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株洲塌橋案說說“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云淡水暖
5月17日下午,湖南株洲市區紅旗路一高架橋發生坍塌事故,時值下班高峰期,該橋屬于正在拆除的“舊橋”(實際是失去使用價值),施工方未停止拆除作業,其中一段橋面坍塌,之后發生連鎖坍塌。5月21日的媒體報道,罹難9人,16人受傷,24輛車被損毀。(《經濟觀察網》)。該媒體記者在諸多的該坍塌原因的追問中,有這么一段描述:
【拆橋施工方南嶺民爆的現場協調人員李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混凝土澆搗后,養護做得好的話,橋墩在爆破后的廢料應該是塊狀的,而在這個橋的橋墩爆破后是粉碎狀的”。】,草民明白,這位施工方的人員是在為己方找一些客觀的借口,因為可能他們事先“并未料到”會坍塌。
據《京華時報》描述:
【最直接的原因是17日下午有建筑工人在一橋墩上打眼,橋梁受到震動,導致橋體重心發生變化,不能承重,于是傾斜倒塌。一個橋墩轟然倒塌,重達上千噸的橋面倒下,壓在相鄰的橋墩上,導致相鄰橋墩也發生倒塌。整個倒塌過程像倒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兩分鐘內倒了8個橋墩、9個橋面。】
根據承接此拆除工程的是所謂“南嶺民爆工程有限公司”的名稱和媒體報道的推斷,此橋是需要部分爆破拆除,那么,在橋墩下打眼,應該是爆破拆除的預備工作,而且,此橋的一部分,已經經過“試爆破”,據稱很“成功”,一個龐大的橋墩,在上面用風鎬或者電鉆打一個裝炸藥的洞,居然會引起坍塌,說明這座橋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了么。為什么呢?《財經》雜志試圖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在已拆除的橋墩上,主筋是12毫米-14毫米直徑的螺紋鋼,但根據圖紙設計應該用14毫米-16毫米的螺紋鋼。橋墩箍筋用的是8毫米直徑的,但按照設計應該是使用12毫米-14毫米直徑的。更重要的是,箍筋的密度按照設計圖紙應該100毫米-150毫米距離一根,但是實際卻達到了200毫米-300毫米距離。】
這只是數字和概念上的印象,無獨有偶,那天晚上無意中換臺到央視新聞頻道,白巖松先生和董倩小姐正在做“新聞1+1”節目,談的也是株洲塌橋事故,草民注意看了坍塌事故的畫面,立馬就有了立體的印象,回憶一些大橋、高架橋因為地震坍塌的電視資料畫面,那些橋面與橋墩損壞的情景是不一樣的,株洲坍橋的現場,是一堆堆的塊狀的、甚至是粉狀的大小碎屑,這種橋,其質量確實值得大加懷疑。
最有意思的是,白巖松、董倩在討論中用了另外一個案例,畫面上是一座跨江大橋,據說要爆破拆除,一陣轟鳴響過和硝煙散去之后,那橋紋絲不動地屹立在那里,在鏡頭中除了安裝炸藥的地方有一些破損之外,整體上并無的垮塌。爆破工程的指揮者對著鏡頭不無解嘲地說“想不到它還有一個附加層,在勘探的時候沒有發現”,聽解說才回憶起來,這座橋叫做“簡陽沱江大橋”。
關于“簡陽沱江大橋”,媒體是這樣介紹的【簡陽市交通局副局長麻長強說,這是簡陽城江上第一座橋,已為簡陽人民服務了40年。原來,江對岸的城東人口少,該橋是國道318線的過江橋,經無數大車碾壓,后來沱江二橋通車后,一橋主要是去東溪鎮的步行用道,一直帶病服役。地震后,該橋病害加劇,經過檢測對比,已屬5類病害,“承載力已很差,不能再服役了,所以決定將其爆破,規劃一座新橋”?!浚?008年7月26日《華西都市報》)
原來,這座建于1968年,1970年建成的大橋,已經被專家們判了“死刑”——五類病害,還被“無數大車碾壓”了40年,又經過去年5月汶川8級大地震的橫向、豎向兩個方向的沖擊波打擊,基本是“瀕臨崩潰的邊緣”了,這么大的橋梁,垮塌導致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大概這就是專家們判其“死刑”的緣由吧。據說爆破單位經過認真勘察,找準了大橋的關鍵力學支點,用了380公斤炸藥。結果是大橋不為所動,當地老百姓議論紛紛【“炸藥都炸不垮,哪叫危橋哦?”68歲的老人李寒江說,沱江一橋是老橋,但這座橋非常結實。旁邊一男子也調侃地說:“小看它了?!闭J為該橋炸藥都沒炸垮,說明還沒到非炸不可的地步,或許修一修,還能用上幾十年?!?BR>
回過頭來看株洲坍塌的高架橋,資料表明【被拆除的紅旗路高架橋修建于1995年】,滿打滿算也就是14年,當然,株洲的高架橋也是“無數大車碾壓”過的,但拆除該橋的理由并不是因為其是“五級病害”的危橋,而是【滬昆高速公路建好通車后,原來經此高架橋的車輛可以改行滬昆高速公路,此橋已無多少利用價值。由于此橋從株洲市鬧市區紅旗廣場跨過,造成此處交通擁擠。株洲市政府決定實施拆除。】,并且,此橋驗收通過的時候,還獲得過優質工程獎勵。
一座是40年風雨、40年“無數大車碾壓”, 8級大地震沖擊波打擊過,被鑒定為“危橋”的“老人”,一座是15個年華,正值青春時段,代表了一個“高架橋時代”的“新人”,其質量的耐久性立見高下。有專家說,是因為90年代以來“大量造橋”導致蘿卜快了不洗泥的重量監管的缺位所致。
還有一個典型的范例,就是成昆鐵路上的“一線天”橋,該橋1966年7月開始砌筑,同年10月建成,歷時99天,施工較為快速。全橋共使用45615工天,平均每成橋一米用722.4工天。該橋的特點是全部用當地石料砌成,是一座石拱橋,沒有用鋼筋混凝土,因為橋體建在在兩座懸崖之間,物料和施工機械的運入非常困難,倘若集中采用預制的梁部結構,僅架橋時間就需一年多。央視有個片子講過這座橋的質量,說幾十年后其各方面指標頗為優秀,幾乎沒有損毀。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除了“看得見”的GDP,“看得見”的高樓大廈、橋梁道路之外,還應該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就是職業道德和質量意識。建筑業有句老話“百年大計,質量第一”,這句話當下還值不值得提倡,或者說,嘴上在講,做的時候就未必了。如果說搶速度,成昆線的一線天橋也在搶速度,但質量卻沒有馬虎。當時政治特殊年代,還有特殊因素的干擾,還有因為“物質匱乏”、“瀕臨崩潰”,但干活的工人、技術人員用一句后來的話說“頂住了干擾”,造出了優良的大橋。
如果“簡陽沱江大橋”在建成15年之后,也即是1985年也要拆除,如果一線天拱橋在建成15年之后,也即是1981年也要拆除,會不會出現株洲大橋這種局面呢,“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可以肯定,是拆除的困難“不可想象”,炸藥都炸不垮呢。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19/031115644704s.shtml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5-19/110168312_2.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521/20016257571.s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