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一次提出了糧食安全問題。30多年過去了,這個關系人類切身存亡的大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世界上仍有5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饑餓威脅,36個國家面臨嚴重糧食短缺,每年幾百萬人死于饑荒。伴隨著諸如轉..
1974年11月,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一次提出了“糧食安全”問題。30多年過去了,這個關系人類切身存亡的大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世界上仍有5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饑餓威脅,36個國家面臨嚴重糧食短缺,每年幾百萬人死于饑荒。伴隨著諸如轉基因等食品衛生和健康方面的爭議,全球糧食安全面臨著“量”與“質”的雙重危機。糧食安全,已經成為人類無法逃避的話題,中國糧食問題須居安思危。
——專訪《環球財經》編委、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先生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問題。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和韓國早將確保糧食安全當做基本國策之一,面對世界糧食危機的存在,中國如何正確對待糧食進口問題?在轉基因作物橫行世界的大潮中如何保持中國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哪些方面可以借鑒日、韓兩國提升糧食安全的做法?《環球財經》特約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本刊編委、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先生。
來源多樣化正是糧食安全的一種保障
《環球財經》:面對世界糧食危機的存在,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與核安全一樣重要,中國如何正確對待糧食進口問題?
白益民:從目前來看,中國已經在大量的進口糧食了,只不過很大一部分是隱形的進口。我們在定義糧食概念的時候,更多是把大米、小麥、玉米等谷物定義為糧食。而實際上,如果翻開中國的《農業年鑒》,大豆也歸在糧食一類。什么意思呢?目前國際上的看法,大豆是榨油用的,但其實大豆作用除了榨油以外,更大一部分是剩下大量的豆粕被應用于飼料業,屬于飼料用糧。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來,谷物類的糧食并不缺乏,缺少的是植物蛋白質資源,而蛋白質資源的缺乏,就會影響到你的飼料業,以及畜牧業的生產、發展。
所以我們要看到,中國在過去幾年當中,每年從國外進口幾千萬噸的大豆,2009年進口量達到4255萬噸。大豆的進口其實是在填補我們蛋白質糧食的一個缺口。因為大豆的蛋白含量是很高的,平均達到百分之四十幾的蛋白質含量,而一般普通的谷物蛋白質含量只有8%~10%左右,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是谷物的5倍。所以從蛋白質的角度核算的話,進口4000噸的大豆實際上相當于進口了2億噸的糧食,所以中國人總認為自己不進口糧食,要靠自己的糧食,其實反過來仔細看一下,中國每年有將近2億噸的類似糧食的進口,就是以進口大豆的方式進來的,但是我們一直把它看成是榨油的原料,其實它應該是糧食。
《環球財經》:糧食進口是否與保障糧食安全有沖突呢?
白益民:我們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強調糧食要自給自足,意識中就認為糧食只有自給自足才是最安全的,這個概念實際上有一定的錯誤。要知道任何一個系統的穩定性都需要多方面支撐,如果完全靠國內糧食的保障“單腳支撐”的話,一旦國內出現大的災害或者其他不可預知情況,實際上是有風險的。
面對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這么多的人口,我們需要多方位的支撐,特別是在當前面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糧食來源多元化也是一種很好的保障,即按照一定比例進口糧食,而且是穩定的進口。并不是今天國內糧食短缺了,就進口一點,明天國內糧食多了就少進一點,應該從一個分配比例的角度,長期、穩定的從海外進口糧食, 保證糧食供應。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中國是一定要進口糧食,來保證中國糧食需求。問題在于中國怎樣穩定地保證這樣的供給,從海外獲得這樣的資源,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環球財經》:進口糧食是否會跟中國農民的利益發生沖突呢,如何保證一個穩定的糧食價格?
白益民:這個問題完全在于政府有效的調整及制度的安排,在這方面的經驗可以學習日本和韓國。日、韓的糧食價格都是國際市場價格的幾倍,他們在進口糧食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是政府主導,商社作為統一進口的窗口,與各個國家有一個糧食進口的配額,就是跟每個國家每年要進多少,都是讓這些國家給他們一定的配額來做,不是完全放開的自由市場。
我們在進入WTO的時候,“超額”的答應了很多條件,超出了我們應該承擔的義務,甚至超出了其他的國家,其他很多國家都沒有這樣做,我們卻答應了糧食可以完全放開,不需要配額,自由進口,這種方式其實是有問題的。我們的糧食進口,務必要在可控的情況下,而且要在每年有一定的分配比例,這樣才不會引起市場的大漲大跌。
如果每年穩定的進口,比如是4000萬噸或者是幾千萬噸,數量一旦固定下來以后,市場就已經把它認為是一個穩定因素,市場的漲跌跟這個因素是沒有較大關系的。而如果每年的進口量是根據市場價格進行變動,到底進口多少沒有把握,處于一個不穩定因素的時候,對整個的價格,不管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樣是不利于中國國內糧食的種植和生產的,所以糧食價格的穩定是很重要的,而且我們要通過對糧價的保護,來保證中國農民的利益不會因為進口糧食而受到太大的損害,這是我們要做的。
日本的“海外屯田”經驗值得借鑒
《環球財經》:要在海外獲得糧食資源,我們的政府、企業可有哪些作為?
白益民:我們談到要從海外進口糧食,跟煤炭、石油、礦石等有相似之處。過去我們認為資源能源什么的都要靠自己,結果把自己的東西都挖完了。經濟突然發展以后,發現缺石油,甚至現在也缺煤炭了,還缺很多的有色金屬,突然去海外搶購這些東西,一下把國際市場的價格抬高了,如果當初我們有遠見的話,早在大規模進口能源和資源之前,就已經在海外購買了他們的礦山、入股,那么現在這些礦山都升值了很多,而且還能給我們提供穩定的保障,我們現在也不會被外國的資本敲詐。
從這個角度來看,糧食其實也是一種資源,我們也需要提早做好布局的準備,提早在海外獲得糧食種植方面的權利,也許當地不允許買賣土地,哪怕是租賃我們也應該在這方面有一些作為,要在海外獲得糧食保障的一些基地,我們也要想法進行投資,這個是我們應該看到的問題,也是用來平抑一旦國際市場糧價高漲的時候,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和壓力。
但是在海外屯田也是有一定風險的,特別是很多不發達國家都有政治風險,再加上氣候、管理等各方面的問題,我們是不是能夠管理、控制這樣的土地資源來為我們的國家服務,這是我們一定要考慮的問題。如果不能夠獲得,或者獲得這些土地資源存在風險,我們可以更多地考慮在運輸系統、物流系統上進行投資。在這一點上,日本做得非常好,他們在很多港口的筒倉以及運輸系統上做了一些投資,這樣雖然不是直接生產糧食,但是他們也可以對糧食有一定的控制和影響能力,這一經驗我們要借鑒。
《環球財經》:日韓兩國在海外糧食資源獲取上似乎早已有所作為,是這樣嗎?
白益民:是的,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日本綜合商社正積極進軍海外農產品(000061,股吧)市場,以維護日本糧食安全。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凈進口國,進口總額超過400億美元。日本政府認為,以與本國商社和其它公司合營的方式來擴大糧食生產,將有助于降低未來的風險,并由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向商社企業提供貸款,收購或租賃海外耕地。政府還利用海外援助資金,改善發展中國家的貯存及港口等基礎設施。此舉旨在確保本國糧食安全。
在日本幾大綜合商社中,三井物產、伊藤忠和丸紅正進軍大豆、棕櫚油、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領域,尤其是投資谷倉和出口碼頭等資產。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伊藤忠已與中糧結盟,丸紅去年也與中儲糧組建了合資公司。三井物產正投資海外農田,包括在巴西購買了10萬公頃農田,以保障自己的農產品來源。伊藤忠在美國太平洋(601099,股吧)海岸的一個出口碼頭落成后,要將其谷物和油籽的處理量從目前的1100萬至1200萬噸在2011年提升一倍,至2000萬噸。
而根據非政府組織GRAIN在2008年公布的一份報告,日本的食品企業于2006到2008年間在巴西、非洲和中亞等地租用和購買了大量農田以種植有機作物。日本目前已擁有超過國內農田3倍的海外農田。
其實日本海外屯田的歷史很長,其背后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值得借鑒。日本在美洲的土地開發很早就被人關注,日本移民最早的目的地就是拉丁美洲,至今在巴西、秘魯等地還有許多日本移民后代。19世紀末,為了解決日本農業貧民的出路問題,日本當局與墨西哥政府簽訂協議,讓日本老百姓移民墨西哥從事農業生產,這是早期的日本“農業殖民”。1899年,一家日本公司向秘魯派出了農場工人。1908年,日本人在巴西展開了類似活動。之后,日本東棉株式會社和巴西殖民合作組織合作,在亞馬遜河河谷和圣保羅建起了農業聚居區。20世紀40年代在東南亞建了農場,80年代將墾荒范圍延至中國等地。現在日本與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中國、印尼、新西蘭、美國等地的農場簽訂了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協議。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
日本的“海外屯田”有兩大特點:一是與當地人合營,以共同出資的方式與當地人聯合經營。外國提供土地,日本商社提供資本和技術。在投資比例上,外國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資51%,日本以提供農業機械、基礎設施的方式出資49%。
二是日本不直接在海外農場種植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大的作物,而是通過與當地農戶簽訂購買合同的方式來確保供應。由于直接經營農場收益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以日本全國農協聯合會和綜合商社為中心,在當地購買谷物然后直接出口到日本。這種方式其實與日本確保海外石油供應的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日本石油公司就是與中東產油大國簽訂共同開發協議,獲得油田的部分股權,掌握上流油源,保障日本國內的能源供應。可以說,無論是在石油、金屬還是在糧食這些重要戰略物資上,日本采取的手法都是相似的。
發展轉基因產品不應盲目跟風
《環球財經》:轉基因產品已經在中國出現,在轉基因作物橫行世界的大潮中,如何保持中國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白益民:美國是轉基因食品的發源地,轉基因食品之所以會出現與美國國情有關。美國是大農場,一個農莊有很多耕地需要耕作,在人少地多的情況下,無法對農場進行除草、殺蟲。用殺蟲劑又會存在較高的成本和污染殘留等問題,在此背景下美國開發了轉基因作物品種。很多轉基因的功能都是用來殺蟲或者除草,對其他的植被有破壞,阻止它生長,只有自己能生長,當然,也存在一些對糧食作物營養價值上的改良,但大部分的都是保證它除草、殺蟲的作用。
所以,雖然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從實驗數據上來說沒有問題,科學家在對它進行論證。但仔細思考一下,蟲子吃了轉基因的食品以后就活不了,既然轉基因能把蟲子殺死,它對人到底有沒有什么影響?也許對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影響,但是對下一代有沒有影響,下幾代有沒有影響?這方面不能消除人們的擔憂。
而且我們還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來考慮這個問題,中國現在相對來說還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包括除草、殺蟲、糧食單產的增加還是在于勞動力的投入,并不需要大規模的轉基因的東西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從目前的角度來講,中國跟美國在很多地方都不一樣,不一定要完全模仿人家的方式發展轉基因。
中國現在是一個非轉基因國家,這是有一定優勢的。很多環保人士,以及日歐美等國家重視健康的人,都想吃非轉基因的食物。中國其實可以利用自己非轉基因的品牌向世界進行推廣,中國是一個非轉基因種植國家,所以中國產的作物都是非轉基因的,這樣我們可以賣一個“議價”,比轉基因的食品和糧食價格高一些,打上我們自身標簽去賣,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來彌補我們的產量比國外低的缺陷。就是說他們的糧食可能是產量大,賣得便宜,但是他們是轉基因的;我們雖然產量小, 賣得貴,但是我們是非轉基因。他們的單位面積產量比我們大,但是從收益的角度來講,并不見得我們就差。所以我們要考慮這個問題,中國不要盲目的搞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糧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