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資企業并購國企中的匯率掠奪
文/劉云
2006年,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謝百三到美國考查后發現,如按當時美元與人民幣1∶8匯率計算,美國商品價格貴得出奇,大部份是中國同類商品的8~10倍,一碗不太好吃的面條11美元,等于88元人民幣,加上小費等,合計100多元人民幣。1磅卷心菜為1.4美元,合人民幣11元,1磅大米合人民幣7.1元。最可氣的是,買了2.75美元一碗的餛飩,以為占了個小便宣,結果里面僅有2個,與其說吃飯,不如說讓人嘗味,國內哪有一碗兩個餛飩的,令謝教授哭笑不得。此外,房租、學費都出奇地貴,還要加稅。自然,美國工資也高些,普通工人月薪為1200~1500美元,中等收入為2000~2500美元,但美國奇高的物價使美元含金量大打折扣。所以謝教授到美國考查后,以一個經濟學家眼光得出結論——人民幣含金量極高。
現在與2006年相比,由于石油、礦產品、糧食等價格大幅上漲與美元貶值因素,中、美兩國物價都大幅上漲,但美國物價漲幅明顯高于中國。根據2008年2月26日《世界新聞報》提供的一組紐約的物價信息,紐約目前日用消費品與2006年價格比較見下表:
紐約目前日用消費品與2006年價格比較
從這組數據可看出,中、美兩國物價相差依然相差數倍,即使現在人民幣大幅升值了,人民幣含金量依舊極高。
筆者生活在美國的親朋好友告訴我,美國不僅物價高,勞務費用更高。美國地廣人稀,勞動力短缺,高昂的人工費用就令人十分頭疼,在美國聘一個清潔工的價錢在中國足可以騁請一個優秀工程師,保姆的要價比清潔工還高。如果你在美國年薪5萬美元,可能你連保姆都聘不起。而在中國每月花1000元就可請一個不錯的保姆;每星期花100元就可請一個不錯的鐘點工。
如果你在美國買下了一幢花園洋房,有花園、草坪,車庫,而兩口子年收入如果不超過15萬美元的話,你一般請不起高價清潔工、請不起高價花匠、請不起高價維修工,或者說雖勉強請得起卻覺得花費太高不合算。于是一到周末,要使你的花園洋房清潔漂亮,你得自己去除草剪草、自己去粉刷車庫、自己去修水管、自己去打掃衛生……而這些在國內本應由廉價民工承擔的苦力活都得自己干,弄得你也許比平時上班還忙,哪有時間享受生活。
年收入10多萬美元的家庭折算成人民幣,在國內也算是百萬富翁,可從沒聽說過國內那個百萬富翁去干這些苦力活,連國內年薪10萬人民幣的高收入者都不大可能干這些苦力活。美國的百萬富翁(折算成人民幣)居然還要去干這些苦力活,這在國內有些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然而實事卻是如此,誰叫美元不值錢、誰叫美元“含水量高”。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幾年有些人放棄了國內高薪工作,拚命移民到美國,現在多數人都后悔了,因為他們在移民之前,只是根據單一的匯率來比較中國兩國收入,他們覺得在國內雖然一年掙十幾萬元人民幣,按匯率折算,頂多也就兩萬美元,以為移民到美國,一年掙個四五萬美元,生活會好一倍以上。到了美國才發現,由于語言、經驗等各方面條件限制,新移民很難找到年薪四五萬美元的工作,能找到年薪兩萬美元的工作就不錯了,表面看與國內收入(人民幣折算成美元)大體相同,可美元“含水量”使他們發現自己生活水平遠不如在國內高,覺得自己上了匯率的當。而且這幾年隨著美元加速貶值和物價飛漲,美元“含水量高”也水漲船高,這讓大陸移民個個叫苦不迭、追悔莫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美元“含水量”與人民幣的“含金量”做差別,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又在不斷提高美元“含水量”,因此國內赴美留學和移民的熱情開始下降,而“海歸派”回國的人數則急劇增加,“海歸派”圖的就是人民幣的含金量。
難怪國內外均有經濟學家根據平價購買力原理來推算,即把1萬元人民幣在中國市場的實際購買力和1萬元美元在美國市場的實際購買力相比,兩者購買力大體相同,即美元與人民幣平價購買力匯率之比應為1比1,而不是現在外匯市場的1比6.9。
2005~2006年,《中國工業報》曾發表了外資瘋狂并購國有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的系列報道,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外資并購國企積極性為何如此之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認識到,國企的資產是用含金量很高的人民幣計價,外資并購國企則是用“含水量”很高的美元,把“含水量”很高的美元按外匯市場懸殊匯率折合成含金量極高人民幣來并購國企,對外資企業來說是非常合算的買賣,說得難聽點,外資企業是利用懸殊匯率掠奪國企資產獲取暴利。
從20世紀末開始,外資對并購國有大中企業積極性“大增”,因為在外資看來,中國的國有大中企業十分“廉價”,100萬美元在美國要投資入股,只能當個沒有什么發言權的小股東,但拿到中國來,按外匯市場的懸殊匯率,可折合成近千萬人民幣,如投資入股,可輕易成為一家大企業的大股東,甚至可以取得控股權。100萬美元在美國要并購一個小企業都不大可能,如把100萬美元折算成近千萬人民幣用于在中國的并購,可以并購國內一家中型國企,可以把廠房、設備乃至地皮全部買下來,還能得到大批訓練有素的廉價勞動力。如在美國買同等規模企業,沒有兩三千萬美元是根本買不下來的,世界哪有如此暴利的買賣,于是外資是蜂擁而至,瘋狂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明明是外資占了天大的便宜,卻被媒體宣傳為引進外資“偉大成就”,足見政府主管部門某些官員和媒體對此的無知。
2002年底,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暉、英國英聯三家公司僅一次性向蒙牛投資2600多萬美元,就持有中國當時最大奶業企業——蒙牛乳業約32%的股份,成為蒙牛大股東。隨著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蒙牛總市值接近300億元,摩根士丹利等賺得盤滿缽滿,匯率掠奪功不可沒。因為如向西方同等規模企業投資2600多萬美元,只能成為股份僅占百分之幾的小股東。
外資并購中匯率掠奪早就給我們帶來了天文數字一樣的損失,但目前無人關心和研究這個問題。媒體還一直宣傳引進和利用外資的“偉大成就”,實際是我們被外資利用了。面對外資并購中匯率掠奪,我的主張是,外資并購國企不能按外匯市場的懸殊匯率把美元折合成人民幣來投資入股,而應按美元與人民幣平價購買力匯率之比即1∶1來投資入股,讓外資并購國企的匯率掠奪如意算盤徹底失靈。
信息來源:《裝備制造》雜志 作者:劉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