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袁劍:中產階級幻覺

袁劍 · 2008-12-19 · 來源:烏有之鄉
中產階級迷夢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摘自袁劍《奇跡的黃昏》第四章 誰在治理中國)

   中產階級幻覺  

   

2001年年底,中國南方一家時尚雜志,做了一期封面文章《忽然中產》。文章以小資們典型的渲染筆法宣布:中國的中產階級運動開始了。“忽然”一詞雖然帶有夸張意味,但確實非常精準地傳達了中國社會對中產階級的陌生和驚詫。的確,中國中產階級幾乎是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作為一個學術術語,中產階級早在將近20年前就已經為中國學術界所熟悉,但作為一個真切的中國事實,作為一種新型生活方式的表征符號,作為一個激發人們想象力的社會階層概念,中國中產階級則是近幾年才進入中國大眾媒體的的視野之中的。這個從西方舶取的概念,可能很好地概括了中國新近出現的某種現象,所以它一經大眾媒體發現,便迅速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話語。在中國大都市做作的小資群體中,中產階級可能僅僅意味著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意味著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身份。但中國的學者和意識形態專家們顯然不會滿足于這種膚淺的解讀,他們迫切的要賦予中產階級以更加宏大的歷史和政治意義。2003年12月,中國共產黨的黨刊《求是》雜志,刊登了一篇題為《集聚起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的文章,文章明確提到,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在內的新的社會階層。”雖然《求是》雜志沒有明確提到中產階級這個在意識形態上仍然頗為敏感的術語,但毫無疑問,這個所謂的新階層就是大眾傳播媒介早已經津津樂道的中國中產階級。《求是》雜志的文章用中國宣傳機構慣有的虛偽姿態談到了他們與工人、農民的聯系之后,對這個新階層的素質和品德大加贊揚。這是相當不尋常的,因為就在1990年代,中國領導人還以不屑的口吻提到過中產階級,并將它斥之為“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主要工具。顯然,在工人和農民逐漸成為異己力量并隨時可能掀起反叛運動的時候,中共正急于尋找自己新的階級基礎。在中共眼中,中國中產階級就正是這樣一個大有希望的新階級。沒有領會錯的話,中共最新意識形態“三個代表”中的所謂“先進生產力”指的也是這個階層。由此,這個與中國改革開放相伴而生的新階級終于在官方的意識形態中找到了自己正式的位置。除了急需尋找合法性資源的中國執政者之外,中國學術界也對中國中產階級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他們以一種古老的想象,將中產階級描繪為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描繪成一個新社會主流價值的維系者和財富的創造者。在他們那里,似乎沒有中產階級,國家就沒有未來。就傾注的“熱情”和標榜的程度而言,中國中產階級正是由中國學術界“發現“并“推薦”給中國執政者的。那么,中產階級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像中國執政者和中國學術界所想像和期望的那樣,具有扭轉乾坤的神秘力量嗎?  

與邊界明晰的傳統工人及農民階層相比,中國中產階級雖然已經成為中國都市媒體中的主角,但他們的階級形象仍然異常模糊。就連那些天天談論著這個階級的中國知識界,也似乎只是在談論著一個他們并不知道在哪里的東西。當他們興高采烈的談論中國的中產階級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是在談論來自西方經驗的西方中產階級。至于在那些淺薄而狡猾的中國媒體那里,中產階級則完全淪落為一種具有十足引誘意味的商業廣告。中產階級對當代中國的巨大誘惑力,可能正是來源于它的這種朦朧。神秘的事物之所以充滿誘惑,乃是因為人們對它的陌生。中國社會對中產階級的熱烈追逐,或許也是出于同樣的道理。  

究其原意,中產階級與其字面相去不遠,指的是一個社會中間階層。如果僅僅是這樣,中產階級就失去了它的現代意義。因為這樣的中產階級,我們幾乎可以在任何國家的任何歷史時期都能尋找到。我們現在所談論的中產階級實際上是指的這樣一種社會結構現象,即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以及分工的日益復雜,許多先發國家都出現了中間階層逐漸膨脹并占據人口大多數的社會結構。這個成分復雜,分布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廣泛職業中的階層,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在企業層面上,它是傳統企業逐漸科層化的產物;在政府層面,它是政府功能日益復雜化,統治者大量分權的產物;在社會層面,它則是中介機構日趨重要和發達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分布在這三個領域中的現代中產階級實際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傳統“原型”:在企業中,他們是老式的企業主,在政府中,他們是中下層的各種官僚和代理,而在社會中,他們則是像傳統律師這樣的中間人。現代中產階級雖然在職業分布上已經演化得相當復雜,但從這個角度回溯,它們的譜系仍然是非常清楚的。總體上看,中產階級是現代化過程中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和精密化在社會結構上的一個結果。它們是連續的,而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出現的新事物。(對于中國來講他們所說的突然主要指的是相對于建國后,文革前。如果講中間階層則是每個社會都有的,)現代中產階級之所以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結構現象并成為社會學家高度關注的對象,不僅是因為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口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日益膨脹并逐漸成為人口主流(主流而非人口主流),更是因為這個階級在主流意識(對于中國來講,所謂中產階級正如其成分所示,就是一個雜燴,其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相當一不分人社會、科學、人文、政治素質低下,根本無法形成一個所謂的主流意識)以及社會結構上所表現出來的新意義。(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在意識上所表現出的某種保守傾向(何謂保守傾向?為何保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結構上的新意義(具體指什么新意義),使傳統的尤其是馬克思的分析方法(什么是馬克思的分析方法)陷入了困境(為什么說陷入了困境)。)米爾斯在他那本經典的《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中,曾經仔細分析過美國中產階級的歷史演化過程,他以富有“社會學想象力”方式洞察到,大量出現的白領階層正在取代由中小企業家、以及律師、醫生等最傳統的職業階層而成為美國新的中產階級。這個階級在職業聲望、收入、工作方式以及自我意識上都由有別于傳統的產業工人,并由此構成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無能在什么社會,也無論以收入或者其他什么維度,我們都很難對中產階級作出具有分析意義的精確定義。基于此,米爾斯的“白領”概念可能是一個最富解釋力的值得繼承的視角。白領涵蓋廣泛,但仍然有一個可以大致概括出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在從事某種管理性和技術性的工作,他們是憑借知識和腦力,而不是傳統的體力來完成他們的職業行為的。只有在白領這個視角上,我們才可以比較有效的觀察和分析中國的中產階級。否則,中產階級這個概念就可能成為學術上的一個陷阱。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發軔的中國改革開放,在中國歷史上造就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服務型經濟的轉型、以及封閉經濟體系在全球化環境中向開放經濟體系的轉型,幾乎是在同一時空中展開的。這些轉型在其他先發國家中則是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逐步完成的,其中許多方面(比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甚至是其他先發國家從來就沒有遭遇過的。中國的中產階級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中發端并逐步成長起來的。因此,中國中產階級也就在成分上呈現出繁紛復雜,新老并存的局面,對應于不同歷史時期的新老中產階級們幾乎在同一時間中,齊齊出現在中國社會中。他們中既有由于市場機會突然開放而迅速生長起來的中小企業主,也有存身于外企尤其是跨國公司中的領薪白領,也有仍然寄生于傳統體制中的各種公職人員和國有企業中的管理人員。這個在短短20多年中突然崛起的階層,來源復雜、背景殊異,但他們往上區別于位居社會頂端的各類精英,往下區別于龐大的下層體力勞動階層。正是在這樣一個模糊的邊界上,我們勉強找到了中國歷史上最新的這個中產階級。循此脈絡,我們可以非常粗略的估計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根據陸學藝等人編撰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所提供的數據,干部階層、專業技術人員即知識分子階層、國有、集體企業經理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以及少量在外資企業中服務的經理人員的加總,大致就是就是當今中國中產階級的總規模。如此,這個階層的人口總量應該在 8500萬左右。中國是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這尤其表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表現在大中城市與小城市之間。考慮到這個特點,如果我們扣除在小城市(尤其是縣城),中西部中等城市的這一部分職業人口,我們上面按職業劃分的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就可能要因為收入因素而大打折扣。據此,綜合收入和職業這兩個確認中產階級最重要的因素判斷,中國中產階級的人數應該不會超過5000萬,其在整個就業人口中的比率不會超過7%。如果以都市媒體刻意渲染的那種所謂“有房有車”的生活方式(中國淺薄的媒體經常將中國的富人等同于中產階級)標準衡量,中國中產階級的人數可能就更會少得可憐。我們這個估計雖然十分粗糙,但不至于太離譜。當然,如果我們將這些中產階級人口全部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像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沿海特大城市,就可能產生中國中產階級已經蔚為壯觀的錯覺。事實上,集中在中國沿海城市中的中產階級的確具有某種“展覽”作用。許多西方觀察家正是通過沿海城市的中產階級“櫥窗”找到中國的中產階級的。有趣的是,外部觀察家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上述地區發現中國的中產階級了。從19世紀中期中國被徹底卷入現代化進程之后,每遇中國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外部觀察家都在像上海、廣州這樣的中國沿海地區“找到”過經濟上和生活方式上的中產階級。西方旅游者和記者為此留下過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記錄。而那些對潛在市場天然就具有敏感和想象力的西方商人對中國中產階級的描述更是不絕于書。

  

一位外國觀察家在分析中國共產黨的崛起時,曾經這么寫道:“中國共產黨創始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處于全球性蕭條時期,農民遭受著饑荒、教育和醫療的缺乏以及國際絲綢、煙草和棉花市場的衰頹。相對而言,中國城市的生活相當好。根據歷史學家Jonathan Spence 的描述,‘中國男人開始穿戴商業西服、禮帽或布帽,年輕的女人穿戴短裙和高跟鞋。那些比較富裕的中國人的生活實際上相當舒適,而且外國人發現在中國生活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樣舒適。’”這個80年前的歷史畫面與今天中國社會有驚人相似之處。而混雜于龐大貧困底層之中那些耀眼的“戴禮貌、穿西服”者正是當時的中產階級。毫無疑問,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跨國公司的先輩們就已經在中國發現了那些讓他們怦然心動的中產階級。  

在商人眼中,中產階級具有巨大的消費胃口,所以,中產階級的規模就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潛在的市場規模。在這種歷史對比的意義上,中國今天最新的中產階級其實并不是什么“新”的,而是“舊”的。讓人驚訝的是,中國最新一次中產階級“熱”也首先得益于西方投資家們的“炒作”。美國的投行巨頭美林公司就曾經放膽預言,中國中產階級在未來十年將達到3.5億之巨。其他投行研究機構以及新聞媒體也透過各種調查對中國的中產階級規模紛紛作出估計。與以前那些零星的報道和旅游記錄相比,西方研究機構和新聞媒體這一次對中國中產階級的估計雖然有了更加“科學”和“客觀”的背景,但其興奮程度卻沒有什么兩樣。這種情緒極大的鼓舞了中國的官員們,他們以更加興奮但顯然也更加外行的方式談論起中國的中產階級,并將它作為中國經濟燦爛前景的有力佐證。但與我們上面的估計相比,所有這些具有商業招徠性質的展望都顯得過于樂觀和魯莽了。這種魯莽不僅體現在他們對中國中產階級現狀的判斷上,也同樣體現在他們對中國中產階級未來的估計上。 

 

在所有對中國中產階級的樂觀判斷中,都隱含著一種相當可疑的假定:即隨著經濟的增長,中產階級將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必然的)歷史結果。但事實上,中產階級的成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對應關系卻遠遠不如想象的那樣清晰和肯定。換句話說,經濟的持續增長并不能等同于中產階級的持續成長,更不等同于一個中產階級社會的形成。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諸多后發國家的經濟增長歷史中看到。除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外,沒有確實的證據表明,其他后發國家也都隨著經濟增長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中產階級社會。在更加精確的意義上,中產階級的持續增長與其說取決于經濟增長,倒不如說取決于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分配模式,取決于決定這種分配模式的政治結構。有學者曾經意識到,美國及歐洲先發資本主義國家中產階級社會的出現,與資本主義積累機制由泰勒制向福特制的轉型密切相關。以低薪勞動和血汗工廠為特征的泰勒主義外延型積累體制,在積累了大量資本的同時,也制造了一個赤貧的勞動大眾;而福特主義則將更多的利潤還給了工薪勞動者,從而創造出了一個有著巨大的消費胃口和能力的新階層,并推動資本主義向高技術與高薪勞動相結合的轉型。這是一個非常接近中產階級歷史本質的說法。但是,泰勒主義到福特主義的轉型,并不僅僅是出自資本家擴大市場的經營智慧,也同樣出自于勞動階層在爭取權利中的主動姿態。簡言之,這個分配模式上的轉型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雖然我們無法厘清西方中產階級社會出現的所有歷史成因,但有一點非常肯定,那就是,所有這些“原因”都不是隨著經濟增長而自動實現的。中產階級社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復雜而令人難以捉摸的關系,已經被中國25年的改革歷史所見證。25年來,伴隨著經濟的持續成長,中國的貧富差距也快速擴大,到2002年,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達到0.46以上,一躍而名列世界前茅。有人統計,1991年收入在20%~80%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53.2%,而這個數據到2002年已經萎縮到41.6%,十年間減少12個百分點。中間階層人口規模的萎縮意味著,在中國改革尤其是后半段改革中,以各種現代職業為特征的新中產階級的擴張速度落后于舊中產階級的消亡速度。中國實際的中產階級總規模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如果考慮后5年的房價及股市因素,更甚)。這與中國基尼系數急速趕超的勢頭非常吻合。這個事實不能因為新中產階級的出現和擴張而被掩蓋。中國社會中充滿文學夸張色彩的中產階級想象,并不是建立在對這個階級的歷史考察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種膚淺和幼稚的聯想之上,建立在一種對新中產階級新穎形象的好奇之上。中國中產階級在性質上和形象上的改變,在中國導致了一種對中產階級的普遍幻覺。仔細品味中國新聞媒體為我們描述的那些中產階級人物以及他們的中產階級生活,你就會輕易發現,那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少數人。如果這個新中產階級只是我們人口中的少數甚至極少數,那么他們還是現代中產階級社會中的中產階級嗎?如果它是,那么中國早在上個世紀初期就已經出現過同樣的中產階級。無論從職業特征、收入、社會聲望等方面來衡量,在上個世紀早期聚集在上海等沿海城市的洋行職員、政府公職人員、教師、新聞記者們與今天的中國新中產階級并沒有什么兩樣,但非常清楚的是,我們不能將那個時候的中國稱為中產階級社會。一個出現了中產階級的社會不能被等同于中產階級社會。同樣的道理,今天的中國離一個現代中產階級社會可能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事實上,上個世紀中國城市中產階級過早夭亡的直接肇因就是當時中國經濟分配上的極端不平衡。分配上的嚴重失衡,也導致了社會階層結構上在1949年的突然斷裂。當今天中國的大學教師在津津樂道當年胡適們的薪水是如何了得,并以此來諷喻時代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意識到,當時大學教師超高的生活水平恰恰是對那個舊時代貧富分化的最貼切描述。在那個時代,所謂中產階級不過是一小撮,是中國廣大人口中的極少數。諷刺的是,有資料表明,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已經超過了1949年。這是不是在暗示,經過25年艱苦的改革之后,我們正在迅速復制一個舊時代的階級景觀?1949年之前中國掠奪性的分配體制不僅導致一場血腥的革命,還使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滑向另一股極端的軌道。這個教訓對今天的中國中產階級來說,苦澀而又詭譎。它告訴我們,由中產階級而至中產階級社會的道路,相當崎嶇。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僅僅是剛剛站在上個世紀同樣的起點上。要想競其全功,不僅需要運氣,更需要一系列根本性的制度改造,決非單方面的經濟增長可以促成。更何況,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景本身往往就是一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猜想呢?當有人列舉各種數據言之鑿鑿的告訴你,中國經濟還可以穩定、高速成長30年,所以中國的中產階級將在未來達到多少多少億人口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以為那是縝密的科學結論,那可能是一種無知的信念,也可能是一種陰險的誘拐。在所有的歷史中,從來就沒有什么肯定的前景,我們面對的永遠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實際上,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樣一種推斷:如果中國改革中隱性的分配邏輯已經定型,那么,中國中產階級的命運也就早已經注定。由于存在著一個頑強而穩固的掠奪性分配體制,所謂中產階級可能永遠只是一個兩極社會的欺騙性點綴。換言之,我們可能看到一個新中產階級(就像我們以前以及今天所看到的那樣),但我們可能看不到一個新中產階級的社會。(對比5年后的今天,如醍醐灌頂)  

從更加直接的動力來看,中產階級社會的勃興與產業結構的現代化轉型關系緊密,其中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急劇擴張功不可沒。這一點非常容易理解,因為以專業知識為職業特征的現代服務業正是批量創造中產階級職位的溫床。讓人不安的是,在全球經濟分工日益明確和穩固的今天,先發國家產業結構轉型的經驗能不能在中國這樣的后起國家中復制,卻是一個極大的疑問。本世紀之初,中國憑借幾乎完全失去價格彈性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又爭得了一項世界性得榮譽:世界工廠。在許多人陶醉于這個最新成就的時候,我們卻有理由憂慮,中國的經濟結構是不是已經被固定在全球產業分工的最低端,中國的中產階級職位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流向其他國家?在概括中產階級興起的產業結構原因的時候,有人曾經將其歸結為所謂“產業軟化”。但觀察中國的經濟,我們就會發現,在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中國的產業結構卻在反常的“硬化”。這個趨勢中隱含的一個后果大概就是,中國經濟可能只需要少量的中產階級,而與此同時,卻需要大量的血汗勞動力(我們經常用毫無感情色彩的術語稱其為廉價勞動力)。無疑,在中國的社會版圖中,中產階級是今天最為抓人的一面。不過,當我們為這種情景所吸引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那僅僅是中國的一面,而它的重要性取決于它與那個巨大背景的對比。這就是所謂世界工廠在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上所呈現出的真實面相。 

 

中國的這種產業結構特點,固然是受到了國際經濟體系的擠迫以及中國本身的比較優勢的影響,但影響最烈的莫過于對國內公民的各種經濟和政治權利的剝奪。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從對國內公民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各種荒謬的限制中(這尤其表現在各種現代服務業的準入限制中)看得非常清楚。這種剝奪雖然換來了外資的大量涌入和官營企業的過度投資,換來了超高投資率為鮮明特征的經濟增長,但其代價則是民間經濟、國內經濟自主成長能力的長期萎縮。更加確切的說,由于制造業投資在創造GDP上的顯著功能,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對制造業投資(不管是外來投資還是國內投資)嚴重的成癮性依賴。(值得商榷,創造GDP最顯著功能的確切的講是投資,而不是制造業投資。中國政府在本國制造業上的軟件投資幾乎為零,最大的應該是以房地產、政府工程為代表的固定資產投資)這顯然極大的抑制中國本土中產階級的成長空間。近代以來,中國一直有“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惡性傳統,但這種傳統在20世紀晚期的中國改革開放中表現得同樣明顯。只不過由于歷史條件的不同,其內容變成了“寧贈友邦和權貴、不予家奴”。有強烈的跡象表明,中國的產業結構正在走向某種危險的極端。1997年之后,中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一直落后于GDP的增長速度,至今已經持續了8年之久。這也就是說,中國服務業在經濟中的份額不是在增加,而是在不斷減少。在所有我們聽說過的經濟增長案例中,這無疑都是相當令人吃驚的反常特例。如果這個現象已經構成一個被鎖定的趨勢,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判斷:中國中產階級的總規模已經在過去的幾年中悄悄的達到了它的頂峰?因為我們實在無法想象,一個中產階級社會怎么可以在一個服務業份額不斷萎縮的經濟體系中出現。  

不過,這不是中國服務業的唯一隱憂。簡單的觀察一下中國今天的所謂服務業實況,我們就不難對中國服務業的整體競爭力以及發展潛力得出基本印象。按照一種流行的調侃,中國的服務業大概就是餐飲和帶有曖昧色調的發廊的集合。有人甚至半真半假出主意說,“中國發展服務業其實不難,只要我們充分發揮中國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你給我按摩,我給你按摩,保證服務業能夠大發展,而且比美國人的生活舒坦一萬倍。”這個絕妙的“經濟主張”或許的確包含很多真理的成分,但明顯的是,這種建立在獨特國民性基礎上的服務業,恐怕很難哺育出一個現代中產階級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上的畸形可能必然帶來社會階層結構上的畸形。  

新世紀之后,中國城市中的住房、汽車、旅游等各種中產階級消費出現了爆發性增長,在這些消費人群的背后,一個陌生階級的身影似乎已經翩然而至。這在中國內部和外部刺激出了巨大的中產階級想象。這種想象,對長期困擾與內需疲弱的中國的經濟來說,無異于買到了一份未來的保險。在2004年2月的一份報告中,巴黎百富勤在預測中國中產階級家庭將在2010年達到1億之后,緊接著要告訴人們的就是:“這一億個中產階級家庭意味著巨大的消費市場”。不用問,這是投行經濟學家為投資者們開出的一份中國經濟增長的期貨。中產階級人口與消費市場規模之間直觀而富有魅力的換算關系,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行對中國中產階級的關注。所以,當他們在描述中國中產階級的規模時,他們實際上是在測算潛在消費市場的規模。從歷史的角度看,中產階級的成長與消費社會的興起密不可分,呈現高相關性。在許多人看來,中產階級是天生的消費階級,是消費欲望與消費能力的完美結合。如果說人們在中產階級其他特性上還存在什么分歧的話,那么對中產階級在消費特性方面的認識則幾乎完全一致。中產階級在消費上的這種貼現和夸張性格,在中國初起的中產階級消費浪潮中得到了一脈相承的貫徹。我們說,中國的中產階級就是世界的中產階級,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發生學的角度與國際資本關系緊密,也同樣是因為他們在消費特點上與世界中產階級的神似。遠東經濟評論在在中國大陸進行的大型調查表明,中國中產階級在消費趣味上與其他國家中產階級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大致可以肯定,中國中產階級在消費上已經與世界其他中產階級完全接軌。消費,既是中國中產階級區別于其他階層的外在階層標志,也是他們內在的共同意識。在消費上制造差別,并贏取社會聲望,消費上的前衛性就是中產階級們必然要追捧的。的確,消費上的進取正是中國中產階級對中國社會最具影響力和示范作用的部分。有人曾經諷刺中產階級說:中產階級只有生活方式,沒有生活。但不管中產階級的在生活方式上多么俗氣和做作,但他們在推動消費和經濟增長方面的功能則是實實在在的。事實上,中國經濟在新世紀之后在消費上的表現完全得益于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爆發力。不過,誠如我們前面對中國中產階級總體規模和未來發展的估計,中國中產階級在消費上的爆發力能夠持續多久則是一個極大的疑問。消費爆發性增長之后的長期停滯,我們已經在彩電等其他家電產品市場上看到,它們會不會在汽車、住房等商品市場中再現呢?在某個短暫時段中的集中消費浪潮,可能與中國的收入結構以及獨特的國民性格有關,但卻可能造成中產階級社會正在按照某種歷史必然性準時到來的錯覺。零碎的事實和大膽的猜想,是中國時下中產階級想象的兩個主要來源。  

經濟增長不一定會帶來中產階級社會,但中產階級的規模擴張則肯定會推動經濟發展。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社會對中產階級寄予的巨大經濟期望,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與這種期望相比,中國社會(主要是中國學術界)對中產階級的政治想象就多少有些想當然的味道了。在幾乎所有的中產階級論述中,中產階級一直被賦予了社會穩定器的標準政治形象。這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即中產階級在政治上具有與他們的階級地位相吻合的政治保守意識。(是不是保守就是維持現狀,如果廣大下層人民希望變革,那么這種保守就是反動)所謂消費前衛、政治后衛,就是對中產階級意識的一種形象概括。顯然,這是出自先發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歷史經驗。不過,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穩定力量并不是不需要條件的,這不僅與一個國家的制度條件,文化條件有關,也與中產階級自身的規模和素質有關。彼中產階級并非此中產階級,在我們看來,中國的中產階級可能恐怕很難擔當塑造社會主流價值,消解社會激進力量的角色。這不惟是中國中產階級人數極少,而且也是因為中國中產階級從根本上缺乏穩定和獨立的政治意識。極而言之,他們根本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中國現階段的中產階級誕生于一個全面失范的轉型時期,這導致了中國中產階級鮮明的犬儒主義和機會主義的價值傾向。他們從來就不真的相信什么,他們既不相信民主、也不相信規則,同樣也不相信市場。他們僅僅相信眼前的實惠,以及那些可以立即帶來實惠的機會主義手段,哪怕這些實惠可能違反任何一種正義準則。當我有一次談到有些低薪收入者不足以糊口的時候,一位中產階級博導冷漠的說:這很正常。我聞之大駭。顯然,中國的中產階級一點也不在乎把中國變成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殘酷試驗場。中國中產階級這種極端的叢林面目,與中產階級在教科書上所具有的溫和理性形象,又何止十萬八千里?事實上,這樣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態度,在中國中產階級中相當流行。不過,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真正的信徒。當他們自己成為這個主義的犧牲品的時候,他們立即就會激進的反對這個主義。因為他們從中國改革開放伊始一路走到今天、就一直是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中國中產階級的形象雖然十分模糊和分裂,并且具有某種異端和體制外色彩,但就其本質和主流而言,中國中產階級仍然隸屬于傳統的政治權力結構。考慮到中國改革是官僚內部的分權過程,中國中產階級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被稱作中國改革中的“權力經紀”,換言之,他們是帶著體制外面具的體制中人。他們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邊緣來回游弋,以期毫無成本的博取改革紅利。(有中等收入的工程技術人員不在此列,雖然他們多多少少也參與了社會潛規則的運作。但是他們的弱點仍然在于所謂小資的浪漫性,客觀上造成了對弱勢群里的漠視和對腐敗勢力的慫恿)有調查表明,中國私營業主中的1/3是以前的干部。這說明了,中國中產階級與壟斷性權力體制有密切的勾連。私營業主如此,新中產階級所有具有代表性的職業中的情況又何嘗不是如此?這種與政治特權不大光彩的干系,在中國中產階級的上層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中產階級中的大部分,其實不是什么突然之間從地底下冒出來的新生事物,而是脫胎于舊體制的舊官僚。在第一批個體戶和私營業主(他們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短暫的自由放任時期崛起的第一批老中產階級,非常類似于米爾斯描述過的美國老中產階級)在市場和權力的雙重擠壓之下迅速的衰敗之后,中國新中產階級的面目越來越趨近于傳統官僚的臉譜。無論他們帶有何種職業面罩,他們更多的不是屬于市場,而是屬于舊權力。在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故事似乎是最具有個人色彩的,但從其主要的來源看,他們仍然是在演繹某種集體的命運和階級的故事。因是之故,中國中產階級就不可能不具有強烈的權威主義人格。他們以順從特權為本階級的天然品格,因為只有這樣才最符合他們的機會主義計算。令人厭惡的是,他們經常將這種品格標榜為成熟和理性,并以個人的成就來證明和炫耀這種可怕的智慧。一旦被注入了這種品格,中國中產階級成為某種得勢的極端主義追隨者就不足為奇了。有調查表明,中國中產階級有強烈和極端的民族主義傾向。這種極端傾向固然與某種誘導有關,但無論如何也稱不上健康、理性和溫和。(根本錯誤,中國所謂中產階級缺少的就是愛國主義個民族主義,激進與溫和是相對的,要看站在什么階級立場上) 

 

按照對中產階級的標準描述,中產階級在一個社會中應該起著承上啟下的溝通和妥協功能。中產階級的這種階層地位可以直接還原為他們在工作場所中的地位,他們上有老板,下有藍領,起著居間調停,上下協調的作用。放之于整個社會,中產階級扮演的,就是粘合社會分裂,尋找國家共識、塑造主流價值的的角色。中產階級的溫和意識形態即由此而生。不過,這對中國中產階級可能并不適用。誠如我們在上面已經看到的,誕生于特殊時期的中國中產階級,帶著與這一時代精神完全耦合的、而且揮之不去的文化疾病。他們根本就不是什么主流價值的創造者,而是一批毫無主見的追隨者和徹頭徹尾的依附者。比起1930年代中國中產階級,中國今天的所謂中產階級,都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依附性。無論是今天的大學、律師所,還是公務機關,都遠比那個年代都更像是政治機構的附屬物。所以,他們根本無力為轉型社會創造一種基本價值,因為除了消費主義,他們本身就沒有價值。  

中國新興中產階級的一部分是與世界市場在中國的擴展同步成長起來的,世界市場的擴展不僅為他們帶來新的機會,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意識。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只是世界中產階級的一部分。他們的命運,更多的是與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而不是與本國的其他階層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他們的意識更多的是與世界主流意識同構,而不是與他意識同構。馬克思曾經說過,無產階級無國界,而在今天,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中產階級無國界。在相當程度上,全球化的世界市場已經將中國中產階級從民族國家中分離出去,而成為世界市場的的一個有機構成。中國中產階級與其他民族國家的同類雖然有不同的膚色,但卻分享著同樣的意識形態。換言之,世界市場的興衰直接關乎他們中產階級身份。這構成了中國中產階級的另外一種依附。 

 

中產階級在理念上的依附,直接來源于他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依附性。與中國其他階級一樣,中國中產階級毫無組織性,因而也就根本不具備組織起來談判的力量。這決定了,他們只能以分散的狀態,個別的去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他們無法改變現行的分配結構,也就只能依附于這種結構。憑借自己在智力上的優勢,他們隨時準備先人一步將自己出賣給出價最高者或者權勢最強者,以換取消費上的更大自由和個人地位的提升。而經濟地位的提升正是中產階級們最為珍視的身份來源。顯然,在政治權力仍然全面宰制中國社會的今天,中產階級就只能依附于權力、委身于權力。他們飽嘗權力的蹂躪,又以由此集聚的巨大挫折感去蹂躪所有的信念。有論者指出,中國中產階級出現普遍的政治冷漠特點。但這與其說是一種政治冷漠,倒不如說是一種政治變態——一種由政治恐懼導致的政治市儈主義。容易想象,如果有一天,中國政治領域中出現某種壓倒性的極端思潮,中國中產階級將是熱烈的追隨者。(待證,關鍵要俺對他是否有利可圖)德國中產階級在法西斯時期所留下的狂熱和盲目紀錄,多少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1978年算起,中國經濟已經連續高速增長了25年,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經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是長,離經濟停滯或者突然挫折的距離就越是近。(先見之明,佩服之至)如果真的遭遇經濟境遇上的突變,對在經濟增長中受益良多但在精神上卻極其脆弱的中國中產階級來說,將可能意味著某種不能承受的挫折。中產階級最重要賴以維系他們階級地位的最重要的保護傘,就是他們的職業穩定性,但任何經濟衰退,首先要攻擊的就是這種職業穩定性。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新生的中產階級的未來實在前途叵測。  

我們有一種近乎直覺的判斷,由于中國的經濟競爭力集中在廉價勞動力上,所以白領中產階級將是經濟衰退時期遭受失業困擾最為嚴重的一個階層。中國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為這種前景作出了某種提前的警告。按照通用的標準,中國大學畢業生在人口中的比例無疑是相當低的。但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中國1999年第一次擴招的大學生甫一畢業,就遭遇了畢業即失業的困難。荒誕的是,減輕就業市場壓力正是中國大學大肆擴招最大的理由。大學一直被公認為是批量制造中產階級的機器,但在中國,大學卻似乎正在變成制造失業中產階級的機器。大學教育固然可以提供作為中產階級職業應該具有的技能和知識,但關鍵的問題卻在于:我們能不能提供這么多中產階級的職位?大學生作為替補中產階級的困境反映的可能不是中國中產階級在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遭遇。深入中國改革的歷史之中,我們甚至發現,中國中產階級的厄運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因為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發家致富的秘訣已經悄悄的讓位于了權貴資本主義的邏輯。中產階級靠自我奮斗實現夢想的奇跡,已經成為零星的個案。在中國所有的階層中,中產階級可能是最信奉個人奮斗的一群。中產階級沒有財產,但卻具有人力資本,他們信奉這種資本的力量,也普遍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這種力量。這種偽意識,使中國中產階級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迷亂,他們誤以為這種自我奮斗是不需要體制和制度條件的。這種認識在中國改革開放知道90年代初期,市場機會急速擴大的情況下,多少得到現實的印證。但進入1990年代中期之后,中產階級這種自我奮斗的意識開始碰到市場和制度的雙重壁壘。當權貴體制開始逐漸恢復它冰冷的真面目時,自我奮斗神話就迅速失去了它的玫瑰顏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建立在個人人力資本自信之上的自我奮斗意識對中國中產階級人群熏染之深,使他們輕視組織性的力量和體制性的改善,這既是中產階級的迷人之處,也是他們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軟弱性之根源所在。先發國家的中產階級可以憑借他們在人數上的優勢,并通過制度性的選票市場來顯示他們的力量,那么,既無組織資源,又無制度依恃的中國中產階級將如何表達他們的訴求?可以肯定,要不了多久,中國中產階級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開始具有強烈的表達愿望。然而,他們已經注定是政治上無關緊要的一群。因為他們既無表達渠道,也無表達能力。一個被都市媒體渲染成時代英雄的中產階級,實際上是精神和政治上的侏儒。這大概就是當今中國中產階級的本來面目。他們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把握,又如何有力量去建設、維護一個穩定而溫和的社會呢?

轉帖者cumtwt:

本人是工程技術人員,中等收入。在有些人看來,屬于中產階級。可是我深刻感受到了所謂中產階級的軟弱和反動性。但是,在目前反擊右派和自由化的關鍵深刻,包括廣大中小知識分子在內的中產階級又是不得不提的角色。如何看待中國的中產階級?袁劍先生的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好的深刻的解答。在此我沒有經過袁劍先生同一,將文章轉載于此,并加上括號內本人的批注。算是立此存照。讓大家更加多角度全方位理解中產階級,為我們廣大左派,廣大愛國同志對待中產階級的態度提供參考,并像5年前就寫下這篇文章的袁劍同志的思考力,洞察力表示由衷的敬意。希望廣大左派多做理論學習,理論創新,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yew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鄧論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2. 星話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是右就必須反,必須批
  5. 胡錫進為什么總改不了陰陽怪氣的老毛病
  6. 譚吉坷德|決戰,或許正在悄然開始
  7.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8. 到底是誰在夸《新聞女王》?
  9. 戴雨瀟:疑似國家公務人員雇水軍散布假信息操縱輿論
  10.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5. 這是一股妖風
  6.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7.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8.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9.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