據估算,屆時我國沿海將有12萬平方公里土地被淹,7千萬人口需要內遷。如果考慮到特大風暴潮和鹽水侵入,沿海海拔5 米以下地區都將受到影響。
(2)沿海相關地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將被海水侵蝕。
(3)珊瑚礁、灘涂濕地、紅樹林等生態系統將受到破壞,造成海岸、河口、海灣等海岸地帶自然生態的環境災難。
(4)沿海土地進入自然鹽漬化過程。當海水侵入江河入海口后,會造成江河水位抬高,泥沙淤積加速,使江河下游的洪水威脅加劇。
如果南極的冰川全部融化,可以使全球的海平面上升59米,這將是人類的大劫難。
4、引起海洋酸化,海洋生態失衡
在全球排放出的所有二氧化碳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被海洋吸收。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劇上升促使海洋急劇酸化。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3年度《溫室氣體公告》顯示,現在的海洋酸化速度已達到三千余萬年來的最低值。海水酸化會殺死大量微生物,使海洋食物鏈從最底層向上斷裂,將導致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同時海洋將向大氣釋放其過量吸收的溫室氣體,加速全球變暖,形成惡性循環。
5、極端天氣增多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20世紀中葉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強度和頻率發生顯著變化。極端暖事件增多,極端冷事件減少;歐洲、亞洲、澳大利亞等地熱浪發生頻率更高;陸地區域的強降水事件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干旱強度增大、持續更長;熱帶氣旋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出現長期增長趨勢。全球干旱、洪澇、臺風、颶風、海嘯、高溫、暴雨、冰雹、沙塵暴、雷暴等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1968年至1984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緣地區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持續17年的大旱,受害的死亡人數多達200多萬。
6、農業弊大于利
全球變暖加速了土地沙漠化。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調查,在撒哈拉沙漠的南部,沙漠每年大約向外擴展150萬公頃。全世界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發生沙漠化。
全球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利有弊。
其一,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其二,伴隨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產量;其三,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淡水循環,繼而改變著全球的雨量分布格局及土壤的含水量,導致農作物減產;其四,全球變暖使極端天氣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率與強度增加,導致農作物減產;其五,現有農作物是漫長氣象效應演化的結果,農作物的生長不適應氣溫的迅速升高;其六,氣溫升高將導致病蟲害的頻繁發生。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有利有弊,但總體以不利影響為主。其中小麥和玉米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更大,平均每十年分別減產約1.9%~1.2%。2011年5月,美國史丹福大學一份關于溫室效應的研究報告指出,因溫室效應影響而減少的生產,使全球農作物價格自1980年到2011年為止上升了20%。
綜合估量,氣候變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主要是負面影響,糧食危機的風險在增加。
7、氣溫升高對人類健康生存的不利影響
德國研究人員比照相關的溫度變化,對 1946 -1995 年間的出生記錄追蹤發現,高、低溫度會影響精子的X、Y染色體,高、低溫環境分別容易創造男、女嬰兒。在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下,男性出生的機率可能會越來越高,可能造成男女比例的失衡。
氣候變暖會給人類生理機能帶來負面影響,生病幾率將越來越大。傳染類疾病、心臟類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類疾病、眼科疾病、病毒類疾病、細菌類疾病、癌癥、猝死等疾病將隨著氣溫的升高而相應高發。
美國科學家發出警告,溫室效應可能致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脅人類。由于全球變暖令兩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人類對這些原始病毒尚無抵抗能力,人類生命可能受到疫癥威脅。
紐約錫拉丘茲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家雜志》中指出:早前他們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在大氣中廣泛擴散,推斷在北極冰層也有其蹤跡。于是他們從格陵蘭抽取4塊年齡由 500至14萬年前的冰塊,結果在冰層中發現TOMV病毒,該病毒表層被堅固的蛋白質包裹,因此可能在逆境生存。
挪威、加拿大的科學家在1993年和2009年對空氣中有機污染物的監測時發現,北極冰山融化釋放著被捕獲、截留在冰和冷水中的有毒化學物質。研究者警告這些聚集在極地的大量的毒物是未知的,全球變暖正在使這些污染物重獲“新生”。它們的釋放將嚴重危及海洋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組成員海利•洪表示:“下一步要查明在北極有多少污染物且以怎樣的速度在泄漏。”
氣溫升高,蒼蠅、蚊子會增強生存及繁殖能力。
8、導致其它氣象災害
在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已經并發了“臭氧層空洞、酸雨、極端天氣”等氣象災害。
國際科學界有認為:“全球變暖”的最終結果可能導致全球或地球局部區域第五紀冰川期的來臨。
(三)“減排”路途舉步維艱
1、歷史的責任不容抵賴 現實的義務不容逃避
自1750年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所欲為、與日俱增的排放溫室氣體。而二氧化碳等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危害作用可達200年。就是說即便人類社會的碳排放現在立即歸零,積存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仍然有一個延續危害的時段。
盡管老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德、日、意、俄、澳、加、荷、西、奧等國)是近、現代巨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元兇,而且依然是當代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但這些世界的剝削和壓迫者們卻回避事實、無理狡辯,把全球大氣污染的責任推給第三世界特別是推給中國。事實是怎樣的呢?
世界資源研究所等國際機構發表的數據顯示:從工業革命到1950年,西方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累計排放量的95%;從1950年到2000年,西方發達國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而且,在向第三世界大量“轉移排放”的情況下,許多發達國家現在依然是世界碳排放的重點大戶。
而在1904年—2004年的100年間,時占全球人口1/4至1/5的中國碳排放量只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8%。2004年我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3.6噸;只有世界人均排放值的87%左右;為發達國家人均量的1/3 ;為美國人均量的1/5。
據有關資料顯示:從(工業革命)1870年到2013年,美國的累計排放總量達3700億噸CO2,中國的碳排放累計總量為1610億噸。
美國和英國的人均歷史排放累計量約達1100噸CO2,而中國和印度的人均歷史排放累計量分別約為66噸和23噸。
權威數據表明:1990年、2000年、2011年美國人均排放量分別是19.3噸、20.2噸、17.2噸;而中國分別是2.1噸、2.7噸、6.6噸。
【國際在線】2013-11-21《90家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2/3》的專稿說,據英國《衛報》20日報道:一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從工業時代算起,全球90家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到了人類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近2/3。1751年至2010年間,這90家公司的工業二氧化碳和甲烷累計排放量約為914千兆噸,占到了全球累計排放總量的63%。其中私企包括美國石油公司雪佛龍(Chevron);美國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BP(英國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英國煤炭公司(British Coal Corp);美國皮博迪能源公司(Peabody Energy);澳大利亞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國企包括沙特國家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等。
從中可以看到壟斷資本集團為了撐滿自己的腰包,而放手坑害人類、放手危害自然的深重罪孽。
在弱肉強食的帝國主義時代,面對排放量無論是人均值還是絕對值久居全球首位的美國,西方陣營和親西勢力沒人說個不字,連癟屁都聽不到一聲。
而當積極主動與西方構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中國、熱情又優惠的承接西方轉移排放的污染企業的中國、不惜高耗自身的資源和環境也要堅持自覺履行“世界工廠”責任的中國、慷慨大方源源不斷向西方供給物美價廉的民族產品的中國、寧可苦著、累著、臟著本國老百姓也要拼上血本為西方的經濟危機排憂解難的中國,剛剛在其碳排放絕對值達到和微超美國(尚且人均值還遠遠低于重要發達國家)之時,就仿佛犯了滔天大罪,遭到了西方和親西勢力的大肆攻擊,狗屁呲聲不絕于耳。憤怒、悲哀!憤怒的是帝國主義的蠻橫霸道;悲哀的是黃蓋的屈己待人。想起了周瑜與黃蓋、農夫和蛇的故事。
發展中國家長久受害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掠奪,剛剛步入或尚未完成民族工業化,其碳排放中的基本部分是無可奈何的“生存排放”。其經濟周旋的余地很小,缺乏環保資金、技術,大量減排受到生存保障的壓力。
【OECD】中的西方發達國家,一方面是歷史上的碳排放大戶,一方面早就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其碳排放中的大頭是用于高消費的“奢侈排放”。發達國家無論是基于歷史、現實、國際法規(京都議定書)、社會道德、能力、義務,本該承擔全球減排的大頭。
2、地球氣象態勢的嚴酷 人類生存矛盾的嚴峻
IPCC近千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經過充分的考察、謹慎的研究、反復的論證,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泣血的警告人類特別是警告歷來無動于衷的發達國家:
【至2100年“地球溫度上升不得超過2℃”!否則地球將發生不可逆轉的巨大生態災難!為了維護這一人類逃避劫難的最底線目標,國際社會就必須果斷、迅速、大幅度的減排溫室氣體,在2010至2050年間,全球排放量應該由現有水平下降40%至70%,并必須在2100年之前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到零!】
《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如果把全球人為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控制在約1.56萬億噸碳,有33%的可能性實現這一目標;如果控制在約1.21萬億噸碳,有50%的可能性實現這一目標;如果控制在約1萬億噸碳,則有66%的可能性實現這一目標。
而剛到2011年,全球已排放了約5310億噸碳。據“全球碳項目”組織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碳排放總量遞增了2.3%,達到創紀錄的360億噸。這也意味著,在約30年內,世界將耗盡整個21世紀1.2萬億噸的碳排放指標。
IPCC嚴厲表示,如果不采取預防措施,到本世紀末,與前工業時代相比,地球將升溫4攝氏度。人類的生態災難近在咫尺!剩下的碳排放空間已經非常非常小,全球減排壓力非常非常大。
“至本世紀末地球溫度上升不得超過2℃”。維護這個氣象災變的臨界值不受人為突破,“減排”面臨著人類現實生存發展與持續生存發展的矛盾;面臨著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的斗爭;存在著私有制的國際社會因自私自利而架空減排措施的危險;同時也存在氣候突變自然升溫的風險。
從最大限度的維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類持續生存發展的角度上說,迅速的排除氣象風險,國際社會立即實施“零排放”才好;從當代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的生產力水平、人類現實生存的角度上說,生存需要必然導致一定程度的碳排放。在現實生存與持續生存的矛盾間,存在一個大自然勉強允許的狹窄夾縫即“至本世紀末人為升溫必須在2℃之內”,隨之而來的是人類必須在本世紀內把碳排放控制在1萬億噸,絕不能超過1.2萬億噸。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如果國際社會都具有人的理智,就應該果斷處理好奢侈排放與生存排放、發展排放與生存排放、高碳經濟與低碳經濟、底線措施目標與充分措施目標的關系;必須達到IPCC提出的減限排和零排放的時段目標:
(1)堅決減掉奢侈排放,讓位于生存排放和必要的發展排放。
(2)發展排放服從生存排放。限時把必要的發展排放納入低碳經濟。并且嚴格限制和管控發展排放的規模,從中最大限度的壓縮和結余排放指標,為由于自然變異和人類社會意外所導致的升溫效應,留出安全的余地。
(3)盡可能的創造低碳經濟條件,及時將生存排放納入低碳經濟。
(4)努力加大氣象安全的把握,力爭排放量在1萬億噸之內。
(5)低碳經濟只是人類由現狀向本世紀末零排放過渡的短暫經濟形式。從現在起必須做好與零排放接軌的一切經濟、社會準備。
然而,帝國主義的人格、國格就是資本的本性。人類的根本得失并不能感化資本的靈魂;國際法規并不能管束資本的本性。
雖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也害怕氣象災變演化為事實,但其千方百計的把自身在形成和發展工業化、信息化過程中毀損環境、資源的沉重代價,轉嫁給第三世界。自身卻很少出血乃至不想出血,抵賴自身減排應有的買單責任。在國際社會落實減排的歷來談判中,美國等主要的“發達國家”,散發著流氓混混的痞氣,上演著奸商掮客的狡詐。似乎不到最后一分鐘,就要在國際社會減排的問題上,堅持欺詐、摩擦下去。
3、國際法規與人民意愿
鑒于“全球變暖”對人類生存發展造成的嚴重現實損害,并潛伏著未來的巨大生態災難,在第三世界的強烈呼吁和積極響應下,1992年6月4日在聯合國主持下,150個國家的代表在里約熱內盧通過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如今已有190多個國家成為締約國。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
公約提出了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約沒有為發展中國家規定溫室氣體減、限排的具體義務。只是原則要求發展中國家應采取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
公約明確了發達國家負有率先減排的義務,并爭取至2000年將自身的排放量回歸到1990年水平。但沒有為發達國家具體設定減、限排的指標。
公約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發展中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公約義務取決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的程度。
發達國家雖然都簽署了公約,卻基本上沒有實際行動。
為了落實和操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繼而于1997年12月在日本制定并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即《京都議定書》。
該條約的主題是:“以法規的形式減、限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要求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規定的具體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自主承擔減排義務。”
《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重要補充條款,是具有國際法效力的聯合國文件。到2009年2月,世界共有183個國家完成了簽署。
在第三世界的斗爭下,《京都議定書》進一步明確了國際社會減、限排放溫室氣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率先減排”、“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的原則,明確了發達國家率先減排的具體模式和數值。議定書沒有為發展中國家規定新的義務和具體減限排數值。議定書規定了2008至2012年第一承諾期的減排指標,還規定了確定2012年之后的承諾期減排指標的方法。
“公約和議定書”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的污染效應是一個寬容的限制;對老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污染責任是息事寧人、得過且過的態度;而對國際社會現實的共同但有區別的減排責任,做出了接近合理的原則規定。
“公約和議定書”是人類積極的重要環境保護文件。它們形成和進展的每一步驟,都是世界人民和弱小民族與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集團斗爭的過程。
在如何對待“減排”問題上,以美國為首的老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為一方,以第三世界、發達國家的人民、國際科學界和聯合國中的正義人士為一方,充滿了正義與卑鄙、積極與消極的斗爭。
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在減排問題上,既無視歷史的巨大欠賬,又逃避現實的應有義務。一個個,明明是歷來污染世界的罪魁禍首;假惺惺,每每做光說不練的演說家;大咧咧,偏偏要充當指揮世界減排的救世主。
第三世界秉承人類的根本利益,既積極的擔負自身應有的減排義務,又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自私自利、推卸責任、轉嫁義務的無恥行徑,進行堅決的斗爭。他們在歷次的國際氣象場合都義正詞嚴的揭露發達國家的瀆職和虛偽,要求其不折不扣的履行減排義務。
在聯合國2009年11月2日巴塞羅那氣候變化第五次談判會議上,由阿爾及利亞領頭的非洲國家要求37個發達國家承諾在2012年以后,更大幅度地減排溫室氣體。由于不滿發達國家“光說不練的外交辭令”, 50多個非洲國家談判代表于3日集體退席,以示抗議。
在2009年12月7日—18日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擁有130多個成員國的“77國集團”代表,為了抗議發達國家架空《京都議定書》、逃避責任的企圖,集體退出了14號上午的磋商會議,直到大會主席同意轉入對《京都議定書》的討論。
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非洲國家代表舉行新聞發布會,大聲疾呼“扼殺《京都議定書》就是扼殺非洲大陸”。尼日利亞的代表強烈譴責發達國家,他說:《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償還他們欠下的“氣候債”。
16日,當丹麥首相拉斯姆森秉承美、英意志,違反大會程序,想強行推出“再版的丹麥草案”時,遭到了巴西、中國、印度、南非等大量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丹麥草案”癟了茄子。
2013年華沙氣候大會上,美、澳等發達國家談判立場、出資意愿大幅倒退,引起了第三世界的強烈反響,代表133個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中國”代表憤然離席抗議。
無聲抗議、大聲疾呼、激烈指責,第三世界表現出團結一致反對氣象帝國主義的高漲斗志。
世界人民主持國際氣象正義,積極開展斗爭,推動國際減排。
包括發達國家人民在內的各國人民、包括氣象、環境科學工作者在內的各界人民,掀起了抗議資本污染環境、抗議發達國家政府特別是美國政府無視人類生存權益、繼續縱容碳排放的惡劣行徑。
在2009年12月7-18日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期間,哥本哈根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綠色組織、環保組織和各界群眾10多萬人。他們多次進行抗議游行、和平請愿活動。其中12日哥本哈根爆發了10多萬人行走10多公里的大游行。他們警告各國政府首先是發達國家政府:“立即付諸行動、加大減排力度、改變氣候,拯救地球”。
在會場外,環保人士喊唱著這樣的口號:“不要扼殺了《京都協議書》”;“富國要還你們欠下的氣候債!”一些示威者扮成北極熊和企鵝,身上寫著“拯救人類”標語;一些示威者高舉橫幅,寫著“沒有第二個星球”,“大自然不會妥協”。
綠色和平組織在聲明中稱,本屆氣候峰會的協議中并未包含促使發達國家減少排放量的有力措施,這是對那些污染行業的一個巨大讓步。多個環保組織和行業協會都對協議不滿,認為僅出臺一個不具法律約束力的聲明遠遠不夠。
綠色和平組織國際總干事庫米·奈都(Kumi Naidoo)警告稱,“世界正面臨著被發達國家領導的危機,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并沒有出于對世界億萬人民未來利益的考慮,達成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氣候協議以避免氣候惡化,而是出賣了世界人民的現在與未來的利益,逃避直面棘手問題。”;“沒有公平,沒有雄心勃勃,更沒提法律約束力,各國領導人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失職。”
集聚在哥本哈根的群眾不斷的唱著、挑著、傾訴著、高喊著,發泄著他們內心的焦慮、憤怒、失望、悲痛。
與此同時全球大約130座城市的人民群眾舉行示威游行活動,向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施壓,敦促他們早日達成一項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立即減排。
亞洲許多城市爆發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人們揮舞標語旗幟,高呼口號,要求各國政府在哥本哈根峰會上采取積極行動。
雅加達的示威者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前,呼吁向貧困國家提供氣候援助資金。一些示威者高呼:“美國是廢氣排放的黑手黨頭子”的口號。
12日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等主要歐洲國家,環保人士與人民群眾不約而同組織起來,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敦促發達國家領導人加大減排力度,拯救地球的心愿。
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約7千人示威游行;布魯塞爾1.5萬多人示威游行;澳大利亞,全國各地大約有5萬人舉行了敦促政府減排的游行示威。
倫敦2.5萬人游行,他們包圍了議會大樓,要求當局以積極的行動為下一代謀求出路。英國“反氣候變化運動”的代表菲爾·桑希爾忿忿不平的說:“一年年不采取行動,眼看著我們慢慢接近那個關鍵時刻——不可避免地爆發空前規模大災難的時刻”;“因為政治家們沒有找到克服惰性、國際對手以及無孔不入的既得利益勢力的集體意志,現在需要世界各地的普通民眾采取果斷的行動。等到數十億人的命運被注定,大災難無法阻止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據中外媒體報道:由于世界人民對哥本哈根氣象峰會無所作為的憤怒, 166個國家、超過2000個城市和地區的眾多群眾,于2014年9月23日紐約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有超過兩千五百起的“人民氣候大游行”幾乎同時段在全球爆發! 要求立即減排!
意大利、保加利亞、哥倫比亞、巴西、印度、土耳其、埃及、坦桑尼亞、中國臺灣、韓國、菲律賓、巴布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甚至包括戰火未熄的阿富汗都舉行了敦促減排、拯救氣候的民眾游行、示威、集會。
倫敦約4萬人、墨爾本約3萬人、巴黎約2.5萬人、柏林有1.5萬人參加了游行集會。全球至少有60萬人人參與。
最大的示威游行,于9月21日在峰會所在地紐約爆發。31萬人(有說40萬人)走上紐約街頭,試圖通過游行向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各國領導人施壓。
22日,紐約數百群眾聚集在華爾街游行示威,譴責美國企業(壟斷資本)在氣候變化中難辭其咎。游行者吹響哨子,身穿印有“涌入華爾街”標語的藍色T恤。參與其中的一位來自新奧爾良的音樂家大衛• 西蒙斯認為:“此次游行的主體不過是一群松散的民眾,并非來自特定的組織。但是,我們都擁有共同的準則和統一的目標。周一的示威旨在譴責資本主義,在人們眼中,它是導致氣候變化的經濟原因。”西蒙斯這樣定義氣候危機的經濟成因:“將追求個人富裕置于集體利益之上”。
12月11日在秘魯首都利馬大約有1萬人舉行示威游行。是為了提醒12月12日的國際利馬氣象預設會的參加者,時間不多了!
4、減排路途舉步維艱
《京都議定書》雖然具有國際法效力,但是它并沒有強制執行其規定的機制能力,甚至不具備規范的核查、評估各國實際執行效果的能力。實際上,對議定書規定的接受程度,全憑相關國家的自覺;對議定書規定的執行效果,全憑相關國家的自報。現在人們對減排效果、氣候升溫的堪憂,開始落到了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私有觀念的堪憂上,落到了對帝國主義的堪憂上。當然,人們是有理由悲觀的。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國際減排談何容易。
美國雖然已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居然一副老子只管隨地拉屎、清理糞便與我無關的流氓無賴面孔,對過去、現在、將來的賬全都不認。美國政府于2001年宣布《京都議定書》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決定放棄實施《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義務。美國牛哄哄的踢開了《京都議定書》。這就引發了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對(僅在形式上)“承諾減排”的動搖。
接著,加拿大緊隨美國也退出了《京都議定書》;繼爾,日本、俄羅斯、新西蘭明確拒絕對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承諾。澳大利亞表現著朝秦暮楚、反復無常的減排態度。而這六國的碳排放合量約占比全球碳排放總量30%以上。
迫于國內外人民和世界民族之林的壓力,奧巴馬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象峰會宣布:2020年美國各州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據專家推算,這一目標僅相當于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與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2020年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減排40%的要求相距甚遠。在《京都議定書》之后,美國的碳排放有增無減,2005年的排放比1990年增加了16.3%。奧巴馬強調美國“自主”減排。而這種玩笑似的4%的減排目標亦難承諾,最終有待于美國國會的態度。
歐盟是怎樣的態度呢?歐盟從談判一開始就提出“路線圖”計劃,表示有條件的進行第二期承諾。
歐盟:一是,想要見縫插針的與美國爭奪世界政壇的領軍地位,為了烘托美國的猥瑣形象,只能承諾減排;二是,暗中妒忌和羨慕美、加的“超脫”,自身決不多流一點血;三是,公開攀比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承諾,并將自身的承諾與之掛鉤;四是,凌駕于《協定書》之上,要把2013年年初正式開始的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推遲到2016年以后實行;五是,歐盟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20%的第二承諾期減排目標。這一減排目標比照其自身第一承諾期的減排目標大大縮水。
據2009-12-13新華每日電訊發文《發達國家減排承諾不堪一算》分析:“相對于1990年,歐盟2008年到2012年5年減排8%,相當于年均減排2.48%;現在歐盟提出到2020年減排20%的目標,相當于從2013年到2020年8年年均減排1.05%,還不到第一承諾期的一半。
《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發達國家減排的第一承諾期,早于2012年年末到期了。這些發達國家減排的實際效果如何?至今連一個評估報告都沒有。“第一承諾期減排目標實際進展緩慢”,是國際社會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
《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減排第二承諾期,于2013年年初正式開始。原定開始前的減排指標談判應于2009年底結束。但由于發達國家態度消極一直在扯蛋,時至今日我們得到的消息是:
(1)發展中國家充分表現了并不單純安享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中的優惠政策,而是勇敢、積極的挑起了人類戰勝災害的大梁。截至到目前,第三世界減排的承諾占了全球總承諾量的70%。
(2)盡管全球碳排放累積總量中,老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放至少占80%。而且至今在轉移排放的情況下,仍然是全球溫室氣體主要來源。然而這些遺禍于氣候的罪魁禍首們:要么公然拒絕履行任何減排義務;要么裝聾作啞、默不作聲;要么夸夸其談、顧左右而言它;要么跨越《議定書》的原則,硬要與第三世界攀比掛鉤;要么虛瞞假報、敷衍了事。在道貌岸然、夸夸其談的救世主作秀中,在自私奸詐、嫁禍于人的丑陋表演中,總算剔骨刮髓般的擠出來僅占國際社會承諾總量30%的承諾。
據國際在線2013-11-06報道,當地時間11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德國首都柏林發布了《2013年碳排放差距報告》。根據報告:到2020年,全球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不能超過4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但即使各國遵守承諾,仍與目標存在每年80-120億噸的差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完成目標“變得越來越渺茫”。
針對西方攻擊我國近年碳排放的增長,2008年7月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殷仲儀在英國外交部威爾頓莊園第923次會議上發言指出:“我國最近幾年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承接了發達國家的一些制造業,一些耗能比較大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使中國承擔了許多世界制造任務。中國有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都是在生產出口產品的過程中產生的,中國每年為全世界制造大量消耗能源的產品,(2006年)中國為世界制造了25.8%的鋼鐵、48%的水泥、24%的服裝、25%的家用電器。”
這個發言講出了我國的碳排放中包含三分之一的部分是替西方和世界擔待的真相。而更嚴肅的問題在于:
一是我們為什么要承接西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是利國利民還是害國害民?
二是我們急劇消耗本國的能源、環境、人體健康,為他人大量生產物美價廉的資源密集型民族產品,究竟是誰得到了實惠?
三是為什么我們在西方覆去翻來蠻橫的貿易制裁損失中、在西方“中國污染世界環境”的大肆叫罵中,舍己為人、無怨無悔的堅持替西方“打工”。
本人認為我國的減排,應該首先減掉“借地排放”的洋垃圾。這樣做,對中國、對世界都是功德一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