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今天的網上,最熱莫過湖南龍口軍訓教官與老師學生互毆一事。澎湃新聞網稱:昨日湖南龍山縣皇倉中學高一新生軍訓時發生沖突。消息稱,教官體罰學生還用腳踩,班主任說情被教官毆打。隨后學生群起對抗教官,其他教官也參與互毆。校方稱,教官人數蠻多,事件致40多人受傷,班主任傷勢較重。
事實真相還沒公布,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不過目前網上一些打著“自由平等”大旗的公癡們,擺出一付“此事不炒天誅地滅”的姿勢,總之,“打人”與“兵痞”是可以直接掛鉤的,管他人武部的還是預備役的,管他先動手的是學生還是教官;“互毆”事小,諸多家長擔心事大,于是指責教官(主要是攻擊軍隊形象),呼吁取消軍訓(實則淡化國防意識)。不管如何,打人不對(誰都一樣),但重點還是指向軍隊,指向國防教育。大V陳有西就說:“對于全日制普通學校,應取消軍人軍訓。軍人必須離開學校。”
不少朋友也擔心著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在軍訓中發生類似的沖突,問曾經被軍訓也軍訓過他人的俺,孩子還要不要參加軍訓?我想了想,說,你覺得為什么要軍訓呢?
不想討論軍人(圖片中確實不見一個穿軍裝的)是不是“兵痞”的事,因為畢竟“互毆”這種事我畢竟不是經常聽過,也正因為是偶爾為之,所以根據新聞學“母雞生蛋不是新聞公雞生蛋不能不是新聞”的傳播規律,成為了今天網上輿論的主角。俺更關心的是還要不要軍訓、怎么去軍訓的事。
大道理不想講,什么培養組織性、紀律性基本上是扯蛋,因為人還有一個最大的“性”——惰性,一周以后,這站姿那步伐基本恢復原樣。但我們為什么還要軍訓?
想起一篇文章,臺灣80后官兵常被說成“草莓兵”。島內媒體認為那些體能差、抗壓性不足的士兵被稱為“草莓兵”,十分形象。這些年輕的“草莓兵”雖外表光鮮,但內心卻極為脆弱。島內媒體還報道了臺陸軍部隊中曾出現過這樣“戲劇性”的一幕:一位士兵用餐時望著一顆番石榴哭泣。經詢問,該士兵啜泣著回答,“我在家時都是媽媽將番石榴切好,把籽挖掉”,現在面對一個完好的番石榴“我不知道怎么吃”。這樣看似笑話卻又真實的事例屢見不鮮。
只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草莓兵”是從哪產生的——不正是從初中高中嬌弱的學生中產生?
最近幾年,《新生高溫軍訓被曬脫皮家長怒》、《90后新生入校軍訓家長陪站》、《家長找賓館幫軍訓孩子“逃夜” 》這類的新聞不時見諸于報端,整個社會對軍訓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已經到了一個岌岌可危的地步,這樣下去,我們有何理由來嘲笑所謂的“草莓兵”呢?他們不只是時代的產物,亦是社會還有父母的產物。
《狼圖騰》里說,中原人是屬羊的,草原人是屬狼的。《亮劍》里說要有野狼團的精神。《史記》里稱秦國的軍隊是虎狼之師,橫掃四方。所以我們看到,日本學生的軍訓練習的實彈射擊、拼刺刀、格斗術、傷口包扎,擔架制作等等。在模擬的戰場環境下去訓練學生,培養學生們的尚武精神。要知道,侵華時期,很多來中國的日軍都是直接從學校走出來的學生兵。
或者不說尚武的日本,就說小小的中立國瑞士,彈丸之地,為什么當年希特勒不敢輕易犯境?很簡單,常備軍很精練,但同時也是全民皆兵。在必要的時候,每個人都可能操起武器,明槍暗箭地射向敵人的心臟,這樣的國家有誰不畏怕三分?
或者不說那么高大上,單就個人而言,蘇軾有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對于大、中學生而言,軍訓只是短暫的一堂課,其背后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寶藏”,如果有所領悟,必將受益無窮。一個只習慣坦途的人,在這樣矛盾紛繁的社會,再聰明的一個,也可能只是“草霉人”或者“空心人”,一個小小的打擊小小的挫折就可能敗得一塌糊涂;一個只習慣單打獨斗的人,在這樣高度分工密切配合的社會,缺乏基本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再有能力的一個,也可能只是一根易折的筷子,再有本事的一群,也不過一幫烏合之眾。
別再拿出那套“壓抑人性”的腔調了,問問任志強老總,軍隊帶給他什么,也許更有說服力,除非他可能完全昧著良心地說話。
換句話說,我相信軍訓是為了培養一批有血性的人。我不知道那些呼吁取消軍訓的童鞋們是因為有軍訓記憶之痛還是出于別的考慮,但我知道,無論于國家于民族還是于過程,軍訓是我們應該經歷的“淬火”;我也不知道現在中學的軍訓是在馴狼還是馴羊,但我知道日本的軍訓是在馴狼,而狼長大了是要吃羊的。
附文:現行學生軍訓模式弊大于利
孫東東
近日湖南一所中學高一新生在軍訓時與教官發生了嚴重沖突,導致多人受傷。事件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就現行學生軍訓,筆者有話不吐不快。
目前,我國大中小學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都要接受為期兩周左右的軍訓。這種軍訓源自“文革”中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以及“時刻準備打仗”的極左錯誤思想泛濫的非正常年代。恢復高考后,從79級開始,部分院校在新生入學后進行為期一周的軍訓,但也只是在學校操場上進行一般性的隊列訓練。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后逐漸推廣到所有大中小學,且須統一購置服裝、整體拉到軍營或專門軍訓基地去訓練。此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其間由于學生在實彈打靶時發生過意外事件,打靶、投彈等科目被取消,僅剩目前的隊列訓練、內務整理等科目,形式主義意味較濃。
筆者認為,由于時代和學生這個群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眼下這種軍訓模式存在著諸多嚴重問題。
首先,是目的不明確。當初提出讓學生參加軍訓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的組織紀律性。但今天的實踐證明,通過短短的幾周軍訓,學生的組織紀律性不但沒有加強,回校后反而會出現短暫的逆反性松懈。近年來有人提出,讓學生參加軍訓,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吃苦教育,可磨練學生的意志。這種觀點不符合人性的特點,違背教育心理學規律,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軍人戍邊,保家衛國,相對于眾多非軍事職業類別確實艱苦。當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而對于一個尚未進入社會、對國防現代化不了解的青少年而言,目前這種形式主義的軍訓不僅不能磨練其意志,反而在其心目中占先種下軍隊是“頭腦簡單、一味吃苦”的觀念,勢必導致其對軍隊的反感,甚至強化了“好男不當兵”的世俗觀念。
其次,是內容僵化,脫離實際。目前軍訓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隊列訓練、拔軍姿、整理內務上。軍訓結束校領導檢閱,就算完成任務。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的作秀,沒有任何現實意義,而且與國防現代化的步伐嚴重脫節。要知道,靠正步走、拔軍姿、疊被子是打不贏現代化戰爭的!
第三,統一購置服裝、拉出去集中訓練,增加了學校、學生個人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為少數人提供了創收的機會,甚至其中也不乏存在滋生腐敗的利益鏈。對大多數學生而言,軍訓結束,“軍服”大多數作為廢品變賣,浪費極大。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目前這種形式主義的軍訓模式弊遠遠大于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有關部門應根據國防現代化的要求和貼近時代的理念,實事求是地對現行軍訓模式進行切實可行的改革。筆者建議,應該抓住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把諸如隊列訓練等軍事體育科目調整到平常的體育課中,軍訓時大力普及21世紀國防的理念以及現代國防科學技術知識,培養學生對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興趣,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國家安全觀上。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只有好男去當兵,國防才能現代化,才能打贏現代戰爭”的觀念,使他們真正成為國防現代化的后備力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