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全國婦聯十一屆二次執委會上獲悉:2014年我國新增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全年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總數已超過30萬個,全國新增注冊巾幗志愿者222萬人。
婦聯組織著眼于保障廣大婦女的發展權,全年共培訓巾幗家政服務員58萬人次、幫助60萬婦女在家政服務行業實現就業;婦女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工作也穩步發展,累計發放貸款2044.28億元,獲貸婦女近400萬人次。
中國婦女報曾在2012年發文報道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的生產生活情況,現將全文附下:
留守婦女互助組:活躍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2年07月04日10:52 來源:中國婦女報
編者按
有數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婦女已達4700萬人。在大量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務工后,留守婦女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們長年累月不僅承擔著繁重的農活、家務,還要上養老、下扶小,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她們身上,而與丈夫的長期分居,讓她們還要時時承受內心的孤獨與無助。
如何幫她們解決生產、生活的難題?
去年四月,全國婦聯推廣農村留守婦女互助工作以來,各地婦聯積極行動,全力推進留守婦女互助組建設。在自愿的基礎上把留守婦女組織起來,結成互助組,農忙時相互幫助,農閑時一起娛樂,煩悶時相互寬慰。
目前,全國建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22.12萬個,實現了留守婦女在生產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關照。
安徽阜陽
為她們創建一個溫暖的陽光家園
互幫互助的留守婦女們。
在剛剛結束的夏收搶收搶種中,安徽阜陽市穎東區袁寨鎮西康村的230多名留守婦女,從“留守婦女互助組”的抱團互助模式里,嘗到了甜頭。
“夏收的時候,孩子爸說要回來,俺告訴他,家里有了互助組,村里的姐妹可以互相幫忙,輪流收割。俺讓他把來回的錢省下來,多吃點好的……”6月20日中午,在西康村南部的辛莊,望著晾曬在門口的2000多斤已經脫皮去殼的麥子,43歲的劉永霞大姐,露出了憨實輕松的笑容。
在過去長達15年的時間里,這個20歲出頭嫁到辛莊,丈夫長年在外打工的農家女子,需要一個人應付夏收夏種、秋收秋種,以及各種集中的、零散的農活,“年輕時,要照顧孩子又要忙莊稼,忙不過來的時候,只能把孩子帶到地里,大熱天的,孩子熱得直哭……”
正如劉永霞所說,今年的夏收,村里的留守姐妹,都不再像以前那樣愁眉苦臉,“分好組,年紀大的專門帶孩子,年輕力壯的姐妹一起干活。”
互助,留守的快樂生活方式
阜陽,是安徽典型的勞務輸出大市,每年春節前后,農民工歸家潮和外出務工潮,總是讓這座地處皖北的城市,迅速地被人流塞滿,然后掏空。
“農忙五季,村里剩下來的只有‘三八六一九九’部隊,老的老,小的小,能干活的就是留守婦女。”對于這樣的現實,阜陽市臨泉縣婦聯主席劉建梅,了然于胸——
作為農業大縣和勞務輸出大縣的臨泉縣,全縣農業人口205萬人,農村外出勞務總人數達60多萬人。全縣55歲以下的留守婦女約有15萬人,占已婚婦女總數的30%左右。“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務工后,留守婦女轉變為農業生產勞動的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
2010年,發端于安徽含山縣清溪鎮的“留守婦女互助組”,以其助力農村留守婦女破“四難”的優勢,享譽全國,并迅速在有著同樣狀況的安徽阜陽,掀起一股學習的風潮。
在臨泉縣,各鄉鎮婦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組織留守婦女自愿組成互助組。通過留守婦女自主、專業合作社帶動、優秀婦女扶助、婦聯組織引導、興趣愛好凝聚五種模式,依托“婦女之家”成立組建。“互助組遍布各個鄉鎮,基本實現村級全覆蓋,各個互助組開展集體抗旱、輪流幫做農活、帶動種植、養殖、農家集體舞等活動,幫助留守婦女發展生產,減輕壓力,豐富生活,基本實現了留守婦女‘互助、互帶、互幫、互動’。”劉建梅說。
而在被稱為“勞務輸出大村”的阜陽市穎東區袁寨鎮西康村,一場建設“關愛留守婦女巾幗示范村”的行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以“婦女之家”為基礎,按照“六個一”標準建設留守婦女關愛網絡,即:一個網絡,使留守婦女通過網絡定期與外出務工的丈夫視頻聊天,通過網絡了解學習有關信息與知識;一批“互助組”,在自愿的基礎上把留守婦女組織起來,結成互助組,農忙時相互幫助、農閑時一起娛樂,煩悶時相互寬慰;一批骨干力量,在留守婦女中培養一批有文化、有工作熱情、懂法律常識、熱心文體活動的骨干;一個“宣傳園地”,利用宣傳欄、展板等形式對婦女進行維權、禁毒、艾滋病防治等知識的宣傳;一支愛心隊伍,組建一支具有一定農科、心理、醫療保健、法律、家教等知識,又熱心婦女兒童工作的愛心志愿者隊伍,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一套制度,建立互助、服務、培訓、文體活動和管理運行等工作制度。
“截至目前,西康村根據村民居住地點和留守婦女分布情況,通過‘五種模式’,組建了五個留守婦女互助組。”袁寨鎮婦聯主席蔡麗萍告訴記者。
心手相連,抱團致富
6月末,在臨泉縣張新鎮立晶南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大棚里,張學芝正忙著給幾名女青年講解番茄種植管理技術。張學芝是鎮里成立的12個留守婦女互助組中的一名組長:“自從鎮里組織成立了互助組,俺們婦女致富方便多了。”
2010年,張新鎮婦聯、計生協會加強婦女互助網絡建設,根據各村的主導產業,組織留守婦女自愿組成婦女互助組。2011年,占地200余畝的立晶南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落戶張新鎮,由張學芝任組長的一個留守婦女互助組,跟合作社簽訂了勞務合同,集體到合作社打工,每月可掙1000多元。
因為有了這樣的加盟和互助,類似蔬菜種植這樣的技術培訓,也可以在合作社內集中進行,“留守在家的婦女缺少致富的途徑和門路,收入很難提高。以互助組為平臺,留守婦女心手相連,抱團致富,她們致富的門路更寬,信心更足。”張學芝說。
事實上,記者在阜陽采訪時發現,將近一年的時間里,該市各鄉鎮陸續建立起來的“留守婦女互助組”,更多地以種養殖技術為核心,凸顯專業特色。
在臨泉縣范興集鄉,依托半截樓西瓜專業合作社成立起來的“半截樓西瓜種植互助組”,通過“合作社+互助組”的模式把分散的留守婦女組織起來,到溫室大棚里種植、采摘,參與發展大棚瓜菜種植產業。
楊橋鎮劉大村,“女子抗旱互助組”互幫互助全員抗旱。這支特殊的隊伍里,年齡最大的79歲,最小的20歲,她們拉著水泵、扛著鐵鍬、挑著水桶深入田間抗旱保苗,被當地群眾稱贊為抗旱“綠色娘子軍”。
政府助推,互助更有力
政府的助推,讓這種來自于民間的互助和抱團愈發緊密。
2011年10月,阜陽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阜陽市農村留守婦女互助工作實施方案》,要求以“互助、互帶、互幫、互動”為重點,以村民組為單位,廣泛建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織,開展互幫互助,力爭用兩年時間,實現互助小組村村覆蓋、戶戶覆蓋。
阜陽市婦聯權益部部長張璇介紹,各地建成的互助組除要按照“五有”標準,即有活動帶頭人、有活動場所、有活動公約、有活動內容、有實際效果組建外,這一工作還將納入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考核,嚴格獎懲。
“預計到7月底,我們將在全市召開留守婦女互助組的工作總結和推廣會,希望通過互助組的成立,各項活動的開展,為全市留守婦女建設一個充滿溫暖的陽光家園。”張璇說。(本報記者 王蓓)
重慶涪陵
農業園里唱主角
一塊兒做活兒的留守婦女。
她們是重慶市涪陵區江北街道李寺村一群快樂的留守婦女,由15人到20人組成一個小組,長期在1780畝的農業園里勞作,興致勃勃時會邊鏟草邊唱山歌,或是相互開開玩笑,逗得大家不時發出笑聲。6月底,記者在該村見到了正在重慶市茂春生態農業園內忙碌的她們。
“我們這些老婆婆出去打工沒人要,只有到這里掙點錢。”正在蘿卜互助組整地的60歲郭姓老太太說。自從2010年將一部分土地承包給了農業園后,她便開始到農業園打工,每天30元的工資讓她感到滿足。郭老太太說,家里年輕力壯的都外出打工了,再過幾年自己做不動農活了,把土地承包出去每年每畝至少能得到800斤糧食的補助。
“在農業園每天上班八小時,要是活做不完,加班還有加班費。”絲瓜互助組的茍朝英說,這樣算下來,即使不用天天上班,每人每月也能夠拿到600元到800元錢。絲瓜組近期的工作是采摘絲瓜,茍朝英和黃昆芳兩個人一下午便能采摘15筐絲瓜。“在一起上班大家都很熟,家里有什么事,一個電話就有人上門幫忙。”茍朝英說,自己家里還有9畝田地,每到農忙時都要請互助組的姐妹們幫忙。
茍朝英的丈夫在廣西打工,兩個孩子正在上學,40歲的她不僅要照顧公婆,還要承擔起家中莊稼種植的重任。去年10月,她的榨菜苗長勢正好,正當她著手準備盡快移栽時,發現要把9畝田地全部栽完,她一個人至少得花20天的時間,而榨菜苗根本等不了那么久。于是,她請來了五六位姐妹幫忙移栽。大家分工協作,扯秧的扯秧,栽苗的栽苗,只用了三天半的時間便完成了9畝榨菜苗的移栽。
茍朝英告訴記者,栽榨菜苗和收榨菜苗時互助組姐妹們都會相互幫助,特別是栽苗時更需要,因為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移栽,榨菜長勢便更均勻,而且大家在一起勞作,有說有笑很開心。
幾個小組中當數南瓜組最為熱鬧,20名婦女聚集在一起,不管是鏟草還是摘瓜,她們都喜歡唱山歌、講笑話。
組長況道會告訴記者,南瓜互助組的姐妹們非常團結,誰家有了事,大家知道后都會主動去幫忙,誰要有了悶心的事,大家也都會認真地開導、勸解。
讓況道會體會最深的是前年9月發生的事。當時,況道會的兩個兒子都在開車床,大兒子不小心讓車床輾斷了右手的兩根手指。禍不單行,一個多月后小兒子左手大拇指也被車床輾斷。得知她家的情況后,組里的姐妹們紛紛前去勸她,還陪著她聊天熬過那段苦日子。況道會說,她真的很感謝那段時間姐妹們的熱情,不然她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撐過來。
除了在農業園里一起工作外,南瓜互助組的婦女們還有一項集體活動——打平伙。況道會介紹說,有空的時候組里會聚餐,大家帶上新鮮菜,買點魚肉到一戶家里去做飯吃,大家一起說說笑笑,煩惱全都沒有了。因為菜都是自家的,每頓下來每個人也就花費五元左右。
在生態農業園里長期工作的婦女有160人左右,江北街道常委書記何慶華說,引進農業園為李寺村人帶來了致富發展的機會,李寺村的婦女們也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撐起了農業園耕種的一片天。何慶華介紹說,目前在生態園內建有婦女之家,閑暇時婦女們可以在這里開展活動。
“在像李寺村這樣集中大量農村留守婦女的農業園,婦女之家和留守婦女互助組的作用更容易發揮出來。”涪陵區婦聯主席王海燕說,區婦聯將會把農業園區作為婦女工作的重點落實點,聯合農業園老板在農業園內開展更多活動項目,以豐富婦女們的文化生活,讓她們在互助的快樂中更為自主地工作。(本報記者 許真學)
甘肅定西
在歡聲笑語中致富
太平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成員王菊玲教養雞戶教如何配雞飼料。
“十幾畝地看起來是很多,但每年也就忙那么幾天,在姐妹們的互相幫扶下,地里的活很快就干完了,和姐妹們在一起勞動,我們開心得很!”6月20日,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的劉玉蘭對記者說。
魯家溝鎮太平村位于定西市安定區以北四十公里處,劉玉蘭家就在村委會附近。這兩年,村里搞集中居住工程,附近山上的許多居民陸續搬下山在村委會附近修了房子,劉玉蘭家就是其中一家。劉玉蘭家四口人,丈夫、她和兩個孩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除了帶孩子照料家務,種十多畝旱地,這兩年她還在家里建了雞場,搞起了養殖,養了1500多只雞。
“最難的是給小雞打疫苗的時候,1500多只雞,我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這時候姐妹們來了,大家一起動手,一天的時間就打完了,要是我一個人,不一定得幾天時間!”劉玉蘭說。
太平村里有許多像劉玉蘭這樣的養殖戶,好多都是留守婦女。同在一個村里,姐妹們的情況彼此都清楚。每到給小雞打疫苗的時候,給姐妹們打個招呼,大家就都來了,大家一起動手,很快就把活干完了。這在太平村留守婦女中,是個不成文的慣例。
對于同是太平村養殖戶的王艷萍來說,姐妹們的互助幫扶還有更重要的內容。王艷萍搞養殖比較晚一點。剛開始的時候,王艷萍對養殖小雞的知識一竅不通,就在王艷萍為難的時候,同村的姐妹們幫了她的大忙。
“比如給小雞打疫苗,要在哪個部位?怎么打?剛開始我根本不知道,在王菊玲、劉玉蘭等人手把手的教授下,我才學會了打針。還有管理方面,通風、消毒、孵化、配飼料等等知識,都是她們教我的,現在我養了3千多只雞,干得越來越順!”王艷萍說。
王菊玲是姐妹們中的大姐,今年43歲、初中文化的她是姐妹們中較早搞養殖的。
還在2008年的時候,為了改變家庭生活的困難現狀,王菊玲開始學習養雞。在鎮上養雞協會的幫助下,王菊玲學習了雞的孵化、防疫、配料、溫控等全套飼養技術,之后建起了標準化的雞舍及配套設施,從蘭州購進了紅羅蔓蛋雞1000只。通過精心飼養和管理,她養的雞成活率達到99%,目前已發展到4000只。由于她過硬的飼養、配料、防疫和孵化技術,使雞的產蛋率達96%以上,每天平均產蛋在400斤左右,年純收入達7.5萬元以上。王菊玲養雞致富了,但她并不滿足。她說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鄰里鄉親共同致富才是她的最終心愿。目前的王菊玲,成了太平村養殖戶的互助幫扶帶頭人,在她的幫扶下,村民劉玉蘭、張建軍、潘天娥3戶的養殖規模均在1500只以上,其中張建軍的養殖規模達到2000只。
作為農民,田間地頭的農業生產必不可少。在一般人眼里,農民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烈日炎陽下揮汗如雨,勞動非常艱苦。但在太平村的采訪中,記者感受到的是她們對勞動的熱愛,在勞動中的快樂與幸福。
王菊玲、劉玉蘭、王艷萍是太平村留守婦女中互助幫扶的典型,她們每家都有十余畝旱地,主要種植洋芋、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每到農忙的時候,十多畝的地,勞動量非常大。特別是種植玉米、洋芋的時候,還要鋪地膜。這時候,互助小組的姐妹們就自動組織起來,采取分戶集中種植的勞作模式,即互助小組的婦女們集中到一塊,每天集中在一家地里勞動,干完一家的活,再接著干另一家的活。看起來活很多,但因為集中勞作,工作效率高、速度快,一個月左右時間,各家的活基本上就都干完了。除了種植期間的互助勞動,平時為田地除草,或者到收獲的季節,互助小組的姐妹們也是一起行動。
“一般一天在地里也就干兩三個小時的活,大家一起干,有精神,也不覺得累。活干完了,每天下午有時間我們還要搞個舞會跳跳舞呢!”風趣活躍的劉玉蘭說。
太平村留守婦女的互助幫扶不只體現在養殖致富、田間的勞動中,同樣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平常大家待在一起,誰有個什么特長,就讓誰發揮特長幫幫別人。比如劉玉蘭毛衣織得好,就讓她教大家織毛衣。平常大家在一起勞動,閑了大家一起打打羽毛球、玩玩牌、繡個十字繡,姐妹們在一起關系非常融洽,也非常開心。
據了解,定西市婦聯為了幫助解決留守婦女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使留守婦女們實現“生產有人幫,生活有人問,心靈有人暖”目標,采取了由村婦代會牽頭,按照自由結合、自愿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六自”原則結成互助組模式,農忙時相互幫助、農閑時一起娛樂,煩悶時相互寬慰,通過互幫互助的形式,讓留守婦女從小家庭走向大社會,為她們搭建了學習、傾訴、交流、互助的平臺,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目前,定西市已建立了各類互助小組660多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