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漿造出的是紙片,用鐵水造出的是鋼板。產品的品質和特征取決于材料的品質和特征。
同理,教育的品質取決于教育資源的品質,孩子的品質取決于教育的品質,國家未來的品質取決于孩子的品質。民族復興能不能實現,中國夢能不能成就,決定的因素在于孩子的品質,最終的因素在于教育資源。
百年來的中國教育,在普及工業化知識、建構現代化理想、改造社會組織模式上,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也有若干缺失,其中最大的最關鍵的缺失,就是切斷了民族文化資源。自從1912年,蔡元培先生以立法方式規定,中國的國民教育,不能學習五千年文明凝聚而成的儒家經典以來,自從1980年代,規定所有的中小學生必須花學業時間的一半(實際上的時間支出)學習外國語言以來,自從1990年代,大城市的幼兒園也流行所謂“雙語”教育以來,中國的教育雖然照顧到了民族利益的當下需求,但是卻日益偏離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讀完碩士博士,中國人了解莎士比亞勝過了解湯顯祖,了解盧梭伏爾泰勝過了解朱熹王陽明。中國人仰慕亞歷山大和凱撒,卻詛咒秦始皇,天天贊頌華盛頓,卻天天批判朱元璋。我們的教育只教了一種文化:西方文化,一種知識:西方知識。國人與西方文化具有天然親緣性,對母文化卻難免隔膜,有的人甚至充滿鄙夷與敵意。懷著這種錯誤認知,我們只能永遠做他者的附庸,弄不好就會把中國夢變成噩夢。
小學語文,文化教育的“關鍵期”之“關鍵期”,其使命就是為祖國的未來造血。光講一年四季是不夠的,光講黃山黃河是不夠的,光講哥倫布華盛頓尤其不夠。關鍵是要講炎黃之道,孔孟之學,夏商周之制,要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是中華民族的血液。教育的旨歸在給孩子造血。中國教育就要為孩子造中國血,而不能為之造洋人血。只有孩子的大腦涌動著中國血,中華民族才有復興可言,中國夢才能夠得以實現。
我主張小學語文教材以傳統經典為主要教育資源,先背誦《聲律啟蒙》、唐詩宋詞等等韻文,然后誦習《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周易》、《禮記》等等圣經。這些東西才是中國血。一個孩子心中裝滿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炎黃子孫。五千年文明積累的中國文化,才是中國的立國之本,才是中國夢的繽紛意象,才是民族復興所依賴的根源。
胭脂搽紅的臉蛋叫艷麗,血氣映紅的臉蛋叫美麗。當孩子身上流淌著中國血液,中國才有美麗的未來。
(原載《小學語文》雜志2013年6期卷首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