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本世紀初,中國人都可以自豪的說,由于靠自身能力養活了13億人口,我們是世界糧食自給自足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神話已經被打破。
雖然中國官方多年來一直將95%的糧食自給率作為目標,但這個目標已難以守住,已降至90%。如今,國內面臨糧食需求增長迅速和水、土地及勞動力資源消耗快的雙重挑戰,不得不從別國進口大量糧食,以供國民的消費之需。
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對外依存度已達75%以上,這些大豆分別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現在,中國又開始把玉米、小麥和大米等谷物納入其進口名單,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泰國、越南、哈薩克斯坦等三十多個國家為中國提供所需谷物。
僅以2013年上半年為例。1至6月,中國小麥進口219.35萬噸,同比增長294.9%,大米進口量已經達到了131.13萬噸。尤其是小麥的大量進口特別引起市場關注。從去年3月份起,國內小麥進口不斷刷新單日購買紀錄,拋開最大量的美國小麥之外,20萬噸的法國小麥進口以及150萬噸的澳大利亞小麥進口,在近幾年都是非常罕見的。
還有一點,在2009年前,中國從美國進口玉米幾乎為零,但從2010年起,中國成為美國玉米的主要買家。2012年,中國進口玉米達到520.74萬噸,其中來自美國的玉米達511.33萬噸,也就是說,有98.2%的進口玉米來自美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玉米年進口量有可能達到2000萬噸,其中大多數將來自美國。
有人做過一番推算,目前中國糧食自給率已跌破90%,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計算,2013年進口糧食相當于養活了1.9億中國人。
我們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枯燥的數據,只想說明,隨著中國成為糧食凈進口國,中國正處于一場糧食結構性調整的中心。這一轉變可能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中國對糧食的總需求相對于全球交易市場的規模來說太大了。
上面多次提到美國,給人的印象是,美國似乎在扮演“中國糧倉”的角色,正如中國是美國的債主,美國也可能成為中國的“農夫”。但這也許是一個不祥之兆。美國人企圖為13億中國人打理餐桌上所需的一切,柴米油鹽醬醋茶,米、油就成了排名前兩位的生活必需品。美國只要卡住了“米(玉米、小麥)、油(大豆)”,也就相當于卡住了中國人的“命脈”。
想想看,如果中國的糧食供應過分依賴美國,最終將成為他們捉弄的對象。20多年前,美國通過一場貨幣戰爭和一紙“廣場協定”徹底打消了日本經濟追趕美國的念頭。那么,20年后的今天,美國或許遲早會發起一場針對中國的糧食戰爭,來徹底打消中國經濟追趕美國的念頭。
2013年11月,國內頗具影響的一份財經雜志不惜版面,發表長達5萬多字的長篇深度報道《中國糧食安全報告》,系統性地評述中國糧食存在的問題。這是我們近幾年來看到的最為詳盡的詮釋中國糧食安全的報道。
該報道援引美國前國家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一書中一句話警示人們:“糧食和能源,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軟肋。糧食依賴進口將給中國經濟資源造成緊張,也使中國更容易受到外部壓力的打擊。”
作為美國政客,布熱津斯基的話不一定中聽,但現實是,隨著中國日益依賴國外提供糧食養活本國國民,或許會自動喪失糧食主權。中國的大豆“論陷”就是一個例證。由于75%的大豆靠國外提供,加上國內大豆的最后“堡壘”黑龍江被進口大豆“攻陷”,中國大豆主產區已失控。換句話說,中國在大豆領域徹底失去話語權。
為更好地保障本國糧食安全,中國試圖分散糧食進口以減少對美國依賴,并通過投資海外農業資源來構筑自己的全球糧食供應體系,但效果不佳。隨著美國等國對中國糧食主權的入侵和中國大量可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越來越成為重大的課題,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糧食短缺引發的政局動蕩和社會沖突為我們敲響了警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