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真相調查:熱錢做空中國發出三重信號被忽略
2008年08月18日 理財周報
理財周報記者 張偉湘/文
始亂終棄。
自8月8日開始,A股就如斷線的風箏一般直落2400點。究竟是什么出了問題?版本已經極多,各種責難交加,難以取得一致,在此不再一一陳述。我們只想追問,誰是做空A股的力量?
A股惹了誰?QFII7月異動
A股并非獨自在暴跌。
B股,也在8月8日和8月11日一連兩天報得巨大跌幅,大部分個股跌幅接近9%。香港市場上,同樣一片悲鴻,除了中石油、中石化還在勉力支撐外,幾乎代表香港1/3市值的恒指成分股中國移動跌破100港元大關,截至8月14日,僅報94港元。而百元關口,早被香港著名投資評論員稱為恒指走向的晴雨表。是誰在做空呢?
新贏富投資輔助決策系統統計顯示,上周基金席位總體呈現凈買入狀態,凈買入金額為42.2688億元。而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共有24個社保基金賬戶完成A股開戶,深滬各有12個,社保基金在某種程度上已有穩定市場的意圖,如此判斷,國內的主力機構并無打壓股市的企圖。同樣,記者從香港聯交所獲得的消息,自今年3月1日起,社保基金已持有5只H股的股權,截至5月5日,社保基金仍持有工商銀行19.98%的股權,而在山東晨鳴、中國鐵建和天津濱海泰達物流等3只H股上,社保基金的股權都恰到好處的維持在9.09%。
而QFII在7月以來有了異常波動。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QFII對國內市場的判斷仍各有千秋。以恒生銀行、耶魯為首的海外投資機構大幅提高,而減幅最大的瑞士信貸(香港)公司有所減持。但是,到了7月下旬,情況有所變化。數據顯示,自8月1日至8月7日,QFII云集的中金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賣出股票總額超過8億元,而且其中并無過往常見的對沖賬戶,顯示以單純賣出為主。其中,賣出額較大的中國人壽,僅8月1日一天就賣出3.12億元。
誰是幕后做空者?
那么是QFII在做空嗎?對“熱錢陰謀論”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QFII資金不足以打壓股價。8月8日和12日兩市的成交量分別只有僅僅716億和635億,不像是QFII大規模出逃。
“但是這忽略的是兩個問題”,一位基金業人士告訴記者,第一是QFII僅僅是熱錢中正規的并有“支持友邦”考慮的資金,到現在為止,究竟有多少熱錢都不清楚;第二是,熱錢做空A股并非只有QFII一個途徑。因為A股的定價權已經不在手里,人心又極為脆弱,一有風吹草動,旋即要雪崩的。
中國央行的公開資料也為資金外流提供了佐證。數據顯示,我國今年6月外儲增量相比前5個月放緩至119億美元,7月的增量則進一步減少至56億美元。具體而言,我國7月的貨幣供應量僅增長16.35%。7月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4.64萬億元,同比增長16.35%,增幅比去年底低0.39%,比上月底低1.02%;
不論是外儲增量減緩,還是M2增幅下降,都隱約指向一個事實:資金外流。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的觀點是,如果將新興經濟體作為一個整體,目前其資本外流速度大約是每周20億美元。
熱錢做空鏈條浮出水面
如果聯系國內的B股和H股,也許這種資金外流的鏈條將更加清晰。
香港信誠證券投資部經理劉兆祥認為,8月前后A股的大跌可能與海外資金的拋售有關,導火索則是最近出臺的外匯規定,取消了強制結匯的新政策似乎令外資嗅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劉兆祥稱,過去外匯的管理大約依循著這樣一個路徑:除了企業必然要用的外匯外,其余的外匯都要通過銀行體系將流入中央的外匯儲備,而中央收到外匯后,便要交出等值的人民幣。因此外資流入越多,人民幣發行的數額也隨之增加,此舉令過去數年中央用盡方法,包括人民幣升值,加息及提高存款準備金也不能壓制資金流動,因此只能實行半外匯管制,即流入不設限制,但流出仍受限制。但是,這樣做,人民幣不一定會升值,也可以出現貶值,即外資持有人民幣實賺的游戲結束,因此導致資金流出現改變,外資便在國內撤資。
如果要撤資的話,當然首先是把最大量的資產撤離,8月8日前后國內B股大跌就是一個先兆。當時,來自歐洲的賣盤在中國下午開市后不計價錢的拋售導致了B股急挫,“如果B股完成減持后,下一步便是A股和香港的中資股。”
事實上,海外投行的行動比一般投資者還要迅捷。與今年6月一樣,此次海外資金流出,國際大投行對中國股市也玩起了“暗度陳倉”的把戲。
高盛自去年10月起,一直看空中國股市,它認為,隨著中國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A股必將出現大跌,而在今年7月,它又改了口風,認為A股估值也趨合理,值得投資。摩根則更顯得左右搖擺。正是在左右搖擺中,幾乎所有的H股都遭到上述兩大投行的拋售。據聯交所披露,摩根大通的拋售基本集中在7月前,摩根斯坦利的拋售則集中在8月初。7月29日是拋售最密集的一天,包括中國遠洋、中國神華、中國石油等在內大約20只H股被海量拋售。
摩根大通最大手筆的交易是7月30日拋售中國石油1.69億股,持股比例遽然縮減至4.53%。而對于大唐發電、中海集運這類流通盤較大的股來說,摩根大通采取的手法是逐漸拋售,譬如中海集運,摩根大通7月間就拋售了3次。每次規模都在1000萬股以上。摩根斯坦利也不甘示弱,其大手拋售重倉的哈爾濱動力,從7月24日至7月29日的4次拋售,竟將持股比例從10.27%劇降至1.9%,最后一次拋售就高達3765.9萬股。
熱錢連環計
中國銀行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分析師認為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非美貨幣和新興市場股市一起下跌,并不是簡單的現象。其中,資金向輸出國回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究竟這種回流會對中國股市造成什么影響,還很難判斷。
而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這樣描述其間的傳導鏈條:熱錢發現中國經濟抵御能力太弱,于是轉而抽身游回更安全的美元資產,他們的手法就是先做空石油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拉升美元,同時在給新興市場通脹緩解的幻象中拋出籌碼。
宏源證券結構融資部總經理宋鴻兵也認為,由于美國本土經濟問題嚴重,在實體資金減少的情況下,其境外資金的回抽效應會非常明顯,盤踞在中國的熱錢必將興風作浪。而長江證券策略分析師告訴記者,這其實是次貸危機深化的第二個階段,就是新興經濟體被拖下深水無法動彈,此前的越南暴跌就是外資抽離的最明顯造物。
由此可見,此輪A股暴跌,實際上是在次貸危機大背景下,美元熱錢通過大宗商品期貨杠桿,撬動貨幣杠桿,進而保護美元資產階段性逃離新興市場資產的過程。他們準確的利用了奧運,先后在H股和A股拋出籌碼。很顯然,發出的油價逆轉、新興市場熱錢外流和最直接的7月拋售H股,都未能得到重視。
中國資本定價爭奪戰打響
2008年08月18日 《中國經濟周刊》
——轉變國人對經濟的“不良預期”刻不容緩
鈕文新
華爾街控制中國資本定價權的戰役由此拉開了序幕?
就在8月8日這一天,中國股市開始了新一輪暴跌,A股突然破位,市場恐慌驟然加劇。但正是這樣的恐慌,恰恰形成了較為典型的“誘空”,為“熱錢”吃貨提供了極好的契機。是不是這樣?從歷史經驗看,很像!只是眼下不可能得出準確結論。
如果真是這樣,那中國的金融安全堤壩會不會就此潰決?不少國人表示了憂慮。8月11日,《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張庭賓心急如焚地再次撰文指出:熱錢對中國A股發動的最后突擊已于8月8日開始。
我十分贊同這一看法。其實,這種擔心由來已久,很多學者和專家不僅一直對此高度警覺、深入研究和觀察,并時常大聲疾呼:股市狂跌將給中國金融安全帶來危險。
遺憾的是,“眼見為實”的文化傳統,讓國人對邏輯正確、但尚未發生的事物總是將信將疑、心存僥幸而未予以足夠重視,更難以成為監管層對形勢判斷和決策的依據。但現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否則金融安全的堤壩必定從股市這一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地段撕開潰決的口子。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我們注意到,奧運前夕,各種反華勢力組成大合唱,各展其能地攻擊中國,這很容易被認為是“破壞奧運”,但殊不知,這更可能是“項莊舞劍”。正所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明”是即可以破壞奧運,又可以當做政治煙幕;“暗”打壓國人信心,破解“股市維穩”,構建最有利于“熱錢”購買的股市“負泡沫”狀態。
與張庭賓先生的觀點略有不同的是:我認為,“熱錢”不會現在從中國抽逃,而是在隨時準備購買。原因是:從統計數據看,2007年10月之后,在A股大幅下跌的過程中,離開美國市場的“熱錢”才大規模進入中國,現在抽逃不敢說鎩羽而歸,也最多是保本離場(“熱錢”流入成本至少5%),這符合“熱錢”性格嗎?
再有,最近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仍在持續惡化、前景暗淡;相反,中國經濟盡管也存在暫時的困難,但其增長前景毫無疑問地堪稱世界第一。明擺著的事實,“熱錢”和他們的顧問們真就看不懂嗎?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小部隊惡意做空,為大部隊創造買入條件”,而且香港將是第一“戰場”。打壓H股資金進出方便、工具多樣;打壓H股可以同時達到打壓A股的目的;A股和H股的“負泡沫”市況便于實現“雙吃”。
華爾街大投行的“研究報告”想表達什么
在香港,華爾街的大投行們的行為一如既往,一面大肆唱空、做空H股,一面在內地變換多種腔調唱空中國經濟前景。他們所用的工具是“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之所以會對“熱錢”產生巨大影響,是因為這些大投行通常就是“熱錢”的投資顧問。
兩個月前,他們的“研究報告”說,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和企業效益惡化,所以H股的價值應相應下降;此后“研究報告”又說,惡性通脹在中國難以避免,它會大增企業經營成本,所以應當賣出股票;當中國上市公司中期業績報告和半年度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之后,現在又改變了腔調,說PPI上升、CPI下降會進一步吞噬企業利潤,如此等等。
我看不懂,這些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難道會如此之傻?看看港股、尤其是H股的市盈率,現在它僅相當于美國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已經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股票,但為什么他們不主張拋售美國股票,反而建議拋售H股?
A股亦然。中國經濟增速至少是美國6倍,而股價平均市盈率卻低于美國,這正常嗎?那為什么他們永遠對美國經濟充滿期待,反而一味唱空中國?
我還是看不懂。盡管中國的PPI達到了兩位數,除了顯而易見的翹尾因素外,難道他們不懂中國PPI上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狂漲?難道他們沒看見以國際油價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已進入下跌通道?他們沒感到中國人對PPI、CPI的預期正在發生著良性轉變?
我認為,他們不是看不懂,而是太明白“惡性預期”在市場摧毀、在經濟摧毀中的決定性意義!他們絕不希望中國人的預期發生良性轉變,因為那會破壞他們以“明空暗多”的手法布局“控制”中國資本定價的計劃。
“惡性預期”是市場恐慌的根源。中國市場不恐慌,他們就買不到足夠的股票,就拿不到足夠低廉的籌碼,就控制不了中國的市場,就無法營造更大的泡沫,就無法達到洗劫中國的目的。
當然,中國這個經濟體太龐大了,要控制它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但事情總會有個開始。或許,8月8日就是這樣一個開始的日子,當A股突然破位暴跌、市場恐慌進一步加劇之時,華爾街控制中國資本定價權戰役就拉開了序幕。
更嚴重的是,這種定價權的喪失,意味著中國金融與經濟安全的堤壩潰決,意味著中國未來將為經濟增長付出無法估量的代價。
借鑒美國 “信心指數”,改變國人“市場預期” 刻不容緩
我們為何如此重視、甚至警惕某些華爾街投行的“研究報告”?因為這些“研究報告”是實現“熱錢愿望”的工具。這些“研究報告”,不僅摧毀國人對股市的“預期”、或說“信心”,更嚴重的是,它惡化了國人對中國宏觀經濟看法,惡化了國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管理不僅僅是管理經濟數據,而更重要的是“管理人心”,尤其是國人對“市場的預期”或對“市場的信心”。所謂“市場預期”,其實就是國人對未來經濟的看法。看法樂觀,人們才敢于投資、敢于消費,企業才有活力,經濟才會積極向上,才會良性循環;看法悲觀,人們會拒絕投資、拒絕消費,企業就會收縮戰線(所謂“過冬”),經濟就會走向低迷,而且惡性循環。
遺憾的是,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使我們的某些宏觀管理者依然保持著“管數不管預期”的習慣:他們兩眼緊盯宏觀經濟數據,高了就壓,低了就捧,而忽視“人心管理”,甚至無視民眾對于未來經濟的看法、預期和信心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可能是目前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最大軟肋,其結果必然是:措施手段被動、滯后,并導致經濟大起大落。
筆者最近對美國的宏觀經濟調控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美國的管理者向來是一只眼看“數據”,另一只眼盯“人心”。各種各樣的、涵蓋社會方方面面的“信心指數”,在宏觀決策中發揮著十分重要作用。
可以肯定地說,正是因為美國政府對“人心”、對“市場預期”的高度重視,才使美國股市在如此一輪經濟災難面前顯得十分有度,才使得美國實業企業沒有受到華爾街的過度拖累,才使得美國經濟很有可能躲過一場衰退的劫難。
反觀中國,我們好端端的經濟勢頭,卻僅僅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顯得如此底氣不足——股票狂跌、消費萎縮、企業準備“過冬”等等。這一系列現象都說明:我們的國人對中國未來經濟發生了惡性預期。這是最可怕、最危險的狀態。這種狀態很容易使經濟發生惡性循環。因此,盡一切努力轉變國人對中國經濟的不良預期,刻不容緩。否則,中國經濟很可能將為此付出超乎尋常的代價。
某些國際大投行的有恃無恐,已經充分說明問題。他們只需配合國際反華勢力盡情制造“政治麻煩”,盡情“擾亂人心”就足夠了。而喧鬧的背后,就是他們的真正意圖——控制中國資本市場。
鑒于股市下跌乃是直接摧毀市場信心最為有效的工具,我們無法回避這個沉重又現實的擔憂:現在對股價暴跌的任何漠視都將可能釀成大禍。
(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亦不作為證券投資者操作的依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