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設,釋放的是政府對民生的殷殷關懷之情,抵押的是政府信用,政府守“德”,保障房才能成為德政
10月29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這是11年以來,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專題聚焦住房領域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辦成一項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德政工程。
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首先要強化對住房保障的認識。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到2015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是“十二五”規劃明確的量化目標,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作為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并有政府信譽擔保的重大民生工程,“言必信,行必果”是必須恪守的施政底線。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保障房建設行至中局之時,各級政府還須加力,多算算民生大賬,少算一點地方財政小賬,保證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和工程進度。民生大賬,就是要看到我國多層次住房體系中,對中低收入群體、異地工作群體的住房供應還遠遠不夠,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建設保障性住房,貫徹的是“民本為大”的理念,鍛造的是服務型政府的底色,容不得動搖。
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還需要讓保障房真正有“德”。當前,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并未完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許多低收入人群仍望房興嘆,而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套利空間則被資源易得者占據,造成財政和民生的雙重流失。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對回報率低的公共租賃住房缺乏興趣,有的已建保障性住房因為配套缺失而空心化,更有甚者違規挪用建設資金。保障房建設,釋放的是政府對民生的殷殷關懷之情,抵押的是政府信用,政府守“德”,保障房才能成為德政。因此,既保證保障房建設的平穩進行,又革除已暴露之弊,在增量層面,就應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把公共財政用對用足;在存量層面,應著重分配制度的公平設計,讓保障房遠離尋租平臺,也不成為福利陷阱。如此,保障房才能成為德政工程,對滿足人民居住權,特別是困難群體的居住權補好位、兜好底。
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調控思路就要更具有及時性、靈活性和有效性。保障房建設屬于多層次住房體系的組成部分,其建設分配與商品房市場的變化具有互動性。因此,在強化政府對保障房建設主導作用的同時,不能忘卻市場的配置作用。這也意味著,在調控方向上,應當建立長效機制,堅持房地產調控各項政策不動搖。同時,在捍衛保障房商品功能的同時,客觀看待樓市具有的金融功能,尋求更加平衡和長遠的調控之道。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堅持民生導向,創新調控思維,是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的必由之路。只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住房發展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需要和可能的關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住有所居”的中國夢才有望實現,房地產業才可能從既拉動上下游產業又遏制其他消費的怪圈中擺脫出來,充分發揮出對于發展的正向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