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經濟危機爆發前后,從反抗緊縮措施到爭取免費教育權利,海外出現多個青年抗議運動高發區。以北方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運動中青年的先鋒作用為標志,形成了一個以游行示威和學潮為主要形式海外青年抗議浪潮,但多數斗爭目標仍停留在抗議具體政策和體制的范圍。到目前為止,由于世界范圍內仍未出現革命高潮,青年抗議的力量無處融入到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斗爭中去,近期難有大的作為。但它的大規模出現無疑昭示著,資本主義的統治遭遇重大的合法性危機,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也在不斷加劇這一危機,人類歷史又來到了一個轉折時期。
關鍵詞:青年抗議浪潮,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目前,全球15—24 歲的年輕人數量占人口總數的1/6以上,(大衛•E. 布魯姆:《前途未卜的年輕人——感到受挫和憤怒的全球青年要求實施變革》,《金融與發展》2012年3月號,第7頁,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pubs/ft/fandd/2012/03/pdf/fd0312c.pdf。)即12億左右。他們的經濟地位普遍較低且無保障,更容易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受害者,因而他們的反抗也更為普遍和激烈。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后,出現了一個以游行示威、學潮甚至是騷亂為主要形式的海外青年抗議浪潮。
一、海外青年抗議浪潮的規模和特點
本文中的海外青年抗議指以青年為主體、不是由工會或政黨組織的社會抗議活動。
首先,此次海外青年抗議浪潮的高漲,表現為短時間內(從2005年至今)在多國大規模爆發并迅速遍及全國,具有全國甚至國際影響。參加者從數萬到數百萬人,其中歐洲的學生運動涉及的國家最多,規模也很大,并且相互響應。
其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法國、英國、西班牙和希臘等連續爆發大規模青年抗議活動,成為海外青年抗議浪潮的熱點地區。以警察槍殺無辜青年為導火索,2005年的法國、2008年的希臘和2011年的英國,接連爆發近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騷亂。為抗議政府在教育或其他社會領域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法國(2006年、2010年)、希臘(2006年6月至2013年)、意大利(2008年)、奧地利(2009年)、智利(2006年、2011年至2013年)、加拿大(2012年)、西班牙(2011)和美國(2011年)等,均爆發了所在國30多年來最大的學生罷課和示威抗議活動。
此外,人們看到,2011年初由突尼斯小販自焚觸發的“阿拉伯之春”,2011年9月的“占領華爾街”運動,2011年以色列的“帳篷之城”運動,2012年南非的礦工“暴動”,2012年底印度女大學生被輪奸引發的全國抗議和騷亂,2013年分別發生在巴西、土耳其和瑞典的騷亂……在各國此起彼伏的罷工、游行示威和騷亂中,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運動參與者以青年為主,打先鋒的學生身影尤為引人注目。
縱觀海外青年抗議,不難發現,騷亂的導火索通常與警察的濫殺或執法不當有關,而學潮的起因往往與教育或勞工領域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相關,這二者的背后都存在深刻的社會矛盾。
先看北方青年的騷亂。2005年10月,兩名北非裔少年為躲避警察的追捕不幸觸電身亡,在法國造成了長達三周、被認為是自1968年“五月風暴”以來法國最嚴重的騷亂。2008年12月,希臘警察在與青年的沖突中打死15歲的少年,引發全國主要城市多日騷亂。2011年8月,英國因一名29歲的黑人男青年被警察槍殺,引發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騷亂。從這三起騷亂來看,發達國家青年尤其是少數族裔青年面臨的生存困境,是這些騷亂發生的深層原因。
再看南北青年的學潮。2006年3月,法國各地30多萬大學生罷課抗議《首次雇用合同》的新勞工法案,并與工人一同組織了300萬人參加、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游行。2010年10月,為抗議法國政府的養老金改革,法國400多所中學的學生罷課,聲援全國范圍的罷工。2008年、2010年和2012年,英國大學生接連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抗議政府上漲學費、取消教育補貼。2006年5月至今,希臘大學生針對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削減教育開支的全國性抗議運動,幾乎沒有停止過。在“占領華爾街”爆發之前的2006年,為反抗教育部門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希臘學生占領了90%以上的大學。2011年9月8日,希臘420所高校中有283所被學生占領。(Nikos Anastasiades, Xekinima and Danny Byrne, 2011, “Huge Student Movement Kicks off an Autumn of Struggle,” September 9, Solialistworld.com,http://www.socialistworld.net/doc/5274.)2006年智利高中生要求政府提高教育質量的抗議活動,導致該國教育部垮臺,并引發數月的政治危機。從2011年3月開始,智利的中學生和大學生發起了持續一年多的示威游行和罷課,抗議教育領域內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并得到智利群眾尤其是工人的支持。這一斗爭已經不再局限于教育領域,而是將抗議的矛頭直指過去30年智利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2012年8月,智利學生再次發動全國規模的抗議活動并持續至今。2008年10月,意大利教育部門推出一套旨在削減教育經費的教改方案,這一方案遭到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在內的學生及其家長的抗議。2009年奧地利6萬多名大學生,舉行了三十多年來最大的罷課抗議活動。從2010年開始,美國的學生們就以罷課、占領學校等形式抗議教育經費的削減和學費上漲,并積極參加“占領華爾街”運動。2012年2月至今,加拿大東部魁北克省爆發了加拿大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學潮,學生們抗議政府計劃在七年間將學費提高82%。這一運動還得到了多國學生的支持,“全球學生運動組織”(La Global Education Strike)在2012年11月份籌辦世界范圍內、歷時一周的全球學生大游行,旨在抗議教育商業化趨勢。(Matthew Brett and Rushdia-Mehreen, 2012,”Beyond the Québec Student Strike”, Global Research, October 10, http://www.globalresearch.ca/beyond-the-quebec-student-strike/5307822.)
冷戰結束后,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步入低潮,資本主義全球化進入“新自由主義”時期。這一時代背景下的青年抗議浪潮,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
其一,北方青年抗議浪潮的斗爭矛頭直指金融資本。一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日益金融化,此次危機最初就爆發在金融領域,并迅速蔓延至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但這些危機的始作俑者非但沒有受到懲罰,還得到政府毫無道理的救助。另一方面,體現金融資本利益的新自由主義已經推行多年,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大學生這一曾經有著光明前途的“天之驕子”,現在也面臨畢業即失業,或即使幸運地找到工作也難以償還學生貸款的困境。因此,北方青年抗議運動中雖然有要求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社會主義、追求社會公平的口號,但得到廣泛響應的號召仍然集中在對金融資本的控訴上,“我們都是99%”是對這一思想的集中表達。同時,青年們已經清醒意識到,體現金融資本利益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是要使整個社會商品化,而這樣的市場經濟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如果不對這一進程加以抵抗和阻止,青年們就毫無未來可言。這也許就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給此次青年抗議浪潮烙下的最深印記。
其二,信息技術在南北青年抗議浪潮中的作用突出。WEB1.0時代(指第一代互聯網應用)是用戶通過瀏覽互聯網獲取信息。進入21世紀尤其是自2006年以來,WEB2.0時代(第二代互聯網應用)使互聯網用戶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通過“臉譜”等網站成為網絡內容的提供者、發布者和傳播者。2011年先后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和“占領華爾街”運動及其后的很多抗議活動,都離不開網絡對信息和號召的發布,各種有關“維基”或“推特”革命的說法不脛而走。雖然這種說法有待商榷,但是不可否認,信息技術在號召青年抗議的信息發布和傳播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海外青年的生存困境
經濟危機惡化了人們尤其是青年的社會處境,與青年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和就業問題尤為嚴重。
(一)上學難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對于勞動者取得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然而,教育費用不斷上漲,使多數青年及其家庭難以承擔。
首先,教育費用的上漲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一個長期過程,危機只是加快了這一進程。教育領域的“改革”使政府不斷降低對公共教育的投入,美國“聯邦、各州以及地方為每個大學學生所支付的費用,剔除通脹因素,已經達到了25年來的低點”。(喬磊:《教育貸款負擔重大學生成債奴》,美國《僑報》2012年7月27日,http://epaper.uschinapress.com:81/qiaobao/html/2012-07/27/content_701444.htm, 2013年1月4日。)在加拿大,“30年前,學費占大學年運營費用的比例不到1/7——隨著政府把負擔轉嫁給學生及其父母——現在超過了1/3。”(Cedric Gerome, 2012.“Students Take ‘Indefinite’ Strike Action,” March 2,)國家把本該承擔的大部分教育費用,推卸給了勞動者,學費逐年上漲,最后到了學生及其家長不堪承受的地步。
另外,資本逐利的本性也使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為一項必須追逐利潤的產業。2012年美國大學理事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中,社區學院的平均年費用增長了40%,而四年制公立大學的學費上漲了68%。(Liberto, J. 2012. “Obama’s College Tuition Plans Face Tough Fight.” September 17.http://money.cnn.com/2012/09/17/pf/college/college-costs-obama/index.html.)據媒體報道,目前葡萄牙每天有近100名大學生因學費問題而輟學。(馬潔君:《葡萄牙一女大學生借助“臉譜”網站籌錢付學費》,新華網2012年11月29日)而諸如“學費年年漲,學生抗議無效,英國醫學院8%學生賣淫”、“德國三成大學生愿賣淫求學”、“求包養網站暴紅美國,女大學生用戶多當妓女賣淫”等報道不斷見諸報端。
其次,用于解決消費不足的信貸消費的膨脹會引起通貨膨脹,其后果之一就是學費的上漲,但同時期勞動者的實際收入不升反降,因而多數情況下只有通過借貸,他們的孩子才能上得起學。據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紐約分行估計,現有3700萬美國人欠著學生貸款債務,(Tyler Durden, “Student Loan Debt Slaves In Perpetuity--A True Story of ‘Bankruptcy Hell’", April 26, 2012, http://www.zerohedge.com/news/student-loan-debt-slaves-perpetuity-true-story-bankruptcy-hell, 2013年1月22日。)約1/5的美國家庭負有學生貸款債務。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約2/3的學士學位獲得者是靠貸款讀的大學,包括從政府或是私人處獲得的款項。但是,總的借款人數應該更高,因為并沒有跟蹤調查是否有人向家庭成員借款。(Jill Schlesinger, “Student Loan Debt Nears $1 Trillion: Is It the New Subprime?” November 28, 2012,http://www.cbsnews.com/8301-505145_162-57555780/student-loan-debt-nears-$1-trillion-is-it-the-new-subprime/, 2013年1月4日。)目前,美國學生債務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超越信用卡債務而成為美國國民第一大債務負擔。(Tyler Durden, “Student Loan Debt Slaves in Perpetuity -- A True Story of ‘Bankruptcy Hell’.)
最后,經濟危機以來,多國在削減教育開支的同時紛紛上調學費,給學生及其家長帶來了更大的經濟負擔。自2007年底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的數據顯示,美國學生總債務的增長超過56%。(Jill Schlesinger, “Student Loan Debt Nears $1 Trillion: Is It the New Subprime?”)2012年英國大學學費上漲了2倍,成千上萬的學生無法負擔學費,從而使英國大學的入學申請人數下降了幾乎8個百分點。(Andre Damon, “A Lost Genera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Socialism,” September 6, 2012, 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12/09/pers-s06.html, 2013年1月4日。)智利多年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已經使教育成為一門生意,學生們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然而政府仍要進一步私有化教育產業。
由于多數學生畢業后難以找到稱心的工作,償還學生貸款成為難題。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提出“畢業即失業”的說法,指出美國大學生超四成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根據前述美聯儲的報告,美聯儲自己證實,學生貸款泡沫正在形成。同時,由于學生貸款不允許貸款人像抵押貸款或信用卡貸款那樣通過破產而清零,這是否會帶來新的“次貸危機”呢?
(二)就業難
失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青年就業尤為艱難。2012年全球有7500萬青年面臨失業(比經濟危機前的2007年增加近400萬人),約12.7%的年輕人處于失業狀態。(吳陳、王昭:《國際勞工組織報告稱今年將有近7500萬年輕人失業》,2012年5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22/c_112012738.htm,2013年1月4日。)如今,世界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NEETs”,是“沒工作、不在校、沒有接受職業培訓”的英語首字母縮寫,專門用來形容“三無”青年。目前,發達國家有2600萬、第三世界國家有2.6億的年輕人是“NEETs”,幾乎是全球年輕人口的1/4。“NEETs”增長最顯著的地方是在發達國家。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約1/6的年輕人是“NEETs”。(Andre Damon, 2013. “One quarter of world’s youth without jobs or education”, 21 August,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13/08/21/pers-a21.html.)
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和歐盟失業率同比均出現上升,危機仍不見底,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依然遠遠高于平均水平,國際勞動組織報告指出,發達國家的青年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間猛增了25%,達到18.1%,報告預測,到2018年,全球青年人失業率將為12.8%,(謝飛:《希臘青年失業率再創新高》,《經濟日報》2013年5月14日第4版。)青年失業問題將不會得到任何改善。
應該指出,很大一部分被定義為“被雇傭的”年輕人,從事的是臨時或非正式工作。2012年國際勞工組織指出,年輕人的臨時工作自經濟危機以來已經增長了兩倍。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從事兼職工作的年輕人從2000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幾乎1/3。世界上90%的年輕人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他們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被非正規經濟部門雇傭。(Andre Damon, 2013. “One quarter of world’s youth without jobs or education”, 21 August,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13/08/21/pers-a21.html.)
年輕人失業問題,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企業更傾向于雇傭正值壯年、經驗豐富同時辦事穩重的中年人。過去,在經濟繁榮時期,年輕人還有很多就業機會,但隨著危機的到來,由于年輕人參加工作時間短、解雇成本低,企業解雇的對象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年輕人。年輕人被解雇的可能性是年紀較大者的三倍,很多人甚至放棄了找工作。(趙紀萍:《全球年輕人深陷失業危機》,2013年7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這也提高了年輕人的失業率。其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紡織業和汽車業這兩大傳統主導產業,在20世紀都經歷了大量收縮勞動力使用量的過程,而可大量吸收勞動力的新主導產業尚未出現。服務業雖然吸收了大量年輕人就業,但與傳統產業相比,就業總量還是不大,而且提供的工作極不穩定,報酬低。再次,為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降低雇傭成本成為企業發展趨勢,臨時雇傭、外包雇傭流行;同時,在發達國家,資本紛紛涌入金融業,但金融業的就業量非常狹窄。這使“‘實習一代’和‘不穩定一代’這樣的名詞已經進入歐洲國家的日常語言。”(宋麗丹:《國外共產黨論當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世界形勢》,《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年第3期。)最后,過去一些國家的年輕人失業率在經濟衰退期間迅速攀升,但衰退過后迅速下降。這一次長時間的經濟衰退造成了特別的問題。國際勞工組織在《2013全球年輕人就業趨勢》指出,經合組織的大部分成員國中有1/3或更多年輕人已失業至少半年,相比2008年增長25%。(趙紀萍綜合編譯:《全球年輕人深陷失業危機》,《社會科學報》,第1365期第7版。)這表明,在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工作崗位的數量在下降,導致以青年為主體的產業后備軍在不斷地擴大。
三、海外青年抗議浪潮高漲的原因及其趨勢
(一)危機使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充分展現,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加深,是海外青年抗議活動發生的根本原因。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青年的生存困境,與這些國家工人經濟地位的日益下降密切相關。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歷過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人的經濟地位每況愈下。首先,勞動者收入并沒有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上升,反而下降。以美國為例,1979-2007年間美國每小時產值上升了1.91%,但實際平均時薪下降了0.04%。(吳筱筠、丁俊萍:《新自由主義與經濟金融危機――美國學者大衛•科茲對當前經濟金融危機原因及其影響的分析》,李慎明主編:《世界在動蕩、變革、調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292頁。)其次,發達國家的貧困率上升。以美國為例,到2012年11月美國有約4970萬人處于貧困線以下,占總人口的16.1%。(Andre Damon, 2012.“The Social Crisis in the US,” November 24, 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13/08/21/pers-a21.html.)歐洲委員會的最新數據表明,歐洲約4000萬人正在遭受“嚴重的物質剝奪”。(Mark Blackwood, 2012.“Britain: Soup Kitchens Become Part of Mainstream Welfare Provision,” November 28,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12/nov2012/food-n28.shtml, 2013年1月4日。)發達國家尚且如此,第三世界國家的情況就更為惡劣,僅在孟加拉國,失業人口就已經超過三千萬。(Ruhin Hossain Prince, 2011. “Contribution of CP of Bangladesh,” December 11, http://www.solidnet.org/bangladesh-communist-party-of-bangladesh/2290-13-imcwp-contribution-of-bangladesh-en, 2013年1月4日。)工人經濟地位的日益下降,意味著作為勞動后備軍的青年們的發展日益艱難。
危機來臨后,“經濟衰退和羸弱復蘇致使大批工薪階層人士及其家庭的積蓄蒸發。經通貨膨脹率調整后,美國家庭收入中值去年環比下降2.3%至4.9445萬美元,比2000年減少7%。”與此同時,各項針對勞動人民的緊縮政策不斷推出,“在盧森堡,緊縮政策已使盧森堡所有的勞動者僅在2011年5月至10月之間月工資就下降了12.5%,但與此同時,10%的家庭擁有國家80%的財富。2011年,英國家庭實際收入正在以近11%的速度下降,這是34年來的最大降幅。”與之對照的是,危機成為壟斷資產階級趁火打劫的最好時機。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幾年,為了救市(即救大資本),大量資金被注入經濟——其中美聯儲投入了數萬億美元,歐盟也超過一萬億美元;危機爆發之后的2011—2012年間,美國最富的前400人的凈資產增長了13%,達到1.7萬億美元,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當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僅為1.7%,(Shannon Jones, 2012. “Net worth of richest Americans soars by 13 percent in 2012,” September 21,http://www.wsws.org/articles/2012/sep2012/rich-s21.shtml, 2013年1月4日。)他們的凈資產占美國真實國內生產總值13.56萬億美元的1/8,(據路透社報道:《最富的400個美國人:蓋茨19年穩居榜首》,2012年9月20日,http://news.mydrivers.com/1/241/241831.htm,2013年1月4日。)階級分化的鴻溝進一步擴大。目睹社會不公的青年,自然無法平靜,他們只能用自己的行動抗議無法帶來公正發展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二)政府的反危機的緊縮措施,直接或間接地嚴重損害了青年的生存與發展,這是導致海外青年抗議活動高漲的直接原因。
緊縮措施簡單說來就是減少政府支出、增加百姓支出,如降低公務員薪水,減少公共設施的投資、降低福利水準或增加稅率等。對于年輕人來說,減少對教育的撥款就要增加學費,延長退休年齡意味著增加養老金的繳費年限,減少公共投資和職工收入下降都意味著需求降低,年輕人更難找到工作。
與失業率密切相關的青年貧困率也上升了。現在許多養不活自己的年輕人,不得不與父母同住,被迫“啃老”。2008 年,歐盟18—34歲的年輕人中,46% 與父母同住。(Corbis Images:《失業的歐洲青年人,失落的一代來源》,《海外文摘》(半月刊)2012年5月10日。http://www.qikan.com.cn/Article/ovhw/ovhw201209/ovhw20120915.html, 2013年1月4日,)這一比率在崇尚獨立的西方國家顯然是非常高的。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18—29歲的人群中:39%的人沒有健康保險,23%的人表示他們買不起日用品,20%的人有超過一萬美元的信用卡欠款,49%的人為還債不得不從事不情愿的工作,24%的人為省錢搬回家與父母同住,20%的人因此推遲了婚期,18—34歲的人群中有22%已經推遲了生育。”(Nancy Hanover, “US Student Loan Deb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o Benefits?” May 29, 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12/05/loan-m29.html, 2013年1月4日。)
在這樣的環境中,青年承擔著越來越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因之,在多國都出現了政府每每推出緊縮措施都遭到青年的激烈抗議的景象,如法國青年對政府《首次雇傭合同》和養老金改革的強烈反對,因為青年已經從自身經歷中,切實感受到資本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直接危害了他們的利益和未來。
(三)青年抗議預示人類歷史轉折期的到來
從這幾年的經驗來看,青年抗議浪潮推遲了資產階級對社會權益的侵蝕,“魁北克相對較低的學費是1995年和2005年的重要學生罷課抗議運動的直接結果……這清楚地表明群眾斗爭是迫使新自由主義進攻在教育領域或其他領域撤退的決定性因素。成千上萬的魁北克學生參加的正是這種群眾的、長期的斗爭。他們清楚地了解,他們的斗爭是為了他們未來――這種未來正被市場經濟制度的‘邏輯’日益破壞――進行的總斗爭的一部分。”(Cedric Gerome, “Students Take ‘Indefinite’ Strike Action.”)無論是在希臘、意大利還是西班牙,學生斗爭的高漲都使工會面臨群眾要求發動總罷工以支持學生斗爭的壓力,從而在各國掀起了學生斗爭與工人斗爭相互支援的局面。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也是由青年抗議活動引發的,它直接導致了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亞政權的更迭,使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政局動蕩,對世界地緣政治的影響至今仍在持續。
自2008年以來,《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在西方社會的銷量激增,《共產黨宣言》成為僅次于《圣經》的歷史最暢銷圖書。(Stuart Jeffries, “Why Marxism Is on the Rise Again,” July 4, 2012,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2/jul/04/the-return-of-marxism, 2013年1月4日。)英國倫敦“馬克思主義2012節”的組織者約瑟夫•楚納拉指出,“馬克思主義興趣的再次流行,尤其在年輕人中的流行,是因為它提供了分析資本主義尤其是資本主義危機——我們現在就身陷其中——的工具。”(Stuart Jeffries, “Why Marxism Is on the Rise Again.”)
“危機以來,一項社會調查顯示,20%的被調查者贊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中30歲以下年輕人中的1/3,即33%的人更喜歡社會主義。這種情況在美國是前所未有的。”(劉淑春:《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美國工會運動和美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9期。)隨著危機的深入和青年反抗斗爭的開展,將有更多的年輕人會更清醒地認識資本主義,更客觀地評價馬克思主義,甚至走上革命的道路。
但也應該看到,作為階級斗爭一部分的青年抗議運動雖然聲勢浩大,但自發性強,且多數斗爭目標仍停留在抗議具體政策和體制的范圍。另外,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黨的防范和限制,使馬克思主義政黨普遍比較弱小,難以引領抗議浪潮的發展方向。目前看來,由于世界范圍內仍未出現革命高潮,青年抗議的力量無處融入到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斗爭中去,近期難有大的作為。但它的大規模出現無疑昭示著,資本主義的統治遭遇重大的合法性危機,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也在不斷加劇這一危機,人類歷史又來到了一個轉折時期。
四、青年抗議運動呈現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看待網絡在青年抗議中所起的作用
有人認為,“維基革命”或“推特革命”的出現,使“舊的政治組織不再重要,傳統左翼的組織動員機制已沒有影響力,青年們不需要領導者,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既無時間也無意識等待接受任何政黨的指引。”(Jonny Jones, 2011.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s,” International Socialism, Issue 130, April 4, http://www.isj.org.uk/?id=722#130jones_7.)但事實上,現在每天都有許多呼吁舉行抗議行動的網頁或信息出現在網絡上,但能夠組織成為現實抗議行為的則少之又少,而能夠形成大規模抗議行動的更是鳳毛麟角。
在當代社會,信息的傳播在組織社會運動方面固然十分重要,但缺少物質準備,如參與人員、組織機構和輿論營造,光是有網上的吶喊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在奧巴馬2008年的競選中,網上募捐和網絡拉票活動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離不開他的競選團隊在線下的苦心經營。“阿拉伯之春”的開展,“一方面突尼斯事件使人們獲得信心,另一方面埃及活動家開展了一些系統性的工作,如在一些很少有人接觸到互聯網的地區散發傳單并高舉標語牌。”(Jonny Jones 2011.,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s,” International Socialism, Issue 130, April 4, http://www.isj.org.uk/?id=722#130jones_7.)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埃及“革命”的幕后推手中,有許多組織都得到西方長期的人員培養和資金支持。“占領運動”、學生運動的開展也離不開大量社會主義者和激進主義活動家的推動,更別說工人階級對這些抗議運動的實質支持了。
此外,網絡看起來是“虛擬的”,實則是有其物質基礎的。服務器、光纖電纜等這些網絡的必備實體,是政府的管控對象。因而,既然信息技術可以被青年用為召集示威、發布組織信息的工具,那么政府也可以通過監控網絡和手機的信息平臺,掌握青年動態,甚至在必要時采取非常手段切斷這種信息途徑。2011年英國騷亂平息后,英國政府旋即著手抓捕網絡“肇事者”并將其判以重刑,“英國首相卡梅倫呼吁,英國警方和情報部門應專門研究限制微博、社交網站等媒體的使用,一旦發現騷亂者利用這些網絡工具策劃暴力、動亂和犯罪,要下令中斷網絡的社會服務。”(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英國騷亂的原因及啟示》,《黨建研究》2011年11期。)
盡管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當下海外青年抗議活動區別于之前社會運動的一個新特點,但所謂的“舊的政治組織已經無關緊要”的斷言和“維基革命”的說法,其實是掩蓋西方國家正在加緊利用網絡進行線上“軟實力”、線下“硬實力”控制的煙幕彈。簡言之,信息技術決不可能取代物質手段和現實斗爭,但弱者必須善用網絡,以取得最廣泛的支持和同情,并使其轉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
(二)透過青年抗議認識西方民主的虛偽本質
本次海外青年抗議浪潮,在南北國家都有爆發,但際遇卻大為不同。
加拿大魁北克學生抗議運動是該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學生示威運動,但直到爆發100天時,西方主流媒體幾乎都只有零星報道,罷課斗爭只能主要通過網民零星地對外宣傳。這是西方國家對付本國抗議的第一手,即新聞封鎖,避免示范效應。而當阿拉伯地區的青年抗議活動興起時,迅即得到西方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全程追蹤,不遺余力地鼓吹是阿拉伯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時候了。
2011年穆巴拉克為控制局勢曾切斷埃及網絡及通信服務5天,西方媒體認為他完全是把“笨手笨腳的專制帶進了21世紀”(King, C. 2011. “The Internet, Social Media and Mubarak’s Dangerous Game.” February 8.http://www.ecommercetimes.com/story/71809.html.)。但在西方要求更嚴厲地管控網絡的呼聲不斷,2010年美國參議院提出《網絡空間國有資產保護法案》被指將授予總統“必要時”隨時切斷網絡的大權。(McCullagh, D. 2010. “Senators Propose Granting President Emergency Internet Power.” June 10. http://news.cnet.com/8301-13578_3-20007418-38.html.)2012年,英國針對騷亂的發生提出《通訊數據法案》草案,“新的提案要求英國的通訊公司保留更多的數據細節,包括訪問過的網站,哪怕站點中的頁面已經不存在了。”(See “Theresa May Sets out Plans to Monitor Internet Use in the UK.” http://www.bbc.co.uk/news/uk-politics-18434112.)
西方國家對付本國抗議的第二手,體現在新聞報道的調門上。主流媒體將本國抗議稱為“迷失一代”(Strauss-Kahn, D. 2010. “Saving the Lost Generation.” http://blog-imfdirect.imf.org/2010/09/14/saving-the-lost-generation/.)的泄憤行徑,而將“阿拉伯之春”稱之為“阿拉伯覺醒”(Adeed Dawisha,2013. “The Second Arab Awakening,REVOLUTION, DEMOCRACY, AND THE ISLAMIST CHALLENGE FROM TUNIS TO DAMASCUS.”April,
http://books.wwnorton.com/books/The-Second-Arab-Awakening/.),法國和歐盟還將自焚身亡而引發“阿拉伯之春”的突尼斯小販列為“英雄”。(Mohamed Bouazizi Square inaugurated in Paris in tribute to Tunisian Revolution,http://www.thefreelibrary.com/Mohamed+Bouazizi+Square+inaugurated+in+Paris+in+tribute+to+Tunisian...-a0260310961;“Tunis Renames Square after Man Who Sparked Protests,” Reuters. February 17, 2011.http://www.swissinfo.ch/chi/detail/content.html?cid=31449394.)同樣是在阿拉伯國家,當君主專制的巴林、也門等國發生青年抗議時,西方國家卻不像對待利比亞、埃及等世俗國家那樣同樣待之,而是低調處理,不予支持。西方國家的“新聞自由”,只有在報道對立國家的負面新聞時才會充分體現,其實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
第三手體現在經濟援助的區別上。無論是“占領運動”還是學生罷課,要想堅持下去,精神和物質的援助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在西方國家有利益需要的地方發生動亂,馬上就會有西方各種基金會、人權團體的支持接踵而至,但發生在它們本國的抗議只能主要靠個人捐助來維持。
埃及“革命”是“阿拉伯之春”的重要轉折點,其幕后主要推手“4月6日青年運動”成員,曾遠赴塞爾維亞向參與推翻米諾舍維奇的塞爾維亞青年運動(簡稱“Otpor”意為“抵抗”,該組織得到西方國家支持)取經。(OlenaNikolayenko, 2009, " Youth Movements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 A Model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 CDDRL workingpapers,Number 114, June, StanfordUniversity, http://iis-db.stanford.edu/pubs/22553/No_114_Nikolayenko_Youth_movements.pdf.)該組織還與海外埃及人成立于卡塔爾的“變革學院”、“埃及民主學院”(該項目旨在促進埃及人權及選舉監察,獲得美國撥款援助)密切合作,籌劃抗議活動。(Ben Smith, 2011,“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political figure you've never heard of”,February 14,http://www.politico.com/blogs/bensmith/0211/The_most_influential_American_political_figure_youve_never_heard_of.html.)
西方國家在對待本國和他國青年抗議上的區別對待,赤裸裸地顯露出西方民主的雙重標準和局限性,它所追求的不是真理和自由,而是對二者的絕對控制,以便在全球范圍內維護國際壟斷資本的利益。
(三)各方政治勢力對青年的爭奪
某些階級、種族或群體受到歧視和壓迫,是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和壓迫在社會生活領域的自然延伸。這種歧視和壓迫也是階級矛盾的一種表現,但它帶給被歧視者和被壓迫者的認知,不可能是直接將矛頭對準資本主義制度,而通常是將不滿和憤怒發泄給整個社會和不相干的人們。而統治階級也善于利用此種情緒轉移階級矛盾的焦點,例如將社會問題歸咎于移民政策、福利政策等因素,這使鼓吹種族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極右翼勢力尤其是新法西斯主義政黨近年來有崛起之勢,而某些恐怖主義勢力也利用這種情緒尋找青年為之效忠。這兩種勢力都鼓吹以極端手段解決問題,營造社會不滿情緒,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巨大。在近年的挪威槍擊案和美國連續發生的嚴重槍擊案、爆炸案中,主角都是年輕人,挪威槍手還自詡為極右翼組織“圣殿騎士團”的一員。據稱是“歐洲圣戰組織基地秘密小組”成員的四名英國籍巴基斯坦裔人,為了報復英國參與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制造了2005年倫敦大爆炸。
此外,強烈的不滿導致的自發抗議,最具突發性和破壞性。最初是對黑人青年被警察濫殺的抗議,之后演變為英國2011年的大規模騷亂,被視為“對社會現象不滿而引發的綜合性‘泄憤’行為”。(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英國騷亂的原因及啟示》。)可見,抗議行為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組織,極可能發展成單純的“泄憤”——騷亂。在希臘2008年的“騷亂”中,除了無政府主義團體在“美麗的城市,美麗的燃燒”口號下盡可能地制造暴力外,還有便衣警察加入到暴徒隊伍中去制造混亂。(Andros Payiatsos and Xekinima, 2009. “The ‘December Days’ Rising of Greek Youth.” January 20,,http://www.socialistworld.net/mob/doc/3399,2013年1月22日。)而政府則以“法律和秩序”的名義予以鎮壓。
目前,北方青年抗議活動還更多地局限于指責新自由主義政策和金融寡頭的統治,提出諸如“不要左翼、不要右翼,要前途,要工作”(鄭若麟:《多種因素糅合出歐洲“憤怒的一代”》,《文匯報》2011年8月13日,第6版。) “免費教育”(BBC, 2013 “Chile students resume protests for free education”, 8 May,http://www.bbc.co.uk/news/world-latin-america-22459229.)等口號。這表明青年抗議活動,從整體上還不能從制度層面來審視斗爭的對象和性質。這就造成了當前海外青年抗議的最大缺陷:把斗爭的矛頭指向矛盾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缺乏徹底的理論以指導徹底的運動,獲得的力量支持也必將越來越少,在取得當局一定的妥協后便偃旗息鼓。這樣,海外青年抗議活動的結果,往往要么被資產階級選舉政治所利用,如美國總統選舉利用對“占領運動”的相關爭論,要么被反動勢力利用——進行政權更迭,如“阿拉伯之春”后的突尼斯、埃及,要么就是無法突破社會僵局,國家陷入動蕩,有法西斯主義趁機崛起的危險,如希臘目前的形勢。
總之,“面對著規律的、沒完沒了的危機的資本主義制度,只能通過將越來越多的工人拋入匱乏和貧困來延續生存,年輕人面臨的慘淡前景不過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失敗帶來的最顯著表現。”(Andre Damon, 2013, ”One quarter of world’s youth without jobs or education”, 21 August http://www.isidewith.com/article/one-quarter-of-worlds-youth-without-jobs-or-education#.)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有可能給全體年輕人帶來生存的尊嚴和個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貝弗里•J西爾弗:《勞工的力量:1870年以來的工人運動與全球化》張璐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2.[美]保羅•克魯格曼:《美國怎么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劉波譯,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美]大衛•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
4.[美]文森特•帕里羅等著:《當代社會問題(第四版)》,周兵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日]大前研一:《M型社會》,劉錦秀、江裕真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6.[美]邁克爾•耶茨:《從統計數字看當前美國工人階級狀況》,郭懋安編譯,《國外理論動態》,2006年第8期。
7.[美]約瑟夫•斯蒂格利茨:《1%的“民有、民治、民享”》,宋麗丹譯,《環球時報》2011年10月18日。
8.張海濤:《三說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危機》,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版。
9.John Bellamy Foster,“Aspects of Cla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Introduction”,Monthly Review,July-August 2006, Volume 58, Number 3.
(注:原文最先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3年第2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