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本文內容摘自于本人《熱戰時代》一書的第四部分第六章,有些觀點也許過時,但整體上應該仍符合兩岸關系的大方向,中國大陸不掌握國家統一主動權,中國注定不能成為有尊嚴的大國,拖得越久,越會成為阻礙中國復興的最大絆腳石。有人認為,此時正值國民黨在臺慘敗,提出“促統”會更加有利于民進黨。其實錯了,“促統”已經不能寄望任何臺灣政黨,只能依靠大陸。(以下是縮略稿,很多網友手上有原稿,未做任何更改)
——臺灣問題無疑是中國短期最大的政治問題,同樣也是中國未來政治人物是否具備政治家條件的試金石,“大統一”的理念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割舍的最根深蒂固的情結,誰能滿足這樣一個民族情結,誰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偉人之一。
——統一臺灣的過程很大程度上與東海問題聯系在一起,但是,統一臺灣是中國的內政,是中華民族的內部事務,不是國際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大陸在“熱戰”時代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獨立于任何其它戰爭之外的國內特殊問題,能夠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足以證明中國對整體局勢的駕馭能力,足以證明中美兩國在“熱戰”中較量的輸贏,要么是利益互換,要么是中國力量壓制住美國威懾。統一問題是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最大變量,需盡早將其變為定量。
——統一臺灣的問題是一個大方向,與臺灣政黨輪替沒有任何關系,誰主政臺灣誰都要作出正確選擇,國民黨也不例外,任何政黨都沒有急獨和隱獨的權力,不能把統一大業寄托在臺灣的黨派政治,最好的寄托就是行動。
臺灣是中國的一個島嶼,統一問題純屬中國內部事務。幾十年來,其牽涉到的國際關系足以攪動整個世界,對亞太地區更是影響巨大,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臺灣問題不能永遠拖下去。”的確是這樣,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復興大計,統一大業是首當其沖的最關鍵大事,一個領土都不完整的國家無論如何都算不上大國,一個無法維護自己國家完整的大國永遠也實現不了復興,臺灣問題不能始終是個“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黨和政府也在不斷推進中國統一大業,并在民間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為統一進程創造了良好環境。
統獨問題的由來和實質是什么?在“毛蔣時代”,總體來講并不存在兩岸政府層面上的統獨問題,只有誰代表中國的問題,無論是毛澤東,還是蔣介石,在統獨問題上,他們都守住了國家和民族底線,兩黨之間的戰爭是內部戰爭,沒有人曾想過讓臺灣分割出去。統獨問題的正式浮出水面從李登輝時代開始,到了陳水扁執政期間達到頂峰。中共一直寄予厚望的國民黨領導人馬英九先生上臺以后,也并沒有實現兩岸間真正的信任,更沒有讓統一前景有所改觀,臺方的微笑與握手含有“隱性臺獨”的成分在內,可以不懷疑國民黨的中華情結,但是,決不能太相信它的統一意識,部分國民黨政客的理想是:帶領臺灣人開創一個獨立的中華民國。
統獨問題的實質到底是什么?有人說是美國因素,有人說是國力因素,有人說是臺灣人的民意所在,有人說是國際政治生態因素,其實,這些因素都是在強調客觀原因,并沒有說出久拖不決的統獨對峙的本質問題。筆者認為,統獨問題的實質已經由客觀原因過渡到了主觀原因:政治人物的集體智慧和膽識。切實做好統獨問題的階段性轉換是全體中國人下一步必須做出的選擇。
臺灣作為中國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想回避“熱戰”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會利用它作為籌碼同中國較量,臺灣將面臨一個“站隊”的選擇問題,是選擇攜洋自重還是選擇民族大義?這是值得所有臺灣政治人物和全體臺灣人民深思的大訣擇。選擇前者后果會很可悲,最終既不會利于臺灣人民,更不會利于中華民族,選擇后者將是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不管臺灣人民怎么選擇,現在已經到考慮作出選擇的時候了,整個大中國已經進入到“熱戰”時代,臺灣有責任以民族大義為重選擇回歸。
統一臺灣的問題是一個大方向,與臺灣政黨輪替沒有任何關系,誰當政誰都得作出選擇,國民黨也不例外,任何政黨都沒有急獨和隱獨的權力。自從馬英九當選為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后,兩岸關系出現了向好的跡象,這是全體中國人都樂于見到的事情,兩岸在經貿方面的協商也很快進入軌道。與此同時,臺灣也極力爭取獲得國際空間,大陸中央政府適時表達了相關善意,兩岸人民均對好轉的跡象表示支持。但好轉中也存有隱憂,主要體現在“國際空間”的問題,要慎之又慎。只能由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一定不能開口子,一旦大陸對臺灣讓步過多,口子過大會給國際反華勢力留下操作空間。所謂靈活處理臺灣的國際空間,實際上就是打擦邊球,有的甚至就是放棄原則,國際上打臺灣牌的國家非常多,既然中國自己都可以打擦邊球,其它國家為什么不能做呢?一旦有哪個國家率先做出一些中國不愿看到的動作,可能會相當被動,反應過度,兩岸關系可能重新走入困境,不做反應可能引起“骨牌效應”,很可能造成隱性臺獨的成立,或者說實質性臺獨。臺灣社會是一個不成熟的民主社會,也算是政黨輪替的地區,今天國民黨當權,明天民進黨上臺,既然可以對國民黨靈活處理,民進黨為什么不可以利用呢?都是中國人,難道還會厚此薄彼嗎?一旦允許民進黨享有打擦邊球的待遇,問題就會更嚴重,它會得寸進尺,搞得大陸焦頭爛額,那時候回過頭來再走倒退的路子封閉臺灣國際空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對中國大陸而言,不要看黨派輪替,只看對錯與否,路線錯誤,誰當政都必須給予糾正,誰搞臺獨,就必須警告誰。
中國大陸一向主張寄希望于臺灣人民,這是一種善意的想法,也是合理的想法,但是,在關系到民族團結和國家領土完整統一的問題上,“民粹”決不能算作“民意”,在尊重臺灣人民的同時,有必要考察一下臺灣人民的主流思想到底是什么?這一點必須搞要清楚,如果主流思想是“一個中國”的思想,可以尊重他們國際空間的訴求,如果主流思想都是傾向于慢性臺獨,那就不得不提防。從媒體及其它方面的信息來看,兩種可能性都存在,所以也就要格外小心,大陸時刻強調要尊重臺灣人民,但如果發展到兩岸人民情緒對立的境地,那將是相當難以處理的問題。目前,臺灣政治純粹是一種“民粹”政治,根本算不上什么民意政治,統獨操作純粹是政治小丑和臺獨分子的工具,這種工具讓他們屢試不爽。對立可以引起戰爭,兩岸的假性“友好”也可能引起戰爭,期盼兩岸關系正常,但不希望留下過大的隱患!
臺灣問題,不管是擴大國際空間也好,還是壓縮國際空間也好,最后的歸宿還是國家的完全統一,這是大方向,也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歷史使命,更是今后中國的最大政治任務,臺灣不統一,就不是完整的中國,一個不完整的中國就談不上一個強大的中國,所以,討論臺灣問題,必須回歸到統一問題,這不需要馬英九表態,也無須臺灣人民投票表決,更不由地方政黨決定,兩岸的中國人都必須把統一當作一個責任,而不是一個對抗。
中國政府曾經在2000年的時候提出來兩岸的分裂現狀不能長期拖下去,言下之意就是要加快統一的步伐。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此后很長時間沒有再提到這個說法,即使在陳水扁的反復挑釁之下,中國大陸也沒有利用時機重新思考兩岸策略,失去了加速統一的大好時機。隨著國民黨的再次執政,兩岸走向合攏的時機也未見根本性好轉,馬先生“三不思維”是對中國統一的重大障礙,這種思維必將導致中國的統一問題交由第三方或者國際勢力決定,而不是中國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必須堅決地回絕這種錯誤思維。統一臺灣是現實命題,中國大陸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這個目標,東亞變局和國際形勢的大變化促使中國必須加快向統一目標推進的步伐。
第一階段:法律和政策準備。中國已經為防止分裂勢力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這部法律符合階段性要求,但還不足以為長久解決臺灣問題作好完全意義上的法律準備,未來的目標應當由反分裂轉為促統一,國家必須啟動《國家統一法》和《臺灣省或臺灣特別行政區自治法》的制定工作。只有這三部法律組成一個整體才能保證國家統一的法律支撐,這種支撐不僅適用于某個地區,而且適用于全中國的所有疆域。
第二階段:統一動員階段,實現由“反分裂”向“促統一”的階段性行動轉換。中國大陸把統一的希望寄托于臺灣人民肯定沒錯,但是,臺灣人民到底能不能寄托、是否值得寄托呢?暫時還必須打個問號。如果他們主觀上不愿意或者抵制該怎么辦?是不是就按他們的意見辦?是不是繼續等下去?如果他們永遠都不改變想法,統一不就泡湯了嗎?大陸人民不反對爭取臺灣人民的支持,但是,也不能過分相信這種依靠,是否統一決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少部分人身上,對于臺灣的統一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要由大陸主動采取措施,在兩岸還沒有出現尖銳對抗的時期,是進行統一宣傳的好時機,也是對臺灣表達意見的好時機,必須花三至五年左右的時間解決思想準備的問題,要讓臺灣人民明白只有統一一條路可走,其它路子都走不通,任何想借美國實現獨立的想法要徹底拋棄。統一之路不但要走,而且還要緊急快走。用幾年的時間考察臺灣人民的反應是必要的,在臺灣引起爭論和討論也是必要的,經過臺灣人民的幾年討論后,中國大陸就可以基本看清楚臺灣人民的準確想法,大陸就不需要作過多的試探和推測,也不用總是把統一大業寄托在哪里,最好的寄托就是行動。
促統并不意味著戰爭,無限期拒統才有可能引起一些問題。有些人一提到“促統”就害怕會打仗,一提到強硬政策就想到戰爭。要想統一臺灣,不同的可能性肯定都存在,但并不意味著大陸主動促統就會引發戰爭,促統的目的是要讓大陸把“反獨促統”的主動權抓到手上,更是讓臺灣明白:有關統一的問題是不容拖延的,必須坐上談判桌?,F在,兩岸問題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臺灣手上,臺灣方面同意談,大陸就有談的機會,臺灣不點頭,大陸再好的善意都無處著力,大陸唯一能有點談判余地的地方在于“技術性環節”,談不談是由臺灣說了算,談成什么樣,則是由雙方協定,這樣下去,兩岸問題只能看到雙方的熱鬧,卻看不到統一的希望。國民黨比民進黨更為聰明的地方在于他不觸動大陸人的“生氣點”,專門在各方面使暗勁,大陸倍感無奈。為了盡快將統一的主導權掌握到大陸手上,要下決心發出“促進統一,盡快談判,不可久拖”的主張。臺灣方面不管愿不愿意,不管想不想談,不管哪個黨執政臺灣省,原則擺出來了,他們都得面對。不外乎兩種結果:一是拒絕,如果臺灣方面斷然拒絕,就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另一種可能性是極不情愿地接受談判提議,能開始談就好,談起來了,就看智慧,不談的話,前途是黑暗的,談起來就有希望。
“統獨問題”與中國政府外交上的“韜光養晦”無關。有關中國的統一大業問題不適合“韜光養晦”,因為“統獨問題”事關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十三億人無法忍受領土主權問題任人宰割,一個號稱5000年最強的盛世中國沒有理由任人宰割,分治的現狀擺著,中國根本就沒有韜光養晦的余地,一個擺在世界所有國家面前都清楚的兩岸問題,你怎么韜光養晦?從外交層面上講,中國跟別的國家存在爭論和交涉的外交議題,但是,從內政上講,“統獨問題”是純粹的中華民族的內部事務,必須抵制外力干涉,必須聚集中華民族的力量為統一事業快馬加鞭,誰為外部勢力站臺說話,誰就是賣國賊,誰讓兩岸的統一方向失去控制,誰就是罪人。
第三階段:談判階段或者緊縮階段。如果臺灣人民和臺灣地區領導人愿意以中華民族利益為重走上談判桌,誠心為國家統一作努力,那么就是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后面也就根本無須有什么特別準備,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才是上策。但是,如果臺灣當局和臺灣人民堅持拒統,堅持永久性抵制統一談判,那么中國大陸必須采取由宣傳攻勢向實質步驟的轉換,當然也不并是就要直接開戰,為了進一步給臺灣留足回旋空間,仍然不急于用軍事手段實現統一,初期可采取圍島的策略,把臺灣周邊海域列為無限期禁航和禁飛區,對生活必需物資給予通行,其它任何與外界的非民生聯系都要切斷,同時,對臺灣在大陸的企業也采取相應措施,保證其經營正常,但不能保證資金進島。如果臺灣軍方借美方進行反制,那么戰爭統一時機就自動來臨,統一步驟自動進入第四階段。如果臺灣放棄反制,那么就必須承受經濟上的全面倒退,直到再次走上談判桌。
第四階段:外圍收復。(略)
第五階段:完全統一階段。(略)
統一的結果是單向的,過程則有極端復雜性,主要是看統一后連帶問題的解決。大家肯定知道,不管是大的戰爭,還是小的戰爭,只要是用戰爭解決問題,必然會留下很多后續問題,內戰也是一樣。不過,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解決好一切問題。
統一問題,中國大陸如果沒有破局之旅,就沒有統一之時,統一臺灣“五階段論”僅代表個人意見,僅供讀者參考。不管“熱戰”進展到何種階段,統一作為國家的第一大任務必須擇機完成,有國際事件作為契機更好,沒有契機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執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