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要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朱繼東
【內容提要】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創造性地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到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的“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穢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已成為時代最強音之一。本文理論聯系實際,從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90年堅持不懈的追求目標、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共同富裕是黨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等三個方面深入剖析,揭示了為何要堅定不移地高舉共同富裕大旗。
雖然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創造性地提出了“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曾經有較長的一段時期,人們更多地是關注如何“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共同富裕被不少人淡忘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兩極分化現象的強烈關注和擔憂,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民有所呼,黨有所應!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那么,共同富裕為何會成為時代最強音之一,我們為何要堅定不移地高舉共同富裕大旗呢?
一、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90年堅持不懈的追求目標
自從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換產生后,人類社會便出現了貧富差別以及由此而來的剝削壓迫現象,消除貧富差別、過共同富裕的“等貴賤,均貧富”生活,成為歷代仁人志士和勞苦大眾堅持不懈的樸素思想和追求目標。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追求“均貧富”斗爭的序幕,尤其是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對貧苦農民所說的“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更為后世所傳頌,再到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天朝田畝制度》描述了貧苦群眾想象中的共同富裕社會,就連康有為的《大同書》和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設計的也是一種共同富裕社會。而從1921年建黨以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90年來就以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而不懈奮斗,一直把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堅持不懈的追求目標。
1.中國共產黨創始者從建黨之初就開始追求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共產黨創始者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追求建立沒有剝削的共同富裕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為之奮斗的目標之一。李大釗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經濟原則進行設想時指出,社會主義“不是使人盡富或皆貧,是使生產、消費、分配適合的發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給,得最大的幸福。”“社會主義是使生產品為有計劃的增殖,為極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產的方法。這樣一來,能夠使我們人人都能安逸享福,過那一種很好的精神和物質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釗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
從土地革命開始,毛澤東親自發動和領導的湖南炎陵縣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第一次土地改革,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的的“打土豪,分田地”使中國共產黨得到人民衷心擁護。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施政方針中同樣包涵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如毛澤東所說:“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參與政治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寫道:“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放在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澤東的直接主持、修改下,1953年12月16日,“共同富裕”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決議》指出:“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以便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1955年10月,毛澤東先是在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要鞏固工農聯盟,我們就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不久,他又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講共同富裕。他說:“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階級。”受他的講話鼓舞,11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發的《全國工商聯執委會會議告全國工商界書》中明確提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飯吃,大家共同富裕。”在不斷探索中,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設計的到達共同富裕的路徑基本形成,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閃光點之一。
2.鄧小平繼承并把毛澤東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繼承并進一步創新毛澤東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不僅從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現實需要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和政策。而且還多次公開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本質,而且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巨大動力。只有堅持共同富裕,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使人民更衷心地熱愛和維護社會主義制度。1986年3月,他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1986年6月,他又再次強調說:“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他由此確定了以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為核心的嶄新的社會主義觀,這個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富的戰略構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一項重大政策。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致富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由此可以看出,強調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統一,毛澤東與鄧小平的認識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他們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基石。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創造性地揭示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樣就將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3.江澤民繼續堅持并強調要防止出現兩極分化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依然繼續強調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在1989年6月,他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實行了一項政策,即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是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1992年10月,他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又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不管公平與效率的表述如何變化,共同富裕始終是江澤民關注的核心問題。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應當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也應當實現資本主義難以達到的社會公正。從根本上說,高效率、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決定的。”他不僅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4.胡錦濤堅定不移地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并繼續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8年12月,他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著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2011年7月,胡錦濤在紀念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指出:“推進社會建設,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個莊嚴承諾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始終不渝地領導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想的堅持。
二、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創造性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的光輝論點,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江澤民、胡錦濤等進一步堅持鄧小平的這一思想并將其發揚光大。
1.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根本要求和價值目標。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是鄧小平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種思考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而不斷深入。鄧小平在1985年3月就提出:“一個是公有制,一個是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985年9月,他再次強調說:“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鄧小平突破了過去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上的欠缺與不足,是他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徹底認識到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
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面對社會上的一些言論和疑惑,鄧小平進一步深化認識并最終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的光輝論斷。1990年12月,他在同江澤民等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他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更是以精練的語言創造性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述,實質上由淺入深地包含了三個關聯的層次,第一層次“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基礎,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的發展,為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創造充裕的物質條件。離開了這一生產力基礎,“共同富裕”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第二層次“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過程中所應堅持的宏觀調控原則,也是基本途徑,是通往社會主義性質“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離了這一途徑,即使生產力上去了,最后歸宿必定是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第三層次“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最高目標,也是上述兩層次的最終歸宿。這三個層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體現了社會主義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統一體。在人們思想觀念復雜多變的今天,這一光輝論斷對于澄清錯誤認識、統一人們思想有著重大、深遠的歷史意義。
2.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首次將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升華,并努力通過現實論證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學,為社會主義的實現和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馬克思寫道:在新的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恩格斯也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這些思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之奮斗。
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的論斷把社會主義從空想重新拉回到現實中來,從而超越了傳統社會主義的理論誤區和局限,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和根本任務的規定,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又為我們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南。這一本質規定,既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回歸,又是新發展。其主要新意有兩點:一是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明確和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二是提出了社會主義還要解放生產力。我們注意到,鄧小平談到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但是,他從來就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共同富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共同富裕論就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核心,它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其他剝削階級社會的目的根本區別開來。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會利益最大化上的價值追求,體現了開闊的眼界和崇高的共產主義追求。江澤民也多次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并要求以此指導行動。1995年9月,他指出:“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實現來統一全黨的認識。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1999年6月,他強調:“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關系我國跨世紀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在這次講話中,江澤民還批評了社會上一些人放棄共同富裕思想的錯誤,進一步堅定了全黨、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繼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準備階段,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結果。
3.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的論斷是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從中國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理性思考的結晶,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但這并不意味著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的論斷在今天已經過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其在當今時代仍有著重要時代價值,并且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這種時代價值會更顯重要。
共同富裕的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價值理想在現實制度中的體現和具體化,同時它本身又是社會主義存在的重要依據。鄧小平要求我們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要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現在10多年過去了,問題還在發展,應引起重視。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會利益最大化上的價值追求,“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科學展現了社會主義最高綱領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之間的有機統一,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牢記的根本目標和歷史重任。當前,我國正處于鄧小平所設想的“突出地提出和解決兩極分化問題”的階段,發展到共同富裕由理想向現實轉化的關鍵階段。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的論斷,將共同富裕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標并揭示了實現這一目標發展的規律,不僅有助于我們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而且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提供了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
三、共同富裕是黨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貧富差距曾被《華爾街日報》稱為世界上“最嚴重的社會問題”,雖然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但中國也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擴大速度最快的國家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也成為許多突發性事件、群體性事件等社會問題爆發的根源。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盡快地、很好地加以解決,將對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執政地位提出嚴峻挑戰,而共同富裕則是一把解決好諸多社會問題的金鑰匙,也是從源頭上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1.共同富裕是解決好兩極分化等諸多社會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與此同時,貧富差距卻在不斷擴大并呈進一步擴大趨勢,各種利益矛盾和沖突日漸凸顯,貧富兩極分化近年來己成為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并由此引發其他諸多社會問題,甚至危及社會秩序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這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強烈關注和擔憂。而在貧富兩極分化不斷發展的同時,中國并沒有建立起“先富帶動后富”的常效機制,甚至出現了“先富恃強凌弱”等現象。再加上部分富有者無所事事、驕奢淫逸且“為富不仁”甚至“為富不人”,這和一些困難群眾生活艱難形成對比,使部分居民心理失衡。更令人擔憂的是,貧富兩極分化現象還引發報復社會的惡性案件連發、突發性事件多發、群體性事件不斷等諸多社會問題,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攔路虎。
雖然毛澤東和鄧小平在走向共同富裕路徑的設計上有區別,但他們都認為兩極分化是共同富裕的對立面。鄧小平早在1985年3月就提醒過:“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江澤民也指出:“如果差距懸殊,而且任其擴大,就會造成多方面的嚴重后果……要把調節個人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作為全局性的大事來抓。”。胡錦濤強調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講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進和諧,堅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兩極分化是和社會主義的本質不相容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共同富裕與少數人富裕的區別,而共同富裕就是解決兩極分化等諸多社會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共同富裕是在不斷消除兩極分化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最終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促使階級差別消滅的過程,從而為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社會條件。因此,要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就應該明確宣布“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已經完成任務,今后要把這一政策轉變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后富”的過渡。
2.共同富裕是鞏固執政地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被國際社會認為已快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能不能有效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和實現共同富裕,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黨的先進性建設,確保黨和政權永不變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們都提倡第一次分配講效率,第二次分配講公平,似乎第一次分配可以不講公平,第一次分配可以不講效率。正是深刻認識到公平正義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就告訴我們,效率源于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沒有公平就會導致經濟和社會運行效率的下降,我們必須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從單純的“效率導向”轉向“公平導向”。公平不僅是起點的公平和機會的公平,而且包括過程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因此,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而且是貫穿經濟發展過程的主線,是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的最根本途徑,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調整收入的二次分配十分必要,但僅靠二次分配不可能逐步縮小貧富差距。還應特別注重調整初次分配,盡快做到在初次分配中就能實現公平,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如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民生為動力,顯著縮小“三個差距”,這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動力理論和實踐的新探索,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也從實踐層面證明了共同富裕是鞏固執政地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根本區別。實現共同富裕,關鍵還在于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這也是鞏固執政地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沒有公有制,就不能保障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這種領導權就失去了經濟基礎。…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的按勞分配,本身就是一種“公平分配”,盡管其在不同發展階段比重大小有所不同、但始終具有公平最大化、剝削等不公平因素最小化的制度約束力,這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所在。所有制問題是涉及判斷一個社會性質的標準問題,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為共同富裕提供了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如果公有制喪失了主體地位,就喪失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會偏離社會主義道路,也談不E共同富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在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也是為了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3.共同富裕是提升執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如何處理好社會矛盾是對我們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我們必須把共同富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這是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第-旺,是從根本上提升執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社會的和諧有賴于社會結構的協調,社會結構的協調有賴于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協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協調又有賴于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富裕。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一些地方已做出了很好的探索,“重慶模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0年,重慶市財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達887億元,這已是連續4年將半數以上的財政用于民生。“五個重慶”、“民生十條”深受百姓擁護,從實踐上證明了只有共同富裕才談得上和諧,兩極分化不可能實現和諧。共同富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沒有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富裕,就沒有和諧社會可言,不致力于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發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社會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句空話。
4.共同富裕是我國在本世紀上半葉實現兩大任務的根本保證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在本世紀上半葉,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兩個宏偉目標,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我們黨和國家今后幾十年要為之努力奮斗的兩大任務,也是我們今后為之奮斗的中心目標。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堅定不移地高舉共同富裕大旗則是我國在本世紀上半葉實現兩大任務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最根本、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兩極分化嚴重使社會邊際消費傾向大幅度下降,導致中國消費占比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從而導致中國宏觀經濟內部不平衡,導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困難、產業升級難以實現,嚴重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與資源配置效率的獲得。中國消費升級和消費加速很大程度決定于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而要從根本上調整好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須盡‘陜堅定不移地高舉共同富裕大旗,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已經成為今天中國的一個“中心課題”,普遍要求分享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果,要求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絕大多數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流。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價值取向就是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重慶能夠率先在縮小“三個差距”的實踐中做出成效,最重要的就是把社會主義的未來和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聯系起來,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這也啟示我們要辯證看待“做蛋糕”與“分蛋糕”的關系,弄明白分好“蛋糕”并不妨礙做大“蛋糕”。要看長遠,算總賬,現在就高舉共同富裕大旗,邊“做蛋糕”邊“分蛋糕”,并且要分得公平,按中央要求“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更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世界的期待。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63期,摘自2012年第2期《馬克思主義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