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來了,我們該怎么辦?
鄧聿文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看來,通貨膨脹真的是要來了。幾大權威機構的預測都警示,今年CPI的漲幅將達到4.5%,而即將到來的2008年,受油價上漲、工資收入增加、節(jié)能減排、流動性過剩等因素的影響,物價水平將繼續(xù)走高。
對于通脹,國人雖不陌生但也已經是頗有些時日了。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達兩位數(shù)的物價漲幅相比,今次物價漲幅雖然不超過5%的水平,然而,考慮到近10年我們都在享受著高經濟增長低物價的好處,其背后隱含的通脹壓力不容忽視。很多專家就直言,目前通貨膨脹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為什么在經濟加速發(fā)展階段物價卻不能像以前那樣保持在低水平呢?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出現(xiàn)了流動性過剩。國外熱錢為博取人民幣升值的差價,紛紛涌入中國,這就需要央行不斷發(fā)央票“對沖”,回收流動性。回收不干凈的,就構成了“結構性通貨膨脹”的貨幣基礎。
這種說法當然有些道理。問題是,為什么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開始升值?這就不能不觸到我們經濟中一個長期未能解決的“死穴”:經濟結構失衡。具體地說,就是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長期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一方面,是投資的高速增長形成過剩產品和產能;另一方面,是消費的持續(xù)萎縮導致內需不足。過剩產品和產能在國內找不到出路,就必須在國外尋找出口,于是,也就形成了經濟中另一個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外貿失衡,出口大于進口。目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達到70%以上,一年2500多億元的外貿順差通過結售匯體制轉成基礎貨幣,需要央行發(fā)行多少人民幣。當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的時候,要平衡國際收支以及國外的各種反傾銷反補貼報復,在現(xiàn)實條件的約束下,唯一的辦法就是促使人民幣升值。可以說,今次通貨膨脹與過去不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今日之中國經濟已經更多地與全球經濟融為一體,受到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
然而,上述分析仍然沒有點到問題的根本。經濟結構為什么會失衡,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的矛盾為什么多年來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答案就在于,分配結構失衡了,普通勞動者的收入長期上不去。盡管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居民扣除物價因素以后,平均年收入增長6.7%,但和中國高達兩位數(shù)的經濟增速相比,百姓收入的增長顯得緩慢。
分配結構的失衡既存在于二次分配領域,即百姓勞動收入與國家財政收入相比,國民財富向政府傾斜;更存在于一次分配領域,即勞動者工資與企業(yè)利潤相比,企業(yè)財富向資本傾斜,體現(xiàn)勞動力價格的工資收入長期偏低。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中國早期改革缺的是資本,富裕的是勞動力,因此,在分配領域采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資本傾斜。這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的。但在一個法治不健全,民眾權益保障嚴重缺位的國家,一旦開啟了這樣的政策,資本和權利就極易勾結起來,成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從而勞動力低廉的狀況就可能被鎖定。另一方面,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未能有效打破壟斷,凡是掌握資源的人,不管這種資源是權力資源還是其他資源,都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源來換取收入,從而在低工資之外,又擴大了收入差距。比如,在市場定價情況中,一般制造業(yè)和壟斷行業(yè)的工資水平這幾年被迅速拉開,在國家定價的制度當中,公務員的工資也由于區(qū)域之間財政的差距,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中國收入最高的20%人口與最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差距約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縱深發(fā)展。
勞動力價格的長期偏低,其后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勞動者,他們是想消費的一個群體,但由于收入低沒有能力增加消費;而占財富絕大多數(shù)的、有能力消費的富人,由于消費的邊際遞減,也缺少消費動力。國內自身的消費市場不可能擴大,生產的產品便只有出口和改為投資消費。所以,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不得不依賴于投資與出口。如果需要等同的進口,這個出口或許是必要的,但如果沒有等同的進口需求,在當前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出口換回來的就只是一些不斷貶值的貨幣符號。而且,出口企業(yè)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經濟體系投放人民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xiàn)象。
所以,用一個邏輯鏈條來表示的話,分配結構失衡造成了消費不足,消費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買,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得多余的錢花不出去,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最終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表面上看起來,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是紙幣發(fā)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因此,要防止通貨膨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的發(fā)生,似乎可以從緊縮貨幣入手,發(fā)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比如,提高銀行利息率和證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從銀行和證券市場大量變現(xiàn),導致大量現(xiàn)金流入市場;收縮貨幣供應,減少信貸額度,控制基建投資;鼓勵進口,減少出口,增加國內市場對貨幣的需求,等等。應該說,這些措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標不治本,而且它們或多或少降低經濟增長。對中國式通貨膨脹,必須要深入到分配結構里去,解決由分配結構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分配問題是一個制度問題,是由轉軌時期的體制、經濟發(fā)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導致的。也因此,必須從上述方面著力,打破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改變收入分配中的資本利益最大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建立一個機會公平、權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終解決我國內需不足和通貨膨脹的唯一出路。經過改革近30年的發(fā)展,現(xiàn)實產能已經為提高勞動力價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現(xiàn)在我們需要的只是決心和行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