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著力發揮市場作用,更加注重定向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中有進,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牢固,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完成全年宏觀調控主要預期目標的任務仍十分艱巨。
當前經濟運行中值得關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上半年,經濟形勢仍較為復雜,一些影響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和問題仍較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消費增長較為穩定,投資、出口動力相對不足。
投資: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僅增長13%,同比大幅回落7.2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13.6%,同比回落1.5個百分點。企業投資意愿低迷,PPI仍處于下降區間,至6月份已經連續28個月同比下降,其中生產資料價格連續29個月同比下降。部分行業價格下降幅度較大,5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延壓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延壓加工業出廠價格同比分別下降11.7%、5.2%和4.6%。
消費:受居民消費環境和消費能力影響,消費需求進一步擴大的難度加大。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幅同比回落0.6個百分點,低于計劃預期2.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1%,從去年以來一直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
進出口:全球經濟總體穩步復蘇,外需環境有所改善,但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不同區域形勢分化,外需尚未根本好轉。據世貿組織最新統計,2014年一季度全球貿易量同比僅增長2.1%,遠低于年初預計的全年4.7%的增速,也低于二十國集團經濟3.5%的平均增速。加之我國部分產品出口競爭優勢減弱,后期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前5個月進口增速降至2010年以來最低,大宗商品進口量增速明顯下滑,5月份大豆、鐵礦砂、原油進口量增速均低于前4個月;初級形狀的塑料、銅及銅材進口量增速比前4個月分別回落10.3個和36.3個百分點;成品油進口量大幅下滑54.7%。
我國已進入經濟轉型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將在一定時期內帶來“陣痛”,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7%—8%的中高速經濟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2.產能過剩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產能過剩仍然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來又表現出一些新特征:一是產能過剩的范圍量大面廣前所未有,已從傳統產業擴展到很多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部分行業已經處于絕對過剩,而非相對過剩。三是前些年的集中投資,導致這幾年仍將處于新增產能快速釋放期。一季度工業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8.3%,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近2個百分點。鋼材價格已經降至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銅、鋁、平板玻璃等產品價格低至生產成本盈虧點以下。今年以來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力度加大,同時部分企業在市場壓力的倒逼下主動削減、關停落后產能。6月份,鋼材產量9805萬噸,增長7.1%;水泥23196萬噸,增長0.8%;十種有色金屬365萬噸,增長4.6%;采礦業增長7.9%。但由于過剩產能長期積累,加之個別地區還在不斷形成的新的產能,在某些領域某些產品的生產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突出的供求矛盾加大庫存壓力,加劇了當前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和行業內無序競爭相疊加,導致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下滑,企業效益下降。6月份,工業產成品出廠價格同比價格下降1.1%,連續第28個月處于下降區間;環比下降0.2%,今年以來連續6個月下降。
今年以來,結構調整雖取得一定進展,但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有關,去產能化的基礎并不穩固。過去往往通過新一輪高增長消化過剩產能,在我國潛在經濟增速的階段性放緩時期,這一條件已不復存在。地方政府受保增長和維穩的壓力,淘汰過剩產能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對本地區企業存在過度保護,環保等監管執法不到位以及土地管理、職工安置、資金支持等政策不完善,一些效率低下的落后產能難以順利退出市場,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繼續以“僵尸”形式占據和沉淀了大量有效資源,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進展緩慢,阻礙了具有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做大做強。有些地方政府出臺的支持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過多過濫,既造成了企業對政策的過度依賴,也違背了公平競爭原則和市場統一。受各種優惠政策的吸引,民間投資所占比重較大,手續完備齊全,給去產能化工作增加了新的難度。
3.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沒有明顯改觀
上半年,在產能過剩、市場偏淡、成本上升特別是融資難、融資貴等多重壓力下,企業經營環境沒有明顯好轉,庫存和應收賬款增長較快,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大困難。盡管今年以來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十分突出,國內利率水平不僅大大高于國外,且在不斷上升。大企業融資成本比去年平均提高超過1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一般在30%—50%。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貸款支持,資金鏈繃得很緊,不少企業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市場,融資成本進一步攀升,一些企業因互保聯保導致的信用違約風險上升。二季度小微工業企業發生民間借貸的平均月利率約為1.89%,年化利率約為25.19%,比一季度再提高0.29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工業產成品庫存增速持續快于銷售增速,不同于以往產成品庫存一般慢于產品銷售增速的情況。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增長12.7%,產成品存貨增長12.6%,分別比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4.1個和4.0個百分點。產成品庫存的快速增長導致工業企業資金周轉速度下降,令企業資金緊張狀況雪上加霜。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費用增長17.4%,增速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小型企業財務費用增幅更高達25%。
從成本來看,企業用工成本連續多年上漲,目前沿海地區出口企業人工成本已相當于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的2—3倍,有些地區甚至高于東歐國家。上半年,全國共有12個省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平均上調幅度為14%,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工資上漲幅度更大。與此同時,工業用地成本也不斷攀升,2010年以來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的工業地價累計漲幅達到17%。今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平均成本支出比2011年同期高1.2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0.5元左右。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生主營業務成本442139.8億元,增長9%。
在市場、成本、資金等多重壓力下,一些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前5個月,煤炭、冶金和有色金屬行業的利潤總額同比分別下降43.9%、9.2%和4.2%,企業虧損面在20%以上。上半年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3400.5億元,同比下降14.6%。
4.財政金融風險隱患增加
整體債務率迅速攀升。根據渣打一項新的估計,截至6月底,中國的總債務與GDP之比已達到251%,遠高于2008年底的147%。這一比率在去年全年攀升大約20個百分點,僅在過去6個月就攀升17個百分點(去年底為234%)。相比之下,美國在去年底的總債務與GDP之比達到大約260%,英國的這個比率為277%,而日本以415%的比率領銜世界。
地方政府性債務進入償債高峰期。截至2013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82896億元,增長15.1%。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為109942億元,所占比重達到60.11%,其中逾期債務10513億元。2014年到期應償還債務為23970億元,占比達到21.8%,是償債壓力最重的一年。2015年、2016年到期應償還債務分別占18.9%、14.2%。三年累計應償還債務比重達到54.9%。一些地方政府償債安排主要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借新還舊,但隨著土地出讓收入減速和借新還舊成本加大,回旋余地越來越小。部分地方舉債風險意識不強,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政府舉債沖動仍很強烈,加之絕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債務資金缺乏規范的預算監督與約束,部分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違約風險增加。
受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企業間互保融資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持續增加,增速有所加快。截至6月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980億元,比年初增加102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5月末,關注類貸款余額1.5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477億元;關注類貸款率為2.58%,比年初上升0.09個百分點;逾期類貸款也在增加。考慮到信貸投放量持續增長,作為分母的信貸規模不斷擴張,近期不良率提升的速度還是很明顯的。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廣東、浙江、山東、福建和江蘇五省新增不良貸款合計約占全國新增額的2/3,其中浙江的不良率最高,其次是福建。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和信用卡是境內新增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三個行業新增不良貸款合計占全部新增不良貸款的九成。雖然目前商業銀行撥備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一季度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1.77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41億元,撥備覆蓋率達到273.66%,貸款撥備率為2.84%,但是處置不良貸款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商業銀行自主核銷不良貸款的能力依然不強,影響了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和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隨著大量產能過剩和“僵尸企業”風險逐漸暴露,銀行資產狀況將會進一步惡化。債券市場違約風險有所暴露,“剛性兌付”預期已被打破。這些風險隱患如果處置不當,集中爆發,可能引發系統性或區域性風險,對經濟平穩健康運行造成較大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5.房地產市場調整下行風險加大
上半年,房地產市場降溫明顯,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分別下降6.0%和6.7%,與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量有所下降,房價漲幅有所回落,但與前兩年相比仍處于較高水平,總體上處于高位回調階段。
從開發投資來看(見圖表1),房地產企業投資意愿降低,項目開工進度放緩。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1%),比一季度回落2.7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回落5.7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3.7%。
從成交量來看,相對于去年同期的較高基數,住房成交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仍處于正常水平。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6.0%,去年同期為增長28.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7.8%,去年同期為增長30.4%。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比基數比較高。今年的1—6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為4.8億平方米,去年同期是5.1億,而且去年上半年增長速度將近30%,在這樣高基數的情況下出現回落也是很正常的。住建部監測的9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成交量同比分別下降13.3%和35.3%,但仍比2011年同期水平分別高16.3%和13.4%,比2012年同期水平分別高25.1%和53.5%。其中,67個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有83個城市二手住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
從房價漲幅看,隨著住房成交量持續下降,多數城市房價漲幅回落。5月份統計局監測的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價格,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的有66個;二手住房價格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的有62個。其中,杭州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比上月下降1.4%,無錫下降0.8%,石家莊、徐州均下降0.7%。
從住宅供給看,新建商品住房庫存量有所增加,部分城市消化周期較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監測的上半年9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新上市2.28億平方米,上市量為2010年以來各年同期最高。截至6月末,新建商品住房累計可售面積5.6億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565萬平方米,按照去年月均銷售速度,約可銷售16個月。其中,秦皇島、紹興、濰坊、錦州等21個城市消化周期超過24個月。
從住房貸款看,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新增8704億元,同比少增92億元,在全部新增貸款中占比為15.2%,仍高于前兩年平均水平。5月末增速為18.8%,連續五個月回落。但5月份新增個人住房貸款1508億元,當月增量占比為17.3%,仍高于2010—2013年的平均水平。
房地產業涉及面廣,在我國經濟中占有重要作用。目前房地產市場存在以下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是房地產市場下行壓力較大。市場觀望情緒較濃,部分購房者推遲入市,部分城市和地區成交持續低迷,商品房銷售量明顯下降。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回籠壓力加大,影響開發企業投資信心和意愿,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同比分別下降5.8%和16.4%(見圖表2、3)。國家統計局對近2萬家聯網直報房地產企業的季度問卷調查顯示,21.9%的企業預期三季度生產經營活動水平比二季度下降,比預期上升的比例高16.4個百分點;25.8%的企業預期三季度行業景氣將下降,比預期上升的比例高21.7個百分點。后期房地產走勢仍然存在不確定性,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的調整是必要的,但可能會加大下半年經濟下行的壓力,并帶來一定的財政金融運行風險。6月份,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簡稱“國房景氣指數”)為94.84,比上月回落0.18點。
二是房地產企業貸款難、貸款貴。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景氣下行,一些商業銀行在盈利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普遍收緊房地產信貸額度,提高貸款實際利率,延長審批周期。房地產開發企業普遍面臨融資成本上升壓力,部分開發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得到貸款。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長3.0%,增速比前5個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國內貸款增長14.1%,利用外資下降20.6%,自籌資金增長10.1%,其他資金下降7.2%。在其他資金中,定金及預收款下降9.3%,個人按揭貸款下降3.7%,均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回落。
三是房地產市場存在局部風險。部分中小開發企業資金壓力加大,資金鏈斷裂風險有所上升。住建部的調研報告顯示,無錫市個別項目因企業債務被法院查封,工程處于停建狀態,存在“爛尾”風險;少數城市的個別樓盤降價促銷后引發矛盾糾紛,出現前期業主打砸售樓處等行為;部分地區商業辦公用房供應出現過剩風險。當前市場的局部風險雖不至于引發影響全局的系統性風險,但仍需引起高度關注。
總的看,在宏觀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房地產市場經過前幾年特別是去年的高增長,確實存在自我調整的需求,同時也受到銀行收緊房貸和輿論炒作等因素影響,消費者信心不足,市場觀望情緒濃厚,導致今年以來各相關指標同比下降較多。但與前幾年相比,仍處于高位運行。預計下半年房地產市場調整的趨勢仍將延續,開發投資增速仍趨放緩,部分城市房價下降的壓力較大。
做好當前和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建議
目前,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不牢固,全面完成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的任務十分艱巨。下半年,要堅持好穩中求進這一工作總基調,把握好近期目標和長遠發展平衡點,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特別重視研究解決好當前經濟運行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完成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年度計劃目標和任務。為此,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1.保持調控定力,注重長短期政策相結合
目前經濟增長仍處于合理區間,要繼續保持宏觀調控的定力,切實提高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適應經濟增長新常態。要堅持底線思維,只要經濟運行不滑出下限,短期內不要對宏觀政策進行重大調整,更不宜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要保持宏觀調控政策取向連續穩定,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及時、精準、適時、適度進行微調,把更多精力放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上來,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
目前經濟企穩主要是前一段刺激政策加大基建投資力度所致,穩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增速繼續放緩,消費和外需依然乏力,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然不足,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問題沒有根本解決,這說明中國經濟增長仍舊無法擺脫對傳統增長模式及刺激政策的路徑依賴。依靠刺激維持短期穩定增長是可以的,但不可持續,也不宜長期執行。短期政策主要用于熨平短期經濟的大幅波動,其目的是“托底”而非“推高”。雖然下半年經濟具有一定下行壓力,但應避免短期刺激政策升級成強刺激甚至全面刺激政策。短期刺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中長期發展創造相對平穩的環境,要把握好近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的平衡點,切實把短期刺激政策與中長期發展政策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著力解決制約經濟增長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和促進有利于經濟企穩回升的因素不斷發展壯大。
2.加快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濟增長、結構調整、體制改革是有密切聯系而互不等價的三件事情。要利用當前經濟企穩向好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各項改革,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進展。一是進一步抓好已出臺改革方案的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事,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存在含金量不夠、市場主體感受不明顯、改革標準不統一、部門之間措施不協調等問題,下一步應當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再取消、下放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帶有標志性的重大審批事項,把決策權真正還給市場、還給企業。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的權力清單制度,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有規定必須為”。對沒有法律依據設定的行政許可,不論以什么名義出現,均屬無效,應一律取消,不得實施。加快落實財稅體制改革方案,爭取在稅收法定、法定預算硬約束和中央地方事權劃分等方面取得現實性實質突破。二是加快出臺一些已經成熟的改革方案。今年以來,中央先后聽取戶籍制度改革和公車改革等改革方案的匯報,這些方案已經中央討論通過的,應該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是實現城鄉居民同權的重要改革,對推進勞動力和土地流動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對一些嚴重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改革事項,要下決心打破既得利益,大幅度向前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這方面中央有決心,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明確要求,但目前進展比較緩慢,有關部門尚未落實。要加快國有企業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以發展公眾公司為主要形式,按照公司制、股份制改組國有企業,推動非公有制資本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等各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重組,鼓勵非公有制資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
3.努力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經營困難
要進一步加大調整的力度,對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領域要研究出臺全國性的有效措施。在增強社會保險制度的保障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減少地方政府對大型企業和項目的干預,顯著消除對市場調節能力的束縛。要高度重視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經營經濟困難的問題,認真研究防范化解實體經濟“空心化”的潛在風險。一是打通金融通向實體經濟的渠道,構建“門當戶對”的金融體系,大力發展民營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二是加大財稅政策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多搞“雪中送炭”,不要“雨中送水”,把中央對小微企業的減稅政策落到實處。三是進一步簡政放權,破除地方和部門利益,打破影響中央決策貫徹落實的“中梗阻”。此外,要調整完善小微企業貸款的統計口徑。目前小微企業貸款按照小微企業來統計,其中包括的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占據了大量信貸資源。建議改為按貸款額度為標準,把50萬元或500萬元以下貸款作為“小微貸款”進行統計,以更好地反映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真實狀況。
4.加快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
要建立包括大中小多個層次的金融機構,在繼續強化現有大動脈的同時發育充分有效的毛細血管,強化金融對微觀實體經濟的服務。一是按照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管住小額投資人參與的市場,放開合格投資人參與的市場,允許券商在柜臺上發行面對合格投資人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券,滿足廣大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同時為投資人提供投資渠道。二是完善資產證券化市場,鼓勵發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其收益穩定,管理規范,標準化程度較高,而且可以騰出更多信貸資源投向住房抵押貸款。三是把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分開,更好地發展貨幣市場,以培育政策目標利率。政策目標利率是在貨幣市場形成的,未來貨幣政策要從數量控制向價格控制過渡,以利于貨幣市場利率的形成和未來完善宏觀調控。四是改進貸款發放方式,降低融資成本。據企業反映,貸款一個億很可能需要存1—2千萬在銀行不能動,實際貸款成本比較高。國外銀行統一發放貸款后并不需要馬上提款,企業用錢的時候才提款,應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貸款方式加以改進。
5.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目前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風險和隱患值得高度關注。總的看,目前對房地產市場的研究尚不充分,信息支持不足。要一方面著眼于房地產市場,穩定局面,穩定預期,跟蹤監測和及時處理局部風險;一方面著眼于房地產市場與地方政府性債務、銀行不良資產的互動關聯,做好相關工作。房地產市場應當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要堅持依靠市場手段,減少行政手段對市場的過度干預,避免價格信號扭曲。行政手段遲早要退出,但退出的方式要統籌考慮,合理安排,避免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對于不同的城市要區別對待,更多尊重地方政府的意見。部分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庫存壓力較大,對其首套住房和改善性住房的調控措施該放開就應放開,不要加以限制。在下達保障房建設任務目標時,要充分考慮當地房地產市場實際供求狀況。研究稅收抵扣等方法支持首套購房者購房的可行性,不再要求商業銀行給予優惠利率。商業銀行應該以首套房貸而非首套房為標準執行房貸政策,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適當放寬對144平方米以上的大戶型商品房要求全款購買的限制,消化大戶型商品房的庫存壓力。增強房產稅立法的透明性,對其中重大原則性問題提前征求社會意見,以利于形成合理和穩定的市場預期。要加快推進房地產信息全國聯網。要通過正常渠道定期公開發布房地產市場有關數據和信息,澄清事實,以利于形成符合市場實際的社會預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