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控制了種子,誰就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農業!
新世紀10年,跨國種業公司大規模地進入中國,如杜邦-先鋒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在跨國公司老板的眼里,中國不只是一個巨大的種子市場,也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農業基地。跨國公司把中國種業納入全球化戰略體系,成為全球化競爭贏得全局性勝利的重要環節。
跨國公司老板十分清楚,要在中國生存、發展、壯大,必須走“本土化”發展之路,特別是“人才本土化”。從企業普通員工到高管人員,從科技專家到政府官員,力求盡快地融入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在本土化根基穩固之后,跨國公司的經營決策和快速發展就水到渠成了。
一是尋求企業合作。要占據中國種業市場,首先必須與大型種子公司合作。上世紀90年代,孟山都公司率先與河北省種子公司、安徽省種子公司合資成立冀岱棉、安岱棉種公司,抗棉鈴蟲品種引進中國。2001年,孟山都公司與中種集團合資成立中種迪卡公司,為雜交玉米進入中國鋪平了道路。杜邦-先鋒公司2002年與登海種業成立先鋒-登海公司;2006年與敦煌種業成立敦煌-先鋒公司。借此跳板,先鋒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先玉335玉米在東北春播區、黃淮海夏播區和西北地區的布局。
二是開展合作研究。杜邦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合作,發揮各自在應用微生物篩選鑒定、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領域的研究優勢,發掘有效防治重要農作物害蟲的目標基因,通過鑒定新型殺蟲蛋白基因促進抗蟲農作物品種的研發和商業推廣。先鋒公司將利用分子進化、分子育種以及其他的專利性狀改良技術進一步開發目標基因,并應用快速性狀整合新工藝,將新性狀導入高產新品種中,加快新產品的研發速度。2012年10月12日,杜邦先鋒與中國農科院簽署《農業基礎與應用技術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在育種、農作物抗病蟲害和生物技術等基礎與應用技術領域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研究。跨國公司把其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機構全部轉入中國,把中國作為全球化科研和種業發展基地。
三是聘任高級顧問。上世紀80~90年代,改革開放掀起科研人員留學、進修、合作研究的出國潮,受到國際咨詢機構和跨國種業公司,如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的資助,陸續回國的學人多數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協會學會乃至政府機構任職,有的已擢升院士、政協委員或政府官員,在國家科技政策方面有一定話語權,在社會活動中有一定執行力,甚至能左右媒體的宣傳導向。跨國公司通過長期鋪墊,進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或資助科研項目,或進行合作研究,或聘任為高級顧問,對加速跨國公司本土化發展,順利建立進入政治、經濟、科研決策領域的鏈條。
四是培養專業人員。杜邦公司在國內重點大學設立“杜邦獎學金”,覆蓋全國的十多所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每年投入10萬美元,累計受資助大學生已達2 000多名。2010年10月,通過中國農業部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啟動“孟山都獎學金項目”,包括孟山都獎學金、孟山都助學金和孟山都最佳論文獎三大獎項,年度獎勵金額人民幣30 000元,優先資助生命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特別強調學生立志從事農業生命科學與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或實業。請注意,這些感恩孟山都栽培的碩士博士陸續進入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擔任要職。
跨國種業公司順利地完成中國了本土化布陣,其最終的目的是讓中國的土地種滿轉基因種子。有計劃地全面推進“轉基因主糧商業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