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邦: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
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2009年9月15日
2009年9月11日深夜,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征收35%的關稅。這是美國首次援用“特保”條款。中國接受該條款,作為她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之一。這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最卑鄙特征之一,它是特別為保護美國和其他成員國免受中國某些出口品的競爭而設的。根據這一保護條款,美國可以限制任何中國出口品,只要美國認為對其市場有破壞性。這種條款是極具侮辱性和專斷性的,在國際貿易史上很少見。向任一貿易伙伴強加這種條款都是一種無恥的要求,而任一國將其接受為貿易條件同樣是荒謬的。1
奧巴馬總統使用了“特保”條款,單方面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強征關稅。美國總統的決定被視為美國聯合鋼鐵工人工會的一次重大勝利,該工會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支持奧巴馬。該工會高聲抱怨,中國是造成工人失業的原因,因為在2006年至2007年,四家輪胎制造廠倒閉了。另一方面,美國的輪胎制造業界——包括生產方、出口方和進口方,都強烈反對向中國輪胎征收關稅。他們認為,這并不能挽救美國人的就業問題,因為輪胎制造商僅僅將其設備轉移至其它可以獲取廉價勞動力來源的地區。1
實際上,廉價勞動力外包的政策已經成為美國工業海外投資的標志,正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所說的:“中國向美國輸出輪胎中的三分之二是由在中國經營的四家美國公司生產的。”2中國出口的輪胎面向低端市場,而美國公司在國內很早就放棄了這種生產。而且,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輪胎在過去的2008年僅有2.7%的增長,并在2009年第二季度大幅下滑。2
在美國,輪胎制造業受控于四家公司,他們是固特異(Goodyear)、米其林(Michelin)、固鉑(Cooper)和普利司通(Bridgestone)公司,他們控制了90%的業務。向中國公司外包低價輪胎是美國公司深思熟慮的決定,因為在中國的低成本可以讓其獲取高利潤,并得以維持國內的經營。因此,奧巴馬總統及其工會支持者對中國采取行動,實際上不利于美國公司。卡托研究所的丹尼爾·埃肯森稱:“雖然中國成了避雷針(所有負面的認識都可歸于中國的貿易行為),但是這種情況與中國本身關系不大,有組織的勞工抱怨美國制造商,是因為它們在全球化的世界推行利潤最大化的策略。”3事實上,這是美國工會成員對全球化的一次控訴。
畢竟,正是全球化導致美國與中國卷入這場爭端。20世紀80年初,中國擁護全球化,實施了運用出口推動本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中國完全融入全球資本主義經濟,以此開始了城市工業化。其結果是忽視了農村發展,導致農村收入的停滯不前,使農村與城市進一步兩極分化。農村收入的停滯首先主要是由于肥料等農業投入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下跌和稅收提高造成的。4
然而,中國農民又遭受了另一重打擊,就是集體農場的解散,他們因此喪失了所有的利益,如免費公共教育、醫療保健以及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此外,在城市化過程中,“4000萬農民被迫放棄他們的土地,為公路、機場、大壩、工廠和其它公共、私人投資讓路,每年新增200萬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4其它報告暴露的問題更加糟糕。到2004年,3.15億人失去了他們的土地。4
中國承諾削減農業關稅,以此作為加入世貿組織的一個條件,這是對中國農民的又一沉重打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代價證明是巨大的、不相稱的。中國政府將平均農業稅從54%下調為15.3%,而世界平均水平為62%,這使得商務部長自吹自擂(或者說是在抱怨):‘在世貿組織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個成員國在這么短的時期內(對關稅)作出如此大幅的削減’。”4
其結果是,中國市場充斥著美國補貼的大豆和棉花等農產品。這破壞了中國的農業生產部門,因為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農民面臨著艱難的競爭,他們正在喪失市場占有率、收入,甚至是農業生產的動力。到2004年,“成為食物凈出口國數年之后,中國在農業貿易方面出現赤字。棉花進口從2001年的11.3萬噸猛增至2004年的198萬噸,增長了175倍。中國生產甘蔗、大豆,尤其是生產棉花的農民,陷入毀滅性打擊。2005年,根據香港樂施會的報告,美國廉價棉花的輸入導致中國農民喪失2.08億美元的收入,72萬人失業。”4中國確實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她犧牲了數億中國農民的利益以換取加入世貿組織的資格。加入世貿組織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享有向美國出口工業品的特權。不幸的是,低檔輪胎等大多數工業品是為美國跨國公司巨頭制造的,或是由他們制造的。這些公司僅僅向中國工人支付微薄的工資,同時無情地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環境。
奧巴馬總統明知中國輪胎的輸入是合乎美國跨國公司利益的,向中國輪胎強加過多的關稅無法為美國工人創造任何額外的崗位。他為什么還是采取史無前例的行動,使用“特保”條款提高關稅,并因此激怒中國?這令人困惑不解。一些人暗示,這是因為奧巴馬與美國工會之間的親密關系。其他人則指出,這是美國總統的重新工業化戰略,在參與總統選舉時,他專門就中國問題表示:“對我們的制造商來說,這是災難性的八年。我們失去了近400萬的高薪崗位……如今,我贊同貿易,但我也相信,為了讓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競爭并取勝,貿易必須服務于所有美國人。那就意味著我們應當確保我們的工人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中競爭,中國等國家不能破壞規則,將美國工人置于不利地位。”5中國是如何破壞規則的呢?候選人奧巴馬說:“中國不僅效仿之前其他很多國家走過的路,向我們的市場傾銷商品,卻不開放自己的市場,這是我已經公開反對的;而且侵犯知識產權。她還過度低估其貨幣的價值,使其商品獲得另一個不公平的優勢。”6.
自執政以來,對于經濟刺激計劃中的“購買美國貨”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條款,奧巴馬在表達其觀點時一直保持低調。奧巴馬政府設計的汽車制造業救助方案是違背世貿組織規則的。在最近的國會聽證會上,奧巴馬政府的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一再抱怨中國“操縱貨幣”。
然而,在對中國輪胎增收非同尋常的關稅這一點上,美國“已經悍然違背了她于今年早期向20國集團作出的承諾——避免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3美國總統的做法是對自由貿易的踐踏,歷屆美國政府向來高舉新自由主義的大旗,向中國等國宣傳自由貿易。其行為的后果將是嚴重的,因為從全球來說,這會鼓勵其他國家效仿美國的做法,輕率地干預和故意地違背貿易管理規則。在國內,其他利益集團可能會追隨和利用“中國特保”條款,以尋求他們在中國的利益。這不僅將引發美中之間貿易保護主義的對抗性反應,而且會波及到全球。
確實,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已經抬頭。貿易保護主義論調在美國國會和學術界已經日益泛濫,像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家彼得·莫里奇(Peter Morici)之流的中國批評家就一直主張對中國采取強硬政策。他表示,美國經濟“將無法增長,如果繼續容忍中國在貿易上欺負我們的話。”7卡斯西部大學的經濟學家Sue Helper認為,制造業崗位外包給中國將導致關鍵技術的流失。盡管通用電氣公司事實上是外包的始作俑者,占領了中國市場,并因此收獲了巨額利潤,該公司執行總裁杰弗里·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還是呼吁美國再次工業化。7.
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來說是不祥之兆,尤其是中國犧牲了數億農民——農民是中國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的利益之后,對貿易具有依賴性。遺憾的是,中國決策者仍然未能意識到,世貿組織規則下的貿易正在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傷害。中國對奧巴馬挑釁的回應是外在的,她只是宣稱,中國將對美國的汽車零部件和雞肉征收關稅,并要求與美國就輪胎關稅進行商談。
顯然,中國仍沒有打算放棄世貿組織及其針對中國的卑劣條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是國際貿易史上最不公平、最不平等的貿易條約。然而,中國仍然希望成為其成員,并忙于尋求與美國和解,以維系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經濟秩序。
對中國來說不幸的是,由于“出口導向型工業化”4政策的誤導,中國農村發展停滯不前,數億農民陷于貧困。中國社會的兩極分化和不穩定已經日益明顯。中國的環境一直遭受破壞而沒有恢復,其資源日漸耗盡。外國收購中國工業和數億中國人的微薄工資帶來了美元的過度持有,而那些工資是他們在“血汗工廠”生產勞動所積累起來的。美元貶值已經將中國的美元儲備置于巨大的金融風險之中。顯然,這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它與“各國總是為自身利益行事”的傳統觀念自相矛盾。
確實,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國際現象,因為國家并不是為實現其最大利益行事。邁克爾·赫德森教授將之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其表現為在劫持人質事件中,人質趨于同情人質劫持者。然而,在中國,人們必須注意特殊利益集團的強有力影響,他們通過對外貿易和城市房地產發展而受益。因此,除非中國決策者拿出智慧和勇氣來抵制這種不當的影響,專注于本國發展,在戰略上作出重大轉變,否則,中國將走向毀滅之路,中國的繁榮將遙不可及。
注釋:
1. Andrews, Emund L.: “U.S. Adds Tariffs on Chinese Tires,”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1, 2009.
2. China Daily: “Major trade test ahead for Obama with China tire ban,” September 8, 2009.
3. Ikenson, Daniel: “Burning Rubber: Proposed Duties on Chinese Tires Whiff of Senseless Protectionism,” Cato Institute
4. Bello Walden: “Will China Save the World from Depression?”,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May 19, 2009.
5. Realclearpolitics.com: “Obama’s Remarks on Manufacturing in Michigan,” May 14, 2008.
6.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Speech by Barack Obama”, April 14, 2008
7. Conniff, Richard: “One year later: The Vanishing American Consumer,” News, September 14, 2009 CBC.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