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在社會保障的制度建設和資金投入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如何評價和定性這些舉措對于國民福利的改善卻依然存在爭議。
香港學者王紹光近日發表長篇文章稱,過去十年,中國出現了一次新躍進:社會保護力度的大大增強。
“有人在2000年前后說中國是‘低福利’國家,那是有依據的,因為當時中國在社會保護方面的公共支出比例確實比大多數國家低。但如果這些人今天依然說中國是‘低福利’國家,那等于說,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低福利’國家。”王紹光稱。
社會福利的“高”和“低”都是相對而言的。《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廣覆蓋”和“保基本”仍然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在一些發達地區和個別領域確實已經出現了社會福利大幅上升的態勢,但對于中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說,這些年政府主要是在補歷史的“欠賬”,所提供的仍然是最基本的保障。
體制完善投入激增
王紹光在這篇名為《中國仍然是低福利國家嗎?》的文章中,用詳實的數據列舉了中國在縮小地區和城鄉差距、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領域所做出的制度建設和資金投入。
王紹光稱,中國在2000年前后處于“低福利”狀態,原因在于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政府曾一度誤認為,市場導向的改革意味著由個人與家庭承擔社會風險。
進入新世紀(13.31, 0.00, 0.00%)以后,這種狀況開始改變。在涉及絕大多數民眾福祉的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住房保障、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社會政策,“保障范圍越來越廣、保障水平越來越高、保障體制越來越健全。”
在縮小地區差距方面,自1994年以來,中央對各省財政轉移支付的總量一直呈快速增長的態勢;尤其是1999年以后,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大臺階;到2013年已達到近5萬億元的水平,是1994年轉移支付總量的20倍。
為了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中國政府近年來對農村居民采取了“少取”和“多予”兩套策略。從2003年起,城鄉人均收入與消費差距已穩定在一個狹窄的區間;從2010年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3年快于城鎮。
2013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3~2012年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水平的基尼系數在2004~2008年間窄幅上升,2008年后逐步回落。雖然2012年的基尼系數0.474仍處于高位,但已經是連續五年下降。
在養老保障方面,從1997年國務院正式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先后建立了新型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2012年上半年,中央政府決定在全國全面開展“新農保”與“城居保”工作,當年基本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總人數達到8.2億人,其中城鄉居民參保4.98億人,城鎮職工參保3.22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成為中國覆蓋人群最多的養老保險制度。
在養老保險全覆蓋之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城鄉低保和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全覆蓋。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
王紹光稱,2000~2012年間,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從不到5000億增至近55000億,增加了近11倍;社會保障方面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5%猛增至2012年的10.5%。
廣覆蓋保基本
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目前還處于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提高水平的初期階段,“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仍然是主要特征。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堅持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中國政府在民生保障上的投入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今年兩會剛剛公布的《關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13年在財政增速下降的前提下,政府依然保持了對社保領域的投入力度,社會保障與就業、教育、住房保障、醫療等四項支出超過了15000億元,占到當年中央財政總支出的22%。
2014年預算對這四項的投入依然“給力”,以社會保障和就業這一支出為例,2014年中央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152.96億元,增長9.8%。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5.1%,達到3038億元。
在體制建設和投入都有了長足進步的情況下,民眾更加關注的是政策執行的效果如何,而在這些方面恰恰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長期關注社保體制改革的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謝名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社會福利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論,要區分不同地區差異和群體差異,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社會保障水平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對于更多待發展的地區和農民來說,他們的保障水平仍然是很低的。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只是搭了一個框架,充斥著“碎片化”和“短期行為”,存在著很多不公平和不可持續之處,未來的重點是要落在體系建設上,建設公平流動可持續的社保制度。
以醫療保障為例,王紹光說,中國新醫改致力于降低衛生總費用中的個人支出部分,進入新世紀之初,中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支出的比重一度達60%,到2011年,個人支出的份額已降至34.77%,就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而言,中國現在不僅已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0.8%),也已低于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40.5%)。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卻對新醫改的成效持有不同的看法。
鐘南山在兩會期間表示,從表面看,新農合、城鎮醫療和城鎮職工醫療的覆蓋面非常廣,而且覆蓋的費用越來越高,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范例。但實際上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改善醫患關系以及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這三個核心問題上,新醫改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大,甚至在個別方面還有惡化。
中國基尼系數連續五年下降,引起關于中國收入差距狀況和趨勢的爭議。樂觀者認為,下降表明中國收入差距在持續減小,貧富差距有所緩和。但多位專家明確表示并不樂觀。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稱,雖然中國的基尼系數最近幾年出現下降跡象,但收入差距狀況仍不容樂觀,需要政府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領域積極采取措施予以應對。
他還特別提醒人們注意基尼系數下降背后財產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財富差距和收入差距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財富差距反過來會強化收入差距,強化代際之間收入差距的加劇。
根據李實的研究,財富差距急劇擴大,遠遠超過收入差距的水平。2000年財富差距為0.55,2010年已上升到0.7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