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醫院找“婆家”(民生調查·一線探醫改①)
核心閱讀
由于種種原因,不少鄉鎮衛生院運轉艱難,群眾看病只能往大醫院擠,致使看病難、看病貴。廣西上林縣開始探索醫療衛生服務縣鄉一體化改革,讓縣醫院對鄉鎮衛生院全方位“收編”。半年實踐,成效初顯,但也碰到不少體制機制問題,亟須破解。
鄉鎮衛生院的韋堅全,終于成了“縣醫院的人”。
去年11月,廣西上林縣三里鎮中心衛生院加掛“上林縣人民醫院三里分院”牌子,正式被縣醫院“收編”。“收編”緣何展開?除了多塊牌子,衛生院半年來還有哪些變化,碰到了哪些困難?記者進行了調查。
【困局】
看病就靠“老三件”,患者得病也不來
“一體化改革,是逼出來的。”上林縣縣委書記韋志鵬坦言,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讓農民苦不堪言,鄉鎮衛生院的發展已遠不能滿足農村群眾的需求。
一些衛生院沒有X光機和B超機,僅靠溫度計、血壓計、聽診器“老三件”看病。有的衛生院雖有上級下撥的醫療設備,但沒人會用。鄉鎮衛生院的財政撥款有限,大部分開支仍需醫院自籌解決。不少農村群眾認為,衛生院“小病不用去,大病治不好”,很少“光顧”。病人少,衛生院常常入不敷出,醫務人員業務也難提升。增加設備、引進人才、進修培訓等“謀發展”之舉,更無從談起。
因為待遇低、環境差,衛生院醫務人員人心浮動,考取執業證后,大多另擇高枝。據統計,2011年以來,上林全縣鄉鎮衛生院調動、辭職達200多人。老的退休,能干的跳槽,新的不愿來,醫護人員青黃不接。
在韋堅全所在的三里衛生院,近年約有30個醫務人員離職。該院設備齊全的手術室,從2012年起就不得不停用。而處于縣境邊沿的鎮圩瑤族鄉總人口約2.5萬人,而鄉衛生院竟只有執業醫師1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農村群眾得了病,只能舍近求遠往縣城跑,導致縣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縣衛計局局長韋放說。
上林的情況,并非孤例。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區委會主委錢學明調研發現,鄉鎮衛生院的困局廣泛存在。據其了解,2013年廣西鄉鎮衛生院空編13913人,空編率為24.48%;2009年至2011年,流失衛計人員7433人,其中,具有執業資格的占74%。
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錢學明呼吁關注鄉鎮衛生院困境,并提出城鄉醫療一體化改革的構想。
【改革】
由縣醫院“收編”,人員、業務、財務統一管理
“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冷熱不均,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韋志鵬說,“改革,勢在必行。”
上林縣出臺醫療衛生服務縣鄉一體化改革實施方案:整合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資源,縣醫院從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對衛生院進行全方位幫扶,衛生院的人員、業務和財務由縣醫院統一管理、調配,從而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和盤活。
韋放介紹,改革實行“三不變”、“三統一”:機構設置和行政建制不變、鄉鎮衛生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和任務不變、收費標準不變;人員、業務、財務統一管理。
一體化涉及縣、鄉醫護人員1100多人。阻力,不是沒有。
縣人民醫院院長潘茂華坦言,改革當初確實顧慮重重:縣醫院人才也有限,支援了衛生院,本部咋辦?病人就那么多,衛生院業務強了,本院業務會不會受影響?縣醫院小日子原本不錯,一下來了這么多“窮親戚”,福利待遇會不會被拉低?
“同事勸我:上級沒有明確要求,不必出這個頭。”韋志鵬說,“我對他講,干事創業,不能掉片樹葉怕砸頭。上林農民群眾看不上病,我們黨委、政府于心何忍?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和壓力,一體化改革都要搞!”
“財政再窮,也要全力支持一體化改革。”縣長藍宗耿也態度堅決。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上林“勒緊褲帶”,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萬元的財政資金,用于一體化改革,添置、購買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
2014年10月,上林縣醫療衛生服務縣鄉一體化改革動員大會召開;當年11月,9個鄉鎮衛生院分別掛牌“上林縣人民醫院××(鄉)鎮分院”。
人員方面,對縣醫院、9個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重新洗牌”,全員競聘上崗。競聘結果是:鄉鎮衛生院有6人到縣醫院本部,縣醫院3人落聘后被分流到分院。“競聘有‘上’有‘下’,鄉鎮衛生院的看到了希望,縣醫院的感到了壓力。”潘茂華說。
業務方面,縣醫院任命9名業務骨干任各衛生院業務副院長,并選派16名臨床一線業務骨干下沉到各衛生院蹲點傳幫帶;衛生院則選派骨干到縣醫院進修學習。縣醫院內科學習的3個月,讓從喬賢鎮衛生院來的潘偉祥醫生大開眼界。“這樣零距離的跟班學習,是從業7年來的第一次。”
同時,上林還制定了雙向轉診制度、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績效考核、工資實施方案、疑難病例討論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變化】
衛生院強了實力,縣醫院少了壓力
改革半年,變化不少。
群眾就近到鄉鎮衛生院就醫,經衛生院醫師或縣醫院駐點專家診斷。對危急重病人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直轉縣醫院治療。群眾到縣醫院就診,如不必在縣醫院治療,轉回鄉鎮衛生院;術后康復階段的病人,也轉回鄉鎮。在衛生院治療,醫療收費相對更低,新農合報銷比例為90%,遠高于縣級醫院的70%和市級以上醫院的50%。
衛生院的變化,也實實在在。背靠縣醫院“大樹”,加上縣醫院3位專家的“加盟”,三里鎮衛生院手術室終于重新開張。僅今年3月,就做了手術近20臺。
設備增加、業務幫扶、管理規范,其他衛生院,也像三里鎮一樣,脫胎換骨。到衛生院看病的群眾,漸漸多了。今年3月,9個鄉鎮衛生院收入576萬多元,同比增加41%。
更大的改變,還在人的層面。據韋放介紹,改革實施以來,鄉鎮衛生院沒出現一例人才外流現象。
潘茂華對改革的重重顧慮,也被打消。她說,“收編”鄉鎮衛生院,縣醫院好比開起了“連鎖店”。原來,鄉鎮衛生院、縣醫院是“同行冤家”。對病人的流向,鄉鎮衛生院不作引導,致使很多病人流到縣外治療。現在,衛生院的大病、重病病人,轉診到縣醫院。縣醫院的業務,穩步增長。同時,通過下轉病人,縣醫院“一床難求”現象得到緩解。
“一體化改革,整合、激活了資源,形成了多贏局面。”韋放分析道。
今年全國兩會,錢學明帶著“上林樣本”上會呼吁:推廣上林醫療衛生服務縣鄉一體化改革經驗。
【挑戰】
編制打不通,業務、用藥、報銷受限
上林縣鄉一體化醫改是自下而上的“自選動作”。隨著改革向深水區推進,已觸及制度的條條框框。
鄉鎮衛生院“有編無人”,縣醫院“有人無編”。最理想的是,將編制整合統籌使用。但現實是,縣醫院與衛生院分屬“兩本編”,不能合并使用。“這個不打通,人員統一管理,難以真正實現。”潘茂華說。
根據分級診療制度,鄉鎮衛生院主要診療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一類手術,業務范圍“定死了”。隨著一體化的深入,衛生院日益“筋強骨健”,具備了開展更多業務的能力。“能否將衛生院視為縣醫院的一個‘科室’,開展更多業務?”潘茂華說。
而根據《基本藥物》制度,縣醫院、衛生院用藥的目錄、品種、結構、報銷比例都不一樣,也給一體化改革帶來不便。對這些問題,韋放、潘茂華冀望:上林縣能納入上級醫改試點,“給政策,給靈活性。”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韋志鵬表示,上林將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人才的引進、培養,強化縣醫院和鄉鎮分院管理,促進城鄉醫療衛生水平均衡發展,讓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