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鄉建派的“農學家”們都開始憤激起來,將炮火對準了“某沿海省份”,說是那里又開始搞“合村并居”,趕農民上樓了。
各種荒誕離奇的事情被爆了出來,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上周末,找了幾個朋友做了個訪談,大家相互對照,相互啟發,大致搞清了這個沿海省份搞的“上樓運動”的情況。
受訪者分別來自德州市德城區、煙臺市蓬萊市、濰坊市臨朐縣、菏澤市成武縣。
總的講,這樣的合村并居運動,在山東省西部、南部各市搞得多一些,膠東半島各市則搞得少些。據說,煙臺、青島和威海“就是走個過場”,而德州、菏澤則動靜頗大。
一、 兩個山東
人口過億的山東省常住人口數量已經超過河南,成為北方人口最多的省份。這主要應當歸功于山東省較河南省發達的經濟條件對人口的吸引力。而山東省內,也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在經濟發展上分為兩個不同的區域,即膠東半島區域和其他地區。兩個區域的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各種政策在兩個區域的執行所呈現的不同樣態。
01
膠東半島
膠東半島開發得較晚。在清代時,人口還比較稀少,縣份也比較少,每個縣的面積都很大,和今天的狀況完全不同。膠東半島的許多縣份都是在清中葉之后乃至新中國成立以后新設立的。
膠東半島的地形以平緩的丘陵山區為主,傳統農業并不發達,開墾得也較晚。人均耕地面積自西向東逐漸增加。耕地的土壤條件也漸次降低。在威海的部分縣份的部分區域,人均耕地達到了100畝。膠東半島的人口,較多地集中在城鎮和漁村,農村地區人口不多,人均農地面積較大,可以進行葡萄、櫻桃等果木和其他經濟作物的栽培。
膠東半島由于港口交通條件較好,改革開放前即已經有了一些工業基礎。90年代之后,引進外資和開辦地方企業等經濟活動相對活躍,各類企業數量較多,規模較大,經過若干年發展,已經形成了產業集中和集聚,并吸引了相當數量的外來務工者,工資水平也與其他沿海地區類似,人均收入也較山東省內其他地區高些。
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合村并居上樓”政策的執行情況。
02
山東的其他區域
魯西平原土壤條件好,開發得也較早,人均耕地面積小,“土狹人眾”,工業較少分布。改革開放前,山東的主要工業發展都集中在津浦路沿線和中部山地附近的淄博—萊蕪區域,工礦業、重化工業、紡織業和制造業居多,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由于外向型經濟的抽水作用,這些企業的發展逐漸不盡如人意。當地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企業,以私營和粗放型生產為主,污染較重。
中部山地的農村,土地質量不高,人均地塊面積大,基本類似于膠東半島的情形。但相比較而言,作物收成和收入比不上膠東半島。
二、 三個例子
01
德州城區某村,距離市區較遠,約摸50公里左右
該村原來屬陵縣,后來陵縣劃給德州充作城區,于是就算城區的一部分了,盡管離德州市區很是遙遠,開車最快半小時到。
并村這件事情,2014年前后搞了一撥,今年又來一撥。上一撥整了附近的幾個村,拆了合在一塊兒,現在輪到受訪者這個村了。
隔壁幾個村的情形歷歷在目。幾個村合在一塊兒住,建新村。有的是兩層的聯排別墅,有的就是四層左右的單元房,一戶一個單元。一般戶均一百多平米。有的村民已經在城里居住了。如果純粹把他們的房子收走,他們不再參與分新房子,那么就會得到一筆幾萬塊錢的補償款。如果要在新村分房子,每戶村民就要交個萬把塊錢,作為村民自己承擔的建設費用。這是村民自己掏腰包為地方政府擴大財政收入作出的貢獻。
村民的情況大致分三類:
第一類人,人家早就出去了,在其他城鎮定居,有兩個小錢,十幾年不回村里的那種,這部分人,你把他院拆了,給他加點兒錢,就屬于天上掉下來的錢,給他就樂意。
中間的就是類似于受訪者這樣的,已經外出,在城市當韭菜,收入尚可,但未能徹底安頓下來。這樣的,拆也行,但是錢一定要給到位。“多給點兒錢,我肯定高興嘛,錢給少了,我就沒必要拆了。兩百平院子里的房,在大城市要多少錢?而且城市里的房子,有院子也不能私搭亂建。在小區里的話,我自己蓋個游泳池,肯定也不行。但是你在農村院子里搞那小東西,有人知道有人管么?一般沒人查。沒有那么多人力去查這個東西嘛。
第三類人,就是那種生活比較貧困的,他可能不屬于五保戶,但是他比五保戶稍微強點也強不哪去。沒有幾個錢,然后遇到拆遷,他需要補錢。沒錢補,他就需要貸款。等于他要為并村上樓付出成本。他也離不開這個村子。大部分村民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極少數的買房了,或者是在大城市定居的,可以拿一筆補償款而不貼錢,但真的是極少數。
原先大家各自忙各自的農活,合村并居之后,就有人閑下來了。
作為配套,村里附近順勢開了個紡織廠,是回鄉的資本家辦的。廠子招攬閑下來的勞動力進廠干活,工資極低廉,沒有勞動合同,沒有城區該有的最低工資保障,總之,什么也沒有。這個紡織廠,當時投資時考慮過區位的因素嗎?看來區位因素遠敵不過勞動力價格低廉。這樣的產業,大多對地租和地理區位考慮不多,更需要的是壓低成本。所以,就是奔著廉價勞動力去的。這就是鼓勵資本發展嘛。
還從事農業生產的那批人,上田的成本就高了,而且很不方便。他們上田得用摩托或者電三輪,步行的話就太花時間了。我們這都是電動那種三輪車。沒有院子,曬谷子也成了問題。搬上樓房的話,根本沒有地方曬谷子。原先的院子里曬又安全,地方又敞亮。總之,農業的成本提高了,農民為了種地花的時間更多了,農業生產也更不方便了。
02
煙臺蓬萊市近郊某村
我們這種玉米一般是自己吃,那種粘苞米,特別甜的那種粘苞米。村民也自己種菜吃,種一堆的韭菜同一堆的西紅柿,夠自己吃行了。大部分地還是用來種供應酒廠的葡萄這些經濟作物。土地也搞了一些流轉,實際誰使用和土地承包狀況不一樣。
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不多,這里青年升高中的也是有一大堆的。年輕人都往縣城里跑,或者出去找工作,不愿意回去。
“合村并居”就是個走形式的過程,只是在紙面上換了個圖章。這里并不搞大拆大建。只是把原先幾個行政村合并成一個行政村。在建制上變了,在居住上并沒有變化,還是老樣子。地方財政也沒瞎折騰,農民也沒有被瞎折騰。即使折騰了,也是小折騰。比如附近有個宋家村,外圍是那種帶院子的新型的兩層小樓,里面還是農村那種平房。
如果建德州那樣的紡織廠,并沒有什么吸引力。因為開的工資太低,大家不愿意去。附近有山東汽車改裝廠,改裝大車,效益不錯。原來是國企,后來改制了。該廠疫情期間生意還不錯,就因為現在疫情,企業才能開出訂單。村附近最近還建了一個生物醫藥的廠子,一個生產“高端裝備”的機械廠,看上去蠻帶高科技的感覺。
03
濰坊臨朐縣
該村子臨近鎮上只有兩公里,受訪者去鎮上比較頻繁,所以了解多一點。這里的交通帶動了這個鄉鎮的繁榮,南北有一條國道,東西有一條省道,兩條路交叉在鎮上形成了十字路口,然后帶動了鎮上的經濟和就業。鎮上一開始修建的樓房,都是圍繞著這幾條路修建的。
該縣之前的納稅大戶來自于鋁材等行業,以前集中于縣城。最近幾年在交通沿線出現了諸多小規模的建材企業或者陶瓷廠等。受訪者之前經過的時候,看他們招工啟事上,一般都是招收20-30個人。其他小作坊吧,比如木材加工、花生米加工等,也吸收著一部分的就業。
留在當地的人,一般上都是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等。很多人沒有勞動能力了,所以會將部分的田地選擇拋荒、轉包他人種植,或者種植不用怎么管理的楊樹。
每個村子的畝數不太一樣。我們這里是每口人九分地,大多是丘陵地帶的土地,然后畝產不是特別的高。最近幾年,種地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勢,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到少數人的手里,要么搞養殖業,要么搞特色的種植業。在各家各戶的少量土地,往往會被種上樹。具體說來,種植的樹,可能就是楊樹,還有在丘陵的嶺上,種植了無數的桃樹。具體我也沒有統計,但是嶺上基本上就是桃樹這樣的果樹,或者梨樹。種植麥子、花生、玉米和地瓜等作物的田地,越來越少了。
大部分青壯年已經不留在鎮上了,這部分人的就業情況,應該是和全國差不多的。青年人大多去了本市(濰坊市)或者本縣(臨朐縣)。三十多歲的男子,有相當數量的人去了青島,然后定居了。也有極少數的年輕人,選擇了留在村子里住,然后去鎮上開門市,他們一般選擇開店,比如賣衣服等。五六十的男人,有能力的就去干建筑或木匠等。少部分人,就去工廠。家里有點錢、夫妻都在的人,要么選擇去市里找份零工,要么就是在村子搞養殖,養殖豬、羊、雞鴨鵝等。有部分屬于生病的人,不能從事體力勞動。
鎮上在七八年前就建立了一個制衣廠,以前都能招收幾百人。現在不景氣了,招收的人比較少。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廠子,就是脫水廠,主要是生產水果罐頭和蔬菜罐頭,生產的產品有些是往外國出口的。我們當地人,在里面工作的人,還是少部分的。大部分人往往來自于河南,一次性地來幾百人,然后做幾個月的活,就轉戰其他工廠了。據受訪者的親戚(他在工廠的廚房工作)說,鎮上的領導對他從外地招人很不滿意。所以廠主經常請客。廠主不是什么善良的人,然后在幾次工人不小心撞翻原料的時候,就直接上手打人。有次有個小姑娘,被廠主嚇到了,住了好幾個月的醫院。
合村并居這個事情,縣城做的比較火熱。在縣城里住的話,那里他們搞得很熱烈,因為縣城附近的村子本身離城市近,很多村子的村民,他們也都愿意住樓房,所以搞得比較轟轟烈烈。
然而遠一些的村子就不同了。今年年初的時候吧,家里親戚在串門兒的時候,他們似乎也在說這個事情。底下這一群的大爺大媽或者親戚朋友啊,他們都在這兒說這個事情,他們說,以后就沒有村子了,然后去住樓房什么什么的,大家都還是挺擔心的,但又無可奈何,底下里反正都各種罵,罵得挺難聽的,但就是后來就感覺這政策有點不了了之了。
看來,這是有賊心無賊膽型的。
三 、三點動機
合村并居是不是瞎折騰呢?調查者發現還真不是。合村并居有著極強的目的性。
01
資本下鄉
首先是為了資本下鄉。但是不是讓農業資本下鄉呢?不是,是讓工業資本下鄉。借助剛剛合村并居時農業勞動力富余的情況,用遠低于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開辦工廠,賺廉價勞動力的錢。
一位女生講,其實已經有了工業資本下鄉的例子,不過是比較分散的小廠,很多村子都有,是年輕人外出打工有了渠道,回家鄉辦廠創業,剝削父老鄉親,順便還享受創業補貼,比如雨衣廠紙箱廠,做一些加工的活。這些廠子一般計件,所以也不大可能簽什么勞動合同,也不受最低工資門檻的束縛,很是自在。當然,結果是“確實很掙錢,一年一個幾十人的小廠,效益近百萬是有的,很多人嘗到甜頭,每個村開個分廠”。
在魯西平原的這些農業區內,資本就借著合村并居的名義下鄉,一面“帶動經濟發展”,盡管是很粗放的“發展”,給地方增添了政績,另一面也給地方財政貢獻了些稅收。當然,也“解決了就業”。然而,“解決就業”這樣的問題,本來不是問題,恰恰是“合村并居”造出來的問題。這,大約也是“所謂原始積累”吧。
02
土地財政
并村這個事兒要支出。據說,德州政府花錢花了很多。建設前的墊資、然后還有拆村的補償、貼的錢也是他的。每個村子拆完,要給農民租房子的錢,每個月好像還有補貼,雖然沒幾百塊錢,反正別讓農民虧了,要不農民不干。
這政府虧著錢,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實,如果他們在行政區劃上不屬于德州的市區,可能這個事兒就不會推得那么緊。
這涉及土地指標增減的問題。一個縣級行政單位內,耕地的指標是一定的。拆完村子省下的面積就能化成縣城或者市級的建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可以劃分為商業用,也可以搞住宅。城市土地拍賣的話,一畝的價格都是幾百萬起步的。政府會先找開發商,然后搞并居,然后把挪出來的這個地賣給開發商。所以,合村并居是一批一批搞的。要先有買主,這邊才備貨。
03
財政焦慮
政府的焦慮背后,是難看的財政數據。若不是這場疫情提供了借口和理由,經濟下行將以更加純粹的方式赤裸裸地呈現出來。
這是山東省在疫情期間的工業生產狀況:
這是山東省各市的地方政府負債情況和其他省份的對照,最后一欄是負債率,即當年總負債占當年GDP的比重:
這是濟南市的財政收入這兩年的變化情況:
對于這樣的危機,不再折騰折騰,搞些原始積累,創造些建設和折騰的產值,怕是不行的。然而,剜肉補瘡,不解決根本問題,這只會使危機延后,并以更暴烈的方式展現出來。
四、 一些看法
就現有生產條件而言,合村并居并不能改善農業生產,卻增加了勞動的難度,增加了農業勞動的時間消耗。如果沒有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沒有聯合起來的農業勞動組織,這樣的合村并居反而是對農業生產的破壞。
在山東西部、南部地區,合村并居通過折騰,為土地財政創造條件,同時為需要依靠剛上樓農民的偏低勞動力價格盈利的低端產業提供廉價勞動力。它更多地像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而言,合村并居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即馬克思所說的一無所有的勞動力。在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膠東半島,產業已具有較高的資本有機構成,勞動報酬也已市場化,合村并居并不能帶來什么好處,政策也就成了擺設。
所以,考察農村問題,不能僅僅局限在農業領域。農村出現的新狀況,都是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社會生產整體運動的結果。在今天的社會尤其如此。不考察農村以外的社會生產對農村提出的要求,是無法看清農村的這些變化的。合村并居是一個典型的單邊主義政策,并未對農業生產做過什么長遠的規劃和安排,只是盯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且是現有生產條件下較落后的那種工業化和城市化。這個政策要把無數小農多年生產的積累投進這種落后的城市化中,并將他們變成給落后工業化輸血的廉價勞動力。
對于這些促進原始積累和加速資本流轉的方法,不同的人也根據自己的立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鄉建派的立場,看似是為農民境遇鼓與呼,但其實另有玄機。溫鐵軍不止一次地說,一旦發生危機的話,農村就要上山下鄉,把那些過剩的勞動力全部搞到農村去,這樣危機就度過了。看來,他們不僅要維持舊的小生產,還發現了它的妙用——為資本續命。維持小生產,只是續命的方法,而且是一種保守療法。
與之相呼應的,是對“地攤經濟”的鼓吹。鼓勵地攤經濟與合村并居,都在山東境內轟轟烈烈地展開著。他們一邊消滅小生產,一邊制造出小生產。一邊填掉了煙火氣,一邊吹捧煙火氣。就像一邊獻血,一邊輸血的病人一樣,怪誕而離奇。
看來,手忙腳亂了已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