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科普亟待加強 制定輿情應急預案 |
發(fā)布日期:2011-02-28 來源:科學時報 |
□本報記者 包曉鳳 □龍九尊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92278&cat=09C
在轉基因爭論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的農業(yè)部試圖扭轉這一局面。2月21日,農業(yè)部表示已向農業(yè)系統(tǒng)發(fā)出通知,要求加強開展農業(yè)轉基因科普宣傳活動,并且要制定輿情應急預案,發(fā)現問題要在第一時間主動應對。
轉基因科普太不夠
2009年末,農業(yè)部給“轉cry1Ab/cry1Ac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轉cry1Ab/cry1Ac基因抗蟲水稻Bt汕優(yōu)63”及“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發(fā)放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的消息傳出后引發(fā)公眾強烈反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一批學者甚至聯(lián)名寫了一封請愿書,呼吁政府暫緩推廣轉基因主糧。
政府最高層面對轉基因技術顯然持支持態(tài)度。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9月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生物化學家艾伯茨專訪時明確表示:“我力主大力發(fā)展轉基因工程,特別是最近發(fā)生的世界性糧食緊缺更增強了我的信念?!?
人們記得,當艾伯茨把“轉基因作物在歐洲遭到強烈抵制,從而影響這一重要技術在非洲廣泛應用”這一問題拋給溫家寶時,溫家寶回答說:“不要把轉基因這種科學同貿易壁壘聯(lián)系在一起,那就會阻擋科學的發(fā)展。”
我國自2008年起開始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旨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迫切問題。“華恢1號”等獲得安全證書被認為是該專項所獲得的重大進展。
但2009年末持續(xù)至今的轉基因爭論正在影響這一專項的進程,承擔該專項研究的不少科學家甚至擔心民間爭論會動搖高層的決心。
2010年3月,農業(yè)部相關官員、身處爭論漩渦中的張啟發(fā)等一批科學家、企業(yè)家聚集北京展開了一場研討會。會議的一個基本判斷和共識是,轉基因科普宣傳對我國轉基因技術未來發(fā)展極為重要,當前爭論的癥結是轉基因科普工作不到位,他們倡議政府要加強轉基因科普宣傳工作。
“過去10來年,國內對交流這塊(科學傳播、公眾參與)重視得太不夠?!?nbsp;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彭于發(fā)說,轉基因科普“按理應該制度化”。他說,目前農業(yè)部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
“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轉基因安全的科普宣傳非常重要?!比珖f(xié)委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說。
“相關的機構和真正了解、熟悉轉基因技術的專家一直都在做轉基因科普工作。”農業(yè)部科教司的一位官員對此解釋說。該司是“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的主管部門。
科普要講策略
2月21日,農業(yè)部表示已向農業(yè)系統(tǒng)發(fā)出通知,要求加強開展農業(yè)轉基因科普宣傳活動。特別是要宣傳貫徹國家轉基因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方針,普及轉基因知識,引導輿論,提高公眾認知水平,切實加強科普宣傳工作,為農業(yè)轉基因技術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農業(yè)部的這份文件表示,在宣傳內容上,要加強宣傳轉基因生物技術、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識,宣傳轉基因生物應用后取得的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宣傳我國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技術支撐、安全監(jiān)管成效。
在宣傳形式上,要利用現有的檢測機構、科普基地等,通過舉辦公眾開放日、舉辦專家講座、發(fā)放宣傳資料和建立科普網站等形式,開展長期的科普宣傳活動。
對于農業(yè)部今年加強轉基因科普傳播這一動作,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長戴曉楓認為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政府應該多拿納稅人的錢作這種宣傳和普及,如果不積極宣傳、正面引導,東風壓不倒西風,西風必然要壓倒東風?!?
“轉基因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外國人設的套,一定要向全國人民揭露這個陰謀。人家給你設套,你還往里鉆,亂自己的事,這上了帝國主義的當了?!贝鲿詶髡f。
不過,他認為宣傳要講究策略?!皣庾龅帽容^巧妙,政府不直接出面,更多是以市場的、民眾的、NGO的聲音出現,但都是它(政府)在背后操縱和支持的,我們得好好跟國外學。”
針對目前網上廣泛流傳的“我國啟動轉基因科學傳播專項基金”的報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解釋說:“農業(yè)部說今年要加強轉基因科普宣傳,至于是否有專門的基金用于宣傳,現在也沒有明確的說法?!?
此前有科學家討論說,應該從轉基因重大專項中分出一部分經費用于科普傳播。據一位知情人士證實,轉基因重大專項一啟動就把科普宣傳作為一個研究課題,但經費不多。
林敏表示,科普經費不一定從轉基因重大專項中分出來,各種支持都可以來做這項工作。“但真正用于科普宣傳的經費卻沒有,這是有問題的,我們希望今年能有。”
學者:傳播須慎重
長期從事科學傳播學研究的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華杰感到不解。“有人愿意作轉基因方面的科學傳播,這本身是好事。但是利用最終來自納稅人(有相當一部人是反對轉基因技術的)的專項經費,來為支持轉基因技術的采用,這是否合適?”
劉華杰曾在《關于暫緩推廣轉基因主糧的呼吁書》中簽名,要求政府在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還沒有建立充分信任,在科學共同體還沒有取得高度共識之前,暫緩推廣轉基因主糧。
劉華杰表示,科學傳播不是中性的,而是滲透著觀念甚至利益的,大規(guī)模地進行轉基因科學傳播應該慎重,需要公開說明傳播者的立場、傳播者的思想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yè)部這份文件要求農業(yè)系統(tǒng)“要制定輿情應急預案,對于發(fā)現的問題要在第一時間主動應對”。這被外界解讀為農業(yè)部試圖爭奪轉基因爭論的話語權。過去一年多的爭論中,農業(yè)部疲于應付來自民間的各種質疑與焦慮,顯得十分被動。
農業(yè)部同時要求,要加強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監(jiān)管工作。按照《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強化對安全評價試驗環(huán)節(jié)、品種審定試驗環(huán)節(jié)、經營銷售環(huán)節(jié)和對研發(fā)單位的監(jiān)管,切實履行好本地區(qū)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監(jiān)管工作責任,有序規(guī)范地開展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試驗、生產、經營和加工活動。
附文:
人至賤則無敵—評農業(yè)部網站《轉基因權威關注-事件真相-斑蝶事件》
北冥魚
農業(yè)部最近要拿260萬人民血汗錢去搞轉基因科普,其實就是去大力傳播方舟子、賈士榮、林敏、黃大昉等人制造的轉基因謠言。
在農業(yè)部《轉基因權威關注-事件真相》這個專欄里,第一個是普茲泰事件。大部分網友已經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個是斑蝶事件。農業(yè)部網站是這樣說的: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sjzx/201007/t20100717_1601296.htm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轉基因權威關注>事件真相
斑蝶事件
日期:2010-07-17 16:56作者:來源:農業(yè)部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在《Nature》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聲稱用帶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一種雜草)葉片飼喂美國大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由此引發(fā)GMO環(huán)境安全性的爭論。事實上,這一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間情況,因而缺乏說服力,且沒有提供花粉量的數據,現在這個事件已有了科學的結論:第一,玉米的花粉大而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粒玉米花粉;第二,2000年開始在美國3個州和加拿大進行的田間試驗證明,抗蟲玉米花粉對斑蝶并不構成威脅,實驗室實驗中用l0倍于田間的花粉量來喂大斑蝶的幼蟲,也沒有發(fā)現對其生長發(fā)育有影響。目前研究已經證實,斑蝶減少的真正原因,一是農藥的過度使用,二是作為大斑蝶越冬地的墨西哥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
】
實際上,農業(yè)部的這個《轉基因權威關注-事件真相》里談到的內容基本上抄襲自方舟子的新語絲網站。對這些內容,原創(chuàng)者是賈士榮,而方舟子也曾大肆抄襲這些內容。
亦明揭露,方舟子所抄襲的賈士榮文章關于《斑蝶事件》的內容(也就是上述農業(yè)部網站的所謂事件真相),如果不是賈士榮研究員智商太低的話,只能是賈士榮有意傳播的謠言。
先看亦明對賈士榮及農業(yè)部網站所謂《斑蝶事件》的最初揭露:
【2004年12月17日,新語絲新到資料中的頭條是一個叫做賈士榮的人寫的文章,題為《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文中寫道: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在《Nature》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聲稱轉基因抗蟲玉米的花粉飄到一種名叫‘馬利筋’的雜草上,用馬利筋葉片飼喂美國大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事實上,這一實驗結果在科學上沒有說服力。因為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且沒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數據。現在這個事件也有了科學的結論: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薄 ?/p>
那么,這位賈科學家所說的“科學的結論”又是來自何處呢?奇怪的是,盡管他把那個“在科學上沒有說服力”的文章來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他并沒有說出他那“科學的結論”來自哪里。好在我們生活在網絡時代,小小的鼠標可以代我們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原來,《美國科學院院刊》在2001年10月9日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根據作者,他們作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有代表性的自然發(fā)生的花粉密度資料”,以便為那個大斑蝶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 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鏈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
……
根據這篇論文提供的數據,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個花粉粒。離玉米田越遠,密度越低:在0米處,這個數字是63;1米處是35;2米處14;4-5米處是8。(見該文表2) 。
】
(詳細內容參見《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后后》)
總之,按照《美國科學院院刊》在2001年10月份權威文章《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個花粉粒。離玉米田越遠,密度越低:在0米處,這個數字是63;1米處是35;2米處14;4-5米處是8。、方舟子、賈士榮及最近農業(yè)部網站所謂的“玉米的花粉大而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粒玉米花粉”根本就是不靠譜的謠言。
亦明的揭露文章兩個多月過去后,方舟子罕見的出現回應亦明的揭露,沒想到,仍然是繼續(xù)恬不知恥地造謠:
【
方舟子:《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話》
我在《誤讀“轉基因”》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環(huán)境中,轉基因玉米花粉不會危害大斑蝶幼蟲?!币嗝髯⒁獾叫抡Z絲曾經刊登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賈士榮的一篇文章《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里面有相似的一句話:“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于是他無視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比如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斷定我那句話出自賈士榮的文章。亦明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找到一篇研究玉米花粉在馬利筋葉片上的散布情況的論文,以為天底下只有這一篇研究玉米花粉的文獻,認定賈士榮說法必定來自這篇論文,但這篇論文中并無“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這個亦明認為很奇怪的說法,也無“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這一數據,只有4~5米處是每平方厘米8個玉米花粉這一數據,于是亦明無視4~5米與5米的差別,認定必定是賈士榮英語太糟糕,看不懂英文論文,連density這種初級英語單詞都不懂,把原文中說的玉米密度當成了玉米重量,把原文提到的“0.996”分布頻率當成了1個花粉顆粒。在如此這般浮想聯(lián)翩的揣測之后,亦明嘲笑說:“顯然,方舟子在做轉基因科普時,并沒有‘閱讀原始論文’,也沒有‘根據第一手的材料寫作’。他根據的,不過是一個讀不懂英文的賈科學家編造出來的假材料。”“賈研究員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他們就不會鬧出這么一個丟盡全世界學者臉面的大笑話了?!?
其實,亦明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去讀幾篇為轉基因技術的文獻,甚至如果像他自吹的那樣善于使用“小小的鼠標”,那么只要在google里用幾個關鍵詞corn, pollen, heavy一搜索,就會發(fā)現類似“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這樣的說法,隨處可見,而且都是在政府、大學、專業(yè)機構網站出現的,例如: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se
low pollen concentrations is that corn pollen grains are fairly heavy, therefore
most settl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ornfield.
http://whybiotech.com/index.asp?id=1806
Bt corn pollen is heavy and can only travel short distances.
http://www.csiro.au/pubgenesite/faqs.htm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 it doesn"t blow far;
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But because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only about 30 percent of it drifts
farther than 8 meters (26 feet).
http://www.ipm.iastate.edu/ipm/icm/1999/6-14-1999/monarchbt.html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據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該報告的第14頁,有一組數據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處馬利筋草葉上玉米花粉的數量每平方厘米0~6個,平均1.4個,誤差±1.8。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實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論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那篇論文雖然沒有5米處的數據,但是提到8米處的花粉數為0~1.2個。
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年研究基因轉移的論文,與轉基因玉米花粉是否會危害大斑蝶幼蟲這個話題毫無關系。
本來是不用理睬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即使他“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也不應該再去刺激他。但是即使是心理有病的人寫的文章,也會有相信謊話重復千遍即成真理的別的“方學家”當成寶貝到處亂轉,更可能被反轉基因人士當成依據,以為賈研究員或我真是讀不懂英文而編造假材料,所以就浪費時間澄清一下。下不為例。
】
亦明緊接著回應方舟子:
【
方舟子其余的文字,不過就是和我爭論這么兩段文字:
賈士榮在《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中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
方舟子在《誤讀“轉基因”》中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p>
我根據二文極為相似,賈文在前、方文在后,方舟子轉載賈文,并且二文都沒有給出原始出處,認為方科普作家抄襲了賈科學家。對於這一指控,方舟子答曰:“他無視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比如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斷定我那句話出自賈士榮的文章?!?/p>
既然方舟子不服初審判決,我就又仔細地閱讀了這77個字。我的分析結果是:第一,賈文41字,方文36字,方文與賈文結構相同,敘述的兩個“事實”相同、順序相同,整個句子的整體意義完全相同。第二,二文前13個字完全相同;后23字中,有15個相同,也就是說,方文的36個字中,只有8個字在賈文中沒有出現。而這8個字中,方舟子不過是用“之外”代替了賈文的“以外”、用“平均每平方厘米”代替了“每一平方厘米”,用“的草葉上”代替了“馬利筋葉片上”,用“只有”代替“只找到”,用“一?!贝妗耙粋€”。
重審判決:抄襲得這么明顯,這么拙劣,還敢大言不慚地說什么“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說什么“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你方舟子真是欺負天下無人!
……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據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該報告的第14頁,有一組數據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處馬利筋草葉上玉米花粉的數量每平方厘米0~6個,平均1.4個,誤差 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實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論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那篇論文雖然沒有5米處的數據,但是提到8米處的花粉數為0~1.2個。”
方舟子這是在明目張膽地撒謊。加拿大Sears Report在2000年3月公布,他們的數據實際上已經整合到了2001年的PNAS論文之中(Mark Sears是該論文第四作者)。按照最起碼的學術常識,在引用相似的參考文獻時,第一要選擇權威刊物,第二要選擇最新的文章。在玉米花粉這個問題上,既然Sears Report的精華已經包括在了PNAS論文之中,方舟子在引用它們時,應該或者選擇后者,或者二者全選。而方舟子卻偏偏要做違背學術常識的事情,不僅要選早期的非學術論文,而且還要排斥晚期的權威學術論文。實際上,Sears Report只是一個受政府委托而作的研究報告,沒有經過同行審閱,其中錯誤甚多,所以并不能等同于學術論文——PubMed數據庫中根本就沒有這篇文章。比如,在該報告的第14頁,也就是方舟子說他的數據來源的那一頁,有這樣一段話: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July 26th and July 28th from four fields for which peak pollen shed (first 5 days of pollen shed) ended on either July 20th or July 21st. ……A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July 19th and July 20th, thus, the amounts on leaves essentially represent 6 to 8 days of pollen accumulation. ”
也就是說,Mark Sears采集花粉的時間,是在花粉釋放高峰的6-8天之后,并且,在玉米花粉的釋放高峰期間,當地還下了一場連續(xù)兩天的大雨。難怪他們的數據要比PNAS表2的數據低一至數倍。這樣的文章有什么權威性?這樣的數據有什么代表性?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PNAS論文中,沒有利用這個被方舟子當作寶貝的數據。那么,方舟子為什么要大海撈針般地把那個垃圾數據揀出來,并且用它來代表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呢?難道他是在專門尋找對推廣轉基因植物有利的數據?如果是那樣,他的目的和動機有是什么?他是在搞科普,還是在搞推銷?
其實,在Sears Report的第13頁,還有七個圖表,其中明確顯示,玉米的花粉可以傳播到百米開外(根據風向和風力,傳播距離有所不同) 。而在五米處,每個試驗區(qū)的花粉密度都超過十個/每平方厘米。而方舟子卻越過這七個數據,專門到下一頁去選擇與賈研究員所說的結果相同的數據,這又是為什么?】
(詳細內容參見《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后后》)
我們如果真正認真地去了解普茲泰事件、斑蝶事件等等轉基因問題的爭論,十分明顯地可以看到,方舟子、林敏、賈士榮、黃大昉等人力挺轉基因的文章,如果不是屬于一些白癡科盲制造的垃圾的話,就是一些背景(ISAAA-孟山都-洛克菲勒基金會-中情局)可疑的人有意制造的謠言。
方舟子此次反駁亦明,看起來氣勢洶洶,實際上完全自取其辱。亦明隨后揭露,賈士榮的材料來自一份來歷不明的網上文章:“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這篇文章的傾向性十分明顯——極象是一份轉基因商業(yè)公司的宣傳材料,方舟子和賈士榮的許多觀點與之如出一轍。這篇神秘的文章,既沒有作者署名,也沒有寫作年代,更沒有原始出處。賈士榮和方舟子的觀點只能是抄襲自這篇文章。方舟子知道這篇文章,但是卻有意隱瞞,卻費盡心機說來自加拿大Guelph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而事實上方舟子是在斷章取義,Mark Sears的文章本身就否定了方舟子的說法。如此做賊心虛、明目張膽地造謠撒謊,自然被亦明抓個正著。
從賈士榮方舟子引用或者抄襲“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這篇文章而不敢承認看,在方舟子、賈士榮、林敏、黃大昉背后,仿佛有一只來自國外的神秘大手,指揮著方舟子、林敏、賈士榮、黃大昉等人去說什么、做什么。無論是農業(yè)部那些轉基因專家如林敏、賈士榮、黃大昉,還是民間的和農業(yè)部密切合作的專業(yè)搞科普的方舟子,對于轉基因問題,他們基本上沒有獨立的研究成果,沒有獨立的科學實驗,甚至對國外獨立科學家關于轉基因危害的實驗、文獻視而不見。他們所作的,就是把那只神秘大手提供給他們的英文材料翻譯成中文,然后壟斷電視、報紙、互聯(lián)網等媒體大肆傳播,欺騙黨中央國務院,讓國務院撥幾百萬???,拿人民的血汗錢去傳播這些謠言。
值得人們反思的是,像方舟子這樣的職業(yè)騙子,職業(yè)造謠者,為何欺騙了那么多自詡為聰明絕頂的媒體主編、專家學者(甚至是某些自詡為左派的愛國學者),把方舟子打造成一位打假圣人?
在農業(yè)部網站上這個《轉基因權威關注-事件真相》的專欄,起的名字倒是嚇人,又是權威,又是真相,實際上里面的內容全是謠言。有意思的是,這些謠言早就已經被徹底揭露,而農業(yè)部2010年7月17日建立的這些專欄仍然在傳播這些謠言,實在是荒唐可笑。農業(yè)部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的人員和方舟子相互之間不僅大肆抄襲,而且人品也類似。正所謂“人至賤則無敵”,農業(yè)部花260萬(以后可能會更多)搞的轉基因科普,恐怕就是一方面不斷重復傳播這些謠言,增加這些謠言的覆蓋面,欺騙沒有時間去詳細了解事件真相的公眾,同時另一方面大力封殺揭示轉基因的真相的網站,比如亦明在天涯、在網易、在新浪的博客就被屢次封殺,再比如烏有之鄉(xiāng)網站也曾刊文表示該網站因為揭露轉基因的真相而多次被有關部門威脅強行關閉。
附文1:
可憐的玉米花粉
節(jié)選自亦明《科唬作家方舟子》
在作于2006 年3 月17 日的《誤讀“轉基因”》中,方舟子寫道:
“根據美國環(huán)境保護局的估計,草葉表面上轉基因玉米花粉的數量達到每平方厘米150 粒時,也不會對昆蟲造成危害;而在田野中,草葉表面所沾的玉米花粉數量只有每平方厘米6 到78 粒。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環(huán)境中,轉基因玉米花粉不會危害大斑蝶幼蟲。大斑蝶數量減少的原因,更可能是過度使用農藥和破壞了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xjb/transgenic15.txt)。
任何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對方舟子上面所說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這個陳述感到難以理解?;ǚ垡话闶峭ㄟ^氣流來傳播的,玉米的花粉粒之小,肉眼幾乎難以看到,它會有多重呢?方舟子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和哪種植物的花粉比較的呢?根據又是什么呢?再說,“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他到底根據的是誰的研究結果呢?當然,對于這些問題,方舟子是絕對不會主動把答案告訴你的。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方舟子依靠網絡成名,最后毀掉他的,也必然是網絡。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說:“賀院士的幸運是他生長在中國,所以他能夠靠行騙一路爬到頂峰。賀院士的不幸是他生活在網絡時代,小小的計算機鼠標,就象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能夠把無論多么堅硬厚實的偽裝刺破。”如果把這兩句話的主語換成“方舟子”,也一樣適用。
2004 年12 月17 日,新語絲新到資料中的頭條是一個叫做賈士榮的人寫的文章,題為《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文中寫道:
“1999 年5 月,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在《Nature》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聲稱轉基因抗蟲玉米的花粉飄到一種名叫‘馬利筋’的雜草上,用馬利筋葉片飼喂美國大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事實上,這一實驗結果在科學上沒有說服力。因為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且沒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數據?,F在這個事件也有了科學的結論: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保?A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5/rice5.txt)。
顯然,方舟子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那段話,是抄自賈士榮上面的“現在這個事件也有了科學的結論……”后面的文字。賈士榮何許人也?他是中國一位著名的轉基因植物專家,并且和方舟子一樣,也是拼命主張在中國全面推廣轉基因植物的人士。前面提到的那篇《南方周末》報道,《轉基因稻米:13 億人主糧后的利益懸疑》,有這樣一句話:“賈士榮則是多種身份的人,他是轉基因科學家,是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又是創(chuàng)世紀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和董事,有商業(yè)利益。”可以想象,這位賈專家因此成了極少數得到方舟子青睞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之一。那么,這位賈科學家所說的“科學的結論”又是來自何處呢?奇怪的是,盡管他把那個“在科學上沒有說服力”的文章來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但他就是不說出他那“科學的結論”是從哪里來的。
好在我們生活在網絡時代,小小的鼠標可以代我們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原來,《美國科學院院刊》在2001 年10 月9 日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cornfields。根據作者,他們作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有代表性的自然發(fā)生的花粉密度資料”,以便為那個大斑蝶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鏈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
因此,這篇文章應該就是賈科學家的知識來源。
根據這篇論文提供的數據,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 個花粉粒。離玉米田越遠,密度越低:在0 米處,這個數字是63;1 米處是35;2 米處14;4-5 米處是8。(見該文表2)。筆者反復閱讀這篇文章,想要找出賈科學家所說的那個“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的出處,但就是找不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細讀那個“Table 2”,我才恍然大悟。這個表的標題是“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ollen density levels onmilkweed leaves inside a cornfield and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cornfield edge”,所以表中給的主要數據是頻度,在“4-5 米”這一欄,第一個數據是“0.996”,意即在4-5 米處采集的樣本中,99.6%花粉密度在0-100 之間。顯然,這個賈科學家沒有讀懂這個表格,把這個“0.996”理解為花粉的密度,并且把“0.996”四舍五入,從而得出了“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這樣的“科學的結論”。至于所謂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很可能是他把人家在摘要中所說的“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 (average 170.6 grains per cm2) inside the cornfield and wasprogressively lower from the field edge outward, falling to 14.2 grains per cm2 at 2 m”的前四個單詞(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讀成了一個句子,“直譯”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而實際上,這個density 是指“密度”(單位面積中的花粉數量),并不是指比重。
方舟子曾說,“我以前一再強調,科普著作應該由專家撰寫,因為只有專家才可能具有必要的學科知識,并能閱讀原始論文,根據第一手的材料寫作?!保ā短撏摹叭梭w革命”》)。顯然,方舟子在做轉基因科普時,并沒有“閱讀原始論文”,也沒有“根據第一手的材料寫作”。他根據的,不過是一個讀不懂英文的賈科學家編造出來的假材料。
實際上,PNAS 在2004 年5 月18 日又發(fā)表了另一篇關于玉米花粉傳播的論文。這篇論文的主要結論之一就是:Bt 轉基因玉米花粉造成的基因流動可以遠達31 米,并且造成非轉基因玉米中含有低到中等水平的Bt 內毒素。(We report that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up to 31 m from Bt maizecaused low to moderate Bt toxin levels in kernels of non-Bt maize refuge plants. 見:PNAS 101,7526-7529。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101/20/7526)。這篇文章發(fā)表在賈科學家和方科普作家各自撰寫的文章之前,并且免費向全世界公布全文。賈研究員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他們就不會鬧出這么一個丟盡全世界學者臉面的大笑話了。
方舟子反擊了!
《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在網上貼出后,對我的剝殼一直悶不作聲的方舟子突然間異常興奮起來,先是身披USTC3 馬甲在讀書論壇貼出一個長帖,題目是“哈哈,亦明這回露大竊了,還有臉再貼大字報嗎”。(http://www.xys.org/forum/db/2/231/133.html)。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我把《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貼到關天茶舍是在北京時間2007 年12 月4 日凌晨, 就在文章貼出之后不到三個小時,方舟子在關天茶舍的鐵桿跟班“大蟲二”——很可能是方舟子或者他老婆的一個馬甲。因為就在幾年前,他曾多次充當方舟子在關天茶舍的傳聲筒和代理人,把方舟子從未公開的文字,在關天茶舍公布——,接連發(fā)了四貼,針對我關于玉米花粉的文字進行攻擊,說什么“亦明自己傻,還以為別人也和他一樣傻,找不到別人的原始資料,也不好好找找,就一口要定別人是和你一樣傻,文革時候寫大字報是個好手。”“亦明,你自殺吧,”“亦明,你才是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亦明你還有臉教訓別人如何做學問!”(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72145.shtml)。
幾乎是與此同時,在萬維讀者網的學術與教育論壇,有個叫做“亦不明”的人,連發(fā)三貼,內容與“大蟲二”的四貼幾乎完全相同:
“亦明才是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隨便一Google 就能證實方舟子的說法,用的著亦明替方舟子胡想嗎,亦明還有臉貼再大字報嗎?“下面就是方舟子說的‘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的出處。(見: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87.html)。
“亦明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就不會鬧出這么一個丟盡全世界學者臉面的大笑話了。希望亦明能看的懂下面的英文!”(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0.html)。
“亦明的信用徹底破產!再google 到‘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的英文出處,來自USDA 網站?!保?A >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2.html)。
這三個帖子,被新語絲的那個神秘的USTC3 綜合到了一起(當然要把“騙子論壇”——這是方舟子稱呼所有出現“反方”文章論壇的習用語——的標記用陳進打造漢芯的那把老銼磨去),加上一個“哈哈,亦明這回露大竊了,還有臉再貼大字報嗎”的標題,轉貼到了新語絲讀書論壇,并且附上了我的原文。這是我那八萬多字的文章,第一次在新語絲讀書論壇上露面。盡管這個標題是如此的吸引眼球,但在那個論壇,竟然只有YUSH 一個人的跟貼:
“文-革一余孽。這兒有慷慨激昂深入揭批方舟子的一段,估計當年大字報就是這個樣子……”(這個跟貼下面,有17 個跟貼。http://www.xys.org/forum/db/2/231/145.html)。第二天,12 月4 日,方舟子在新語絲的新到資料上發(fā)表《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話》,這是方舟子自那個“九一八說明”以來,對我的第一次“正式的”、“直接的”反擊。全文如下:
“有一個網名‘亦明’的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經與我有過什么交情(我和他唯一的‘交往’就是幾年前他給新語絲投稿時,回復過一、兩次簡短的email,都是涉及到來稿的處理,一是請他在來稿中不要引用‘隧道’之類海外政治宣傳刊物的資料當證據,二是請他在來稿中不要以生物化學專家口氣把核酸和蛋白質相提并論,一個不是營養(yǎng)素,一個是營養(yǎng)素,不是同一類東西。此人惱羞成怒,從此落下病根,沒再來過稿),一篇又一篇地張貼《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后后》的大字報,還有想看熱鬧的人,怕我不理睬他,拼命往我信箱里塞這些大字報。我當然還沒有無聊到去滿足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對塞到信箱里的這些垃圾看都懶得看,一刪了之。今天見到有人在新語絲論壇轉貼了亦明的最新大字報《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說是亦明露了大竊,就多看了一眼,才發(fā)現原來這位此前連‘核酸’是什么東西都沒搞清楚的‘方學家’,搖身一變又成了‘從美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專業(yè)是分子生物學’、‘在國際學術刊物發(fā)表本專業(yè)科學論文多篇’,‘我高出方舟子至少一個數量級’、‘中文著作,曾被包括北大、清華的教授、博導在內的專家學者在專業(yè)論文中多次引用’的分子生物學家,要來揭露我如何受雇于美國轉基因技術公司,昧著良心謊話連篇在中國推銷轉基因產品了。為了證明我是如何‘根本不具備討論轉基因這個問題的資格’的,此人抓住我文章里的一句話,大做文章。
“我在《誤讀‘轉基因’》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
‘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環(huán)境中,轉基因玉米花粉不會危害大斑蝶幼蟲。’“亦明注意到新語絲曾經刊登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賈士榮的一篇文章《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里面有相似的一句話:‘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
“于是他無視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比如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斷定我那句話出自賈士榮的文章。亦明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找到一篇研究玉米花粉在馬利筋葉片上的散布情況的論文,以為天底下只有這一篇研究玉米花粉的文獻,認定賈士榮說法必定來自這篇論文,但這篇論文中并無‘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這個亦明認為很奇怪的說法,也無‘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這一數據,只有4~5 米處是每平方厘米8 個玉米花粉這一數據,于是亦明無視4~5 米與5 米的差別,認定必定是賈士榮英語太糟糕,看不懂英文論文,連density 這種初級英語單詞都不懂,把原文中說的花粉密度當成了花粉重量,把原文提到的‘0.996’分布頻率當成了1 個花粉顆粒。在如此這般浮想聯(lián)翩的揣測之后,亦明嘲笑說:
‘顯然,方舟子在做轉基因科普時,并沒有“閱讀原始論文”,也沒有“根據第一手的材料寫作”。他根據的,不過是一個讀不懂英文的賈科學家編造出來的假材料?!?/p>
‘賈研究員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他們就不會鬧出這么一個丟盡全世界學者臉面的大笑話了?!?/p>
“其實,亦明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去讀幾篇支持轉基因技術的文獻,甚至如果像他自吹的那樣善于使用‘小小的鼠標’,那么只要在google 里用幾個關鍵詞corn, pollen,heavy 一搜索,就會發(fā)現類似‘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這樣的說法,隨處可見,而且都是在政府、大學、專業(yè)機構網站出現的,例如: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se low pollen concentrations is that corn pollen grains arefairly heavy, therefore most settl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ornfield.http://whybiotech.com/index.asp?id=1806
Bt corn pollen is heavy and can only travel short distances.http://www.csiro.au/pubgenesite/faqs.htm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it doesn't blow far;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But because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only about 30 percent of it drifts farther than8 meters (26 feet).http://www.ipm.iastate.edu/ipm/icm/1999/6-14-1999/monarchbt.html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據的是加拿大Guelph 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 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Preliminary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該報告的第14 頁,有一組數據指出,在玉米地外5 米處馬利筋草葉上玉米花粉的數量每平方厘米0~6 個,平均1.4 個,誤差±1.8。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實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論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那篇論文雖然沒有5 米處的數據,但是提到8 米處的花粉數為0~1.2 個。
“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 年研究基因轉移的論文,與轉基因玉米花粉是否會危害大斑蝶幼蟲這個話題毫無關系。
“本來是不用理睬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即使他‘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也不應該再去刺激他。但是即使是心理有病的人寫的文章,也會有相信謊話重復千遍即成真理的別的‘方學家’當成寶貝到處亂轉,更可能被反轉基因人士當成依據,以為賈研究員或我真是讀不懂英文而編造假材料,所以就浪費時間澄清一下。下不為例?!保╔YS20071204,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transgenic18.txt)。
細讀這篇文章,我不由得再次為自己高估方舟子的學問而懊悔。不過,看到方舟子那張牙舞爪、虛張聲勢的嘴臉,我又不得不在心中暗自贊嘆,好樣的,臉皮就是夠厚!該文第一段的五百多字,幾乎全部都是他的謾罵,好象那積蓄了七八十天的怨恨,終于找到了發(fā)泄的渠道。如他罵我是什么“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經與我有過什么交情”,說我因為被他拒稿,“惱羞成怒,從此落下病根”,說我寫文章批他是“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更說我是“連‘核酸’是什么東西都沒搞清楚的‘方學家’”。
在方舟子的四十年人生歷程中,過去的這兩個多月可能是他最受憋屈的時光,所以他找到一個機會如此地發(fā)泄發(fā)泄,達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高潮,用趙忠祥老師的話說,“對身體有好處”。(按照趙老師的說法,應該每個月來這么一次。)而我呢,也要遵照北京市高級法院的“最高指示”,“對此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容忍義務”。(《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2007)高民終字第1146號》)。當然,我這么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我安慰。方舟子耍得起無賴,亦明兄可丟不起這個人——我總不能和方舟子一樣,也滿地打滾兒撒野吧?
方舟子其余的文字,不過就是和我爭論這么兩段文字:
賈士榮在《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中說:
“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p>
方舟子在《誤讀“轉基因”》中說:
“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p>
我根據二文極為相似,賈文在前、方文在后,方舟子曾轉載賈文,并且二文都沒有給出原始出處,認為方科普作家抄襲了賈科學家。對于這一指控,方舟子答曰:“他無視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比如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斷定我那句話出自賈士榮的文章?!奔热环街圩硬环鯇徟袥Q,我就再次仔細地閱讀了這77 個字。我的分析結果是:第一,賈文41字,方文36 字,方文與賈文結構相同,敘述的兩個“事實”相同、語序相同,整個句子的整體意義完全相同。第二,二文前13 個字完全相同;后23 字中,有15 個相同,也就是說,方文的36個字中,只有8 個字在賈文中沒有出現。而這8 個字中,方舟子不過是用“之外”代替了賈文的“以外”、用“平均每平方厘米”代替了“每一平方厘米”,用“的草葉上”代替了“馬利筋葉片上”,用“只有”代替“只找到”,用“一?!贝妗耙粋€”。
重審判決:抄襲得這么明顯,這么拙劣,還敢大言不慚地說什么“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說什么“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你方舟子真是欺負天下無人!
實際上,方舟子就是因為怕別人發(fā)現他抄襲賈文,才做出這么愚蠢的改動的。關于大斑蝶與玉米花粉的問題,起因于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用沾有Bt 轉基因玉米花粉的馬利筋(milkweed)葉片飼喂大斑蝶幼蟲,結果導致大約40%的死亡率。后來進行的花粉傳播試驗,或者是用培養(yǎng)皿來收集花粉,或者檢查“馬利筋葉片上”的花粉。所以,賈科學家說“馬利筋葉片上”,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表述。而方舟子抄了人家的東西,作賊心虛,就搞了個掩耳盜鈴的把戲,把它改成“草葉上”,這既暴露了他的無知,又暴露出了他的貪婪——列出引用文獻,豈不比費盡心機地偷人家的東西更容易?但他寧可勞心費力,也要貪賈之功,可見他自己的肚子中,真的沒有多少貨色!
其次,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思維正常、受過生物學基本訓練的人,都不會把賈研究員的“每一平方厘米”理解成其他什么別的意思,方舟子把它改成“平均每平方厘米”不僅不比人家“更準確”,而且完全是畫蛇添足——恰恰暴露出他是在掩蓋自己抄襲的痕跡。
第三,“馬利筋葉片上”的花粉密度,是用顯微鏡觀察得到的,所以賈研究員用“找到一個玉米花粉”來表達這個試驗得到的結果,“找”對應的是PNAS 論文中的“found”。這是科學的表述,其中包含有存在主觀誤差的可能性。而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方舟子在此又自作聰明地把賈文中的這個“找”字,改成了“有”字,這就把這個數據——“一個”——絕對化了,給人的印象是,這個數字連誤差都沒有。實際上,不論是PNAS 論文,還是方舟子提到的那個加拿大SearsReport (見后),他們都是用“found”這個詞來表述觀察到的花粉數量,沒有誰用“有”(there be,to have)——除非是在做一般陳述時。
另外,方舟子和賈研究員都使用了“擴散”這個詞匯。在漢語詞典中,擴散的含義是“向外擴展分散”,英文的對應詞匯是diffuse。這個詞匯含有“主動”的意思。比如,我們可以說熱擴散,冷擴散,濃度擴散,等等。(維基百科:Diffusion, the spontaneous spreading of something such asparticles, heat, light, or momentum)。而玉米花粉既然“非常重”,則它們根本就不可能主動“擴散”,而只能被動“傳播”。在上面提到的兩篇論文中,花粉在自然界中的轉移都是用deposition、dispersal、be dispersed 等詞匯,確切的中文翻譯應該是“傳播”。方、賈二人在科普時,選用相同的錯誤詞匯,其偶然發(fā)生的可能性,可以說接近于零。
所以說,方舟子抄襲賈研究員,是一個鐵案。就算方舟子的嘴巴再大,舌頭再巧,臉皮再厚,他也無法更改這個事實。
實際上,我在《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中,并沒有刻意強調方舟子的抄襲行為,我要強調的是他的無知。這是因為,方舟子是一個學術小偷,這在海外學人之中,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我的這一條證據,加之不多,減之不少。但是,敢于說方舟子無知的人,并不很多。而絕大多數人,都被方舟子的博士牌子和他那天南海北的胡咧咧給忽悠住了,認定這是一位“知識面比較廣”的“一等一的全才”。(“知識面比較廣”是方舟子自己說的,見《未刊出的方舟子答記者問一束》,XYS20060121,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unpublished.txt?!耙坏纫坏娜拧笔欠街圩拥姆劢z說的,見王艷紅:《方舟在線——網絡斗士方舟子訪談》,XYS20000725,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Net/fzonline17.txt)。而我在給《中國青年報》的“黑材料”中曾說:“方舟子文章中的常識性錯誤甚多”,有的方舟子粉絲不服氣,要我舉證。所以,我特意寫了這篇《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其目的就是要這些人看看方舟子到底有多么無知。
在《無》文中,我通過證明“他根本就不知道轉基因技術的一個基本前提”、證明他說植物的“基因污染”“在病毒的作用下……是常常出現的,‘自然’得很” 是“他無知的妄言”、證明他說蘇云金芽孢桿菌和Bt 轉基因植物“分泌”內毒素是“一知半解”,然后才提到了這個玉米花粉的問題。我的推理是,賈研究員誤讀了PNAS 論文,所以才會說出那樣的話,因為那篇論文中,并沒有提供那樣的數據。因此,他可能是沒有讀懂該論文的第二個表格。而方舟子顯然是把賈研究員的話信以為真,所以就把它們全盤抄去。對此,方舟子說他“根據的是加拿大Guelph 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 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方舟子這又是在明目張膽地撒謊。
事實是,加拿大的Sears Report 是在2000 年3 月公布的,而他們的數據實際上已經整合到了2001年的PNAS 論文之中(Mark Sears 是該論文第四作者)。按照最起碼的學術常識,在有選擇地引用相似的參考文獻時,第一要選擇權威刊物,第二要選擇最新的文章。在玉米花粉這個問題上,既然Sears Report 的精華已經包括在了PNAS 論文之中,方舟子在引用它們時,應該或者選擇后者,或者二者全選。而方舟子卻偏偏要做違背學術常識的事情,不僅要選早期的非學術論文,而且還要排斥晚期的權威學術論文。實際上,Sears Report 只是一個受政府委托而作的研究報告,沒有經過同行審文章。比如,在該報告的第14頁,也就是方舟子說他的數據來源的那一頁,有這樣一段話: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July 26th and July 28th from four fields for which peak pollen shed (first 5 days of pollen shed) ended on either July 20th or July 21st. ……A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July 19th and July 20th, thus, the amounts on leaves essentially represent 6 to 8 days of pollen accumulation. ”
也就是說,Mark Sears采集花粉的時間,是在花粉釋放高峰的6-8天之后,并且,在玉米花粉的釋放高峰期間,當地還下了一場連續(xù)兩天的大雨。難怪他們的數據要比PNAS表2的數據低一至數倍。這樣的文章有什么權威性?這樣的數據有什么代表性?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PNAS論文中,沒有利用這個被方舟子當作寶貝的數據。那么,方舟子為什么要大海撈針般地把那個垃圾數據揀出來,并且用它來代表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呢?難道他是在專門尋找對推廣轉基因植物有利的數據?如果是那樣,他的目的和動機有是什么?他是在搞科普,還是在搞推銷?
其實,在Sears Report的第13頁,還有七個圖表,其中明確顯示,玉米的花粉可以傳播到百米開外(根據風向和風力,傳播距離有所不同) 。而在五米處,每個試驗區(qū)的花粉密度都超過十個/每平方厘米。而方舟子卻越過這七個數據,專門到下一頁去選擇與賈研究員所說的結果相同的數據,這又是為什么?
所以說,我說方博士抄襲賈研究員,不過是兩罪相權取其輕。如果按照方舟子自己的說法,他就更象是一個別有用心的美國經濟間諜了。
方舟子那36個字,包含兩個內容,一個就是上面討論的那個“五米之外”,另一個就是“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按照方舟子,他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從網上搜索來的,并且給出了四個鏈接和引文。感謝方舟子為我提供了方便??上У氖牵@四條引文中,沒有一條曾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他們所使用的詞匯分別是:fairly heavy、heavy、relatively heavy、relatively heavy,根本就找不到“very heavy”或“extremely heavy”。同樣在網絡上,我還能找到“Corn pollen is light and can be carried for long distances by the wind”——說這個話的,是專門收集種子的園藝學家Suzanne Ashworth,她著有專著“Seed to Seed”。那么,方舟子為什么專門用“corn, pollen, heavy”來“一搜索”,而不是用“corn, pollen, light”來“一搜索”,他又是如何把“fairly heavy、heavy、relatively heavy”這幾個英文詞,與賈研究員不約而同地翻譯都成了“非常重”的呢?你方舟子怎么就不選擇“玉米花粉非常輕”這種說法呢?
Sears Report 第13 頁中的一個圖,顯示在玉米田外5 米處花粉密度為每平方厘米104 個。(圖片制作:白字秀才;圖片來源: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1&select=&forum=1)。
再說,你在寫《誤讀“轉基因”》 的時候,發(fā)什么神經,要專門“在google 里用幾個關鍵詞corn, pollen, heavy 一搜索”,并且把搜索結果放在“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之前,恰恰和賈研究員的文章一模一樣,并且不注明出處?你編瞎話也得讓別人覺得sounds reasonable 啊。退一萬步說,你在“一搜索”之前,肯定是讀過賈研究員的文章的,因為那是你轉載的頭條。既然如此,你為什么還要“一搜索”呢?難道你也和亦明兄一樣,信不過賈研究員?
所以說,方舟子不辯解,我們還只能是猜測他抄襲;他越辯解,我們就越清楚當時到底是怎么回事——抄襲,100%的抄襲。
那么,賈研究員的說法到底是怎么來的呢?我的最初猜測是他誤讀PNAS 論文。現在,根據方舟子及其死黨的幫助,我不這么認為了。根據那個“大蟲二”和“亦不明”提供的信息,在網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其中“介紹”了九個關于轉基因植物問題的案例。我之所以把“介紹”兩個字加上引號,是因為這篇文章的傾向性十分明顯——極象是一份商業(yè)公司的宣傳材料,方舟子和賈士榮的許多觀點與之如出一轍。在這篇文章中的“The MonarchButterfly case”部分,有這樣一段話: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roadsides.”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五米之外,每平方厘米找到大約一個花粉粒)應該就是那句“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的來源。這段文字中說的“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就是方舟子所說的“加拿大Guelph 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 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即Sears Report。很可能方舟子是從“亦不明”提供的鏈接中看到了“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cases”,然后按圖索驥,找到了Sears Report,再把Sears Report “追認”為自己的參考文獻。當然,假如方舟子宣稱自己的“五米之外”是根據這個“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我自然無法證否這個可能性,盡管“亦不明”提供的網址來看,這篇文章是在2006 年10 月才轉到那里的,而方舟子的《誤讀“轉基因”》作于2006 年3 月。實際上,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證據就是,在我的文章貼出之后不到三小時,“亦不明”和“大蟲二”就提供了這個鏈接。網友fuzzier 分析說:
“教徒對負面文章的正常心理是拒斥;惟教主才對危及自己文章最關注[,]對于攻擊自己偶像的文章,一般人就算硬著頭皮看,也不會是‘研讀’。只有教主本人,不但讀到細微處,而且找到的‘紕漏’是只有當事者本人才能找到的。亦明說方叉關于玉米花粉的說法錯誤,然后替他揣測出錯誤的心路歷程,于是有人在第一時間蹦出來說‘不對!這說法不是這么來的,而是那么來的!’這個人會是旁人么?除了自己誰還那么清楚自己的內心過程?”(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421.html)。這個分析十分精辟。根據常識,對轉基因問題和玉米花粉的傳播問題沒有做過專門“研究”的人,幾乎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把那篇獨一無二的“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從網上搜索出來——在2007 年12 月3 日之前,用這個標題來Google,只有一個網頁含有這篇文章。
問題是,如果方舟子真的參考了“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他為什么不敢承認這個事實?可能的答案就是,第一,“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顯然不是“第一手材料”,而方舟子引用該材料不注明出處,仍舊難免抄襲之咎。第二個可能的答案就是,方舟子不敢暴露自己曾經參考“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亦明兄曾經試圖“引用‘隧道’之類海外政治宣傳刊物的資料當證據”,被他當成小辮子一直揪住不放,而他自己參考了這篇二手資料,也可能成為他的污點。
前面提到,“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極象是一份商業(yè)公司的宣傳材料。這篇神秘的文章,既沒有作者署名,也沒有寫作年代,更沒有原始出處。但根據文章中的這樣一句話:“Althoughthere is only one case of putative risk involving a transgenic potato (Dr. Puzstai case), we provide herean analysis on all cases, (only 9 after 10 years of GE-crop cultivation) independently of the crop”,我們大致可以據此確定該文完成于2004 年,即轉基因植物在美國商業(yè)種植十年之后(after 10years of GE-crop cultivation)。但根據文章中的引用文獻都在2002 年以前,則它作于2002 年也是可能的。
那個載有這篇文章的網站,The Potato Gene Engineering NEtwork,自稱是一些在發(fā)展中國家從事轉基因馬鈴薯的研究、生產、評估、管理的科學家創(chuàng)辦的。[“The Potato Gene EngineeringNEtwork (PotatoGENE) was created by a group of scientist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production,assessment and regulation of transgenic potato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見:http://research.cip.cgiar.org/confluence/display/potatogene/Home]。而這個網站很可能不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的原始出處:在這篇文章之下,標有:“Added by JorgeBastidas, last edited by Vilma Hualla on Oct 27, 2006 08:50”(http://research.cip.cgiar.org/confluence/display/potatogene/Analyses+of+controversial+cases。注:這條尾注現已刪除)。該網站和Jorge Bastidas 收集有大量的關于轉基因植物問題的文獻,這些文獻絕大多數作于1999-2004 年之間,被Jorge Bastidas 在2006 年左右加入The Potato Gene Engineering NEtwork。所以說,方舟子如果不承認自己抄襲賈研究員,他就得承認自己和賈研究員都是引用轉基因植物公司的宣傳資料。如果他兩樣都不承認,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他大海撈針般地從Sears Report 中單獨挑選出那個第14 頁的小小的表格,并且從中選擇那個孤零零的數據——這不就是在蓄意欺騙中國公眾嗎?
附錄2、巡撫:《方叉的抄襲嫌疑還是越描越黑》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0&select=&forum=1
方叉的抄襲嫌疑還是越描越黑
---------------------------------------------
虹橋科教論壇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
送交者: 巡撫 于 2007-12-05 13:31:08
賈士榮:“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
方舟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兩人這段話語序用詞高度相似,賈2004年出文,方2006年出文。盡管方叉強調“細微差別(比如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賈士榮的那些話里其實也明顯是表示平均的說法。方叉讀了賈士榮的文章,稍微加減了一兩個無關緊要的字,就好像可以避免被人指責抄襲剽竊了。方叉號稱是個打假英雄,當然比一般的抄襲剽竊之徒高明一點。
方叉煞有介事地說,“我根據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該報告的第14頁,有一組數據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處馬利筋草葉上玉米花粉的數量每平方厘米0~6個,平均1.4個,誤差±1.8”。還給出原文的出處: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俺雖然是個老粗,搞不懂milkweed為什么會譯成馬利筋草,但是俺看到該文的第13頁有這樣的敘述:the amounts recorded from plates positioned 5m from the east edge ranged from 34
to 175 grains/cm2. On average, 209 grains/cm2 and 104 grains/cm2 were found at the
edge and at 5m respectively. At 10 m from the field edge, an average of 38 grains/
cm2 was observed for this field.
這是研究者用小碟子收集到的花粉的數據,在5米處有104顆之多。方叉如果真的是根據這篇文章寫的他的《誤讀“轉基因”》,為什么不向讀者交待這個敘述?
看來,方叉為了辯解自己沒有抄襲賈士榮的文章,事后查到這篇文獻,就拿來當作自己的“原文出處”。這種狡辯,在106天的事件里也有過表演。
亦明戳了他幾十處爛瘡疤,他總算似乎找到了其中一個亦明不夠嚴實的招數,乘機還了一招,然后就宣布自己得勝,“下不為例”。這不奇怪。誰見過方舟子認過錯、認過輸?。浚∫坏┱J錯,他就沒臉在網上混了,所以他只能把“一貫正確”的牌坊硬撐下去。
亦明兄,慢慢來。揭方叉的偉光正畫皮,既為民除害,也頗有娛樂價值。工作之余,閑著也是閑著,斗方叉玩吧。
附錄3、白字秀才:《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話》續(xù)集》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1&select=&forum=1
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話》續(xù)集
--------------------------------------------------------
虹橋科教論壇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
送交者: 白字秀才 于 2007-12-05 13:40:38
回答: 方叉的抄襲嫌疑還是越描越黑 由 巡撫 于 2007-12-05 13:31:08
方舟子被亦明一連“打壓”了15個回合后,在第16個回合終于逮到了亦明的一個失誤,揚眉吐氣地“狂笑”了一下。
起因是方舟子在《誤讀“轉基因”》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其實,方舟子的這段文字,錯誤在于,方舟子想當然地認為:因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所以“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方舟子說他寫文章是”根據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學環(huán)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的第14頁的一個表上的內容。
看上圖,是方舟子提到的那份報告的第13頁??梢?,在離玉米田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有104個玉米花粉;就是在10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也會落下38個玉米花粉。
所以很明顯,所謂“在5米處,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平均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并非是因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因為玉米花粉能夠飛到離玉米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時104個,而不是1個。
那么,為何在5米處的馬利筋葉片上平均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真是“根據”這份報告而寫的話,他應該會在第14頁還看到,報告的作者認為是因為馬利筋葉片“比較光滑”以及“下雨”和“刮風”,導致落在“馬利筋葉片”上的花粉,絕大部分或90%以上被吹落下地。否則,無法解釋在同樣的距離,非馬利筋葉片處會存在平均有104個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在寫他那篇文章時,根據的是這份報告,而非有細微差別的賈士榮曾發(fā)表在新語絲上一篇文章《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那么,他和賈的文字不應該是“細微的差別”,應該是“很明顯的不同”才是。
附錄4:
林敏“自問自答”轉基因的事實與真相
田義 :
中國政府網刊登了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所長林敏的五條假記者名義的“自問自答”。
http://www.gov.cn/gzdt/2010-07/20/content_1659288.htm
林敏如果有自信能夠解決民眾的質疑,最好邀請筆者這樣的人去提問。林敏的這五條自問自答,不過是在繼續(xù)用謊言編制轉基因神話。
【記者:質疑轉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的一些論據是否站得住腳?
林敏:轉基因技術在發(fā)展過程中都伴隨著激烈的安全爭論,1998年起發(fā)生了“英國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歐洲轉基因玉米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中國抗蟲棉破壞生態(tài)”等事件。這些事件最終被各國政府和權威研究機構一一否定。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的主管機構、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科學數據均已表明,轉基因玉米與傳統(tǒng)非轉基因玉米具有實質等同性,未發(fā)現額外的安全問題,以科學事實否定了其不實傳言。國際上數十個國家,長達10余年的安全食用歷史,進一步證明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林敏舉了5個例子:“英國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歐洲轉基因玉米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中國抗蟲棉破壞生態(tài)”,其中詳細“否定”了“英國普斯塔(普茲泰)事件”和“歐洲轉基因玉米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國內對于這兩個事件的否定性描述都出自方舟子之口,對于普茲泰事件的真相筆者在《方舟子的六大招式與十大謊言》一文中已有詳細說明:
林敏在否定普茲泰事件時同樣引用了英國皇家學會的觀點【英國皇家學會針對普斯塔的報告,專門組織專家進行了認真評估,最后的結論是,實驗結果不能證明轉基因土豆對大鼠有這樣的一些危害。】事實上,英國皇家學會的表態(tài)正是科學淪為政治仆人的結果。
【很久以后普茲泰才終于把發(fā)生的一系列不同尋常的事件拼成一幅完整的圖像。
普茲泰在羅威特研究所的幾個已經退休(因此不怕丟掉飯碗)的同事私下告訴普茲泰,詹姆斯所長曾經兩次接到布萊爾首相親自打來的電話。布萊爾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一定要讓普茲泰閉嘴?! ?/p>
詹姆斯害怕失去國家的財政支持及發(fā)生其他更糟糕的事情,決定讓他以前的同事作為犧牲品。然而,這個關系鏈條并沒有到布萊爾就停止了。普茲泰還聽說布萊爾最初是接到了美國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打來的一個警告電話?! ?/p>
布萊爾的親密朋友和政治上的引路人克林頓讓他確信,轉基因商業(yè)化農業(yè)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是一個巨大的正在增長的價值可觀的產業(yè),布萊爾可以依托這個產業(yè)使英國的制藥及生物技術巨頭處于領先地位。不僅如此,布萊爾積極推廣轉基因生物,其目的是為他1997年名為“重塑不列顛”的競選活動獲得成功鋪路。英國人都知道,克林頓一開始就讓布萊爾相信轉基因植物將是通向新的農業(yè)工業(yè)化革命的必由之路。
克林頓政府當時正斥資數十億美元推廣轉基因作物,將它作為引領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技術??肆诸D的一位白宮高級官員當時聲稱,他們的目標是使20世紀90年代成為“對農業(yè)生物技術產品進行成功商業(yè)化的十年”。90年代后期,生物技術轉基因公司的股票在華爾街股市上扶搖直上??肆诸D絕不會允許蘇格蘭的某個科學家破壞他的計劃。顯然,克林頓的好朋友布萊爾也不允許?! ?/p>
普茲泰之所以能得到最后一片拼圖,還要感謝他以前的同事羅伯特·奧斯科夫教授提供的信息,他是一位在羅威特研究所工作了33年的著名營養(yǎng)學家,也是在那個時候離開羅威特研究所的。他告訴普茲泰,一位羅威特研究所資深的同事告訴他,要求解雇普茲泰的第一個電話是孟山都打來的。(Robert Orskov, quoted in Andrew Rowell,“The Sinister Sacking of the World’s Leading GM Expert-and the Trail that Leads to Tony Blair and the White House”,The Daily Mail,7 July 2003)
孟山都把“普茲泰這個麻煩”告訴了克林頓,后者轉身就告訴了布萊爾。布萊爾接著又告訴了羅威特研究所的所長菲利普·詹姆斯。24小時后,阿帕德·普茲泰博士就被掃地出門了,還不許他談論他的研究和與他以前的同事交往?!浚ǘ鞯罓枺骸都Z食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皇家學會出面指責“普茲泰的研究在設計、執(zhí)行和分析方面漏洞百出,因此無法從中得出任何結論”也就不奇怪了?! ?/p>
(詳見 普茲泰事件真相)
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德高望重的普茲泰的研究結果真的那么不堪一擊,漏洞百出,何以在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用林敏自己的話來講,“它引發(fā)了一場持久的全球性的而且到現在依然沒有平息還愈演愈烈的轉基因生物安全之爭”?! ?/p>
【轉基因技術在發(fā)展過程中都伴隨著激烈的安全爭論。……。2009年的所謂轉基因玉米品種對大鼠的腎臟、肝臟的實驗,指法國卡昂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生物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的三種轉基因玉米品種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的報告。為什么說是所謂的事件?一是因為他們并不是做了實驗,而只是把孟山都公司3個轉基因玉米90天大鼠喂養(yǎng)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重新分析;二是他們的工作受一些極端環(huán)境保護組織的資助,他發(fā)表的動機和結果的可信性也受到質疑。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小組對這個工作也作了分析,最后在2009年對這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決議,這個決議就說他們論文提供的數據不能支持作者關于轉基因玉米對大鼠腎臟、肝臟造成傷害的結論?!扛鶕毖粤司W友的揭露,林敏對于 “歐洲轉基因玉米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的描述,則基本是照抄某位網友的說法:【轉基因技術在發(fā)展過程中都伴隨著激烈的安全爭論。……。另外一個所謂的轉基因安全事件是2009年法國卡昂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生物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三種轉基因玉米品種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的報告。為什么說是所謂的轉基因安全事件?一是因為他們并不是做了實驗,而只是把孟山都公司3個轉基因玉米90天大鼠喂養(yǎng)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重新分析;二是他們在致謝中明確其研究受綠色和平組織的資助,因此,該研究動機和結果可信性受到公眾質疑。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小組在2009年針對該工作形成了一個決議:法國卡昂大學的研究團隊提供的數據不能支持作者關于轉基因玉米對大鼠腎臟、肝臟造成傷害?!浚?A >不是鐘馗也打鬼:美國在全面反思轉基因技術嗎?)
對比一下,真是驚人的一致——現在方舟子忙著打唐駿學歷造假,南方周末忙著編織汪暉抄襲,網友挖出朱學勤抄襲鐵證……打擊學術不端的風潮乍然而起,學界人人自危,這個農科院生計所所長林敏居然敢往槍口上撞——林敏的話從文字內容到觀點基本上是在抄襲“不是鐘馗也打鬼”的內容。“不是鐘馗也打鬼”在天涯論壇上的文章在直言了發(fā)出揭露文章之后就被刪除了,這是網頁快照?! ?/p>
筆者在網上找到了歐洲食品安全局報告的原文(http://www.efsa.europa.eu/en/events/event/gmo100127-m.pdf),轉基因生物科學小組的會議召開于2010年1月27日 ~28日??梢?,林敏連整個事件的真實時間都沒有搞清楚,只是照抄別人的內容,弄出什么“最后在2009年對這個問題形成了一個決議”。
看一下原文實際上可以知道,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生物科學小組的所謂的決議,只是指責法國科學家的提供數據也無法支持他們的結論,并未有任何實質性的分析,而且這個會議并不是針對這一個問題的。如果僅是聽取林敏等人對這么一個片段的描述,很可能會被欺騙,我們有必要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一直以來,孟山都以各種理由拒絕公開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數據,但這次孟山都被裁定必須公布其實驗數據?!霸诜▏叩冉逃脱芯坎浚‵rench Research Ministry)的支持下,法國科學家對孟山都就轉基因玉米所做的安全性實驗重新進行了論證,正是憑借這些安全性實驗得出的數據,孟山都的轉基因玉米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批轉。開展重新論證的法國科學家發(fā)現孟山都公司的安全性實驗在實驗方法上有嚴重缺陷。盡管如此,按照孟山都的實驗方法,得出的數據顯示,孟山都轉基因玉米喂養(yǎng)的小鼠肝、腎功能受到了明顯的影響,孟山都則極力隱藏這些結果。”(參見:第一財經日報:《對話威廉•恩道爾:中國不需要轉基因技術解決吃飯問題》)
法國科學家的這份分析報告于 2009年7月23日 提交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于 2009年12月10日 正式發(fā)布。(http://www.biolsci.org/v05p0706.htm)這個實驗的確是孟山都做的,幾名法國科學家只是對孟山都實驗數據與結論進行驗證,很快便發(fā)現了孟山都的破綻,而這也正是孟山都一直以來以技術保密為借口拒絕公開實驗數據的原因。因此,林敏也鸚鵡學舌般地指責法國科學家“并不是做了實驗”,顯然說明他本人對這個事件根本就不了解?! ?/p>
歐洲食品安全局的這個結論是不是真的具有權威性呢?從此機構對孟山都的一貫表態(tài)就可以看出來:
【歐盟食品安全局為孟山都轉基因玉米發(fā)放許可:歐盟食品安全局說,專家小組認為孟山度公司提供的信息足以讓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轉基因雜交玉米在加工使用當中對人畜無害,也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惡劣影響……就其安全和營養(yǎng)特征而言,轉基因雜交玉米與傳統(tǒng)的玉米沒有什么分別。(僅憑孟山都提供的數據信息就敢“足以得出結論”,歐洲食品安全局的科學家何曾自己做過實驗?)
歐盟食品安全局發(fā)布對孟山都和先正達轉基因玉米使用申請的科學意見: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就先正達公司開發(fā)的抗蟲玉米品種在食品及飼料中的使用申請發(fā)布科學意見,認為該轉基因玉米對人類、動植物及環(huán)境均不會帶來安全風險?!瓪W盟食品安全局還對孟山都公司開發(fā)的轉基因玉米雜交品種發(fā)表了科學意見, 同樣認為該品種玉米的使用是安全的?! ?/p>
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轉基因玉米安全:新華網布魯塞爾6月30日(2009年)電 歐洲食品安全局30日說,該機構科學家研究認為,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玉米品種是安全的,對健康和環(huán)境不會造成危害。這一表態(tài)意味著歐盟委員會可能據此批準孟山都轉基因玉米在歐洲繼續(xù)種植?!俊 ?/p>
歐洲食品安全局科學家倒行逆施的行為早已引起歐洲民眾和歐盟成員國的強烈不滿。“一些堅決反對轉基因作物的環(huán)保組織認為,歐洲食品安全局的科學家都應該‘被解雇’?!薄 ?/p>
法拒絕歐洲食品安全局關于轉基因玉米的結論:新華網巴黎 7月3日?。?009年)電(記者李學梅)法國農業(yè)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部3日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拒絕接受歐洲食品安全局近日公布的關于轉基因玉米的結論。歐盟各國環(huán)境部長在去年年底一致通過一項決定,要求修訂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評估標準,并在2010年拿出新方案?! ?/p>
林敏說什么“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的主管機構、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科學數據均已表明,轉基因玉米與傳統(tǒng)非轉基因玉米具有實質等同性”不過是在替孟山都做宣傳。美國發(fā)布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具有實質等同性”,正是因為有孟山都對美國政府的收買:【從里根總統(tǒng)開始,至少四位美國總統(tǒng)在任內都不遺余力地支持轉基因農業(yè)。為何如此?不是認識問題,而是權勢集團的利益需求。以孟山都公司為代表的美國農業(yè)綜合企業(yè),通過大量聘請政府官員擔任公司高管職位、把自己的高管安插到政府做高官等手段,與政府結成了緊密聯(lián)系。這使得政府與孟山都、杜邦等農業(yè)綜合企業(yè)互相唱和,以私人企業(yè)利益替代公眾利益,把鼓勵發(fā)展不受管制的轉基因農作物放在優(yōu)先的戰(zhàn)略地位。1992年,老布什總統(tǒng)……在一項總統(tǒng)行政命令中,總統(tǒng)裁定所有的轉基因植物和食品與同品種的傳統(tǒng)植物(如傳統(tǒng)玉米、大豆、水稻或者棉花)“實質上相同”(substantially equivalent)……(孟山都)在民主黨候選人和共和黨候選人之間腳踩兩只船,同時擔當他們的主要贊助者……孟山都在把公司的關鍵人物安插進政府的相應部門方面有特別的技巧。小布什的農業(yè)部長安•維妮曼在2001年進入政府部門,在此之前她是卡爾京公司的董事長;卡爾京公司是孟山都下屬的一家生物技術子公司。前國防部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曾任孟山都下屬西爾列公司的CEO,該公司生產天冬苯丙二肽酯——一種基于轉基因的人工增甜劑,這種物質可能致癌。拉姆斯菲爾德還曾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生物技術公司吉里德科技公司做過董事長,該公司擁有達菲——一種據稱能治療禽流感的藥物?!浚ㄔ斠姼?孟山都與美國政府相互勾結)而歐洲食品安全局居然也能夠裁定出“實質等同性”,其雇傭的科學家所作所為很難與孟山都脫離干系?! ?/p>
林敏指責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他們的工作受一些極端環(huán)境保護組織的資助,他發(fā)表的動機和結果的可信性也受到質疑”。轉基因安全與否全憑事實說話,這條質疑不能推翻人家的結論,但卻也是合情合理。那么,中國的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大多數有留美背景,背身從事轉基因的研究及相關產業(yè),有些(例如張啟發(fā))更是直接受到孟山都和洛克菲勒基金會這樣的推廣轉基因的跨國利益集團的資助,他們在中國大力推廣又抱著什么“動機”,他們給出的轉基因安全的結論又有沒有“可信性”呢?你林敏的背景資料在網上很難找到詳細內容,能否公布一下,你林敏有沒有留美背景,有沒有跟跨國生物技術公司、研究所合作的經歷呢?
至于“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中國抗蟲棉破壞生態(tài)”更是鐵定的事實,林敏竟然敢信口雌黃地說這些事件“被各國政府和權威研究機構一一否定”。國內對“美洲斑蝶死亡”事件的否定來自賈士榮2004年在新語絲發(fā)表的《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一文,其實是賈士榮對《美國科學院院刊》發(fā)表的《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的研究論文的誤讀?! ?/p>
【 2004年12月17日 ,新語絲新到資料中的頭條是一個叫做賈士榮的人寫的文章,題為《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文中寫道: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組在《Nature》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聲稱轉基因抗蟲玉米的花粉飄到一種名叫‘馬利筋’的雜草上,用馬利筋葉片飼喂美國大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事實上,這一實驗結果在科學上沒有說服力。因為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且沒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數據?,F在這個事件也有了科學的結論: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 5米 ,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
那么,這位賈科學家所說的“科學的結論”又是來自何處呢?奇怪的是,盡管他把那個“在科學上沒有說服力”的文章來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他并沒有說出他那“科學的結論”來自哪里。好在我們生活在網絡時代,小小的鼠標可以代我們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原來,《美國科學院院刊》在 2001年10月9日 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根據作者,他們作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獲得有代表性的自然發(fā)生的花粉密度資料”,以便為那個大斑蝶試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 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鏈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因此,這篇文章肯定就是賈科學家的知識來源。
根據這篇論文提供的數據,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個花粉粒。離玉米田越遠,密度越低:在 0米 處,這個數字是63; 1米 處是35; 2米 處14;4 -5米 處是8。(見該文表2) ?!俊 ?/p>
(詳細內容參見《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后后》)
“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不僅僅是發(fā)生在加拿大,美國實際上也正在遭受超級雜草的侵害,紐約時報、A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這些官方媒體都有相關報道,國內主流媒體也都進行了轉載,例如:ABC電視新聞:殺不死的超級雜草,《紐約時報》:美國濫用除草劑 導致抗藥性新雜草肆虐農田,ISIS報告:轉基因農作物在美國面臨崩潰?!爸袊瓜x棉破壞生態(tài)”的相關報道更是屢見于報端,就在林敏搞這個自問自答之前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南方都市報還有相關報道:《轉基因棉花:化解棉鈴蟲危機,卻令盲蝽蟓成災》,這則報道亦被各大媒體轉載,筆者絕不相信林敏沒看到這些報道。面對鐵一般的事實,林敏竟然還敢公然撒謊。
林敏說“國際上數十個國家,長達10余年的安全食用歷史,進一步證明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結論來自何處,即使是在美國,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美國人大量地食用轉基因玉米?! ?/p>
【記者:歐美等國家對轉基因作物發(fā)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
林敏:全球轉基因作物規(guī)?;瘧靡延?4年,種植面積、作物種類、加工食物種類和食用人群逐年擴大……2009年,25個國家種植了1.34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比2008年增長了7%。美國仍然是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種植面積為6400萬公頃??瓜x和除草劑轉基因玉米占據了美國玉米種植面積85%,抗蟲轉基因棉花占據了美國棉花種植面積90%。 美國人的膳食結構與中國人不盡相同,其主食中不僅有水稻,還有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等。除轉基因小麥產業(yè)化滯后外,玉米、水稻、馬鈴薯均有轉基因品種被美國政府批準種植和食用……
2009年10月,歐洲食品安全局轉基因生物小組按照轉基因植物及相關食品和飼料風險評估指導辦法及復合性狀轉基因植物風險評估指導辦法提出的原則,對轉基因抗蟲和除草劑作物給予了一個權威性的科學意見:在對人類和動物健康環(huán)境影響方面,轉基因與非轉基因一樣安全。2010年3月,歐盟委員會宣布,批準使用3種轉基因玉米生產食品和飼料,同時決定可以種植轉基因土豆Amflora用于生產工業(yè)用淀粉和畜牧飼料。】
關于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的說法,林敏如黃大昉等人一樣,不過是頻繁地引用ISAAA的數據,而他們對于全球的總體數據卻視而不見:全球90%以上的農田是非轉基因農田;全球3/4以上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集中在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四個國家;全球192個國家里,167個國家沒有種植轉基因作物。通過完整的視角,我們就可以得出真實的結論——轉基因種植并非主流。
另外,林敏在這里含糊地說“美國人的膳食結構與中國人不盡相同,其主食中不僅有水稻,還有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等”,說明他對美國人的主食根本不了解。美國人70%的食品結構來自肉蛋禽類,這些均沒有轉基因成分;美國的玉米大部分用于生物燃料和動物飼料;美國的水稻絕大部分用于出口;美國的小麥有一半自己食用——這正是美國的小麥轉基因商業(yè)化遲遲不能推進的根本原因?
歐洲食品安全局那個被孟山都收買的機構的結論成了林敏的救命稻草,事實上,那只是一個獨立機構,歐盟多數國家對此并不買賬,【法國農業(yè)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部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拒絕接受歐洲食品安全局近日公布的關于轉基因玉米的結論。歐盟各國環(huán)境部長在去年年底一致通過一項決定,要求修訂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評估標準,并在2010年拿出新方案?!浚▍⒁?A >新華網:法拒絕歐洲食品安全局關于轉基因玉米的結論)這樣的機構出具意見能具有什么權威性呢?恐怕只能作為向孟山都接收捐贈的憑條,以及林敏這樣的轉基因推手們忽悠本國國民的工具?! ?/p>
林敏引用歐盟批準轉基因土豆Amflora種植的報道,卻對信息進行了選擇性的屏蔽。歐盟對批準的種植條件有嚴格的限定——主要用于造紙,與歐洲人的餐桌是絕緣的。即便如此,歐盟的這個行為遭到了成員國的強烈抗議和抵制,盡管歐盟委員會對“Amflora”轉基因土豆“開了綠燈”,歐盟成員國仍然有權決定是否在本國國內種植這種土豆。(參見:歐盟批準種植轉基因土豆 成員國強烈抗議)與中國的農業(yè)部不顧民眾反對強制發(fā)放轉基因主糧商業(yè)化安全證書相比,歐洲的做法顯然值得中國政府反思?! ?/p>
【記者:你如何看待轉基因技術發(fā)展過程中的安全爭論?
林敏: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出口國,以及轉基因技術發(fā)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qū),通常會采取較為積極、開放的管理策略,以促進技術應用和出口;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進口國,以及技術發(fā)展較為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則往往會采取較為嚴緊的管理策略,并以此作為技術性貿易措施,以維護其產業(yè)、貿易利益?!俊 ?/p>
歐盟并不是單純的農業(yè)進口國,同樣有大量的糧食出口。以激烈抵制轉基因的法國為例,1999年谷物進口貿易總額是44630萬美元,出口總額是470772萬美元。(數據來源:世界主要國家糧食概況(法國))顯然,法國的谷物出口是進口額的十倍,如果是出于貿易政策考慮,法國顯然更應該種植轉基因,而事實情況是法國對轉基因的抵制最強烈。要說種業(yè)生物技術水平,歐洲顯然遠遠超過中國、印度,十大種業(yè)巨頭歐洲占了5個,瑞士的先正達,法國的利馬格蘭,德國的KWS AG公司,荷蘭的埃德瓦塔,德法合資的Aventis。而且中國的種業(yè)公司主要資金用于貿易,很少有自主研發(fā)。面對我國種業(yè)淪陷的局面,身為中國農科院生計所的林敏,有什么資格指責歐洲抵制轉基因是因為技術落后于美國呢?
【記者:我國如何保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
林敏:我國是世界上較早制定和實施了轉基因生物管理法規(guī)的國家之一,現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慣例銜接的法律法規(guī)、技術規(guī)程和管理體系,依法實施安全管理取得顯著成效。】
面對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名單不敢公布于眾,轉基因大米頻繁非法流出,轉基因兒童食品充斥市場的殘酷局面,還在無恥地胡扯什么“現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慣例銜接的法律法規(guī)、技術規(guī)程和管理體系,依法實施安全管理取得顯著成效”,實在不值一駁。
【記者:轉基因食品是否“絕對安全”或“零風險”?
林敏:要知道,風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便是人們經常食用的傳統(tǒng)食品,以及不少藥品,也不能說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人都絕對沒有風險,絕對安全?!硇缘膽B(tài)度和正確的作法是:對于經過嚴格試驗和長期實踐證明是安全的轉基因作物應當及時推廣應用,讓它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為人類造福?!俊 ?/p>
傳統(tǒng)食品經過了人類成千上萬年的實踐檢驗,對于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藥品的正式推廣之前必須經過臨床試驗。轉基因經歷過哪些“嚴格試驗和長期實踐證明”呢?恐怕也只是轉基因推手們的一面之辭。袁隆平尚且說轉基因需要經過兩代人的實驗才能證明安全;張啟發(fā)的轉基因水稻經歷過幾天的臨床試驗呢?是不是“嚴格試驗和長期實踐證明”,必須要經得起民眾的檢驗,而不是轉基因推手們自己說了算,連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都不敢公布,還有什么資格說 “嚴格”、“長期”呢?
林敏造謠已經不是頭一回,2010中國科協(xié)學術報告會上林敏就胡扯什么“轉基因技術古已有之”這樣荒謬的言論。轉基因鼓吹手們不遺余力地一遍遍地重復著他們的謊言,他們深以為“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然而,縱然重復一萬遍,謊言終究還是謊言,改變不了被揭穿的命運。 7月17日 一群網友聚集在IS語音聊天室,學習探討轉基因安全問題,竟然驚動了華中農業(yè)大學的張啟發(fā),要借用誣告的卑鄙手段,封閉別人的聊天室,可見轉基因推手們心虛到了什么程度,這重復了N遍的謊言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擊?! ?/p>
張啟發(fā)的卑鄙行為只是他的個人行為;林敏的言論則是發(fā)表在農業(yè)部的網站上。農業(yè)部鼓吹轉基因的謊言早已不是頭一回,一個政府網站如此連篇累牘地造謠撒謊,敗壞的又是誰的誠信?“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教訓難道忘了嗎?人民不會甘當小白鼠,強制推廣轉基因主糧者,必將自掘墳墓?! ?/p>
2010.7.24
附5: 普茲泰事件真相
【普茲太在電視上宣布他的實驗結論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沒有完成全部實驗。按照科學界的慣例,他應該在完成實驗之后,寫成論文,經過同行審稿通過,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然后才向大眾媒體宣布他的發(fā)現。普茲太所在的研究所的領導見他違背學術規(guī)范,向公眾提前公布未成熟的實驗結果,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覺得他敗壞了研究所的名聲,決定給他處以停職的處罰,后來又強迫他退休。普茲太當時已經68歲,本來也該退休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強迫他退休,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是因為他發(fā)表了不同的學術觀點而受到迫害。普茲太從此被反對轉基因的人士當成了敢于反抗黑暗的科學界的英雄人物。第二年,普茲太把論文提交著名的醫(yī)學刊物《柳葉刀》發(fā)表。多數審稿人都對之提出批評,認為該論文的質量沒有達到發(fā)表要求?!读~刀》編輯部解釋之所以決定發(fā)表這篇論文,是因為它已引起了公眾關注,干脆公開出來讓大家看個究竟,并不意味著認同其結果。但是后來那些反對轉基因的人反而說,《柳葉刀》做為權威的醫(yī)學刊物都發(fā)表了這篇論文,可見它是沒有問題的?!浚ā督洕^察報》:方舟子:科學大爭論——轉基因作物安全嗎?)
“他實際上還沒有完成全部實驗”,“普茲太所在的研究所的領導見他違背學術規(guī)范”,“普茲太當時已經68歲,本來也該退休了”,“《柳葉刀》編輯部解釋之所以決定發(fā)表這篇論文,是因為它已引起了公眾關注,干脆公開出來讓大家看個究竟,并不意味著認同其結果”……不得不佩服方舟子的想象能力和文學功底,可以把故事講的如此生動,讓人不得不以為方舟子見證了整個事件的過程,連普茲泰的領導和《柳葉刀》的編輯的內心活動都了如指掌?! ?/p>
“普茲太所在的研究所的領導見他違背學術規(guī)范……”方舟子在2005年國內媒體報道普茲泰的小白鼠實驗時,便用這套說法為轉基因危害事件辯護。2010年方舟子在《經濟觀察報》上發(fā)表新的辯護文章,竟然抄襲起自己在2005年的“論文”,對于有被常識的內容絲毫懶得做任何修正。恩道爾在《糧食危機》(2008年)一書中引用了相關的報道及對有關當事人的采訪,對整個事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事實上在普茲泰公布實驗結果的第一時間,研究所的領導是高度贊揚普茲泰的,而非什么“見他違背學術規(guī)范”?! ?/p>
【普茲泰的老板 詹姆斯 教授的第一反應是對普茲泰的表現給予高度贊賞。按照詹姆斯的決定,研究所甚至發(fā)布了基于普茲泰發(fā)現的新聞通稿,強調“一系列嚴謹認真的研究都印證了普茲泰博士的擔憂”。(引自Alan Ryan et al,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the Ethical and Social Issues, 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 pp.140~141。)
在48小時內,這位68歲的研究員接到通知說他的合同不會續(xù)簽了。他 和他的 夫人——一位也是為羅威特研究所工作了13年的很有威望的研究員——一起卷鋪蓋走人了。而且,普茲泰被告知不得向媒體透露任何關于他的研究的信息,否則會連養(yǎng)老金也保不住。他的研究論文都被沒收并束之高閣,研究所不許他和他的研究團隊成員交流,否則將訴諸法律。這支研究團隊也隨之解散了,他的電子郵箱和電話號碼都被更換了……
普茲泰的同事們開始詆毀他的科學聲譽。羅威特研究所在召開了幾場自相矛盾的新聞發(fā)布會后,終于把口徑統(tǒng)一在普茲泰只是把食用轉基因馬鈴薯的小白鼠和食用了有毒馬鈴薯的普通小白鼠“搞混了”。如此常識性的錯誤對于一位像普茲泰這樣資深并擁有公認才干的科學家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
為了回擊這些詆毀攻擊,1999年2月,來自13個國家的30位頂尖科學家聯(lián)名寫了一份公開信支持普茲泰。這封信后來發(fā)表在英國的《衛(wèi)報》上,引發(fā)了圍繞轉基因農作物安全和普茲泰發(fā)現的新一輪論戰(zhàn)?!俊 ?/p>
研究所的態(tài)度之所以發(fā)生180度大轉彎,正是因為“科學淪為政治的仆人”:
【很久以后普茲泰才終于把發(fā)生的一系列不同尋常的事件拼成一幅完整的圖像?! ?/p>
普茲泰在羅威特研究所的幾個已經退休(因此不怕丟掉飯碗)的同事私下告訴普茲泰,詹姆斯所長曾經兩次接到布萊爾首相親自打來的電話。布萊爾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一定要讓普茲泰閉嘴。
詹姆斯害怕失去國家的財政支持及發(fā)生其他更糟糕的事情,決定讓他以前的同事作為犧牲品。然而,這個關系鏈條并沒有到布萊爾就停止了。普茲泰還聽說布萊爾最初是接到了美國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打來的一個警告電話?! ?/p>
)
克林頓政府當時正斥資數十億美元推廣轉基因作物,將它作為引領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技術??肆诸D的一位白宮高級官員當時聲稱,他們的目標是使20世紀90年代成為“對農業(yè)生物技術產品進行成功商業(yè)化的十年”。90年代后期,生物技術轉基因公司的股票在華爾街股市上扶搖直上。克林頓絕不會允許蘇格蘭的某個科學家破壞他的計劃。顯然,克林頓的好朋友布萊爾也不允許。
普茲泰之所以能得到最后一片拼圖,還要感謝他以前的同事羅伯特·奧斯科夫教授提供的信息,他是一位在羅威特研究所工作了33年的著名營養(yǎng)學家,也是在那個時候離開羅威特研究所的。他告訴普茲泰,一位羅威特研究所資深的同事告訴他,要求解雇普茲泰的第一個電話是孟山都打來的。(Robert Orskov, quoted in Andrew Rowell,“The Sinister Sacking of the World’s Leading GM Expert-and the Trail that Leads to Tony Blair and the White House”,The Daily Mail,7 July 2003)
孟山都把“普茲泰這個麻煩”告訴了克林頓,后者轉身就告訴了布萊爾。布萊爾接著又告訴了羅威特研究所的所長菲利普·詹姆斯。24小時后,阿帕德·普茲泰博士就被掃地出門了,還不許他談論他的研究和與他以前的同事交往?!俊 ?/p>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皇家學會出面指責“普茲泰的研究在設計、執(zhí)行和分析方面漏洞百出,因此無法從中得出任何結論”也就不奇怪了?! ?/p>
如果說方舟子對普茲泰事件的真實過程不了解,聽信了英國“王家學會”(方舟子2005年文章的譯法,一般譯為“皇家學會”,不過這樣與眾不同,彰顯了方斗士很有學問)的一面之辭還有情可原的話,那么,“《柳葉刀》編輯部解釋之所以決定發(fā)表這篇論文,是因為它已引起了公眾關注,干脆公開出來讓大家看個究竟”則完全是方舟子的一派胡言。英國著名的醫(y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yī)學期刊。
忌憚于《柳葉刀》崇高的聲望,方舟子就編造出“多數審稿人都對之提出批評,認為該論文的質量沒有達到發(fā)表要求”這樣荒謬的說法。2006年,《柳葉刀》被指責2005年第10期刊登的《非甾體抗炎藥及口腔癌的風險:巢狀性的案例控制研究》一文,引用的數據存在偽造情況。其實,對于這樣一個敢于直言的刊物,收到主流媒體攻擊圍剿毫不奇怪。但如果這個事件早一年發(fā)生,恐怕方舟子早就跳起來說“《柳葉刀》根本不是什么權威刊物,它以前就有偽造論文的先例”。根據恩道爾的介紹,【這家期刊因為它的科學獨立性和誠信而為人稱頌,論文在刊登之前,需要得到由6人組成的評審小組中至少4人的同意。《柳葉刀》的主編理查德· 霍頓 博士后來說,他接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一位高層人物打來的“威脅”電話,告訴他如果他打算發(fā)表普茲泰的文章,他的飯碗就可能保不住了?!俊 ?/p>
附6:孟山都與美國政府相互勾結
在世界農業(yè)生產領域,美國政府發(fā)動了推廣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基因革命”。盡管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轉基因產品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損害,但從里根總統(tǒng)開始,至少四位美國總統(tǒng)在任內都不遺余力地支持轉基因農業(yè)。為何如此?不是認識問題,而是權勢集團的利益需求。以孟山都公司為代表的美國農業(yè)綜合企業(yè),通過大量聘請政府官員擔任公司高管職位、把自己的高管安插到政府做高官等手段,與政府結成了緊密聯(lián)系。這使得政府與孟山都、杜邦等農業(yè)綜合企業(yè)互相唱和,以私人企業(yè)利益替代公眾利益,把鼓勵發(fā)展不受管制的轉基因農作物放在優(yōu)先的戰(zhàn)略地位?! ?/p>
1992年,老布什總統(tǒng)……在一項總統(tǒng)行政命令中,總統(tǒng)裁定所有的轉基因植物和食品與同品種的傳統(tǒng)植物(如傳統(tǒng)玉米、大豆、水稻或者棉花)“實質上相同”(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p>
“實質上相同”這個說法是整個轉基因革命的關鍵。它意味著轉基因農作物可以看作與傳統(tǒng)農作物沒有兩樣。這一理論的依據僅僅是轉基因玉米(以及大豆、水稻)與傳統(tǒng)玉米(以及大豆、水稻)的外觀和味道都很相似,至于它們的化學結構和營養(yǎng)價值,也因此與天然植物“實質上相同”?! ?/p>
由于老布什政府的“實質上相同”的裁定,轉基因品種就不需要任何特別的管制措施了?! ?/p>
第一種大批量進入市場的轉基因食品是含有rBGH這種人工生長激素的牛奶,這項轉基因技術是孟山都公司的專利。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在發(fā)現這種轉基因牛奶會影響人的健康的關鍵證據之前堅決支持“實質上相同”的原則,對外宣稱這種牛奶對人類來說是 安全的?! ?/p>
1991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設置了負責政策的副局長職位,專門負責監(jiān)督轉基因食品政策的實施。首任副局長是邁克爾•R•泰勒。泰勒在就任該職務前……曾在一些行政訴訟案件中作為孟山都和其他生物技術公司的代理律師打贏官司?!├諑椭绹称匪幤繁O(jiān)督管理局制定方針政策,……他的決定是不在轉基因食品上貼特別標簽。……在泰勒的指導下,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規(guī)定風險評估數據(例如牛的畸形胎兒數據,甚至人食用轉基因食品可能出現的征兆數據)將作為“商業(yè)秘密信息”而不向公眾公布?! ?/p>
孟山都的律師邁克爾•R•泰勒曾經在政府主要的食品安全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轉基因食品的政策。作為一種合理的回報,孟山都在泰勒從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離任后,任命這位勤勤懇懇的公務員為孟山都公共政策副總裁,這正應了一句話:“我們照顧老朋友?!薄 ?/p>
到1994年,經歷了一段合適的時間之后,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了rBGH牛奶在市場上公開銷售。當然,按照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規(guī)定,這種牛奶沒有打上轉基因的標簽,因此消費者也不會因為自己或者孩子喝了含有致癌物質或者其他危害身體的物質的牛奶而產生“不必要”的擔憂。消費者永遠都不會知道這件事。當孟山都的Posilac牌rBGH激素在實驗室中導致小白鼠患上白血病和腫瘤的時候,美國政府修改了《純凈食品和藥品法》,準許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致癌的產品不貼任何警告標簽就可以在市場上銷售,讓人們食用。事實就那么簡單?! ?/p>
盡管孟山都聲稱其生產的rBGH是美國歷史上經過最為充分檢驗的藥品之一,但是他們從未針對rBGH對人類健康狀況長期的影響做過長效檢驗??茖W界普遍認同的作為長效檢驗的最短檢驗時間為兩年。而rBGH只用了90天時間檢驗了30只小白鼠。對小白鼠的短期檢驗研究報告遞交給了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但是從未公開過。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拒絕任何外界人士查看這份研究報告的原始數據,理由是報告的公開發(fā)表會對孟山都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由于孟山都同樣拒絕公開這份90天的研究報告,所以科學 界從未仔細研究過這份至關重要的有關癌癥和rBGH研究的報告?! ?/p>
它(孟山都)在民主黨候選人和共和黨候選人之間腳踩兩只船,同時擔當他們的主要贊助者。在圍繞是否要給孟山都公司的rBGH牛奶貼標簽的爭議中,眾議院農業(yè)委員會乳制品分會的12個成員都曾得到孟山都公司的慷慨 競選資助。在孟山都競選資助中他們獲得了711萬美元。當然這并不能證明它影響到了委員會的決策,但是很明顯這筆資助在這場爭論中不會傷害到孟山都。委員會封殺了為轉基因產品貼標簽的立法提案?! ?/p>
孟山都在把公司的關鍵人物安插進政府的相應部門方面有特別的技巧。小布什的農業(yè)部長安•維妮曼在2001年進入政府部門,在此之前她是卡爾京公司的董事長;卡爾京公司是孟山都下屬的一家生物技術子公司。前國防部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曾任孟山都下屬西爾列公司的CEO,該公司生產天冬苯丙二肽酯——一種基于轉基因的人工增甜劑,這種物質可能致癌。拉姆斯菲爾德還曾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生物技術公司吉里德科技公司做過董事長,該公司擁有達菲——一種據稱能治療禽流感的藥物。
(來源:恩道爾《糧食危機》)
“實質上相同”是FDA和美國政府制造的謊言。1985年,FDA獸醫(yī)藥品中心審閱了孟山都提交的牲畜實驗研究數據。主管數據審定的獸醫(yī)學博士理查德•巴勒斯在一次采訪中,透露FDA的官員“隱藏和操縱數據”,指出rBGH牛奶對乳腺炎,哺乳動物的腺體炎癥還有生殖方面的影響,理查德•巴勒斯被迫辭職。1990年,“預防癌癥聯(lián)合會”主席“塞繆爾•愛普斯坦”教授根據FDA被盜檔案(過去6年來孟山都提交給FDA的獸醫(yī)記錄),通過參照組對比,發(fā)現接受激素注射的動物,其生理確實發(fā)生異常顯著的變化,這一結果發(fā)表在《乳草》雜志上,這使得孟山都和FDA怒火中燒。律師“史蒂芬•德魯克”所在的NGO組織得到超過4萬4千份FDA存檔的文件,證明1992年以來FDA一直在欺騙世界,并且還在繼續(xù)欺騙。這些解密文件顯示即便是FDA內部的科學家們也對FDA的政策草案(“實質上相同”)存在許多批評,例如FDA微生物研究會專家“路易•賓普”博士寫道,“對于種植中不可預料的結果,在傳統(tǒng)培植法和基因技術培植法之間有著嚴重的差異性”,“路易•賓普”博士又在他的備忘錄中添加道“基因技術的某些方面可能更加危險”?!傲者_•卡爾”在備忘錄中寫道,“基因技術培植與與傳統(tǒng)技術培植是不同的工藝。內部技術專家認為它們導致的風險千差萬別?!倍鳩DA管理層早就收到過明確的危險信號,在米國銷售的第一個基因食品添加劑,便造成過重大疫情(“左旋色氨酸”事故),死了37人,另有1000多人成為殘疾。
(來源:法國紀錄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
附7:林敏所長會見(ISAAA)主席Clive James
http://bri.caas.net.cn/bsgk/07.aspx?id=48
主辦: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008年2月26日,由中國農業(yè)生物技術學會主辦的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ISAAA) 主席Clive James博士專題報告會在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舉行。林敏所長會見了Clive James博士一行,對其來所交流表示歡迎。報告會由黃大昉研究員主持,在京農業(yè)科研機構及企業(yè)的專家、技術人員和研究生共140余人參加了會議。
在題為“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iotech Crops,1996 to 2007”的報告中,Clive James博士全面介紹了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生產的最新進展。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比2006年增加了12%,達到1.143億公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民數量從2006年的1030萬增至1200萬。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增加到23個。其中,美國仍保持領先地位,但發(fā)展中國家勢頭強勁。
Clive James博士領導的ISAAA是一個非盈利機構,旨在向發(fā)展中國家的貧困農民輸送新的農業(yè)技術,通過提高作物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來扶助貧困,創(chuàng)造安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實現可持續(xù)農業(yè)的發(fā)展。ISAAA每年定期發(fā)布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的權威統(tǒng)計數字,更為各國生物技術研究發(fā)展和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附8:轉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之ISAAA(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組織)
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組織(簡稱ISAAA)創(chuàng)始人和現任主席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對農業(yè)部批準兩種轉基因主糧安全證書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聲稱:“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 洛克菲勒基金會是ISAAA的三大贊助商之一,并且是主要控制者。ISAAA是轉基因作物不遺余力的推廣者和鼓吹者,每年ISAAA還要與洛克菲勒基金會聯(lián)合發(fā)表“生物技術商業(yè)化及轉基因作物的全球態(tài)勢”年度報告,以權威形象鼓吹轉基因作物發(fā)展的重大成就,而且“為各國生物技術研究發(fā)展和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農業(yè)部在 3月2日 的答記者問中,不知名官員也曾引用ISAAA組織的數據為支持轉基因商業(yè)化提供依據?! ?/p>
洛克菲勒基金會并不是唯一支持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獲取服務組織的機構。孟山都、先正達旗下的諾華、安萬特農作物科學公司下屬的艾格福公司和美國國際開發(fā)署都對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獲取服務組織給予了經濟支持。他們的目標是在工業(yè)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農業(yè)綜合生物科技巨頭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建立全球伙伴關系”。為了建立這種全球伙伴關系,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應用獲取服務組織設立了關于組織培養(yǎng)、診斷學或基因工程的技術轉移項目。(恩道爾:《糧食危機》)
另一個佐證是ISAAA董事會主席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發(fā)表在ISAAA簡報(No. 34 – 2005)的文章《2005年生物技術商業(yè)化及轉基因作物的全球態(tài)勢》,“ISAAA衷心感謝Bussolera Branca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為支持本文的籌備工作以及向發(fā)展中國家免費發(fā)放本文所給予的資助”?! ?/p>
(http://bc.zo.ntu.edu.tw/upload/3241.pdf)
在農業(yè)部給轉基因水稻、玉米頒發(fā)了生物安全證書“之前,國際農業(yè)生物技術組織主席Clive James博士曾表示,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將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我國批準轉基因水稻玉米種植 安全問題成隱憂 (《中國經濟時報》 2010/02/04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3194219 )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背后是美國中央情報局
在題為《誰承擔后果——美國中央情報局與文化冷戰(zhàn)》(Petras, James: “The Ford Foundation and CIA”, December 15, 2001.)的著作中,美國作家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Frances Stoner Saunders)揭露,為了發(fā)動文化冷戰(zhàn),美國中情局向各類美國慈善機構投入巨款。根據美國國會的評估,在享有盛譽的美國基金會所提供的700項補助中,有50%來自中情局。中情局與美國著名基金會的合作使其能夠掩飾顛覆性的活動。為了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中情局以慈善機構作為掩護,在東道國的大學、工會、青年社團和出版社等組織發(fā)起大量的文化活動。
除了福特基金會和卡耐基基金會之外,另一個杰出的慈善機構是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因其在印度資助發(fā)起綠色革命而聞名于世。綠色革命以擴大全球糧食供應為幌子,顯然推進了美國,尤其是洛克菲勒集團石化企業(yè)的商業(yè)和地緣政治利益?! ?/p>
綠色革命的現代化技術需要大量使用水、化肥、拖拉機、灌溉、現代化農場裝備和能源。它便于美國農業(yè)綜合企業(yè)滲透進入發(fā)展中國家,為美國工業(yè)、石油和化學產品打開市場,而這正是洛克菲勒商業(yè)帝國的領域。
不幸的是,新的農業(yè)技術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印度農民的災難,因為它以三種僅有的雜交種子取代了小麥、玉米和黍等傳統(tǒng)作物,導致糧食供應進入一種危險的平衡。而且,高產量的種子易遭蟲害,導致30-100%的損失。其它有害影響包括土壤侵蝕、高投入和水資源短缺。更為重要的是,綠色革命給農民帶來沉重的債務負擔,直接導致農村人口貧窮程度的提高。結果,在過去的十年,20萬印度農民自殺身亡,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減輕高成本的綠色革命所帶來的債務負擔。[1、2]
盡管綠色革命在亞洲遭到了失敗,洛克菲勒基金會還是與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合作,發(fā)起“非洲綠色革命聯(lián)盟”。洛克菲勒基金會聲稱,綠色革命已經繞開了非洲,它將支持“推動改良政策,建立合作關系,以達到技術和制度變革的需求,從而實現綠色革命”的活動。[3]然而,在一位埃塞俄比亞學者看來,“歸類于‘綠色革命’名義下的技術性變革已經在埃塞俄比亞和非洲其他地區(qū)實施多年,它完全無法解決饑餓、營養(yǎng)不良或貧困?!盵4]事實上,非洲人民自己也對“非洲綠色革命聯(lián)盟”的倡議表示不滿,批評它帶來了環(huán)境和社會成本,還可能破壞“非洲農民土生土長的種子培育文化”。[4]
雖然蓋茨先生承認他對農業(yè)不甚了解,“對于理解化肥、抽水灌溉、植物育種等事物已經畫了一條陡峭的學習曲線”,[5]但他相信,技術是非洲的解決之道。這可以從2008年聯(lián)合國氣候與糧食峰會上得到證實,在峰會上,蓋茨先生就糧食問題,與戈登·布朗、小布什和美國跨國公司堅決站在一起。而美國跨國公司是化工技術和轉基因種子的開發(fā)商。實際上,“比爾·蓋茨及其基金會希望向非洲出售更多的化學肥料,從而利用向非洲供應糧食牟利?!盵7]遺憾的是,向貧困的非洲農民推銷化肥,將使他們陷入更沉重的債務負擔。此外,非洲農業(y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西方補貼的農產品,它和轉基因食品一起在非洲市場泛濫。結果,非洲農民喪失了其市場占有率、收益和耕作的熱情,他們的生活陷入可怕的貧困。[6]
事實上,為了團結美國政府和海外的跨國公司,蓋茨先生及其基金會與其它美國慈善組織并無二致,他們樂意成為美國政府的工具或增設機構。最不祥的和最驚奇的是,鑒于美國基金會過去在全世界的行為記錄,中國竟然允許它們在中國開展活動,甚至給予它們與中國的組織交往的權利,而這些中國組織能夠對中國決策者產生影響。這種做法在美國是不可思議的,美國不允許任何中國機構有機會對華盛頓造成任何影響,也不允許他們有從華盛頓獲取特權信息的機會。在美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叛國行為?! ?/p>
注釋:
1.Shiva, Vandana: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the Punjab”, The Ecologist, March-April 1991.
2.OlyBlog: “Vandana Shiva Visit Olympica”.
3.Rockefeller Foundation: “Our Strategy”.
4.Food First.org: “The Second Green Revolution for Africa and the world. Social Forum Response”, January 30, 2007.
5.Bill & Milinda Gates Foundation: “2009 Annual Letter from Bill Gates: Agriculture”.
6.Parson, Adam W.: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e”, stwr.org, September 6, 2008.
7.Null, Garry: “Globalization and Poverty”, Global Research, December 30. 2008.
(作者:馬耀邦,來源:《美國慈善組織與美國中情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