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個國家為保本國就業圍堵中國出口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升級勢在必行
作為出口冠軍,中國已經遭到55個國家的貿易圍堵,并且正呈愈演愈烈之勢 “我們面臨一場‘貿易緊張低燒’,而溫度正開始上升。”世行行長佐利克近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說。
新華網消息,佐利克話音未落,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一番話似乎加速了“低燒”變“高燒”的進程。
9月19日,奧巴馬接受美國CNN采訪時稱:“我們不能再回到之前那個時代:中國、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只是賣東西給我們,致使我們在產生大量信用卡債務或房屋權益貸款的同時,卻沒有出口任何東西給他們。”
奧巴馬的這番話被解讀為美國在G20匹茲堡峰會之前拋出了“中國應降低出口”的議題。這對中國已經被貿易摩擦重重包圍的出口形勢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
55國圍堵中國
無論奧巴馬出于什么政治考慮批準了針對中國輪胎的特保案,此舉給中美貿易摩擦開了“壞先例”是毋庸置疑的。在輪胎特保案結果剛出來的時候,一些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擔憂,中國今后可能會遭受越來越密集的貿易保護。專家的擔憂正在變為現實。
9月17日,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美國鋼鐵公司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一份申請,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一些鋼管產品征收最高60%的反傾銷和最高30%的反補貼關稅。這些鋼管產品主要是用于化工、石油化工、煉油廠及相關業務的進口鋼管。而在此前的9月9日,美國商務部剛剛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石油用鋼管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稅率為10.90%至30.69%。
受輪胎特保案影響,目前美國紡織團體和各大紡織工人工會也正在密切溝通,研究對中國進口服裝提起421特保調查的可能性。
讓人不安的是,輪胎特保案的壞影響不僅僅局限在美國,在中美為輪胎特保案爭執不下時,印度已經啟動了對中國輪胎特保案,巴西也做出對中國進口輪胎征收附加稅的措施。隨后,阿根廷也宣布,參照巴西的做法,對原產于中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屆時不排除仿效巴西,對中國生產的小汽車用輪胎征收反傾銷稅。阿根廷和巴西官員還達成一致,對中國產品展開聯合反傾銷調查。如阿根廷對來自中國的鞋類產品設立最低參考價格,巴西也會采取類似措施。
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中國商品出口額達5217億美元,成為全球出口冠軍。國內媒體爆出的另一個數據同樣令人咋舌:截至目前,已有55個國家通過了將傷及中國出口商品的保護性措施。
保就業是主因
“其實貿易保護甚囂塵上,與輪胎特保案沒有直接關系。”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按照國際經驗來看,經濟增長好的時候,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弱,各國都忙于做生意,沒有時間和精力打貿易戰。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很多國家為了自己國內的利益,就會搞貿易保護。美國的輪胎特保案,只是給這些國家的貿易保護行為增加了底氣。
2008年和2009年,成為印度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高峰年,不僅反傾銷調查立案數量創歷史新高,涉案金額同比增長20倍,而且開始使用反補貼措施,重新使用保障措施等其他貿易救濟措施。
而在2004年正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阿根廷,最近一年來對中國產品進行的反傾銷調查明顯增加,并在調查過程中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在計算中國產品的傾銷幅度時采納了其他國家的價格標準,故意大幅提高傾銷幅度,對中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多數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保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保護本國就業。美國的輪胎特保案就是由工會提出的,奧巴馬在批準該案時,保護本國就業是重要的理由之一。
而印度的制造業發展滯后,難以與中國產品抗衡,中國商品價格通常比印度同類產品低10%至70%,義烏、泉州和廣州都有不少印度商人,專門進口中國廉價商品。印度方面認為,這對本地的制造業和就業造成了極大沖擊。
印度為了保護本國就業,甚至對中國工人都實施了“保護主義”,從今年7月開始,全面收緊了對中國的商務簽證,允許停留的時間從以前的3到6個月縮短到1至2個月,并要求9月30日前所有持商務簽證的工程人員回國辦理工作簽證。據記者了解,印度工作簽證申請時間長,拒簽率高,此舉將直接限制中國公司派駐印度的員工人數。
產業結構惹的禍
張燕生認為,中國頻繁遭遇到貿易保護的根源,在于中國出口的產品,大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屬于過剩產品。
“你賣得多,人家就賣得少。”張燕生介紹,同為出口大國,像德國就很少遭遇到貿易壁壘。“因為它賣的是附加值高的機器等產品,別人生產不了,必然對德國有依賴,不會產生貿易摩擦。”
不過,要靠產業升級來減少貿易摩擦,顯然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有關專家建議,短期內貿易結構尚未改變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還是要通過積極應訴來應對貿易壁壘。
中國駐印度商務使館分析指出,中國企業應訴率仍然較低。像印度在2008年14起做出終裁的案件中,中方企業應訴的只有8起,僅比2007年11起終裁案件中應訴6起略有提高。
印度德里大學國際貿易教授阿蒂亞也指出,WTO對反傾銷措施應用的規定相對寬泛,一些反傾銷措施是基于印方提供的數據,并以印度成本為標準認定傾銷,這并不合理,中國企業需加強對反傾銷調查的應對,提供中國成本的數據。
位于新德里的一家“印中貿易中心”的負責人米什拉建議,中國企業還可以通過商務使館等渠道,加強與當地商會的溝通,并借助商會的平臺,增加與當地政府的溝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