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經濟到了需要反思的時候
2009年06月19日 來源: 上海證券報
⊙亞夫
有人說,經濟數據是枯燥的,其實不然。如果把枯燥的數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和老百姓的生存與發展聯系起來,就不那么枯燥了。有時候,有些數據不僅活靈活現,甚至會直逼你的神經。比如,最近有關外貿的數據,就會讓你感到非常沉重,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即,推行多年的外向型經濟,是否需要進行徹底的反思。
是什么數據,這樣扎眼呢?
據報道,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日前宣布,從6月1日起,再次調高部分出口商品退稅率。此次調整涉及農業深加工等多項產品,調整后的出口退稅率從5%到17%不等。這是在10個月內第七次上調出口退稅率。通過這七次調整,服裝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6%,箱包、鞋帽等商品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5%,部分塑料、陶瓷、玻璃等商品則由11%提高到13%。
為什么要做如此密集的退稅調整呢?顯然與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巨大沖擊有關。據商務部數據,5月份,全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5.9%。其中,出口下降26.4%;進口下降25.2%。1-5月,全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下降21.8%;進口下降28%。如果將5月與4月做環比,無論進出口總值、還是出口或進口值,也都呈下降態勢。要知道,出口是近年來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之一。
而另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在商務部外貿司發布的出口預警信息中,涉及紡織品出口的有多項。這里,以“中國輸歐紡織品類別歐盟海關進口情況(2009年1-3月)”為例,僅在T恤衫項下,給出的1-3月份數據是,每件T恤衫均價2.8美元,同比下跌23. 4%。這是一種什么價格?以1美元兌6.8元人民幣計算,一件T恤衫還不到20元人民幣。這樣的價格,反映了中國勞動力的價值和隱含在商品中的環境與資源代價了嗎?
如果將上述數據聯系起來看,至少表明:一,即使在連續提高出口退稅率的情況下,中國的外貿形勢也沒有根本轉變。為了避免更多企業陷入困境,更多人下崗、更多農民工失業,政府不得不再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二,外方進口持續縮量壓價,幾乎完全抵消了中國出口退稅政策的作用,使企業的經營環境沒有多大改善。三,外方此舉,實際上是在迫使中方出口企業把出口退稅的好處轉讓給外方,有明顯的經濟挾持味道。
在這樣的出口環境下,中方的企業、工人和經濟社會將會遭受哪些傷害呢?一,為了維持經營,企業不得不在微利、甚至瀕危的狀態下組織生產。如果不另謀突破,將無發展可言;二,為了保住飯碗,一些員工不得不接受減薪的現實。加上其他困擾,使居民生活與消費水平受到嚴重影響;三,為了保住市場,企業只能委曲求全,將出口退稅的好處以降價的方式轉讓給外方,這將大大加重中國政府的財政負擔,使用于環境與社會服務的資金相應減少。
這兒舉出的只是紡織行業這個勞動密集行業的例子。從這個例子中可以引出怎樣的思考呢?即,在世界經濟、金融與貿易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傳統的外向型經濟究竟還有多少好處可言?它的利弊得失有沒有在無形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來的那種外需依附型發展模式,是否已經走到了頭,要不要有大的改變呢?
在一個有大量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勞動力成本優勢還比較突出的人口大國,在一個從外向型經濟中受惠多年的發展中國家,一個以人力、資源、環境為代價,迅速積累財富的轉型社會,在一個習慣于用所謂“價廉物美”作為競爭手段的經濟體,要做這樣的反思是很困難的。但形勢畢竟發生了變化,如果將相應的利害得失作一番排列,據此對傳統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來一番改造,恐怕是有必要的。
其一,多出口就一定好嗎?當勞動力的提升,以及環境、資源代價不能在出口商品中得到反映時,由外需引發的一系列矛盾恐怕在不遠的將來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來解決。其二,價廉物美就一定好嗎?當定價機制掌握在別人手上,話語權得不到尊重時,價廉物美只能是一個被剝奪更多剩余價值的代名詞。其三,作為“世界工廠”就一定有利嗎?當一個經濟體的產能,因外需依賴過度而畸形時,這樣的產能結構很難是合理的、最優的。
可以比較的利害得失太多了。在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對傳統的外向型經濟做一番徹底的反思,不僅有必要,而且是必需的。當然,這并不是說,要關上外需的大門。在全球化時代,不在內外需兩個市場進行經濟整合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是,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優的方式,平衡內外需這兩種關系,而這種平衡至少要滿足“蝕本的生意不做”這個常識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