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新左翼文藝群-大眾筆會:師者自道
有個中師同學,現在擔任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有一次在分析中國的教育問題時說,我們的教育改革開放以后走過了30多年,教育質量問題一直困擾教育界。以前呢,說教育質量提不高,是“四人幫”破壞,現在四人幫也被打倒這么多年了,為什么還是培養不出好的人才呢?今天以這個由頭,引出我的教育方面的思考。
對于教育問題,他來自于多方面,但是追根溯源,還是要抓根本,那就是我們辦教育的指導思想。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幾個時期教育的指導思想的變化。教育方針的制定必須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改革開放前的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要求中國的教育不但必須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現有人才,而且必須極大地提高全黨對教育工作的認識,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90年代以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這段話規定了教育的戰略地位、性質和任務,提出了“三個面向”、“四有新人”等具體要求及其具體規范,具有教育方針的性質。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六大)“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從以上查找到的,可以算是教育方針的定義。毛主席在上世紀50年代為中國教育確立的根本方針。該方針簡明扼要,回答清楚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1985年對教育方針的敘述,可以看出當時的執政者滿腦子的不甘心和迷茫。不甘心是想否定對毛澤東確立的方針,但是又自己總結不出比這更簡明扼要又能夠切中教育的實質的表述。迷茫的是今后中國的方向怎么走,怎么來確定以后的教育方針。1995年,在又經歷了10年的折騰后,終于以教育法的形式重新表述了教育方針。從此表述看,仍然反映出某些人的黔驢技窮。想突破又沒有新招,只在表述形式上做一些調整這類的雕蟲小技。但是這種調整并沒有讓人產生朗朗上口,容易識記的效果。16大上對教育的定性,基本沿用1995年的提法,只是增加了“社會實踐”和在“德智體”后面加了一個“美”,這個變化也不算突破,其實早就有過這樣的爭論:德育智育里面究竟有沒有美育的成分?所以變成了“畫蛇添腳”式的表述。到了17大,這些人對教育的指導更加混亂,而且顯得語無倫次的了。一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凸顯改開以來教育與人民的期待是距離是多么的大。
從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目標上看都強調了“社會主義”這個內涵。對于“勞動者”和“建設者和接班人”之間的理解上,“勞動者”中已經包含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廣泛的勞動者的慨念。后面為何還要在建設者后面加上一個“接班人”呢?這恐怕是精英教育的隱形目的。
總之,從教育方針的變化,可以看到我國近年來教育亂源之所在。一方面表現為對國家社會主義性質的欲舍而不敢,欲堅定而不情愿的尷尬局面。所以對教育方針的表述越來越如癡人說夢一般的模糊。第二方面表現為教育方針與惡劣社會現實的水火不相容。教育目的的認識錯位不同,導致教育亂象,并埋下社會動蕩火種。一方面說是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實行的是“誰受益誰出錢”的不負責任的教育搜刮。從“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到“望子成龍”到“知識改變命運”、“讀書跳農門”的不斷強化。使個人讀書的目的與國家教育的目的產生嚴重背離。由此支撐著“教育產業化”這個惡魔。雖然國家教育部從陳至立部長時就明確否認國家執行教育產業化政策。到今天這個政策仍然沒有發生絲毫變化。教育產業化一個最著名的論點支撐是“誰受益誰出錢”。這句出于當時某高層領導之口,完全暴露了高層對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極其錯誤的認識。這也是從實施教育產業化政策以來,中國教育亂像的根源。究竟誰是教育的受益者?國家明確規定教育要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推崇教育產業化的當時主政者卻說“誰受益誰出錢”,從高校收取高額學費的那一刻起,中國的教育就變成了家長是教育的受益者,基于這樣的認識,教育的主辦者就可以完全不考慮培養出來的人會不會、要不要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出現兩個問題:學生學什么合不合格與教育者無關,學生能夠不能夠就業也與教育者無關。這活脫脫的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表現。在這種背景下,要求學生學什么,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品格不再是重點。于是,配合敵對勢力的私貨悄然進入我們的各級學生的課本,一大批具有愛國主義性質的教材內容被輕而易舉的從教材里剔除。奴性化內容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于是魯迅輸給了金庸,狼牙山五壯士被指血腥,等等。大學里裸奔的,求包養的,毒殺同學的,成為了常態。教育產業化另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高額的學費導致了多少人間悲劇。僅以筆者所在縣市為例,近10年就有3到5例孩子考上大學因交不起學費而至自殺身亡的。
在無數經濟薄弱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能夠正常就業的時候,這些人要么像湖南那個畢業生,十年不出門而餓死;要么走出去,成為社會動蕩的積極參與人?
就如上所談到的教育工作當中的問題,我們應該對我們教育的指導思想認真作一次反思。
(2014-7-27 邛崍)
大眾筆會(1-2)
(群號:22517496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