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說不宜過分壓低糧食價格
何必
我國連續四年糧食豐收,卻仍面臨著糧價上漲的壓力。對此,經濟學專家袁鷹指出,春節、自然災害、流通環節等只是導致上漲的短期和表面影響因素;糧食消費需求結構升級引起的糧食供求結構性失衡和生產成本上升,才是長期和深層次原因。當前糧價上漲具有合理成分,不宜過分壓低糧價。(2008年4月7新華網)
又一個被稱之為經濟學家的主兒蹦了出來,針對目前的糧食價格上漲發出了聲音。
現如今,什么貓兒狗兒都能夠被叫做經濟學家。
在中國,專家學者泛濫,也真是夠可以的。
新聞報道當中,經常能夠聽到什么“專家指出”、“專家認為”、“專家提醒”之類的詞句,好像無論什么事,只要專家說了,那就是千真萬確的了。而這里,所謂的專家,還經常是沒有確切姓名的抽象字眼兒,就更讓人聯想到在中國應該是防火防盜防專家的口頭禪了。
看了對這個經濟學家的采訪,感覺實在不著調。作為一個什么中國人民銀行的博士和什么博士后,對糧食價格滔滔不絕,太可以啦。干這行的,預設了分析前提條件,框定了范圍,然后就一往無前啦。
什么春節、自然災害、流通環節、糧食消費需求結構升級引起的糧食供求結構性失衡、生產成本上升,這些都太老生常談啦。如果依次來判定糧價上漲具有合理成分,不宜過分壓低糧價,那是在說什么呢?中南海真是出毛病了,竟然把通貨膨脹作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盡管價格攀升已經是無處不在,但所有這些,在經濟學家看來,都是合情合理的,自然而然的,順理成章的,不應該進行干預,更不應該壓低價格,讓那只看不見的手自己去發揮作用就是了。
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好吃懶做的經濟學家們把通貨膨脹分成幾份兒,有什么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還有什么輸入型。對于目前中國糧食價格攀升,國內那些別有用心者早就諉過于人,認為是由于國際上糧食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糧價節節攀升的。
那么,國際上的糧食價格現狀如何呢?洋鬼子給出了描述。
米價一路漲 農民囤糧忙
英 | 大 | 中 | 小2008年03月31日13:43
隨著大米價格觸及新高,亞洲的農民紛紛囤積糧食,這或許令亞非地區出現糧食短缺的局面,進而可能引發廣泛不安。
由于需求增加、國家儲備逐漸減少,加上全球第二大大米輸出國越南(第一為泰國)爆發蟲災,亞洲的米價今年以來已經上漲了一倍。
上周四,作為糧食市場實際基準的泰國產中級大米漲至每噸760美元,而去年年底時其價格僅為每噸360美元。
亞洲各政府為保證國內供應紛紛限制出口,這也給米價帶來了進一步的上行壓力。
上周五,印度公布了一條新的市場規則:將大米出口的最低價設為每噸一千美元,以此鼓勵貿易商轉向國內市場而不是等待觀望出口價進一步上漲。不過泰國等地的農民似乎仍愿意等待出口價提高,為此就算違約也在所不惜。
泰國米商出口公會(Thai Rice Exporters Association)主席Chookiat Ophaswongse談到,看著米價不斷上漲,農民和磨坊主已經開始囤積糧食。由于無法確保貨源,那些已經與國外買家簽訂供應合同的出口商如今正想辦法補償客戶。
在泰國商務部長Mingkwan Saengsuwan上周預言米價將很快觸及每噸一千美元、并鼓勵本國農民充分利用這一形勢之后,情況變得更糟了。
總部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官員羅伯特•齊格勒(Robert Zeigler)指出,幾個月后市場才能清楚知道米價究竟將漲到多少。他說,更糟糕的是,整個市場將陷入癱瘓,當人們認為價格將升至每噸一千美元時,有誰會愿意以750美元的價格出手?
廣告
對于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市場來說,由于他們在糧食問題上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而亞洲米價的此番上漲幾乎對他們沒有影響。
但印度尼西亞和伊朗等進口大國在今后三、四個月里或許得想方設法確保訂單,他們各自所需的糧食可能都高達一百萬噸。
隨著基本食品價格的一路飆升,幾內亞、埃及、菲律賓等國已經爆發了抗議活動。燃料價格上漲推高了食品的運費,加之政府糧食儲備減少,這一切都使目前的市場形勢進一步惡化。美國農業部預測,2008年全球大米儲備將降至25年來的最低水平。
在全球頭號大米進口國菲律賓,總統阿羅約(Gloria Macapagal Arroyo)正考慮頒布一項禁令,禁止將農田開發為住房項目或是高爾夫球場。此外,其內閣部長還敦促餐館將店內所供米飯的份量減半。
2000年,全球大米儲備達到1.50億噸,此后幾年米價漲勢一直相對不大。2006年時的米價還不到每噸300美元。加速上漲始于去年第四季度,當時越南和菲律賓遭受大面積洪災以及糧食庫存下滑一下子令市場需求吃緊起來。
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不斷發展也給世界糧食供應帶來了額外的壓力,因為隨著這些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食物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除此之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也使大米消耗量大為增加,這是因為與其他主食相比,大米不僅更易于儲存、更富有營養,也更容易烹制。過去二十年間,許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飲食習慣開始轉向大米,也正是這一地區消化了大部分來自泰國和越南的大米。
齊格勒回憶說,一位肯尼亞同事告訴他,她們小時候全家只有在圣誕節時才吃大米,而如今每天都像圣誕節一樣。
隨著大米供應“爭奪戰”的不斷升級,非洲國家(有些國家的大米消耗量中約有四成依賴進口)也許會發現自己“不敵”那些與大米出口國聯系更緊密的國家。上周五,根據一項政府間協議,越南承諾向菲律賓供應150萬噸糧食。菲律賓農業部長黃嚴輝(Arthur Yap)表示,為了保證對菲律賓的供應,越南削減了向其他國家的出口配額。
James Hookway
……………………
嘿嘿。
前不久,我也提及過,韓國已經出現了拿著大把的鈔票,卻在全世界買不到糧食的窘境,這也實在讓那些市場原教旨主義者所倡導的全球化、自由化、市場化等等鶯歌燕舞的說辭遭到了滅頂之災。韓國應該很有錢了吧,韓國人比中國人更加愛國吧,可即便如此,照樣無法逃避糧食安全的魔咒,經濟發展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是舉著錢沒有飯吃。
亞洲大米供應緊張
英 | 大 | 中 | 小2008年04月04日09:41
泰國為穩定國內大米價格而限制出口的舉措影響到了其他依賴泰國米的亞洲地區。
擔心米價上漲的香港人到超市搶購大米,菲律賓的消費者則紛紛將政府補貼的定量配給米搶購一空。由于越南爆發了蟲災,泰國米因此變得炙手可熱。泰國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越南位居第二。與此同時,亞洲各國政府的稻米儲備都在不斷減少。
在泰國,雖然目前尚未出現恐慌跡象,但為了防止人們囤積大米,一些超市限制個人消費者的大米購買量。不過嚴重依賴泰國米的周邊國家已經感覺到了無米之痛。在這些國家,泰國中級米的價格已較年初漲了一倍多,并且泰國政府的一位官員最近還預測價格會繼續上漲。
從中國到印度尼西亞,食品價格上漲都導致了高通膨和通貨膨脹預期,瑞士銀行(UBS AG)將2008年印度尼西亞的通貨膨脹預期從6.3%上調至7.4%。該行的經濟學家Chiou Yi Chang周四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們認為食品供應短缺造成的通膨壓力是導致最近通貨膨脹大幅上漲的罪魁禍首。不過,印尼首都雅加達的物價在今年早些時候發生暴漲之后,最近幾天似乎已有所回落。
相關報導
• 米價一路漲 農民囤糧忙
過去兩周里,菲律賓國有水稻經銷商國家糧食局(National Food Authority)一直在馬尼拉總部出售有大幅補貼的大米。政府官員表示,成百上千的人過來買越南和美國大米,政府規定每人每天只限買4公斤(合8.8磅)這種低價配給米。菲律賓是世界最大的稻米進口國,該國9,100萬人的用糧仰賴從越南、泰國和美國進口的大米。
馬尼拉的一位出租車司機Gaudencio Parado抱怨道,在郊區的市場里,米價已經從每公斤23比索漲到了31比索(合75美分)。
現年34歲的Parado有三個孩子。他開車到市中心買政府補貼的低價大米。他說,我們家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公斤大米只夠吃兩天,所以為了減少大米的消耗,我們還吃紅薯。
現年40歲的Elive Dagdaga說,由于米價上漲,她撫養10個孩子越來越感困難。她需要買政府補貼米,否則就得開始吃方便面了。
在香港,連鎖超市百佳(Park 'N Shop)尚未提高米價。該超市發言人Jeremy Lau說,雖然我們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但是公司將盡力穩定零售價格。
廣告
不過,周四中午還是有位男子沖進當地超市,買了兩袋泰國金鳳凰大米。這位自稱姓王的先生說,這是給老板買的,他住的地方已經沒有米賣了,所以讓王先生過來給他家買點米。在香港,泰國香米的消費量約占大米總消費量的90%。
本周早些時候,香港政府的一位官員警告公眾不要囤積大米。就連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感覺到有必要就此事發表看法。據國有媒體《中國日報》報導,溫家寶周一表示,請公眾放心,因為中國稻米供應充足。他還說,政府將保證香港和澳門有充足的大米供應。
Jonathan Cheng / Josephine Cuneta
……………………
當然啦,對中國來說,凡是委府擁護的,人們就要反對,凡是委府反對的,人們就要擁護。官民對立嘛。頭面人物越是說糧食供應充足,人們越是得警惕,背后說不定有什么雷呢。
搞不好,弄點子陳化糧來,也未嘗不可。這種事情貪官污吏又不是沒干過。
稻米價格從去年的每噸340美元,到了現在的1000美元,國際市場上糧食危機恐怕絕不是空穴來風吧。
崔之元發來的內容也佐證了如此局面。
Cui Zhiyuan
2008年4月3日 14:47
印度人被迫一日三餐改兩餐
全球廉價糧時代終結 印度人被迫一日三餐改兩餐
2008年04月03日 13:16:32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的大米有多緊俏?3月31日的《曼谷郵報》是這樣描述的:“磨坊主們把卡車開到農田邊上,只等著農民一收割,就立刻裝車”。上周末,作為世界糧食市場基準的泰國產中級大米價格達到每噸760美元,比3個月前翻了一倍還多。繼國際原油價格破百之后,“米價破千”的預言似乎也正步步逼近。而作為全球一半人口主食的大米,其價格的起落更是關乎千家萬戶的生計。連日來,菲律賓已經爆發了多次抗議米價上漲的示威活動,香港、澳門出現了搶購泰國大米的現象,更令人焦慮的問題是:米價的上漲會否帶動新一輪的食品價格上漲?《印度時報》3月31日的頭版文章稱:“低糧價時代終結了。”
印度人一日改兩餐
“大米又漲價了?!”3月31日,當《環球時報》記者路過新德里一個米店門口,只聽一位中年婦女提高了嗓門這樣問道。“對,我們也沒有辦法,進價就高。”店家淡淡地說。記者恰巧也要買那種大米,發現此米幾天前還是30盧比(1美元約合40盧比)一公斤,現在的標價竟是40盧比一公斤。那位婦女抱怨說,米價漲得太快了,她家快揭不開鍋了。據《印度快報》報道,印度很多家庭因米價上漲已將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了。
作為全球第一大大米輸出國的泰國,稻米供應越來越吃緊。據《曼谷郵報》3月31日報道,火爆的大米市場逼得糧商忙得團團轉,他們不得不馬不停蹄地周旋在農民和中間商之間,以確保得到足夠的大米供應。名叫魯特的糧商說:“原來我坐在曼谷的辦公室打幾個電話,大米就能到位,但現在我整天在全國產糧大省忙活,和供應商接觸。”盡管他和供應商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但在米價飛漲的情況下,誰也不能確保生意伙伴還能按照原來的價錢履行合同。魯特說,由于公司過去囤積了一些大米,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指標總算是能夠達到,但如何搞到下半年的出口大米是個問題。泰國農民協會會長布拉斯說,以前農民收割完糧食要去找磨坊主或者農業銀行出售,而今年磨坊主們把卡車開到農田邊上,只等著農民一收割,立刻裝車。
不少東南亞國家已經下發了出口大米的“凍結令”。越南3月28日表示,今年大米的出口量將大減22%。印度也于當天宣布將出口大米的最低價格由每噸650美元增至每噸1000美元。另外,柬埔寨和埃及3月27日也公布了大米出口禁令。埃及國內的大米價格從去年年底的每噸397美元,漲到現在的批發價每噸超過500美元。
國際水稻研究所官員羅伯特?齊格勒指出,未來三四個月,大米進口大國,如印度尼西亞和伊朗等也得想方設法確保訂單,他們所需的糧食都多達100萬噸。除了搞到足夠的糧食,平抑糧價也是必要的任務,幾內亞、埃及、菲律賓等國已經爆發了抗議活動。菲律賓正考慮頒布一項禁令,禁止將農田開發為住房項目或高爾夫球場,菲內閣部長還建議,餐館應該將米飯的分量減半。
在以面食為主的歐美國家,大米漲價對當地人影響有限。鐘愛米飯的華人則對節節上漲的大米價格感到無奈,一些華人餐館為了維持中餐價格也面臨利潤縮水。
米價怎么漲的
《華爾街日報》3月31日刊文《米價一路漲,農民囤糧忙》,稱由于大眾需求不斷增加而國家儲備逐漸減少,加之全球第二大大米輸出國越南暴發蟲災,導致今年以來,亞洲的米價翻了一倍。3月27日,泰國產中級大米漲至每噸760美元,而去年年底時的價格僅為每噸360美元。泰國商務部長薩蘇萬還預言米價將很快觸及每噸1000美元,并鼓勵本國農民“充分利用這一形勢”,這樣的表態使泰國農民和磨坊主囤積糧食的情況更嚴重。“當人們期待著價格能爬到每噸1000美元時,誰會愿意以750美元的價格出手?整個市場將陷入癱瘓,這才是最糟糕的地方”。
印度國際大學農業研究專家辛格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印度米價的上漲,首先是政府“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政策所致。在城市高樓林立的同時,廣大農村依舊破敗不堪。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業生產力日益降低,大米產量因此逐年遞減。其次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大米產量嚴重下跌。印度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最大受害者。最后是糧食消費增加所致。在糧食減產的同時,印度人口在增加,而印度現在的每日人均糧食擁有量下降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的水平。
……………………
去年,針對國際市場開始節節攀升的糧食價格,人們就津津樂道。許崢發來了相關的分析。
全球糧食價格為何飛漲?
觀察家警告說,今后18個月,全球可能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食品價格飛漲”時期。2006年,美國小麥出口價每噸上漲50多美元,全年漲幅31%;玉米出口價每噸上漲60多美元,漲幅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高,今年上半年達到近10年來最高點。世界銀行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今年前4個月總體糧食價格上漲 20%。分析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需求持續增加。半月談刊文分析說,從某種角度來說,目前的糧價上漲并不完全是壞事,它意味著經濟復蘇,消費者收入增加,對食品的需求增加。許多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經濟復蘇是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的長期原因。人們越來越富裕,能夠買更多的肉、蛋和奶。世界銀行的報告說,由于經濟發展,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糧食消費增長了17%,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糧食消費增長了25%。
生產成本上升。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化肥和能源的價格居高不下,可能使糧食生產的成本上升,減少產量和供給。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報道,今年年初美國食品價格上漲了6.7%;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食品價格上漲的速度都比整體物價的漲速快得多。
氣候變暖減少產量。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干旱、洪澇、農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也影響著食品供應。在美國一些地區,部分原因就是旱災導致牲畜出欄率降低。預測表明,由于全球變暖使氣溫上升、山區積雪消融過快影響地區水源,加州農業在今后幾十年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生物燃料消耗大量糧食。文章指出,由于油價高漲,生物燃料備受青睞,許多國家都開始建設以玉米制造燃料乙醇之類的項目,這是玉米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有數據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玉米現貨平均價比上年同期增長86%。由于玉米是重要飼料,大量玉米用于能源導致飼養業成本抬高、產量受限。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用玉米生產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導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糧食儲備減少的主要原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說,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已導致玉米、大豆價格的上升和石油價格的變化。
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在2007年美國收獲的玉米中,將有27%用于生產乙醇。美國審計總署6月份警告說,今后5年里美國將有1/3的玉米用于生產乙醇,給食品價格帶來更大壓力。美國總統布什在今年1月發表的國情咨文中說,10年后美國的汽油消費量將削減20%,每年提供約1300億升的乙醇燃料等替代性生物燃料。這個數字是2006年美國乙醇燃料產量的7倍。布什政府應對全球變暖并減少石油依賴的舉措,無疑會導致玉米及其他食品價格繼續上漲。
平抑糧價不易
聯合國糧農組織4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2007年世界糧食產量將超過2005年的20.51億噸的最高水準,創造20.82億噸新的歷史紀錄,比2006年增加4.36%。除了非洲大部分地區減產外,世界其他地區糧食生產都將有所增加。但是,現在還很難判斷這是否能平抑糧價。美國等許多國家并沒有對用糧食生產能源進行限制,生物燃料對糧食的需求將繼續擴張。如果生物燃料生產效率得不到革命性提高的話,它將繼續對糧價形成壓力。
此外,專家認為,生物能源產業方興未艾,一旦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于種植某幾種作物以生產生物能源,也會引發一些負面效應,如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亂砍濫伐森林,這些因素最終會影響到糧食生產和供給。
……………………
當然啦,更是有人“居心叵測”地分析,此輪糧食價格上漲,是米國人借用生物能源戰略拖垮中國的招數。呵呵。另當別論于此不贅。
那么中國呢?
王未名發來BBC的相關報道。
2008年03月28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9:48北京時間 17:48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國提高農民補貼 遏制糧價飛漲
中國決定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國政府周五(28日)表示,為了避免北京奧運會前出現物價上漲的威脅,當局將鼓勵糧食生產,并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中國決定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
據悉,中國政府在今年預算對"三農"投入5625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再增加252.5億元投入。三農是對"農村問題、農民問題和農業問題"的總稱。
這個投入主要用于直接補貼給農民。措施包括:再增加156億元農資綜合直接補貼,使每畝糧食種植面積的農資綜合補貼達到40元;再增加50億元良種補貼;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
今年2月,中國糧食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3.3%,北京當局已凍結大米、食用油和其它部分糧食產品的零售價格,防止物價飛漲。
中國國家發改委說,這樣做是為了提高農民種植大米和發展稻米生產的積極性。
中國發改委的聲明說,從農民手中收購谷物產品的價格至少將增加9%。
中國糧食和生豬價格自去年年中開始上漲,物價上漲對普通中國百姓的生活影響很大,有些家庭不得不將收入的一半用于購買食品,這使中國當局對北京奧運會前因物價上漲引起民眾不滿的情況感到擔憂。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物價飛漲都曾導致民心不穩,甚至出現騷亂。
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要讓通脹降溫。
他說,北京當局希望將今年的通脹水平控制在4.8%左右,與2007年的水平相當,但經濟學家認為這不太現實,他們預計全年通脹水平可能高達6.2%。
……………………
可按照開篇那個什么經濟學家的看法,這些都實在是多此一舉。為什么不聽之任之,讓價格發瘋似的漲上去,完成價格領域的與國際接軌呢?省得中國的能源、原材料、資源型物品的價格長期被人為壓低,這原本應該是好事嘛。
憂國憂民的主兒在類似加息對糧食價格的作用上也看到了異樣的景象。許崢發來的內容。
加息或有雙刃劍作用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特殊狀況,加息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可能出現雙刃劍作用。首先,加息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過剩,但將視野放到整個國際經濟的大環境中來觀察時,它也許會在另一個層面上加劇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在人民幣升值壓力本已十分巨大的今天,持續加息,很可能將導致人民幣進一步成為國際游資的狙擊對象,加快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的矛盾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其次,加息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存款,緩解流動性過剩,但同時也會抑制國內消費需求,使開拓國際市場成為國內企業的必然選擇,這樣會進一步加大我國的國際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繼續增加,從而加劇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的矛盾。 第三,加息對股市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但房價則可能不降反升。加息使得房地產開發的成本上升,開發商將加息的損失"轉嫁"給消費者,利息直接反映到了房價上。 第四,加息或其他貨幣政策既不可能減少食品的需求,也不可能加快食品的供給,因而無助于糧食價格的回落。
既然加息不可能解決食品價格和房價過快增長問題,也不能緩解流動性過剩矛盾,剩下的還有什么辦法呢?
辦法主要有:一是大力發展和繁榮股市,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加投資品種,為過剩的流動性尋找合適的投資渠道,以虛擬資產價格的提高換取有形資產價格的降低(如房價的降低)。二是采取多項綜合配套措施,緩解廣大百姓對未來的后顧之憂,增加即期消費,刺激國內需求,減少國際貿易順差。三是從制度上根本改變各級政府的GDP考核和對GDP的"崇拜",用一系列經濟指標、社會指標、生態指標等組成的完備的指標體系重新塑造發展的標準,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增長過快和過熱的問題。四是運用市場手段減緩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嚴厲打擊國際熱錢的流入。
總之,中國經濟存在的非均衡增長的矛盾和流動性過剩問題既有世界性問題,也有本身歷史積累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完全指望通過加息等一系列貨幣政策來解決,切不可低估加息的雙刃劍的副作用和影響。
……………………
所以嘛,貨幣政策的作用往往被那個國際上稱之為根本算不上什么銀行的中國央行頻頻采用,可卻是杯水車薪,并且形成了凡是出臺新的政策就會是對弱勢群體新一輪的強取豪奪的態勢,加息根本無法阻止對利息彈性非常不敏感的委府以及壟斷性國有企業,只不過讓中小企業和居民成為倒霉蛋。
人們也發現,通貨膨脹的原因被中國經濟學家們南轅北轍著。
通脹的國內根源何在
清議
最近一段時間,令我無法理解甚至難以忍受的是,原本簡單而明確的通脹概念,居然在國內大眾傳播當中變得混亂不堪。一種說法是,6.5%的CPI漲幅算不上通脹,因為核心通脹率僅為1.1%;另一種說法是,目前中國出現的通脹僅僅是結構性通脹,鑒于服裝等消費品價格仍在下降,因此,還不到全面通脹的程度……
實際上,持續的物價上漲就是通脹。這一概念在經濟學當中是非常明確的。受此指引,不要說6.5%的CPI月度漲幅,也不要說4.5%的CPI年度漲幅,即使CPI連續3個月上漲,并有可能繼續上漲,就足以認定為通脹,而不論漲幅究竟有多大。經濟學家早已證明,價格是頗具粘性的東西,尤其是在由一攬子商品及服務構成的價格體系當中。這決定了CPI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出爾反爾地上漲或下跌,以至于通脹往往表現為一個周期。
所謂核心通漲率是一個很美國的概念,通常指扣除食品及能源后的物價上漲水平。但是,考慮到通脹的危害性在于導致居民貨幣收入購買力下降,考慮到中美兩國之間居民消費支出的恩格爾系數差距巨大,以上一年中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恩格爾系數高達35.8%、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恩格爾系數為更高的43%衡量,兩位數以上的食品價格漲幅,對于廣大中低收入家庭來說,無論如何都是相當核心的。
關于結構性通脹的辯解似乎毫無意義。人們顯然不能由于衣著類消費品價格下降而無視食品價格上漲對整體的生活質量所構成的實質性影響,畢竟衣著支出僅占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合計的10.37%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合計的5.94%,而且對于廣大城鄉中低收入家庭來說,實際的比重恐怕不到該等水平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情理之中,如果一個人連飯都吃不好,哪里會想到去買新衣裳。
在我看來,與其在通脹概念上玩花頭,不如實實在在地去探索國內通脹的根源。
一周前,在與香港中文大學的何佳教授一起喝酒時,他的學生曾問我:如何看待油價上漲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影響?據說,目前國內農田灌溉大多采用柴油機,而不是像當年集體經濟時期主要采用電泵,原因是分布在農田的公共電力設施許多因盜竊而受到毀壞。在這種情況下,每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無論政府是否出臺成品油漲價措施,都會形成柴油供應緊張,而且較邊緣化的農村柴油供應往往首當其沖,以至于柴油價格上漲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并成為國內糧食漲價的主要原因。
我意識到他似乎相信國內糧食價格、食品價格以至CPI上漲主要是外部因素導致的。沿著這一思路,可以得出所謂輸入型通脹的結論。
然而,自2005年以后,我已不在堅持以往持有的國內通脹具有輸入型通脹特征的觀點,而是漸漸相信導致現階段國內通脹的主要原因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
我最初關注到的,是1994年進行的分稅制改革以及隨后不斷加劇的地方財政虧空現象。數據顯示,1994年以前,雖然中央財政長期處于虧空狀態,但地方財政除個別年份外總體上保持節余。隨后出現的情況是,一方面是中央財政節余突飛猛進,由1994年當年扭虧節余1152.1億元,累計增長到2006年節余10458.2億元;另一方面是地方財政不僅在1994年立即陷入虧空狀態,而且虧空金額由最初的1726.6億元累計增長到2006年的11940.8億元。2006年,國內所有省級地區的財政支出都大于同期財政收入,19個地區的財政支出為同期財政收入的2倍以上,5個地區為3倍以上。
作為中國國情與發展研究所的經濟學研究員,近年來我多次考察農村經濟情況,知道受地方財政虧空影響,農村基層組織出現了重大變化。首先是許多地區的鄉級基層組織發生了合并及裁撤,導致數量由1995年的29854個減少到2006年的16621個,扣除鄉轉鎮的1606個,凈減少14839個,減幅近一半。其次是原本廣泛分布在縣、鄉、村的公共農業生產服務機構,如農機站、化肥站、種子站、牲畜防疫站等,受到大范圍的裁撤或轉變為私人經營。三是許多地方由政府資助的農村醫療機構也受到裁撤,使不少農民失去了公共醫療服務。
結果是什么?答案很清楚,農民原來不需要花錢便可以進行的經營項目如今必須自掏腰包,原來受政府資助的一些生活項目如今也變成了農民的消費支出。統計數據顯示,近在1996~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支出由1887.49元增加到3931.8元,累計增幅108.31%(按當年價格計算,下同)。其中,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由523.97元增加到1104.1元,增幅為110.72%;生活消費支出由1076.22元增加到2415.5元,增幅為124.44%。然而,同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累計增幅僅為86.23%(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累計增幅高達143.02%)。
足以涉及道德問題的是,最近10年,農民醫療支出增幅達到驚人的228.7%。順便說一句,這也是為什么我個人愿盡綿薄之力去嘗試開展鄉村醫療援助項目的直接原因。
想想看,因地方財政持續虧空而改變的農村公共支出狀況,如何不會透過增加農民負擔的途徑,轉變為糧食價格、食品價格以至CPI上漲因素呢?
令人心痛的是,雖然統計數據顯示自1978年以來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由最初的2.5億人減少到如今的2148萬人,但我注意到貧困標準僅僅由100元/人提升到693元/人,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該等標準28年來幾乎維持不變。必須承認,貧困是一種相對的感覺,不僅相對于物價,而且相對于富人。
讓我們回到何佳教授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那里。中國的能源消耗結構原本側重于煤炭以及以煤炭為一次能源的電力,這應當形成相對穩定的生產成本。但目前的情況是,受農村基層組織公共支出不足以及農村公共服務逐漸真空影響,農業生產領域的能源消耗結構居然變得側重于石油。于是,油價上漲這一看上去是外部的因素成了國內糧食漲價的主要原因。說到底,這怨不到外人,倒是應當怨自己。
接下來,如果連通脹的原因都搞不清楚,抑制通脹就一定是一句空話。更糟糕的是,以錯誤的判斷形成的宏觀調控政策很有可能導致更大的問題。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是不能盡快縮小城鄉貧富差距,以至于放任加大而不是努力減少國內矛盾,并最終失去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進而傷害到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既然沒有充分證據證明通脹是由經濟增長過快引發的,既然可以透過大舉增加農村公共支出的途徑從根本上緩解糧食價格上漲壓力,并因此擺脫通脹對中國經濟的困擾,那么,為什么要堅持限制固定資產投資呢?難道中國的經濟大廈不是依靠投資興建的嗎?為什么不利用流動性過剩這一十分重要的比較優勢更快、更好地縮小貧富差距,以至于整體地大幅度提高中國人民的幸福感或生活滿意度呢?
我注意到,美國人已開始嘲笑我們:“一個生產力取得極大發展、有功于全球價格下降的國家,為何不能降低本國的物價”。
請注意,千萬不要去試圖借鑒美國人的經驗教訓,中美之間的國情差距比太平洋還要巨大。重要的是,決策者應當親自到基層開展調查研究,那種依靠別人或借助專業普查掌握的情況往往不派用場。比如說,當年為了解決豬肉供應短缺問題,陳云同志曾把調研工作做到青浦農村的豬圈邊,而且一去就是半個月。請容我再多說一句,不要試圖用科學發展觀取代實事求是原則的地位,因為科學本身也必須是實事求是的。比如說,誰能證明“6.5%的CPI漲幅算不上通脹”不是偽科學呢?
在很大程度上,上述對國內通脹的判斷也足以影響到股票投資者對后市的看法。盡管過去一個多月來我一再提醒大家警惕中國石油A股發行賦予大盤的負面影響,但我并不懷疑,A股市場至少在未來一年內可繼續獲得出色的表現。
……………………
憂國憂民自然不錯。但是,這都需要政策設計、供給和執行部門的通力合作。可恰恰在這一點上,所有的問題都成為了瓶頸。
我也相信,像開篇那種“經濟學家”的胡言亂語恐怕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不僅僅是民間,即使中南海也會感覺這種人太能夠胡說八道了。縱容糧食價格飆升,將會使得通貨膨脹加劇,并引爆蓄勢待發的火藥桶。
雖然說,僅僅在媒體上說三道四撈點子稿費,還沒有什么禍害,不過要是從傳播的角度看,問題顯然沒有那么簡單。
事實上,中國的糧食問題早就不是簡單的供求關系那么回事兒了。
大豆價格飆升調查:囤積與惜售唱主角
2008年01月06日 08:45 中國經營報
作者:張曙光 程濤 李賓
當人們還在為2007年豬肉價格不斷走高驚訝時,食用油又成為物價飆升的又一個領漲者。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11月份的數據里,油脂價格同比上漲35%。
大豆(4776,0,0.00%,股票吧)油、花生油、菜籽油是中國人食用油的三大品種,而大豆油(10426,-144,-1.36%,股票吧)更是占到消費總量的60%,影響之大可想而知,其價格高漲背后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大豆價格又是如何助推通貨膨脹的?
本報記者經過探訪中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的大豆種植、收購、加工產業鏈以及與豆價漲跌息息相關的期貨機構,試圖在“漲聲一片”的全球大豆市場中揭開中國大豆價格波動的面紗。
同以往漲價不同的是,這一次大豆漲價越來越多的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聯系起來了。
一線調查
大豆價格飆升背后:囤積與惜售唱“主角”
“買這種油吧,過幾天又要調價了。”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市和平里地區美廉美超市,一位工作人員向前來買食用油的顧客推薦道。
超市里的食用油價格正在頻頻上調。從大豆油、花生油到棕櫚油(9434,-48,-0.51%,股票吧)以及各種調和油;從金龍魚、福臨門到魯花、胡姬花無一例外。貨架上方懸掛著用大紅字書寫的嶄新價格。其中,5升裝的金龍魚大豆油為60元/桶,前兩天是56.8元/桶,而2007年12月初的價格是49元/桶。 “真要命!”一位老太太抱怨道。
大豆飆價
“國產大豆的價格漲了一倍,進口大豆漲了70%,原料價格猛漲,豆油的價格能不漲嗎?”九三糧油集團總經理田仁禮說,“現在的油價只漲了49%,我們在豆油上其實是賠錢的。”
更嚴峻的是,田即將面臨無豆可榨的局面。
九三糧油集團是黑龍江最大的大豆加工企業,主要以本地產大豆為原料加工大豆油,其往年一般能收購200多萬噸本地大豆,而今年卻只收上來30多萬噸。
“2007年大豆減產嚴重,農民出售大豆的價格越漲越高。”對于收購中的難度,田仁禮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的農民拿著筆記本電腦無線上網,9點鐘大連期貨市場開盤了,他會跟你講價格。有時候我們都把大豆裝上車了,他打開筆記本一看,發現漲了,就要求我們漲錢,否則就卸貨。”
“我們現在的庫存只夠生產到2008年1月份,到時如果再沒有原料,我的8個分廠可能就將面臨停產。”田仁禮說。據了解,黑龍江地區的油脂廠,大部分都面臨原料不足的狀況,有的甚至已經停產。
位于黑龍江省林口縣的九州農副產品經銷有限公司在2007年才收了1萬噸大豆,而2006年的收購量是5萬多噸。
“每天只能收上來三四十噸,農民的惜售心理很重。”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李治洲說,30個收購員每天在黑龍江各地的村鎮、農場進行游說,但很多農民對公司提出的2.16元/斤的最高價并不滿意。
“他們認為自己的種地成本上升了,產量又低,這個價格不合適,”但不知道市場將如何走向,李治洲也不敢提高收購價格。
和收購市場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2007年最后的幾個月,黑龍江大豆的價格已經飆升到空前的高位,各地的報價均在2元/斤以上,甚至可以達到2.3元/斤。和2006年同期不到1.1元/斤的價格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就可以發現漲幅之大,以至于媒體終于很少使用“豆賤傷農”這個往年常見的詞匯了。
豆農惜售
推開李成孝的家門時,這位黑龍江肇東市四方山馬場的農民正在睡覺。
李成孝在2007年共收獲了2萬多斤大豆。他賣了其中的一部分,而現在剩下的1萬多斤遲遲不肯出手,他現在的心情不錯。
“有人說大豆價格能達到2塊5,甚至說能達到2塊7、8,不知道是真的假的,真要那樣的話可就好了。” 李成孝笑著說,對于這破天荒似的好行情,他希望能夠賣得高些、再高些。
“農民越貴越不賣,”齊齊哈爾市克東縣豆農李樹財這樣總結現在的惜售情況。李樹財是農民中的“消息靈通人士”,他的手機每天都在交流著來自大連商品交易所、大通期貨公司發來的現貨、期貨的價格信息。“大豆現貨價:哈爾濱4400(元/噸),牡丹江4320,佳木斯4260,海倫4360,期貨809收盤4458漲15……”12月20日,李樹財將收到信息展示給記者看。這是李曾經參加的一項名為“千村萬戶服務工程”的培訓結果。
2005年,大連商品交易所通過在大連集中培訓和地方分散培訓的方式,免費培訓了東北地區的種糧大戶、農村基層干部和相關企業及中介機構負責人等3.8萬多人次,此后,期貨公司一直通過手機短信為學員提供及時的現貨、期貨價格信息。
在李樹財所在的克東縣,能接收到信息的有近200人。即使是參加了培訓,很多農民還是弄不懂期貨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農民們開始明白,自己手中的豆子價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另外一幫人決定的”。
“他們甚至已經在關心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減沒減產。”大連商品交易所信息部分析師劉日說。
據了解,這兩年,黑龍江省的大豆協會組織發展也很迅猛,幾乎每個縣都有。協會利用網站、電話、手機短信等途徑向農民、會員傳遞市場行情和價格信息。加上網絡的普及,農民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現在不少農民家里有電腦,會上網,打個大豆一搜索就都出來了。” 李樹財說。
“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這句膾炙人口的話用在大豆價格信息上越來越貼切。“今兒豆子啥價啊?”現在人們見面一般這么和李樹財打招呼。他每天能接到十幾個農民打聽價格的電話,而他一般這么給他們支招:如果急著還貸款,可以賣;如果不著急用錢的話,可以把質量次、水分高的豆子賣出去;其他的情況就再等一等,等漲得再高點,多賣點錢。
對田仁禮來說,他的尷尬在于,“一方面農民不愿意賣,另一方面我也不敢囤積,國家一直稱會有政策出臺,一旦哪天出臺一個特殊政策,價格一下子降下來,損失將非常慘重。廠家的這種謹慎心態造成了市場心態的緊張。”
另外一個黑龍江大豆的收購大戶——新加坡益海集團,目前也只收購了10多萬噸,而往年能達到100多萬噸。
行內人士透露,往年,九三糧油加上益海集團的收購量能收購黑龍江大豆總產量的2/3,2007年兩家都沒“吃飽”。
產量銳減
“防不勝防”。
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市的糧食經紀人孫洪亮這樣總結2007年大豆價格的走勢。
“根本想象不到漲勢能這么大,剛開始的預測也就每斤一元六七角。”除了自己種的2000畝地之外,孫洪亮前段時間一共收購了2000多噸大豆,大部分在1.92元/斤的時候賣給了新加坡益海糧油集團,看著仍在走高的豆價,孫多少有些遺憾。
近期孫正在虎林市看地,準備找找關系,承包些草原開墾。糧食價格的上漲,直接刺激了他的種植熱情。
據業界人士介紹,中國的大豆需求已經上漲到近4000萬噸/年,而國產大豆近年來卻一直處于萎縮的狀態,總產量已不足1700萬噸/年。數據顯示,2006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5905.4萬畝,比2005年減少417萬畝,減少了7%;2007年再度減少680萬畝,只有4708.4萬畝,比2005年減少12%。
孫洪亮所在的黑龍江省富錦市地區以前只有大豆,“現在不少人開始改種玉米了。”
而且偏偏天公不做美,2007年黑龍江地區遭受了罕見的干旱和自然災害天氣, 七八月間,很多地區滴雨未下,據說這是五六十年來未見的旱情。由于缺少水分,大豆的豆秧不結莢,豆花邊開邊謝。
作為我國的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的大豆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往年產量一般在700多萬噸,而2007年只有400多萬噸。
在黑龍江省北部的黑河地區,2007年3月份竟然出現了霜凍,導致不少地方絕收。整個黑龍江,只有雨水充沛的齊齊哈爾東部、佳木斯建三江地區,還有一些灌溉設施齊備的農場才能維持高產量。
蝴蝶效應
按照往年的經驗,我國產量的不足部分可以依靠大量的進口來解決,但不巧的是屋漏趕上連陰雨,2007年國際大豆產量同樣銳減,導致全球性價格暴漲。
據遼寧中期期貨分析部經理時延介紹,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大豆進口國,美國的大豆減產了20%。供應量不足對應的是全球需求依然呈現剛性增長,供不應求的結果推動價格上揚。
據了解,美國大豆之所以減產,和美國的能源政策緊密相關。2005年8月8日,美國《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大力提倡發展生物質能源,并開始大規模補貼玉米(1694,9,0.53%,股票吧)乙醇的提煉。大規模的補貼和價格上漲使得美國農民越來越傾向于種植玉米。玉米的“走紅”卻使得美國大豆的種植面積大大減少,2007年6月底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為6408萬英畝,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作為生物質能源的一種,大豆下游產品豆油的生物柴油概念也被大肆炒作,對大豆價格起到了推動作用。國際海運費在2007年也出現了大漲行情,美國至中國的糧食海運費從2007年初的50美元/噸左右上漲到最高的125美元,這使得主要依賴進口的中國市場大豆運輸成本大幅提升,進口價持續上揚。” 時延說,“對于2/3的大豆需要靠進口來解決的中國市場來說,早已經喪失了對大豆的定價權。”
據時延介紹,世界大豆的價格是由芝加哥CBOT交易所決定的,“那里歷史悠久,影響力大,根據美國農業部報告,以及每天的商品信息決定一蒲式耳多少美分后,中國的期貨交易所再根據本國的情況換算過來決定我們的價格。”
對此,田仁禮顯得很無奈,“大連期貨交易所是看芝加哥期貨市場的臉色,所以美國人只要控制了芝加哥市場,就有了指導權。”
正是這樣近乎單向的價格傳導,讓往年備受“欺凌”的黑龍江豆農們卻在今年感受到了大豆價格帶來的驚喜,惜售變得自然而然。
田仁禮的判斷是:“全球食用油價格可能要長期在高位運行。隨著石油的枯竭,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可能越來越快,人和機器、汽車爭食的結果講使得食用油越來越短缺。所以當前食用油的漲價,除了一些炒作性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能源市場出現了結構性調整,需要重新定價,和以前相比其價格地位提高了。”
不過,現在面對進口大豆高達4800元/噸的行情,田仁禮還是拿不定主意,“到底買不買?”
……………………
其實,中國的大豆領域的問題,更是個被媒體稱之為“全面失守”并且遭到圍剿的驚心動魄慘狀。豆農紛紛離家出走,只是因為,面對步步為營的外國大豆生產商和經銷商,已經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最后陣地,不得不放棄種植,離開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土地,在生計上另辟蹊徑。
到現在,大豆加工領域,除了還有個黑龍江的企業孤孤單單拼死茍延殘喘之外,全中國已經悉數被外國大豆攻城略地收入囊中。
而這種局面,在棉花、稻米、以及小麥這四大中國糧食主要作物上無一例外地上演著。
還記得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初,人們發出了會心一笑,認為想當初認為入世將會使中國農業遭遇滅頂之災的擔憂或許是杞人憂天了,驚呼“狼來了”恐怕是有些矯情了。可是,在入世的今年后,效果顯現出來了:中國農業果不其然受到了致命性的摧殘,現如今中國農村成為老弱病殘聚集的被邊緣化的景象,正好印證了上一屆委府賣國求榮所帶來的禍國殃民結果。
而如此,開篇那個什么經濟學家還坐而論道什么不宜過分壓制糧食價格,就實在讓人不屑一顧了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